-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05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0513
- 相冊
- 1
- 日誌
- 17
狀態︰
離線
|
黑茶的種類很多,其中以湖南黑茶在歷史上的地位最為重要。
一、黑茶、邊銷茶
黑茶出現於1034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前後製茶工藝基本形成,1373年朱元璋“詔天全、六蕃(今四川天全、寶興等縣)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烏茶即黑茶。黑茶是六大基本茶類之一,屬於後發酵茶,能夠隨時間的推移慢慢的陳化、香醇,有助消化,減肥和補充各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功效。黑茶總是和邊銷茶這個名稱聯繫在一起,這是因為黑茶多數銷往西北、西南市場,其飲用人群主要是食用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肪食物和缺少蔬菜、水果等高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高原、沙漠、邊疆的少數民族。在黑茶類中,茯茶、藏茶、普洱等都一直主銷邊疆地區,所以也被稱為邊銷茶,但邊銷特徵最明顯的要數茯茶,它被成為“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在內地市場鮮為人知。
二、湖茶、茯茶
明朝統治者用茶來易馬,叫官茶易馬,因四川產量不夠,後擴大到用湖南黑茶來易馬。於是,湖南安化地區率先仿製黑茶,所以湖南的茶也叫“湖茶”。不但產量大,價格便宜,而且味道甘爽醇厚,深受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喜愛,使北路邊銷市場逐漸被湖南黑茶所代替。為使“湖茶”方便運輸、保證品質,在咸豐十年(1860年)前後,茶商用湖南所產黑茶踩壓成90公斤一塊的篾簍大包,運往陝西涇陽製成磚茶,稱為“涇陽磚”。同時又因早期“湖茶”在伏天加工,又稱“茯茶”,因茶多為磚狀形,故又稱“茯磚茶”。
三、茯苓、金花
茯磚茶以優質黑毛茶為原料,經發酵和發花工藝產生冠突曲霉,俗稱為金花,金花幹嗅具有黃花清香,泡飲時滋味醇厚微澀湯色橙黃明亮或橙紅不混濁,香氣具菌花香、清純不粗、口感強勁。金花有效促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著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因其藥效有如土茯苓,加上茯茶的口感特別,並以“茯”字命名,因此有人誤以為茯茶中有茯苓的成分,其實就是金花的菌花香和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四、百兩茶、千兩茶
以前陝西商人來湖南採購黑茶,為了運輸方便,把茶葉踩捆成包,踩成小圓柱,每柱約100兩,故稱“百兩茶”。後來晉商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較佳材料,增加重量,用棕與篾捆壓而成花卷,圓柱長5尺(166.5公分),周圓1.7尺(56公分)。每支淨重1000兩(16兩老秤合37.27公斤),所以稱“千兩茶”。這種茶做工精良,曾有茶商用水浸漫,經七年茶心不濕。
五、花卷(花磚)、黑磚
花磚茶,歷史上也成為花卷,就是上面所講的“千兩茶”,為圓柱形。 1958年安化白沙溪茶廠將花卷改製成35×18×35cm的長方形磚形茶,稱為花磚茶。花磚茶正面有花紋,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帶澀,湯色黃紅,葉底老嫩勻稱,每片淨重2公斤。黑磚是20世紀安化創制的新產品,呈長方形,規格為35×18.5×5cm,每片重2公斤,與茯磚相比,磚身壓制更緊,磚面烏潤光滑,嵌印有商標圖案及出廠名。
六、青磚、米磚
在邊銷茶中,還有青磚、米磚,均產於湖北蒲圻趙李橋茶廠,青磚茶外形為長方磚,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尚明,葉底暗黑粗老,規格為34×17×4cm ,每塊淨重2公斤,磚面印有“川”字商標。米磚是以紅茶片末茶為原料蒸壓而成的紅茶磚,外形美觀、磚模棱角分明,紋面圖案清晰,外形色澤烏亮,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厚、湯色紅濃。字串5
七、散茶、緊壓茶
黑茶分為散茶、緊壓茶兩大類,散茶類中有引茶(舊時茶商先向政府納稅,領取引票到安化採購,按規定重量成包,再運至西北銷售,所以稱引茶,又稱官茶)、天尖、貢尖、生尖(晉、陝茶商在安化採購後,就地加工為散茶成品,原分為芽尖、白尖、天尖、貢尖、生尖、捆尖等,主要是按茶的品級命名,清末後,就只生產天尖、貢尖、生尖三種。緊壓茶類中有花卷(花磚)、茯磚、黑磚茶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