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295|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殿堂分享] 彰化南瑤宮[20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17 22:33: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彰化過去主要為半線社平埔族巴布薩人(Babuza)的活動地區,故彰化舊名「半線」。一六三九年荷蘭人將其納入統治範圍,屬於北部集會區內,但是主要控制權仍操控於各社長老會手中,長老會每年參加一次北部集會,以加強與荷蘭統治者的關係。一六六二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進入明鄭治理時期,在行政規劃上,將本區納入天興縣轄區。明鄭時期為了解決嚴重的軍糧問題,而實施屯田兵制,遺軍屯墾各地,以提高糧食生產量,然而也因此而遭致大肚社(約今台中縣大肚鄉)、沙轆社(約今台中縣沙鹿鎮)平埔族人的抗拒,左武衛劉國軒奉鄭經之命率軍北上平定,並駐軍於半線(今彰化市)遂建立「半線營盤」進行屯墾,奠定漢人開發的基礎。

 
        清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鄭經過世後,適逢清政府亦底定內部的三藩之亂,對於東南海上的明鄭政權,早已引以為憂,因此派施琅為水師提督,於康熙二十二年率軍攻打台灣,結束明鄭在台二十三年的統治期,並遺明鄭軍民回中國,導致漢人在本區的移墾活動暫造一段落。翌年,清政府並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內,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時本地為諸羅縣轄區,爾後隨清政府對台灣移民政策的轉移,漢人又陸續自南部北上,仰或自鹿港、塗噶窟港(今台中縣龍井鄉麗水村)登陸,到達本區從事拓墾活動,致使人口不斷的增加,至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纂修《台灣府志》時,已提及「半線莊」的聚落名稱,顯見漢人聚落已在此處有突破性的發展。康熙四十年,施世榜自鳳山北至半線,請得墾照成為墾首後,即開墾線東堡(今彰化市、和美一帶)、繼至東螺(今二水一帶)開發水利,康熙五十八年完成八堡圳的興築,共灌溉了八個堡:東螺東堡(二水一帶)、東螺西堡(北斗、埤頭、溪州)、武西堡(永靖、埔心、田尾一帶)、燕霧上堡(花壇、秀水)、燕霧下堡(大村、員林)、馬芝堡(鹿港、福興、埔鹽一帶)及線東堡等。

        此外,康熙末年,楊志申、吳洛、張必榮、吳伯榮等墾首相繼投入本地的開墾與開鑿福圳(惡馬圳)、二八圳等灌溉措施,完成半線一帶的水利設施,灌溉系統的完成不但主導了本地的開發,並且直接改變了原居於彰化平原上的平埔族的傳統生活形態。漢人來台開墾前,本地的原始景觀為疏林草原,主要為平埔族巴布薩人的獵鹿場,而其農作則為游耕性質,漢人到此地開墾後,帶來精緻農耕技術,導致平埔族人原始生產形態受到衝擊,因而將土地瞨與漢人耕作,或漢人藉由水權,以「割地換水」等方式,取得平埔族人土地的使用權。水利灌溉系統的完成,又更吸引漢人陸陸續續抵達本區開墾,隨著入墾人口的增加,新興聚落遂產生,而聚落擴張後,農產品的交換、訊息的流通與農具、日用品的提供,導致商業性聚落因應而生,到了康熙五十六年周鍾瑄、夢林修纂《諸羅縣志》時,本地在半線莊內已出現有「半線街」的記載,足見當時半線莊聚落已具備有商業機能。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件後,清政府官員對於台灣的治理與行政規劃屢有建議,台灣鎮總兵幕僚藍鼎元謂「諸羅縣縣北半線等地方,應畫虎尾溪以上,另設一縣,駐答半線,管轄六、七百里」,巡台御使吳達禮亦陳:「諸羅北半線地方,民番雜;請分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清政府乃於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劃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增設彰化線,縣治設於半線(今彰化市)。半線因此成為中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心,此後附近漢人聚落亦隨之擴張與強化,從而使社會逐漸在各方面趨向於整合。由於漢人皆由渡海而來,故在民間傳統文化發展上,可看出媽祖信仰之普遍性,移民渡海而來,除了與上的驚濤駭浪對抗外,抵臺後,面臨身處陌生環境的種種生命威脅;並且移民多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自然地,在傳統信仰中的人、神關係裡,傾向於對海神庇佑之崇信,尤其媽祖乃發源於福建莆田,最早建廟地在湄洲,故在行旅中,閩南籍移民往往攜帶其香火與小型神像護佑於途。清代官方亦不斷加封媽祖,並且在臺灣各主要地區設置天后宮,以整合社會文化。民間亦因間險渡海,而不斷地累積媽祖神佑事蹟,並在形成的村庄聚落間設置媽祖廟,媽祖信仰遂為民間重要的溝通互動模式之一。

       原始的土著社會中,半線原為寬曠的鹿場,經由漢人的拓墾而逐漸形成混居式的農業社會,然而媽祖原具的海神神格,亦因社會整體的需求漸漸轉變成多重神格,平埔族人亦在漢化後,信仰媽祖,同時信仰的人群亦普及至農民、商人、婦女等各個社會階層內,隨著農業生活中各種困境下庇佑神蹟的累積,香火愈來愈興旺。於是分香、刈火等各種儀式執行後,各地區的媽祖廟不斷建立。雍正年間有一窯工楊謙自笨港到縣城來應募工事,工作完成之後,求自笨港媽祖佑身的香火袋放置於工寮內未帶走而產生神蹟,肇成南瑤宮建廟之緣由,隨著南瑤宮媽祖香火的興旺,宗教活動亦熱絡起來,進香活動為主要型式,據《彰化縣志》記載:「歲往笨港進香,男女塞道,屢著靈驗。」,為了要前往南瑤宮香火起源地笨港進香,信徒們紛紛成立輿前會,亦即媽祖會,簡稱媽會,在媽祖進香活動中,擔任抬媽祖神轎的榮職,十個媽會陸續成立於嘉慶年間至日治初期,會員分佈於臺中盆地、彰化平原與南投部分地區,形成南瑤宮媽祖的信仰團。在各地多次的進香迎媽祖的活動中,都有媽祖顯靈庇佑的神蹟產生,並一再廣傳,因而有「彰化媽祖廕外方」之說。

 
        隨著漢文化的強勢入侵,導致平埔族傳統社會的瓦解,對此大環境無法適應者紛紛於嘉慶、道光年間遷移至噶瑪蘭(今宜蘭地區)、埔里地區,其餘留在原居住地者則逐漸接受漢化,學習漢人從事水田耕種,並且在宗教信仰上信仰媽祖。信仰漢人的神祇,也是平埔族人急速漢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彰化地區不同族群之間社會整合的重要因素,到了清末日治初期,南瑤宮十個媽會中,參加媽會的方式除了以個人繳費會費加入為會員的方式外,亦發展出以村莊為單位的「招庄頭」方式,媽祖信仰圈內的族群包括河洛人與客家人,媽祖的信仰成為超越地域性、祖籍性的組織。移墾社會中,由於原鄉祖籍意識,導致分類械鬥層出不窮,然而南瑤宮各媽會組織龎大,為維護其組織的活絡,故每年都舉行「吃會」、或全庄性宴客的活動,以聯絡會員之間的感情;而會員們透過這樣的活動則有於不同祖籍的漳、泉、客籍人的整合,漳籍人到客籍會員家吃會,或客籍人到泉籍會員家宴客,藉此方式消除原鄉的隔閡,並交換農業社會生活心得,使媽祖信仰不斷超越祖籍與地域的觀念,而從南瑤宮十個媽祖會所形成的信仰圈,已然可以看出:南瑤宮媽祖是中部地區主要的宗教信仰中心,也是對現居地產生意識上的認同,透過媽會舉行的活動不斷予以強化,而逐漸形成社會文化的整合。



建廟沿革
 
        南瑤宮之建廟起源,至今缺乏詳細資料可資考證,本節所述係根據日人所留「寺廟台帳」記載、現在南瑤宮所存沿革碑以及相關的文獻與口傳綜合而成。聞在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彰化設縣後,請窯工楊謙自諸羅縣(今嘉義縣)笨港應募工事而來,將笨港天上聖母之香火攜來,藉為庇身之用。香火掛在現在廟址的工寮內,每入夜頻見五彩毫光,附近居民都認為是神之顯靈,於是由當時彰化士紳集資雕塑天上聖母神像一尊,奉祀於隔鄰的福德廟(土地公廟)內,自此以後香火日盛,居民禱告動輒顯靈。

        至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瓦磘庄陳氏捐獻土地建立草茅小祠奉祀天上聖母,被稱為「媽祖宮」,此為南瑤宮建廟之開始。同年十一月,總理吳佳聲、黃景祺、林君、賴武等發起募資建築本殿,並雕塑神像五尊,取南門之「南」及瓦磘之諧音雅字「瑤」,正式定名為「南瑤宮」。



諸神聖誕暨祭典日期
 
主神及其分身

天上聖母為本宮供奉之主要神明,位於前殿中央部份。由於各方信徒經常要求迎接媽祖到其村莊街鎮等從事宗教活動,因此本宮備有百餘尊大小不一之媽祖分身。大尊者約有半個人高,小尊者則只有數十公分。此外,各媽會亦分別雕刻有屬於自己媽會之大尊神像,供媽會或其它信徒祭拜迎接之用。這幾尊神像通常供奉在南瑤宮內。但是由於迎接之信眾極多,因此並不易同時看到他們。

每年媽祖誕辰祭典之前,按例將回宮接受祭拜。

  

配祀神

(一)千里眼及順風耳

千里眼(或稱金精獎軍)及順風耳(或稱柳精將軍或水精將軍)相傳為商朝紂王之兩將軍,不幸戰死於武王代紂之戰中。後來成為桃花山裡兩個神怪,經常危害村民。後來被媽祖收服,拜在其門下成為其左右手,故千里眼與順風耳乃被同時供奉於正殿。千里眼位於媽祖之左前方,而順風耳則位於其右前方。

(二)太子爺

太子爺名為李哪吒,即為俗稱之三太子,亦稱中壇元帥。相傳為玉皇大帝駕前之大將,因玉帝感於世間妖魔太多遂派其投胎為商朝鎮關大將李靖之子,其年歲雖小,但是勇武異常,十餘歲時因殺龍王之子而謝罪自裁,後來成為嬰兒之保護神。每逢各分香子廟及友廟來訪時,本宮均由三太子負責迎接事宜。其被供奉於正殿媽祖前之供桌上。


同祀神

在漢民族之多神概念及包容性等之影響下,許多廟中常同時供奉多位神明。本宮除了媽祖及其部屬神之外,也同時供奉了許多其它神明。這些神明和媽祖並不一定有從屬關係,有些是受大眾信仰之神,因此於此同祀;有些則是因其原來廟宇遭受拆除而移遷至此。在此章節中,一律將其列為同祀神。其較主要者有:


( 1 )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被供奉於後殿之三樓。其為漢族敬天、畏天之最具體表現。事實上,玉皇大帝可謂是上天之化身。因此,在神格上被列為最高級,為神界中至高無上之神,他主宰一切神界事物,掌管其它諸神。也因此常被供奉於廟中最後殿、最高層之位置。


( 2 ) 觀音佛祖
 
觀音佛祖被供奉於正殿後方之觀音殿。其左側供有註生娘娘,右側供有福德正神。對於觀音佛祖之由來,說法眾多,有說其為佛祖之化身、有說其為佛祖之弟子、又有說其為興林國妙莊王之三女妙善等。雖然對於觀音佛祖之由來眾說紛云,但是一般咸信其為具有大慈大悲胸懷之神明,具有消災、降福等能力,故在民間廣受歡迎,許多家庭均供有其畫像。

( 3 )三官大帝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三官大帝乃指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明。他們被供奉於後殿之二樓。天官紫微大帝位於中央,地官清虛大帝位於其左側,水官洞虛大帝則位於其右側。有一說其三位分別為堯、舜、及禹。堯因其仁義感動上天,舜因開墾土地有功,禹因治水有成,而被玉皇大帝封為三官。一般信徒以為天官具有賜福,地官具有赦罪,水官具有解厄之能力。

( 4 )神農大帝
神農大帝又稱五殼王、五穀先帝、藥王大帝等。除一般農家視其為行業神外,藥商、醫師亦視其為藥王供奉。此外,一般商人也視其為庇佑商業興隆之神,故也享有許多香火。在本宮中他被供奉於正殿左護龍之神龕中。其右側則供奉有青臉紅鬚之青公(榕公),在本宮建廟之前,本宮原址有一巨大榕樹,後來因為建廟需要而將其砍除,並以其樹材為材料雕刻成神像供奉於此,因此青公實為一榕樹神。

( 5 )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供奉於觀音殿之左半部。由於其為授子之神,在漢人多子多孫多福氣之傳統觀念下,長久以來就是受大眾歡迎之神。據信註生娘娘不只可降福、結緣、賜子、安產、也可保護幼兒,故信徒很多。

( 6 )福德正神
本宮兩處地方供有福德正神(土地公)。其一位於本宮正殿右護龍之神龕中,其二位於觀音殿之右翼。位於觀音殿右翼者,為本宮原有之神像,而位於正殿右護龍者,則為市區其它土地公廟,因市區重劃被拆除後移至此者。相傳土地公為掌管土地之神,其部將為虎爺(即老虎),故上述兩處土地公之供奉處,也同時供有虎爺為其配祀。由於在清朝時期彰化衙役人員為了以私人身份護衛往來笨港進香香擔,曾以虎爺為中心,組成「虎仔爺會」,故虎爺在南瑤宮內之地位比其它廟宇較受尊崇。

( 7 )國姓公
國姓公即為鄭成功,又稱為延平邵王、開山聖王、鄭國聖、開台國聖等。其被供奉於正殿左護龍內之成功廳。於明隆武帝時,帝賜以國姓,又封忠孝伯。清光緒元年被原為延平郡主,謚忠節。

( 8 )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之本廟位於大陸泉州府南安縣鳳山寺,其祭拜神明為一年輕仙化之少年。相傳此神在各方面都很靈驗,而其信徒以泉州人最多。本尊神明是因其在市區之廟被拆除後才遷移至此,而被供奉於後殿之一樓。如今之廣澤尊王神明會以商人居多,每年固定在南瑤宮舉行祝壽吃會活動。

( 9 )文昌帝君
文晶帝君乃掌管功名祿位之神,為文教守護神,被供奉於觀音殿觀音佛祖之右前方。據傳其姓張名亞,因戰爭而死,玉皇大帝命其掌文昌府事,主司人間祿籍。另一說認為文昌帝君乃文昌星之神格化,相傳其掌司法,重禮文制度等。而今人將「文」字當作「文學」解釋,認其為文學之神,每當考季來臨時祭拜者特別多。



宮殿巡禮
 
        本宮肇建於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由瓦磘庄陳氏捐現址土地、建茅草小祠,時稱「媽祖宮」。同年十一月地方官紳發起,鳩資興建本殿,仍正式定名為「南 瑤宮」。此後歷經多次重建、擴建及修繕,今日堂皇之廟貌,才逐一展現確 立。

地理環境及空間配置
 
       本宮位彰化市區南郊,座落在彰化市南瑤里南瑤路四十三號,宮前入口牌樓,緊臨由彰化往員林之台一線省公路(彰化市境內稱中山路),三川殿則面臨南瑤路,面寬九開間,呈一狹長型的布局往後延伸,二側緊鄰磚瓦造之民宅,擁擠 壓迫,與本宮金碧輝煌的氣勢,呈不協調的對比,尤其是前埕廣場二側,高樓 聳立,昔日「慧日出山巔一片祥煙」、「南畝數峰恰似宮墻畫本」廣袤壯觀之視野,已不復可見。

        本宮基地屬狹長型,前窄後寬,狀似倒「丁」字,自牌樓至後殿止,可畫出一對稱的中軸線,建物、廟埕均以該軸線為準,由前往後,發展出三川殿、 正殿、觀音殿、後殿(天公殿),雙側再配以左右護龍、香客大樓,形成十分 對稱的平面配置。各主體建築之高度,亦由前往後,逐級抬高,承襲台灣傳統廟宇依中軸線發展的方式,使整座廟宇展現得相當典雅有緻,和諧有序。

 
        本宮目前建築系以傳統宮殿式為主,而觀音殿則蘊含了濃郁的閩南式、西式及和式風格,民國初年改建觀音殿時,聘請板橋名匠師陳應彬施工,其高徒廖石成亦參加。民國九年改建前殿與正殿時聘請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王益順師傅之侄王樹發師傅主持設計,至民國二十五年始完成,此為本宮建築最為凸出之處。綜括本宮之多重院落,可以「四落四殿,一埕二院」說明之。台灣傳統宅 第,常以其面與寬與進深來描建築物的規模,例如:台中縣霧峰林家下厝(景薰 樓),所謂「四進三院」,表示其進深之長;而面寬習以「開間」計之,例如 :正堂有九開間者。台灣有句諺語:「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即是說正堂有九開間,門廳有五開間,前後三進,門窗共有一百二十個的意思,真正道
盡了巨宅的宏偉規模。

        南瑤宮整座建築物面寬九開間約二十七 Ÿ 五公尺,進深四進,長約八十六公 尺,總基地面積為○ Ÿ 六四七公頃。

整體規模包括:
四落—第一落三川殿、第二落正殿、第三落觀音殿、第四落後殿(天公殿)。
四殿—三川殿、正殿、觀音殿、後殿(天公殿)。
一埕—三川殿及龍虎門至排樓間之前埕廣場。
二院—正殿前之中埕廣場及後殿與觀音殿間之後埕廣場。



觀音殿
 
本殿為整個南瑤宮建築組群中,最具特色之處,其建築格局、作工、造型,皆深受外來影響,特別是日本和式及希臘巴洛克式的影響,故與傳統台灣寺廟建築手法有頗多相異之處,茲將本殿之特徵條錄如下:

1.配置平面格局:
一般廟宇,以中央正殿規模最大,但本殿長十三 Ÿ 七公尺,寬一六 Ÿ 六二公尺,四周有廊,其格局較正殿為大,極其特殊。據考證,本殿原先建造即為正殿,但因信徒排斥這種非台灣傳統寺廟建築式樣,致香火日衰,乃於其前方另建今之正殿,而將本殿改奉觀音。

2.立面造型:
本殿外觀大致為重簷歇山式樣,建築高度較一般類似規模的建築為高,形式深日式影響,例如正面的三個老虎窗,下簷的欄杆立面、平直屋脊、黑色日式屋面等,與台灣傳統閩南粵式原廟建築有別。

 
3.裝修:
亦受外來極大影響,屋脊泥塑與傳統剪黏不同。中脊楹沒有傳統之彩繪,其餘木作部分之雕刻圖案皆為單一的「菊花」,而非傳統華麗的花草人物。

4.材料與作法:
基本上乃採木構造建築,但大部分構材是使用檜木,正門外三側外墻皆為日式規格之清水磚墻,而非傳統建築常用的斗子牆或白灰粉刷;另外周圍立柱面材採洗石子,黑屋瓦,單一屋坡等,皆充分顯示是日式建築影響下的產物。

 
本殿屋頂下簷加簷牆欄杆,乃西洋壓簷牆的作法。迴廊上的柱頭乃承襲希臘多立克(Doric)式的造型,顯然本殿建築亦深受西方建築思潮的影響。

觀音殿內銅板製之天花、十八羅漢洋式框架壁飾及日本外格的神龕,皆多姿多彩,充滿了異國風味,為其它寺廟所無,這種中(閩粵)、西(洋)、和(日)合璧式建築流行於一九二○年代前後,實本宮最具特色之處,其在建築史上亦有其特殊意義;本殿融合了中、西、和三種文化的混合體,為當時的文化現象留下見證,使本宮在建築上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觀音殿前,緊靠正殿後牆有一六邊形龜甲造型之小水池,原有一尊由著名匠師蔣馨雕琢的李鐵拐石像,造型生動,乃難得之佳作,可惜數年前被盜,如今不知流落何方,現以一仿照原作之石像替代。古蹟文物理應由全民共享,此種盜藏謀利的自私心態,實人神所共棄。



三川殿
 
 
        由前埕場看南瑤宮正面,首先映入眼簾的即為前殿,包括中央的三川殿及二翼的龍虎門,其中三川殿的屋頂最高,然後依序往外逐級降低,至左右二翼之龍虎門止。「三川殿」又名「三穿殿」,即開闢三門以供穿越之意。左翼為龍門,右翼為虎門,併稱龍虎門或「五門」。一般習俗,香客朝拜,宜由龍門進入,虎門出來,以符古中國「出將入相」之傳統。

 
 
       三川殿是廟的門面,其裝飾雕琢極盡富麗堂皇。本宮三川殿至頂為「斷簷升箭口式」。強化了屋頂形式尊卑或主從秩序,也增添了視覺上的美感。正脊成曲線往二端揚起,呈燕尾狀,中立有福祿壽三仙,二端則係雙龍飛騰,氣勢不凡,垂脊尾端有人物山林、花草走獸等剪黏、交趾燒作品。本殿通面寬三○ Ÿ 三二公尺,通進深九 Ÿ 九六公尺目前的規模是在日據時期大

      正十三年(一九二四)由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王樹發設計建造,內八卦結網(藻井)

 
        構造,成正八角形,中有鎮邪之太極八卦圖案,極富裝飾之美,牆堵上的石雕或交趾燒,雕工精細,栩栩如生,無論在藝術價值或古蹟保存上,皆屬上品。南瑤宮的三川殿寬五開間,中闢三門。前步口有精緻的花籃吊筒,營造入口的華麗氣氛。三川門前,聳立一對蟠龍巨柱,張牙舞爪,昂頭相向。左右廊牆邊上的「祈求」與「吉慶」石垛,左牆以手持三角「旗」的武將及騎獅持「球」的童子表示「祈求」,右牆則以手持「戟」的武將及持「磬」的童子表示「吉慶」,這種象徵手法,令人讚嘆不已。屋一律舖列筒瓦,瓦當滴水排列有序。三川門的正門門板上,彩繪有雙龍戲珠圖案,左右二側門板上則各繪一對仙女手持貢盤,奉侍天上聖母。


後殿
 
        本殿(又稱大雄寶殿,或天公殿)於民國六十年興建,民國六十二年完成,為現代式鋼筋混凝土建造之三樓構造,三樓屋頂則模仿台灣傳統寺廟建築之屋頂造型,上簷為歇山式,下簷卻為廡殿式,面寬約十二公尺,進深為十二 Ÿ 八公尺。

        本殿一樓明間供奉郭聖王,二樓供奉三官大帝,三樓供奉玉皇大帝,二側邊間則供廚房、廁所、貯藏室等利用。殿前以六根高大水泥紅柱支撐前廊,側翼以迴旋樓梯通往各層,並有白色淺雕扶手欄杆相接。前廊頂部為水泥平台,上置有儲水塔,左右各一,在景觀上頗感突兀。屋頂上簷為燕尾脊,配有雙龍護塔彩飾,正脊的脊堵與垂脊的尾端(牌頭),皆貼有五彩繽紛剪黏、人物場景,生動有趣。戧脊尾部,為四隻鳳凰,喻有「鳳凰來儀」之意。琉璃筒瓦與瓦當滴水,仍具古風。

 
        香客大樓,左右各一,相互對稱;龍側建於民國六十五至六十七年間,虎側則為七十至七十一年所建,皆為三層樓高之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物,長二十公尺,寬十一公尺。二棟大樓之一樓,皆供做各媽會會館辦公之用,並闢有餐廳,二、三樓則為供香客住宿之客房。

        香客大樓之屋頂上半部為平頂陽台,下半部則仿照廡殿之形狀,與北方盝頂式屋頂類似,四面檐角有仙人走獸四尊,相互對應。面向中庭,以走廊相通,各有六根水泥大紅柱,貫穿三樓,二翼也有仿傳統建築之雀替,增添古味。各樓走廊皆有白色水泥欄杆,欄板有簡單紋飾,柱頭為圓柱形。概言之,後殿與香客大樓,在整體南瑤宮建築組群中,因係鋼筋混凝土之現代樓房建物,雖亟思仿古,但仍無法與前述之古典風味之傳統建築相比,在建築價值與歷史文化意義上,皆不足道也,只是提供了本宮增加若干空間利用的場所而已。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11-6-7 00:00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3-19 16:56:38 |只看該作者
介紹很詳細彰化人可以引以為傲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1-3-22 01:10:23 |只看該作者
我家住附近

常常經過0.0...

感恩啊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1-8-4 22:38:09 |只看該作者
很棒的廟宇
有機會要去參拜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 12:2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