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17|回覆: 0

[其他] 由生滅因緣悟入本心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18-5-18 01:12:03 |顯示全部樓層
由生滅因緣悟入本心

凡是事物都有固定的循環變化,如天地間一年春夏秋冬的變化,於變化中產生自然的淘汰。當然也包括宗教在內,以佛教所說,這是緣生法,凡事有生就有滅,重要的是要能於生滅因緣中,也能體會不生不滅的本體,這個〔 〕若能清楚,自然不執生滅。咱們師尊師母卽是指點咱們超越生滅的,若這不變能夠掌握,則以不變應付萬變,才不會隨緣而變,現在一貫法門中變的人很多,原因是沒有掌握到不變的,一般道親開始修時很誠心,但成為點傳師或前人後就變了,原因是沒有找到不變的,若找到不變的,就會像道德經中說的,君王愈高的人,則愈趨下、愈誠心、愈慈悲,這才符合修道的意義。世間的一切皆在變化,一切皆在生滅中,一定要找到沒生滅的本體,這是咱們所要追求的目標。雖是事事物物,不斷在轉變,但確實有個沒轉變的本體〔○〕,其體性是空叫做性空。三千年前沒什麼麼五教,因為性空緣起,隨著時代需要而產生五教教主,才有五教之名,及各教經典,由這個無名的本體而立經教,本體是沒有名字的,有了宗教之後,佛教才說其叫做〔自性〕,老子強說是〔道〕。你對小孩說自性、本心,他們不懂的,他們知道餓了就吃,當別人跟他說,這就是你的心,自此才說這是心。所以,〔自性〕和〔道〕是有文字,有宗教之後,才立的假名。五教是由這個〔 〕而緣起,但是這個不屬於五教,今天能跟諸位參考,也是由這個〔 〕流露出來,就如地能生萬物,但是萬物不是地,心生萬法但萬法不是心,但卻也脫離不開關係,這是因為體用互顯的關係。師尊師母傳這個〔 〕是宗教的本源,沒有名,宗教由其而立宗旨,宗教則以〔一〕或〔•〕來代表,這是代表用的意義叫做妙用,由體及用,體用不二,五教都是以一法為教化眾生的宗旨和目的。佛教是萬法歸一,道教是抱元守一、儒家是執中貫一、回教是清真返一、基督教是默禱親一,這是隨著時節因緣的不同及人情風俗的需要而說的。基督教的教化行於歐美,回教在中東,佛教則在印度和中土,而中國還有老子、孔夫子。雖然教化方式不同,但都是以一法為教化的宗旨,三世諸佛皆闡明一佛乘、第一義、一法,一法就是一理與一貫意義是相同的,各教都有共同的目標做宗旨。

一理、一貫在人而言,就是平等覺性、主人翁。因人類失掉一理,致使體用不能一貫,事理、心境不能平衡就有對待,有對待出來,就是二法,煩惱、痛苦皆由此出,因其變化無窮無盡,就愈無法找到本來面目,致使永久流浪生死。上天不忍故差遣五教聖人降世,指點人類本來面目,也就是一貫之理,這在各教的經典都有闡明,尤其佛教的上乘經典都是闡明一貫、第一義、不二法等,名辭雖不一樣,但意義是一樣的。可是一理、一貫一旦落於文字、言語後就跟實際的意義不同了,為何與實際的意義不同呢?當初見老前人時,老前人問:〔為何而來〕答說:〔為生死而來!〕老前人便說:〔你聲已出生了,已落生死。〕沒開口無法說出〔一〕,但開口則一就已經是二了。如在黑板上寫個〔上〕必然就有相待的〔下〕生,寫個〔左〕就有個〔右〕之相待產生,故有相出來就有對待,落相就是二。

今天跟諸位說〔一〕這也是從二來,因二故說一,所以,執一也不對,〔一〕不用守的。有個〔左〕和相對的〔右〕才有中可說,所以,中也是因二所立之虛名。同樣的,色不離空,空不離色,如此在〔空〕也是中,在〔有〕也是中,故學經典不可學死法。有些人批評一貫弟子怎麼有資格來講金剛經,可是當法師批評人時,就有能和所,四相之心產生,有四相這就不是正法了,說法是不能有我摻在裡面,如此講者和聽者才能受益。由此可知,用口和用寫的,是無法將〔一〕說完全的,但不開口也不表示沒有,在維摩經第九品入不二法中,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不二法門。〕不二法是修學的目的和宗旨,由法自在菩薩開始說不二,至三十一位樂實菩薩都是各說自己的見解,用言語說不二,最後,維摩詰問文殊師利,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默然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一般是以言說,說不二。而維摩詰是以無言說,說不二。這問題是看當機,問時是問什麼,你就答什麼,貴在當機,否則過去宗乘也有留下公案,咱們一貫道法的當機和佛教所留公案的當機,又有何差別?這個差別乃在於當機或機後,因為在傳燈錄的已是語言文字,只可拿來破執著經語、經教的人,但已不再是當機了,咱們師尊師母則是叫你平心靜氣後的當下直指本來。維摩詰是默然示不二,咱們則可由師尊師母這一指的當機來體悟不二。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當年老前人問:〔你悟道是怎麼悟?〕吾便開口答說了一些,老前人說:〔從未開口前去體會悟入。〕未開口前就是默然,維摩詰的默然,也是沒離開師尊師母這個〔 〕,這點若清楚後就能了解一貫道法的尊貴,確實使咱們省工、省力氣、又省時的。悟是要從未開口前,來實際體會當機的現量境,這才是最親切,才是最究竟的,否則,用說的大家都會,故一定要從師尊師母指點的當機悟入。偈云:

緣  生  諸  法  本  來  空        法  法  隨  緣  起  滅  中

惟  有  菩  提  無  自  性        無  依  無  性  卽  真  同

一般修學人部份都在緣生法中用功夫,開卷思議,或者用說的、寫的,這些都是動腦筋的,本來沒有這些事,這是緣生諸法。而不二法是指心性、體性,這是不干涉意識在裡面,雖沒離開意識,但不摻雜意識,但經教方面則相反,懂愈多愈好。比如說,種水果,水果不是從空中生出來,必需靠果樹成長,開花後才結果,如果這棵水果樹,很茂盛卻不結果就變成無用,猶如經典學很多,不能了解心性,等於學到的只是廢知識,多一些知解來污染心田,說超生了死的理論很多,到時候還是超不了生死。所以,修學人對於宗和教要多清楚,可說可講的都是緣生諸法,而咱們師尊師母直指的當機是屬於實法,故叫咱們二目要回光,由自己去悟。因此,對自己所學的實法或權法要能清楚,否則最後只好聽受因果發落,不能達到自己的理想。本體是不必學的,實際上,也無法可學,若是要學的就表示它不具足了,從外入的就不是咱們的本來了,所以釋迦佛才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但若是無法怎麼可以呢?六祖亦云:〔不知一法守空知〕,因此,對於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與維摩詰居士默然的意旨,到底是同是別?自己會一會!

五教聖人都闡明〔一理〕〔不二法〕,有言說卽是無言說、默然不二,維摩經於今還在,而法師亦還在說不二法,聽者要悟的亦是不二法,其他的經典,如法華經〔一佛乘〕,金剛經〔一合理相〕,楞伽經〔第一義〕,楞嚴經〔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這都是闡明不二法。而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學的人雖然很多,但為何能體會到本來面目的人卻很少?原因乃在於說飽不飽,說見性不一定是見性,所以,理論跟實際不一樣,學人應該知道,音聲語言是權宜方便法,而貴乃在當機直指,若不是如此,則經典上亦說開悟見性,和禪師的數百公案,可說非常非常的多,皆說是直指,但若不是當機當下直覺離心意識的悟入,則任你橫縱各教,現百千億神通,也跟生死無干,所以,佛印禪師才開示:


頓  破  無  明  悟  自  心        功  夫  從  悟  弗  尋  音

語  文  聲  色  皆  塵  法        解  得  宗  乘  無  字  尋

這是佛印禪師以文字方式給修學人參悟,希望在句下能了解清楚。經教雖很多若沒著手去體會,久而久之,會變成修學知解,非是求超生了死,把明心見性,當作是呼口號一樣,沒實際實行,深悟體會了。

天主教化渡歐美,提倡信主,服從主,此信服若能開啟智慧,將信基督的主,反過來信自己的主,也就是自心,豈不妙哉,聖經中說的主和奴的關係,聖經中說:〔奴永遠是奴,不能為主,主永遠是主。〕

主               奴

體               用

身軀            影

有身軀才有影,因此影永遠不能變為身軀,奴也不能變為主,咱們必須了解各教的特色和說法。有一些前輩,不准後學看經典,當知咱們今天能求道,是過去各教給咱們種善因,故不可隨便批評各教。因為宗是直指本體,教是顯用,宗是佛心則教就是佛口,一貫法門和教是一體的。

回教的〔真主阿拉〕是無形無相的,但教徒因對宗教的狂熱,在中東有宗教戰爭,這便失去宗教的意義,違背真主阿拉清真的宗旨。

老子是說,清靜無為,崇尚自然,有無同觀,陰陽互根太極之理,無極無形象可說故只能傳太極,太極若能清楚,則〔•〕就是〔○〕,〔○〕就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隨應用而不同,就如禪分如來禪、祖師禪這是在立場上,體用上,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所以,太極之理、一貫實義是聖中有凡,凡中有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不二,聖凡不二,以無為處事,則無事不通。奈何現今的世代,無為而為,只是口頭上說的,實行的人非常少,包括修行人,雖口說無為而為,卻要爭取領導權,口說的無為和實際的無為,要好好體悟,否則跟超生死無干。現在世間爭名奪利,跟古聖先賢,帝王之相讓如何能相比呢?感嘆今日的社會,連戶長都要競選,可能不久將來,連戶長都要選了。所以,若非上天普傳一貫大道,將來世間不知會如何?

在此年代看到七、八十歲和一、二十歲的小伙子完全是不同的生活形態了,目前科學雖是進步但道德卻墜落,做事都偏重在外表,宗教也偏重在學術性或文憑上,但這是否可換超生了死呢?可滅多少的貪瞋痴呢?萬法歸宗,由心入生死,必也由心了生死,並不是在學術上可了的,學術性只是幫助,猶如果樹枝幹,是助緣不是真正的目的。古德說修道修自心,心外求法是大愚痴,修道是重實際重實行,不是理論或形式上可達到的,所以,講道德仁義的人,並不一定有道德仁義的心,說和實際是不同一回事的,看過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事例,給我們修道者,就是最好的啟示。

來源:慈 聲 橋

信者恆信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3-29 12:5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