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7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5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班固《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引申為國家江山之代稱。
社稷壇早期是分開設立的,稱作太社壇、太稷壇,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稷即五穀),後來逐漸合而為一,共同祭祀。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它所在的地方,北京中山公園位於天安門西側,面積22餘公頃。唐代是幽州城東北郊的一座古刹,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內,改叫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萬壽寺的基礎上建起了社稷壇。
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地方。這種佈局是依照周代以來皇宮舊制設置的,即如《考工記》所記載的“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的佈局。社稷壇全園面積約360餘畝,主體建築有社稷壇、拜殿及附屬建築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等。
祭禮是嚴格按照儒教秩序進行的,大體分為迎接先祖神靈、神靈享用美食、神靈賜福庇佑、送神等程序。
祭祀活動是從祭祀的祝函,由宗廟齋宮出發經過南神門,進入正殿神路開始的,這時歌舞響起,宣告莊嚴的祭祀大典正式開始,
在宗廟祭禮前,王要進行清心、養身、齋戒,祭儀前4日為散齋,後3日為致齋。齋戒期間,需要飲食從簡,不問喪,不探病,不聽樂、不簽署死刑批文。同時,參加祭禮的祭官也一起齋戒並遵守各種禁忌事項,不能弔喪、探病、賞樂和飲酒,並要食素。在祭祀的時候,王及祭官們鞠躬4拜並行灌洗禮,意為清心潔身,迎接列祖 列宗,然後各自就位。
祭典,據史料記載,早在舜帝時,就曾任命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主持天事、地事、人事3種祭祀。舜告訴伯夷,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肅穆清潔。
祭官們各自就位後,就可以請先祖們神位,進香焚燒冥幣,進獻食物,這便是晨祼禮及薦俎禮。
祭祀活動主要體現天人合一及儒家「孝」的思想,這是東方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因素。
供奉食物擺上之後,主獻官要親自向神靈敬獻第1杯酒,稱為初獻禮,奏《保太平之樂》舞《保太平之舞》。大祝官宣祭文,主獻官及所有參禮人員伏地恭聽,以示對先祖的恭敬。繼後是 副獻官行亞獻禮,向列祖列宗敬獻第2杯酒。領儀政獻第3杯敬酒,稱為終獻禮。在行亞獻禮及終獻禮時,奏《定大業之樂》及舞《定大業之舞》。
社稷祭禮的每一步驟,都演奏以《保太平》和《定大業》為中心的各種樂曲,同時詠唱名叫《宗廟樂章》的歌曲,歌詞大為歌頌 土地、五穀養民之功,積德行善以為後世積福,如這首《保太平》:
世德作求,率維敉功,光闡太平。
禮樂方隆,式昭光烈,盡美盡善。
大意為:世代積德求的是使天下平安的大功,光顯太平。禮節和音樂不斷隆盛,照亮輝煌的功德,盡美盡善。
先祖們享用供奉之後,王要接受先祖們的祝福,稱為飲福禮。大祝官從每一神室供桌上分出一些酒及食物恭送給王,王鞠躬4拜後飲用酒食以示接受祝福。
傳統思想認為,王為天定,敬王即敬天。民心即為天心,照顧好百姓便是順應天意。因此每一歷代王朝都格外重視祭祀,王即位時,必修宗廟和社稷。王為國家的平安與繁榮須親自參與對王室祖先拜孝祭祀的重禮。
王接受了祝福之後,便可恭送各位神靈歸去了,送神的過程分為送神禮與望燎禮。王鞠躬4拜平身後,所有參禮隨員再行4拜禮,樂隊奏《興安之樂》。祭祀儀式的最後程序是在望燎臺上焚燒祭祀使用過的祭文和冥幣,所有執事行鞠躬4拜大禮。至此儀式全部結束,王及各位參禮人員退場。
祭祀天神的天神祭(圓丘壇)和祭祀土地及五穀之神的社稷祭,是中國各種祭祀活動中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因此也稱「 國家宗廟大祭」。
儒教經典之一的《禮記》,禮法分「吉、兇、軍、賓、嘉」等5禮,其中以「吉禮」為尊,宗廟祭祀即為吉禮之一,並被視為行「孝」之本。以儒治國,「敬祖」是人性之本,治國之道。
戴冕旒冠穿章服的王,按照儒家思想,不僅臣下要忠於王,王亦應有寬容的胸懷,從冕旒冠上垂下的玉珠可以遮擋部份視線,象徵著對下臣的某些過失可以視而不見。
有「小中華」之稱的韓國,至今仍完好保存著大量來自中華大地的傳統文化,宗廟祭祀便是其中之一,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在韓國首都首爾宗廟所進行的「宗廟大祭」及在活動中演奏的宗廟祭禮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為「人類口傳及無形文化遺產傑作」,而宗廟本身亦被該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韓國是世界上唯一仍沿襲古樸禮儀,尊奉歷代王和王后的神位,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國家。也是世界上流傳儒教禮節 的文化活動。
2007年5月6日舉行的宗廟大祭,在韓國大地上再現中華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從這裏可以窺見以傳統東方文化為統治根本的社會裏,民以孝為先,王以德政治天下,必須敬思社稷福報。從景福宮出發的禦駕行列就有1,200人,觀眾達5萬多人,以致寬闊的首爾宗廟無法容納。主辦單位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將傳統東方天人合一的精神世世代代承傳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