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3-24
- 最後登錄
- 2022-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5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099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加上超強的HAWK-I紅外相機,創造出了上方這幅美麗的照片。
照片主角是NGC 1365棒旋星系,為天爐座星系團(Fornax cluster of galaxies)成員之一,距離地球約6000萬光年,以天文尺度而言算是非常近的星系,得以讓天文學家詳細研究螺旋星系的形成與演化。由於其棒狀結構和2條長達200,000光年的旋臂都十分完整而明顯,所以有時還被天文學家直接暱稱為「大棒旋星系(Great Barred Spiral Galaxy)」。不過仔細觀看靠近中心區域之處,會發現這裡有第二組螺旋結構,而且整個星系缺乏一般螺旋星系具有的暗色塵埃帶(dust lane)。
於HAWK-I以紅外波段觀測NGC 1365,可以避開塵埃的干擾而呈現更多棒狀結構和旋臂中的恆星,讓天文學家瞭解星系中複雜的物質流動方式,及這些物質流對可形成新恆星的氣體儲存處的干擾或影響。事實上,這個巨大的棒狀結構擾亂了星系的重力場形狀,使得氣體被壓縮而觸發恆星形成,這個星系中的恆星誕生率相當於每年產生3顆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旋臂中處處可見龐大的年輕星團,每個星團中可能都含有數百顆甚至數千顆明亮的年輕恆星,這些恆星的年齡僅有幾千萬年而已。不過雖說這個星系很近,但也沒有近到可以看清星團中個別恆星的地步,這幅影像中所見的微小亮斑,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星團。
棒狀結構主要由較年老的恆星組成,不過靠近核心的內螺旋結構中倒是有許多新恆星誕生。天文學家發現:棒狀結構會充當重力漏斗,將氣體和塵埃輸送到非常靠近星系核心之處,在無數亮星之中,此處可能隱藏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而距離星系中心不同之處,繞中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也不相同,例如:棒狀結構外側繞一圈約需3億5000萬年。
近年來對類似NGC 1365這樣的棒旋星系的研究愈來愈多,根據新的觀測研究結果顯示我們銀河系可能也是個棒旋星系,此外棒旋星系其實相當普遍,約有2/3的螺旋星系具有棒狀結構,因此如果能對棒旋星系有更多的瞭解,也就愈能瞭解我們人類居住的銀河系這個家園。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1-2-9 10:05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