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6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術繪畫] 亦善亦邪的《蒙娜麗莎》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3 01:04:2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大約在設計《安加里之戰》的同時,達芬奇已在著手另一幅氣氛完全不同的作品,也就是被稱為《蒙娜麗莎》的著名肖像畫。這也是達芬奇在第二次佛羅倫斯時期流傳下來唯一完整的作品。關於這幅作品的創作動機,有這麼一種說法﹕達芬奇看到年輕氣盛的對手米開蘭基羅創作《大衛》後廣受愛戴,心中頗不是滋味;激起了他也想在繪畫領域創作一幅驚世之作的野心,於是有了這栩栩如生的《蒙娜麗莎》。不論事實如何,達芬奇確實對這幅作品十分看重,在日後遷移時總是帶著它。這幅畫最後隨著終老於法國的達芬奇到了異鄉,達芬奇死後歸法國王室所有,最後成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蒙娜麗莎》(Mona Lisa)是Madonna Lisa 的簡稱,是達芬奇為佛羅倫斯商人喬康朵(Francesco di Bartholommeo del Giocondo)的妻子所作的肖像,所以又叫《喬康達夫人》。畫中女子穿著佛羅倫斯的時尚服飾,雙手交疊,優雅端莊地坐在達芬奇假想的風景前。她帶著淺淺的笑意 ,眼神意味深長地凝視著觀眾。然而,正是這瓦薩利形容為「非人世」的神秘笑容,幾百年來不知迷惑了多少藝評家和史學家。

 
《蒙娜麗莎》又名《喬康達夫人》(La Gioconda),1503-06


技法

一般人對《蒙娜麗莎》一作的評價極高,認為是文藝復興肖像畫的典範。藝術家兼傳記作者瓦薩利就認為《蒙娜麗莎》是模仿自然的極致之作 。確實,從技法的角度看來,達芬奇對人物的描寫無懈可擊,從對外形(結構比例、肌理、明暗)的掌握到內心的刻畫,用「栩栩如生」形容毫不為過。特別是達芬奇將暈塗法 (Sfumato)運用得爐火純青,光影的變化「如煙似霧」般地不著痕跡,不用輪廓而純粹以明暗將肌體塑造成形 — 這是繪畫技術的一大突破,也是達芬奇對後人影響至深的一點。暈塗法並不是達芬奇的發明,但是達芬奇偏好以柔和光線處理明暗 ,因而將暈塗法發揮得淋灕盡致;《蒙娜麗莎》也成了暈塗法的最佳範例。「暈塗法」造成的朦朧、模糊等「不確定」效果,容易造成視覺上的錯覺和想像空間,所以蒙娜麗莎的眼角、嘴角、臉頰等處若有似無的陰影,正是決定其表情似笑非笑、難以捉摸的原因。

微笑

 
《拈花聖母》中聖母童真的笑容


達芬奇作品中微笑的表情並不少見,但早期除了《拈花聖母》,大多數表情都屬於內斂的,即是笑意也是溶在臉部肌肉的細微光影中。如《岩窟聖母》中聖母和天使的詳和面容上,隱現的笑意呈現了母性和慈愛。晚年的達芬奇似乎更致力於追求一種理想中的永恆微笑。從聖母子和聖安娜的草圖,和幾張人物素描習作,我們發現了達芬奇的微笑典型﹕溫婉安詳的女性臉龐上,低垂的眼皮令人想起東方的菩薩;微微上揚的嘴角牽動著輕微隆起的雙頰和淺淺的酒窩,優雅溫馨,是「善」與「美」的結合。


 


然而《蒙娜麗莎》僅管表現手法上和前述的作品近似,給人的感受卻不同。她雙眸直視觀眾,觀眾與之「四目相對」時,感到面對的是活生生的注視(當然這也是達芬奇技法高超的表現之一),特別在畫面幽暗的氛圍下,似笑非笑的表情令人有著莫名的不安。或許因為光影細緻得難以察覺,一切是不明確、不穩定的,所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或從不同的印刷版本觀之,她的表情都不盡相同,乍看是安詳可親的,細看又顯出狡黠與心機;其神態無疑是從容高貴的,但似乎又帶著輕蔑嘲弄…所以幾百年來認為蒙娜麗莎的微笑「詭異」、「邪氣」、「魅惑」的也大有人在。達芬奇確實把相反的性質溶合在一個表情中,這是最令人費解的地方。

英國的藝評家瓦爾特.派特(Walter.Pater)在他1867年關於《蒙娜麗莎》的短文中就有以下的形容﹕「…作品凝聚了世上各種思想與經驗…希臘的獸性,羅馬的色慾,中世紀的神秘主義,以及波吉亞的罪孽(註)。蒙娜麗莎比畫中的岩石還要老,一如吸血鬼般死去多次,深知墓穴的秘密…」蒙娜麗莎彷彿成了不死的精怪,幾百年來在人們仰慕的注視下持續吸取著能量…,她好似窺見了人性的秘密,自信地回敬每一個注視她的眼神。令人不禁納悶,投注了四年的精力在這幅畫上的達芬奇當時到底是什麼心態,又如何畫出這麼一個「精靈」來的。

當然,如果達芬奇真的是帶著妒忌心和爭鬥心,為了和米開蘭基羅一較高下而創作了《蒙娜麗莎》,創作中起心動念並不善,也可能使畫中的信息不夠純淨。

而達芬奇筆下的聖母子或天使,就沒有給人這種複雜的感受。事實上,畫家在畫神和畫人的時候心態是不同的。人性是複雜的;帶著七情六欲;畫家在畫人的時候,畫家自己和畫中人物的一切信息都帶在畫中 。而畫神的時候,畫家會為了表現神的慈悲和光明而自覺或不自覺的純淨自我,作品散發出來的也必然是善與光明。這或許可以說明為何達芬奇的聖母、聖安娜和天使有聖潔慈祥之感,笑容也較蒙娜麗莎純淨許多。

背景

 
蒙娜麗莎身後的地平線高低不一,水面甚至反常地傾斜


通常畫家會把他生平的閱歷、知識、喜好反映在作品中,達芬奇自然也不例外。背景中的山岩、地形、水文、橋梁,包括空氣、雲層等等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達芬奇長期研究和觀察的對象,甚至是他親身執掌過的工作項目。達芬奇曾說﹕「徹底明白各個細節後,即能了解全體。」他對這些自然現象了暸若指掌,在背景中將它們熔鑄成為一有機的整體,並且恰如其分地烘托著前景的人物。

當然,我們不得不提到達芬奇善用的「空氣遠近法」(又叫『大氣透視法』,Aerial perspective; Atmospheric perspective)在此的重要角色。達芬奇觀察到的空氣宛如一層薄霧(薄紗)籠罩著大地,越遠的物體輪廓越模糊,色彩越輕淡,甚至偏藍色。所以這種「空氣遠近法」純粹運用色彩層次變化和柔軟的筆調,無需消失點透視法就能將遠近關係表現得自然而分明。這種技法達芬奇在早期作品如《天使報喜》、《康乃馨聖母》中就已經運用自如了。

然而這幅畫的背景真的完美無缺嗎?眼尖的人注意到了背景的地平線左右高低不一。但由於對達芬奇的信賴,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會是達芬奇的失誤 — 追求完美的達芬奇怎麼會犯這樣明顯的錯誤呢?於是藝評家找到了合理的解釋﹕這是達芬奇的匠心獨具,高低不一的地平線使得觀者的視線從左邊移到右邊時,或從右邊移到左邊時,會有蒙娜麗莎突然降低或升高的錯覺,使得畫中人更有靈動感。或許真是這樣。但奇怪的是,右邊的地平線(水平線)不但高于左邊,還呈現不合理的傾斜(左高右低);而且水面僵硬突兀,和左邊人物或遠山都格格不入,這就與人物的動感毫無關係了。以達芬奇的水準而言,可說是敗筆。

如何解釋這個瑕疵?一個合理的說法是這幅畫尚未完成,一直未能達到達芬奇最終的理想,這也是何以達芬奇一直將畫帶在身邊的緣故;當然也可能是外人難以了解的畫家個人因素…不論達芬奇有意還是無意,這缺陷一如蒙娜麗莎亦善亦邪的表情一樣的令人迷惑。

這幅畫完成後就享有盛名,但是也歷經了不少「劫難」。有專家認為蒙娜麗莎的兩側原來各有一根柱子,但不知何時被人裁去了;1911年,蒙娜麗莎在盧浮宮的方形大廳(Salon Carée),被一位「愛國」的義大利工人Vicenzo Perrugia偷走;震驚一時。1913年《蒙娜麗莎》在佛羅倫斯被找到,在烏菲茲美術館展出後,輾轉經過羅馬和米蘭,在同年12月終於還是回到了巴黎。1956年,一個瘋子向這幅名畫潑酸;1960年又被人惡意割了一道痕跡。如今修復後的《蒙娜麗莎》被保護在特製的防彈玻璃內,1980年法國還特別通過法律禁止這件作品離開法國境內,可見世人對它重視的程度。

許多人認為蒙娜麗莎達代表了女子的典型之美,典雅、端莊,蘊涵著智慧和自信等。但是也因為她的盛名,這個「典範」經常被浮濫的模仿、複製。她經常成為美學、哲學的象徵或是商品廣告的代言;在現代藝術中卻又成為達達和超現實主義的反諷對象。很少有哪一件藝術作品像《蒙娜麗莎》那樣既被推崇又被大膽地惡搞 — 這多少也呼應了作品本身具有的矛盾性質。



(註)波吉亞家族是西班牙王室成員,文藝復興時期以對帕帕西的腐敗統治知名。他們被認為歷史上最早的犯罪家族,可謂是義大利黑手黨的祖先。家族中的元老Roderigo Borgia成為主教、和教堂副大法官,也就是亞歷山大六世,後來成為教皇並在位11年。另一位成員Cesare Borgia 就是達芬奇和馬基維利曾經效命的首長和將軍。這個家族的罪名還包括通奸、亂倫、謀殺和其它醜聞。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草薰風 + 1 + 3 您親傳的貼圖非常棒,無私分享造福眾人,論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3 03:3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