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SOGO論壇 返回首頁

amazon163的個人空間 https://oursogo.com/?1262993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李謹伯談"七支坐"法

已有 1460 次閱讀2012-2-3 13:07 |個人分類:修行

“七支坐”的七支,其實就是“七肢”,就是手一支,腳一支,肩一支,腰一支,頸一支,眼一支,口一支。

  先說“腳一支”。這個就是我們講的盤腿了,7000年前阿達錫瓦發現雪山白猿能在冬天過冬,能適應寒冷的天氣,就是因為它們盤腿。我以前在北京做過實驗,按照正確的“七支坐”來盤腿,把人放進冰庫裡,零下二十多度,只穿短褲,光著身子,最長有一個人坐到了兩小時4O分鐘,這些人都是修行不久的人。所以,“七支坐”禦寒的能力確實很強,修道的人可以起“暖”,還能保持身體的熱量不散,確實不簡單。像我們煉金丹大道的,“七支坐”還可以防漏,防止精氣外漏,這很重要,不漏你才能生熱安爐、降陰長陽,採藥煉丹,漏掉的話,一切都是白扯。

除此以外,“七支坐”還有一個作用,什麼作用?人體的氣血往上走,往周身走比較困難,但當你盤腿以後,人體就形成了環路,就能夠把氣血運行到周身,這才能“通關展竅”,人體的氣脈才容易練通。否則,氣都不通,不管你修佛還是修道,都是“功夫不上身”,都不入流呢。所以“七支坐”盤腿的作用就像壓力泵,讓氣血往我們全身運化。真要上了道,我們盤腿是越盤越緊.以後你們自己就會知道。盤腿你不用管它,它自己會越來越緊,自己就會通關展竅,打通全身的氣脈.這是“七支坐”盤腿的第二個作用。

第三個作用,是我們盤腿的時候容易“入定”。入定以前要入靜,入靜的時候,我們已經需要有意地訓練屏息。真入定以後,呼吸是“息停脈住”的,腦子不起什麼後天的妄想,​​但會進入“色陰”、“受陰”的狀態,那又是另一種境界,這在佛家的《楞嚴經》裡邊就有,道書裡也有。最終,我們修金丹大道,要練到“滅息定”,佛門叫“滅盡定”。為什麼一定要練到滅息定?跟佛門一樣,脩大道要證悟,也需要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佛門的“受想滅定”或者叫“滅盡定”,和道門的“滅息定”,名詞不同,意思則一。

  這個扯遠了。以大家現在的基礎,我們還是轉回來先說說“入定”,佛家說“非息停脈住者,而言得定,無有是處”。真要入定。修道的人當然進入先天的呼吸了,口鼻肯定不呼吸了。先天的呼吸在哪裡?你看胎兒,他們主要通過臍帶來吸收物質營養,所以入定以後的呼吸從橫隔膜以上的肺部,移到了橫隔膜以下的腹部。這個是不是“滅息定”呢?這個還不是,只能算是“胎息”。什麼意思?胎息胎息,還是有息——當然,能胎息,這修道就有點意思了。過去的人,專門練這個,鼻孔前粘個雞毛,口鼻不呼吸雞毛就不動,這個時候,人的下丹田竅會“闢闔',全身的毛孔在呼吸。有人就說了,毛孔能呼吸嗎?過去有人做過實驗,他把會胎息的修道的人,身體塗上樹膠一樣的塗料,讓毛孔不開.過了四個小時,這個人就死了。事實上,人體不單能靠口鼻呼吸,還能靠全身呼吸;所以我們要常洗澡,常常讓毛孔開著。最初修道的人,最怕兩件事,一是驚功,二是吹風。因為修道的人,他的毛孔是張開的,所以不能坐在風口練功。如果天熱開窗,我們要避開通風口,這時候最怕的一個是風,另一個是驚。我們練著練著,窗戶咣當一下,這叫“驚功”了,我們最怕這個。這怎麼辦呢?我給大家教掐訣,一驚的時候馬上就醒;掐訣還能保護中樞神經系統,所以修行要掐訣。

  掐訣還能離幻辟邪。我們修煉的時候,有可能出現幻覺,這個跟內景有關,也跟神經系統有關,還跟神經病、精神病有關。什麼叫出幻?練著練著看到美女、看到亭台樓閣,狐狸精都會出現,掐著訣.一下就沒了,所以掐訣能夠鎮驚、離幻、辟邪。

胎息的入定,還是一種淺入定,但這個時候修道的人口鼻是屏息的。平時我們就有屏息的經驗,比如說你穿針的時候,你怎麼辦呢?你屏息不呼吸,因為怕手抖;士兵射擊的時候,也要屏息,因為怕手抖;再比如,你端著一碗熱湯走過來,你肯定憋口氣屏息。佛家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定為百工共法”。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管你是乾什麼的,總要集中註意力,不能分神,這個時候你自然要“定”,要定可以,屏住呼吸。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毛主席遊長扛。他不是自由泳蛙泳什麼的,他就是躺在水面上,然後這樣划拉兩下,就這樣在長江上游了兩個小時,其間他也要屏息的。我們也可以在家裡試,把澡盆裡放滿水,躺在澡盆裡面,神仙似的;然後一憋氣,口鼻不呼吸,身體就自動漂起來了。憋氣省力啊,可以遊好長時間。等將來我們修煉到胎息,你們就會明白,屏息是非常有用的,治病、入定、出功、益智,都得打這兒開始。

“反者,道之動也。”修道要返,金丹大道更要返息,佛家叫“觀息法門”。修道要上道,要煉成金丹,當然要能夠胎息,所以先得學會屏息。這當中有什麼道理呢?因為人只要一吸氣,中樞神經就必定活動,意念就不能停止,當然也不能真正“入定”。

呼呢,只是影響我們的自律神經活動,修道初期關係不大,但也有用處,如果你心裡很煩,或者你現在睡不著覺,心裡亂,這時候你想著腳心,然後吐氣,一會兒心就定下來了,很快就解決了。

所以,口鼻呼吸不止,不能進入胎息,中樞神經活動就停不下來,妄念紛飛——不管你是佛家的,道家的,還是什麼家的,修行都還在思維里轉圈圈,連入門都談不上。我們明天后天講呼吸吐納的方法,就是讓大家明白如何“返息”。佛教裡練呼吸叫“安般”,道家叫“吐納”。練呼吸的方法非常多,在印度來講,有一百三十六種,在我們中國有多少種呢?我沒有統計過。總之,呼吸方面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不只佛教,印度有很多種宗教都在用,我們道家也用這個方法,這是不謀而合的,因為這個方法可以幫我們入定,而“定為共法”,是所有修行的人都要掌握的.

“七支坐”盤腿打坐的第四個好處,是入定以後修行的人不倒。如果我們就這麼坐著練功,難以入定不說,萬一入定了,人咕咚一聲就倒了,這個很糟糕;所以,盤腿以後,修行人入定可以不倒。

第五個作用,就像葡萄的藤到了冬天需要捲起來埋土裡,怕的是它的養分丟失.盤腿也是防止我們精氣等人身精華的東西丟失。這是養生最好的方法,我們只要能盤腿坐著,有心髒病、腦病的人,很少會在盤腿的時候出問題。

盤腿打坐如此重要,因此,各個宗教裡修道,都在用這個方法,佛教密宗裡,尤其是一派叫“大手印”的,把盤腿稱為“身印”,可見它的重要。

“七支坐,最關鍵的東西是腰這一“支”,腰要挺起來,而不是腿盤起來。眼睛也要放鬆,因為眼不鬆,嘴就不鬆,嘴不鬆,身體就不會鬆。嘴的要求是不要緊閉,抿著個嘴。我們煉內丹,除去“昇陽”的時候需要嘴緊閉,其他任何時候修行,都要微張。為什麼?因為嘴微張才能鬆。如何證明你練的時候嘴是鬆的?就是口水都要出來了,證明我們的嘴松下來了。所以我們修道,一般的時候不要把嘴閉死,你可以自己試,嘴微張好像傻子似的,口水都快出來了。嘴鬆了,身體才能鬆,古人總結了這個經驗。

嘴的要點,還有一個是牙齒,另一個是舌頭。這兩樣該怎麼辦?牙齒聯繫到我們的腎經,中老年人牙齒鬆動,也就是性激素、荷爾蒙衰落下來了。可我們修道有一種本事,就是牙動搖到快要拔掉的時候,你只要咬緊牙,好好修,牙就能固住,把它恢復到不需要拔牙的強度。雖然我90歲了,我的牙只有四個是假的,其他的全是真的;但是我的牙磨短了,所以我不得不墊著個牙套吃東西。我修內丹,在“採藥”的時候,需要咬住牙,常常一咬就是一個半小時​​。平時修煉的時候怎麼辦?平時牙碰牙別咬緊——只有“採藥”的時候才咬緊,採藥就是丹法中“性來了”以後“採藥”,這個時候要咬緊牙,我們平時修煉的時候,牙齒輕輕挨著就行了。

牙的​​問題跟腎經有關,可以看你的腎水足不足。如果您是個青年人,您腎水足,牙齒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證明:你醒來的時候,你輕輕地咬牙,會發出吱吱的聲音,這證明你腎水足,可是我們老年人多數做不到了。腎氣足,表現在骨頭和牙齒上,腎主固齒,固齒就是骨頭和牙齒都好;所以腎虧的人,他走路骨鬆腿軟。年歲大了,性荷爾蒙不足了,腎虧了,腎虛了,缺乏這個東西,牙齒就動搖了,腿就軟,走樓梯的時候就好像爬不上去了。

我們修煉的時候,牙輕輕咬住,然後嘴要咧開,要眉開嘴笑——你看佛像,都是面帶慈樣、面帶微笑,佛像的牙齒也是輕咬、輕叩的,嘴微張的,所以他們是笑口常開。

再一個就是舌頭,舌頭非常重要。有人常常說,我心亂,我修煉的時候就是靜不下來,很多人常常說這個話。心裡亂,就是心裡不專一,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怎麼辦呢?其實辦法非常簡單。是什麼呢?中醫裡講了,舌為心之苗。我們中醫認為,思維、思想為“火”,並且分為“相火”與“君火”,相火就是意念活動,君火就是神,元神;因此舌頭跟心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跟人的思維活動有很大的關係。

佛教裡說“心,分為心性、心意、心神等,心意相當於人的第六識,也就是大腦的思維活動;心神是第七識,就是思量判斷的根本;心性是第八識,是這一切功能的本體。我的講義裡面都有分析,這個說法不是咱們道家發現的,這是人家佛家幾千年的體會,很不簡單的。

舌頭跟心有這麼大的關係,那麼有沒有證明?有,我們古代人犯了心髒病,是通過舌頭來搶救的,功效卓著。我們現代人心髒病犯了,當然立即給他吃硝酸甘油,或者上氧氣;古人沒有硝酸甘油啊,也沒有氧氣來搶救,那古時候的人怎麼搶救呢?古人就用筷子把病人的牙齒撬開,用手把病人的舌頭拉出來,人的舌頭底下,不是有兩根青筋嗎?這個青筋裡頭的血有講究,道家認為可不是一般的血,叫做“金津玉液”,負責搶救的人拿一根三棱針,對著這兩根青筋輕輕一刺,它就出血,一出血,就把人給搶救過來了。

佛門裡有人專門刺舌血寫佛經供佛,刺的也是舌下血,不是舌尖血。我自己這30年來,從來都是“返舌”的,也就是捲舌的;除了吃飯說話,其餘時間我的舌頭都是捲著的,連睡覺舌頭都是捲著的。我的心髒病有多厲害啊,30年前,我三根主動脈有兩根是打結的,只能用一根,醫生都很奇怪,照片子看得清楚極了,醫生說你怎麼靠一根主動脈就活下來了?我說我的方法就是捲舌頭,這個方法道書上叫“捲舌塞喉”,在《道藏》裡面可以找到這個方法。我這個身體條件,我都能修道,都健健康康活到了9O歲,走路年輕人都得跑著跟,你們比我年輕,身體條件也好,更沒有問題了。我捲著舌頭,就讓心臟沒犯事,你說“舌為心之苗”有沒有道理?等我煉內丹、“採藥”的時候,我能把我的舌頭伸到我的小舌的位置,這兒叫“懸膺”,又叫“十二重樓”,這個時候自然“息停脈住”,入了定了。舌頭就這麼重要,佛家也好,道家也罷,舌頭伸不到“十二重樓”,不“搭上鵲橋”,修行人就沒辦法止息入定。

  所以我們修煉的時候,舌頭要捲著。最初,你們把舌頭頂到上牙根這個位置,相當於拿舌尖舔上牙根,這叫上齦交。然後慢慢地,隨著功夫的加深,舌頭會自動往裡舔。修道真對路的話,舌頭都自動往裡卷,而且不同的階段,舌頭卷的位置是不同的。捲舌上頂,這個在丹道裡稱“搭上鵲橋”。為什麼叫“搭上鵲橋”呢?因為人體有任督二脈,督脈管著所有的陽經,任脈管著所有的陰經,那麼人生下來以後,舌頭平伸,任督二脈的連接就斷了,所以修道返先天,就要搭上鵲橋,把任督二脈給聯繫上,所以要捲舌。

後面講內丹“採藥”的時候,也需要用這個捲舌。功夫深了以後,人的脖子和兩腮這麼動一下,舌頭就能碰到小舌上,這個時候,修道的人全身都會產生震動,這就叫“六根震動”。 “六根震動”是什麼呢?是“丹田如火燒,兩腎如湯煎”——兩腎就好像熱水燙著似的,肚子如火燒,眼睛冒金星,兩耳灌風——左耳龍吟,右耳虎嘯(左耳出現“吟吟”的聲音,右耳出現“呼呼”的聲音),腦後椎鳴——出現“咄咄”聲,身體產生“轟轟”的感覺,這個就叫六根震動。

那麼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出現所謂的神通,神通是禪定的副產品,真入定以後,出現神通還是有可能的,所以舌頭在修道當中有這麼重要的功用。不修道的人,捲舌舔上顎也有很多好處啊,最大的好處就是專心。你試試看,比如你做事情,舌頭捲著,你會專心,看書專心,做事專心,也能改善睡眠;很多人修行入靜,說我入靜不了,就因為沒有捲舌。

我30年前有心絞痛,這個疼經歷過的人都知道,是劇疼,從背後往前疼。怎麼辦?咬緊牙,嘬舌頭,輕輕地吸氣,不超過五分鐘就不疼了。

再一個,因為我經常捲舌、嘬舌,我就不愛喝水,只是勉強喝點,我平時一天嚥下的口水不少於半茶杯。捲舌就有口水,這個口水在道書裡就叫“長生酒”,它不但幫助消化,還能治胃病。你們別看我現在9O歲了還能健步如飛,我身體條件並不好,可以說修道的基礎比絕大多數人都要差。我17歲就有胃病,胃潰瘍、胃下垂,因為我老捲舌,嘬舌頭,結果比平常人咽的口水多,因此,我的胃病就好了。現在,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涼的熱的都一樣,吃冰塊也行,吃熱的也行,根本不像90歲的胃口和適應能力。唾沫裡有多種酶,有蛋白酶、脂肪酶這些好東西,它們是鹼性的,可以中和胃酸,可以讓食物很快地在胃裡消化。消化好,營養好,面色也就會好。
  
還有一點,舌頭還可以治療男人的早洩,一對男女做愛,做愛時女的嘬緊男人的舌頭,他就不會很快漏精,奧妙就在這兒。在丹道中,捲舌也是防止精氣外漏的一種方法。

有時候,有的人因為有病,舌頭腫了——舌腫,下身也一定腫,有些搞臨床的大夫就有這個經驗。舌頭為心之苗,在丹道中還認為它與人體的生殖器官息息相關。所以捲舌可以防止漏精洩精,可見舌頭在修行中是如此地重要。這個方法,在道家叫“捲舌塞喉”,實際上也是金丹​​大道三大秘訣之一。

以前我們講過,金丹大道三大秘訣,一是“玄關一竅”,二是“抽坎添離”,三是“飲刀圭”。這個捲舌塞喉的方法,就叫“飲刀圭”,是修道三大秘訣之一。什麼叫“刀圭”?圭就是過去大臣上朝見皇帝的時候手裡拿的東西,這個叫圭;古代的兵器裡有像這個圭的,叫刀圭,我們的舌頭就像這個刀圭。但大數人看到的書上解釋是,“刀圭'是兩個土字,這兩個土在河圖洛書裡面就是戊己土,戊土和己土,戊土就是“情”,“性”叫己土,我們把口水嚥下去以後,就是讓戊土和己土“和合”。這時候,口水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把情跟性和合,所以丹書裡把它叫“黃婆”,就是做媒的,它起個媒介作用,令我們的情與性結合。內丹修煉,必須要用“黃婆”,我們一嚥口水才能把中丹田竅的“戊土”情帶下去,和下丹田竅的“己土”性結合,“黃婆”的任務在丹書裡非常保密,這種方法就叫“飲刀圭”。戊己二土以黃婆為媒,才能“還精補腦”,單純的性(性激素)或者單純的情(向性腺激素),都沒法直接用來“還精補腦”,所以要用口水來媒介一下。有些人胡說八道,說“還精補腦”就是“用精液來補腦”,這個就太離譜了。精氣化為精液的話,基本上跟修道沒什麼關係了,還能補腦?這種說法真是不可思議。

所以口水用處非常多,平時可以治胃病、心髒病,能使人心思專一;煉丹能當媒介,帶領情跟性的結合,所以我們平時舌頭盡量要捲著。

那麼修道的時候“飲刀圭”,怎麼知道戊土和己土已經結合了呢?我們修道的時候,二土結合有特定反應,就是我們的肚子裡會出現聲音,“咕嚕咕嚕”的,這不是胃蠕動或者腸蠕動的聲音,而是二土結合以後,就會產生一個個小水泡泛起似的聲音,而且你洱朵能聽得見,如果你聽到有五六聲,那你這個功就算練成了——這個在丹書裡邊叫“交罷”,也叫“水火既濟”,完成了.你出定醒來以後,全身非常輕鬆,舒服極了。

以上,我們算是把“七支坐”嘴的要求講完了。

  除去嘴以外,還有眼。誰都知道,眼是心靈的窗口,這個眼的要求,在“七支坐”裡邊叫“垂簾'——垂簾就是眼皮自然耷拉著,不要閉緊。任何修行的人,眼睛都不要閉死,自然地耷拉下來,就有一線白光在眼前;如果你閉眼的話,就把心火憋在裡面了,就會充血,兩個眼角甚至會出血。我的眼角也是出過血的,後來才眼皮一垂,垂簾以後就好了。另外,眼睛不能因為垂簾就俯視,要正視。正視就是不要往上往下往左往右看,平視,然後要想內裡,就是返視斂神。到了高級階段,修行的人會出現一種“白玉觀音相”,就是眼珠子上翻,是觀頂的。修行到了高級階段的時候,人的眼珠自動就這樣了;如果能這樣頂視似地返觀,再意守膏肓二穴,想走就走,生死自由。生死自在了沒有?不見得,“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 ”禪宗大德這話的意思是,雖然有這個本事,但是“先師意”——了生脫死、生死自在的能耐,夢都沒有夢見呢,因為這個只是功夫,而不是正果;但即使是功夫,你們想用這個辦法離開人世,還差得遠。

也有人好表現,急著要“白玉觀音”,就把眼睛愣翻上去,這也叫“白玉觀音”,有高血壓的“觀音”——功夫不到,勉強做血壓一下就上來了,受不了了,所以修道還是要道法自然。

“七支坐”裡面,眼睛一垂簾、二平視、三返觀、四斂神。返觀,功夫深了,自然觀得長久,道書中說“久視才能長生”。返觀什麼意思?我們想背後、觀內在,神光內斂,這就叫返觀斂神,這就是得長壽的不二法門。

《金剛經五十二家解》中有一句話:“自古千佛萬佛無不是頂天立地,鼻拉直,眼拉橫,兩眼看兩眼。”大家可以來體會一下:鼻拉直,就是下巴微收,鼻子不前翹,呈一條豎的線;眼拉橫,就是眼睛平視,呈一條橫的線,這個就是面部“十字架”。所以你看,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有這個,有個十字架,一進教堂就有十字架,所以哄鼻拉直,眼拉橫。要輕柔地展開,不能太用力。

  這好懂。那麼修行界多年來爭論的是什麼呢?就最後一句“兩眼看兩眼”。能看的“兩眼”是一雙眼睛,這個好懂;但是眼睛看的“兩眼”是什麼?就有人出來忽悠了,說是肚臍眼啦、腰眼啦,這不對——相當於媽媽告訴孩子說“你是從我胳肢窩裡邊生出來的”。諸佛的眼睛看什麼眼?這一點始終是保密的。真懂密宗的人就知道,諸彿看住的這兩個眼,其實就是密處的兩個,是“無漏”的;諸佛內視,返觀內照,就是這麼兩眼看兩眼的

當然,大家聽了哈哈大笑,覺得這怎麼可能。大家笑,不過就是覺得上面兩眼尊貴,下面兩眼下賤。這誰規定的?這是自然本原嗎?不過就是人的觀念。人的這觀念哪,最靠不住,佛家叫妄念,如果沒有下面這兩眼排泄,哪個人活得下去?

《道德經》開篇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後來又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他什麼意思呢?上等根器的人聞道,他就很認真地去學、去練;中等根器的人聞道,半信半疑、若存若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下等根器的人聞道,一听就哈哈大笑。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層次的人不笑的話,那就不是“道”了。莊子講“道在屎溺”,莊子是最了解老子的,這是莊子說的。

所以人們為什麼一聽(下面兩眼)就要“大笑之”呢?當然,佛菩薩要看下面兩眼,這能不“大笑之”嗎?如果不笑了,這倒不是真道了,所以老子就點明這個。不過一定有人會站出來大罵我在胡說,侮蔑佛祖,罪過!罪過!

在《莊子》裡,還有這樣一段記載;“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這段是說,孔夫子一聽他的徒弟顏回做到“坐忘”的程度了,這個不簡單啊,似乎得道了啊,於是“蹴然”。古人都是跪著坐的,屁股落在腳跟上,這個時候孔子趕緊直起上半身問:“何謂坐忘?”坐忘就是打坐達到了“忘我的程度”。顏回用這個詞形容自己的感受,孔子是過來人,一聽這個有意思啊,趕緊問;顏回就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孔子一聽,真得道了啊,於是給顏回印證說:“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當老師的說:顏回啊,你“同於大通”了,天人合一了,無是非善惡的對立了,​​很清楚地了解造化的變化無常了,果真如此聖賢啊!顏回啊,這一回你是真得道了,我也只好跟在你的後面向你學習了。

這是莊子講的孔子和顏回師徒倆修道的對話,莊子是得道的,老子是得道的,人家孔子和顏回也是得道的。所以,真要了解儒家,就得好好修道,因為古人是儒道不分的,真要把握儒家的“仁”悟通才行。 “仁”不單是仁愛的意思,也是果仁的仁;仁是核心,人事的核心是什麼,請大家悟。那麼,顏回這個時候請教老師,事實上他已經在修“無為法”了,這個時候只能報告自己的心得,由老師來印證,沒法抓著個具體的方法修了,所以孔子也只能給他印證,沒辦法具體教他了。真實身體力行實證修道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明白這些聖賢的真意啊,只是看看書本就能真懂?我看不是。內行就知道,看《道德經》之前最好先看《莊子》;看《論語》、《易傳》之前,最好先看《孟子》。為什麼呢7我們悟還不夠啊,只好先從容易一點的地方下手。莊子這一段既說道也論儒,我們現在知道“坐忘”,就是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墮肢體”,身體要松,要虛,真正煉精化氣合格了,幾乎沒有身體的感覺。這是身體的,要放鬆,精神上要“黜聰明”,就是放逐那點小聰明,別在妄想裡面打轉,這樣才能“離形去知”,而後“同於大通”,就能夠跟宇宙大通合一,“同於大通”了,也就是得道了——這裡的“大通”就是宇宙天地間能動的那個本體啊。

“黜聰明”,“離形去知”,講得多精彩啊,不愧是“賢哉回也”,連老師孔聖人都很佩服。這說明,修道跟我們求學問不一樣,求學問的人是“為學日益”,知道得越廣博越好;而修道呢,“為道日損”,並且“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是老子《道德經》裡講的。你要“坐忘”,修道的人得捨得把自我的東西一點點丟掉;甚至修功夫,功夫的高低也看你捨掉了多少,所以“為道日損”,它跟求學問是不一樣的。這個人學問大,不等於得道了,這是兩碼事。修道是要講功夫的,不是嘴巴講講,玩虛的,所以要真正“黜聰明”。我們常常自以為聰明,黜就是黜棄,我們那點小聰明還是靠邊站吧,別以為自個兒很聰明。修道的人就要去掉聰明勁,要“離形去知”,把你的那些“知識”,讓你那些自以為是的東西靠邊站,別老記著自己了不起。你懂得多,那連功夫都練不成,更不用說得道。你是大官也好,將軍也好,一介平民也好,只有“離形去知”,你才能修到與宇宙大地間的大道相同——“同於大通”。這是孔子給顏回印證“坐忘”。在《莊子》的《大宗師》裡面,後世的儒家養氣,修道修到“大宗師”的大儒,就能達到這個程度。
因為“為道日損”,要“離形去知”,所以修道的人要恬淡虛無,諸葛亮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修道的人要淡泊寧靜,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更要捨掉自我的聰明啊,功利啊。自我的執著捨棄得越多的時候,也就是修道的功夫越高的時候,“損之又損,以至之無為”,那就是真正脩大道了。

好,我們回過來繼續講“七支坐'。我們要學習“自古千佛萬佛”,要“鼻拉直”,下巴這麼微收,鼻子好像和肚臍有一根線,把它輕輕拉直。修道,鼻子有大用處,鼻子的鼻尖在修道的時候叫“鼻準”。這是什麼意思呢?修道的時候,這是一個保險裝置,鼻尖是一個保險器。為什麼?因為我們一開始修道,許多人總是喜歡守上丹田,尤其是不少出家的和尚。和尚是一開始修行就練“性功”,也教人家守上丹田,甚至有人胡說這是什麼“上玄關”。功夫不到,一守上丹田,血壓就升高,除非你是低血壓,否則這麼修行要頭暈胸悶的,會心煩練不下去。

那麼正確的修法,是先從“海底”開始,當我們功夫已經到了“精滿氣足”、陰竅顫動的時候,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會產生“先天一氣”,這時候才能補腦。這時候,才需要我們改守上丹田;但守上丹田之前,先守鼻準。為什麼呢?你意守鼻準,鼻樑會自動產生一線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自動幫助我們用意,不需要我們有意。這麼修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防止高血壓,防止腦充血,這時候鼻子是一個保護裝置,叫“鼻準”,也是諸佛“鼻拉直”的目的。所以現在出家的師父要注意,這個時代高血壓、心腦血管方面的毛病這麼多,要傳法指導眾生,自己一定要用心修行,見地要高明,懂得人體的道理,才好傳法度生。

談到鼻子,密宗裡還有一種方法,叫做“九節佛風法”,也是通過鼻子來練呼吸。人的兩隻鼻孔是不一樣的,男的是右邊鼻孔構造精細,所以“九節佛風法”裡用它來吸氣;女的是左鼻孔精緻,所以用左鼻吸氣,右鼻吐氣,這是密宗用的方法。

那麼“七支坐”裡,“手一支”手部的要求是什麼呢?我們只知道“合十”,這是佛教顯宗的手勢。我們看有人合十是這樣,這是不對的;要這麼合十,肩鬆開,背圓了,正好通夾脊竅——所以你看,佛道兩門的修行都是相通的。為什麼?因為都是要人來修,人體都是一樣。
  
佛教密宗裡叫“結印”,這個最常用的手印,叫彌陀印,就是阿彌陀佛的手印。阿彌陀佛的手印有九品,我們練著練著就會自動變化。它最初用的手印就是這樣,右手的中指對著左手的掌心,然後兩大拇指形成一個圓,可以挨著,也可以分開,這個一看就知道,是彌陀印。電影裡那個一休和尚,他結的就是彌陀印。第二品就是阿彌陀佛的定印了。當他入定的時候,他的手就變成一個方塊樣的,是這樣的姿勢,仍然是中指要對著掌心,然後這樣。
  
觀世音菩薩的手印有三品,一品是這樣,右手在外面,形成花籃的形狀,這個右指壓著左指合起來,右小指再壓,然後一個一個的這樣形成一個花籃。這個叫“九品蓮花印”,右手大拇指壓住左手的大拇指,形成九個瓣,下面合住,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第二個手印。
  
密宗裡不同的佛菩薩,對應不同的修行狀況,而手印則相當於他們的另一個名字,所以在佛教密宗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手印。修行人要接他們的信息,就要先選定“本尊”,然後結相應的印,念相應的名號或者咒語。我們修道的人,把結手印叫“掐訣”,一般掐的訣叫“太極陰陽手”。為什麼要這麼掐訣呢?這樣一來人是虛腋的,兩肩撐開;不能這麼放,這麼放會影響呼吸。掐好“太極陰陽手”的訣,然後放在腿上開始修煉。
  
我們到白雲觀去看,那些得道的“真人”——供的真人像,比如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他們掐的訣都是“子午訣”。為什麼叫“子午訣”?因為左手無名指的指根這個地方,叫子;中指尖這個是午,所以真人們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掐住左手的子位,然後左手拇指掐右手中指尖,然後翻過來放在腿上,這個叫“子午訣”,道家真人“手一支”都是這個掐法。

◎左手大指(拇指),捏定(右手)中指。右手大指,進入左手內。右手在外,為陰抱陽,此名子午八卦連環訣。捏定後將手置於下丹田處。 《經》雲:手腳和合扣連環,四門緊閉守正中。等心氣適和後,含眼光,凝耳韻,舌抵上穎,調鼻息。 ——《捏子訣》

  “子午訣”的作用是什麼呢?它的作用是“鎮驚辟邪”。一旦修行人受驚,手就自動地掐緊了,這一掐緊,就能夠保護我們人的中樞神經,所以這是一個保護裝置。

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制幻”,掐住這個訣幻覺不容易出現。我們修道的時候,美女來了,亭台樓閣來了,什麼​​狐狸精啊都來了,掐住這個地方能鎮驚辟邪,幻覺就沒那麼容易出現了。修道是容易受驚受邪的,比如你在修煉,風一吹,樓上的馬桶掉下來了,這叫“驚功”。這時候怎麼辦?你就用手指頭梳頭,拼命地梳頭,同時呼氣;如果驚嚇得太厲害,單靠梳頭還不解決問題,這個相當於小孩子“驚風”了,怎麼辦呢?洗熱水澡,出一身汗——打開熱水,慢慢洗,出一身大汗,這個可以緩解,這是防驚。

那麼修煉的時候最好就掐訣,先不用掐緊,一受驚.它會自動掐緊;另外修煉的時候,屋裡最好不要有貓呀狗呀的。你一打坐,貓狗都往你身上躥,有時候也挺嚇人,所以修煉的屋裡頭,不要放狗、放貓。要是住平房,等你打完坐一睜眼,你就會發現,玻璃窗外,或者屋頂上,準有貓在那兒趴著——這些動物都是有靈性的,因為它們感覺到你在這兒有好東西,氣場好,結果都來了,比人還有誠意。但萬一貓“哇”一聲大叫,也很嚇人,所以“手一支”的要求就是要掐訣或者結印。

  那麼,肘部的要求是什麼呢?首先要“沉肩墜肘”。怎麼墜肘?像修行中要“兩手抱球”,但不能這麼抱,要墜肘,這就有氣場了。抱的這個球直徑最好別超過三拳,不能這麼抱,這麼抱氣就斷了,要在三拳之內才好;要鬆肩,做抱球的姿勢,先往下沉一下。沉肩墜肘兩手抱球。

你們看鉗工,他拿板銼銼一塊方鐵的時候,他左腿弓,右腿繃,得這麼銼;鍛工掄大錘打鐵的時候,是墜肘的,不能這樣,一這樣氣就斷了,他肯定乾不了幾下,就得大喘氣。所以,肘要墜,肩要沉。其次,腕要提。手部的手腕是提勁兒的,這個叫“坐腕”,坐腕指要扣,指根要塌,手心要空,虎口要圓。大家看過頤和園的獅子沒有?頤和園門口的銅獅子,公獅子用爪子玩一個繡球,它要一用力,這個繡球就破了,它不用力,這個繡球就滾了;母獅子按著一個小獅子,它一用力,這個小獅子就受傷了,它不用力,這個小獅子就溜了。這個就是修道中所說的坐腕——就是指尖扣,指根塌,手心空,虎口圓。這都是秘訣,這是對“手一支”的要求。

那麼“腳一支”、“腿一支”的要求是什麼?修道要排病氣,這時候對腳的要求是這樣的:首先,要腳掌內扣。腳掌這麼一內扣,自然會斂臀、提氣裹檔、臀胯自圓,同時會有一股氣包圍。所以腳要跟肩一樣寬,然後腳內扣,這個很重要。腳內扣要有空的感覺,腳的中心空,人的病氣才能不斷地排出去。人體排病氣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腳心,一個是腋窩。感覺腳入地三尺,病氣就下沉了。另外,我們平常都站成八字,力量壓在外側,內側通不過去,腎經走內側,因而腎氣不通。所以修道不能站八字,要平直站,與肩同寬;走路也不能往外撇著腳走,修道人走路要直走,別走八字,平時如看到有人走路八字腳,此人老年必孤獨

  其次,是腳趾分開。這麼一站,好像每一個腳趾是張開的,其實你穿著鞋怎麼能完全張得開?但是感覺是張開的。站樁就這樣站,最好盤坐時也一樣,好像自己坐在高凳上,讓膝蓋與腳尖垂直,不能膝蓋超過腳尖。還要想像有塊白布,把你的檔都包起來了,就是我剛才講的,提氣裹檔。站的時候,微微前傾一點,提一下腳腕,腳腕就提起來了。這樣久而久之,站出功夫以後,別人踢也踢不動,這就有些意思了。所以腿支的要求有四點:一、檔要圓;二、坐不實,就要想著要站起來的樣子;三、腳心內扣;四、腳平吸。

站著練的時候,如果老意想下面,會拉稀,這叫“腎水太過”,就是腎水下沉了;如果站得牙疼,或者長瘡上火,眼睛有問題了,這叫“心火上頭”,這是意守的位置太高了,所以修道要把握平衡,平衡最難.

我們講“七支坐”,已經講完了眼一支、口一支、手一支、腳一支、腰一支,大家現在知道了,腰要挺直起來,任何時候腰要保持正直,身正為養生第一法。現在比較難的,就是頸與肩,頸一支、肩一支最難。

有一年,我到加拿大給人講課,我就告訴他們“七支坐”的做法,現場有好多中國的師父也都來了。在加拿大溫哥華,有很多“中國師父”,他們是靠教我們的傳統文化,教功夫吃飯的。我講“七支坐”,兩個半小時連講帶示範就完了。我一出會場,他們拉我過去說:李老啊,你知道嗎?我們在加拿大講“七支坐”,要講兩年半啊!你講了兩個半小時秘訣就全抖出來了,我們還有飯吃嗎?我當時非常後悔啊,所以我以後到國外,就不敢講了——別砸了人家的飯碗啊。

還有一年,我到瑞士講課,講到肩一支、頸一支的時候,當時在座的​​全是外國人,都是西方人,他們說我們聽過。我問誰給你們講過?說是有一個澳大利亞的歌劇演員講的。這位歌劇演員怎麼修起道來了呢?原來這位歌劇演員名字叫亞歷山大,1899年他32歲,有一天唱歌的時候他忽然唱不出聲來了,他很痛苦,這是他的職業啊!

他唱不了了,於是回家對著鏡子研究,他發現:每當他​​收頸,藏喉、頭一頂,就唱出來了,他很驚奇。此後,他就不唱歌劇了,就用這方法給人治疑難病。他在歐洲、美洲行醫達4O年之久,他一般見病人講三句話:第一句話就是你脖子要放鬆。比如病人來了,有一種病,尿床,亞歷山大自己也尿床,三十多歲了還尿床。病人來了以後,躺著或者坐著、站著都可以,亞歷山大第一句話就是,你脖子一定要放鬆,不能繃著。這不行,因為一繃緊了,氣就不通了,所以脖子要放鬆。第二句話是下巴內收,頭輕輕地向上頂,向前一點一點地頂,別使勁,不要讓脖子僵。 “脖子不能僵”這一點非常重要,脖子要松,要能夠轉動,頭向上、向前輕輕頂,一點一點地頂,這是第二句話。第三句話是感覺你的背慢慢地長寬了,腰和頭要拉直,就像是一個十字架,身長高了,背長寬了,就這麼三句話。
 
他就用這三句話,用這套辦法治好了無數疑難雜病。他的影響還不小,歐洲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知道脖子要松,下巴要內收,頭要頂。為什麼下巴要內收呢?為什麼脖子要松?因為下巴一內收,我們腦後的玉枕竅就開了。玉枕竅是我們的上丹田竅相對的地方,在腦後叫玉枕竅,它實際上是人的延髓所在地,它平時是關著的。玉枕竅是特別窄的,所以又稱之為“關”。那麼開它的方法是什麼?就是讓它平展。我們平常人頸一緊、頭一仰,腦後玉枕就關閉了,現在我們一收下巴,頭輕頂,腦後就平展了,這個叫“開玉枕”。玉枕竅又叫“神竅”,它是“出神”的地方,所以在夜裡,你要這麼一開玉枕,有眼通的人就能看見你放光了。廟裡頭、教堂裡頭我們看佛像、神像,它們的腦後有個光圈,基督教叫“聖光”,佛教叫“覺明”。開玉枕竅要收下巴,可是你一收下巴,脖子緊了,這不行,脖子還不許緊,這就是“頸一支”的難處。

  另外,我們人體有任督二脈。前面的脈就是任脈,“任”就是生孩子的“妊”的意思,督脈就是總督陽脈,任脈是總任所有陰脈,這是兩條非常重要的氣脈。相比較而言,督脈不好打通,任脈好打通,尤其是女人容易打通。那麼通的方法是什麼?就是收頷藏額,而且脖子不能僵,輕輕地、一點一點地動,好像夾著一個乒乓球在脖子下;有這個動作以後,你就有一種似尿非尿的感覺,這就是任脈打通了。

  
腦後這個位置叫玉枕,是最難通的關。修道的人知道.人背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尾閭是最好通的,所以形容它為鹿車,跑得快;形容夾脊為羊車,比較慢,比鹿車慢一點;最難通過的就是玉枕關,就是這個地方,這裡面是延髓,非常狹窄,不容易通過,於是古人就叫它“牛車”,意思是最慢、最難、最負重。 《六祖壇經》裡面,六祖說“常馭白牛車”,什麼叫“常馭白牛車”呢?因為玉枕竅不容易通過,所以修道人在沒有通過督脈,過不去的時候,就想像有一條帶子繃在腦門上,拉著一輛牛車爬坡,這一爬坡,玉枕竅就通了,這就是竅門。為什麼叫白牛車,黑牛車不行嗎?白指的是西方庚辛金,在正統道家來看,人體的背後就叫西方,五行屬金.人體正面五行屬木,所以通玉枕是從後面用帶子拉著牛車爬坡,所以修到這裡的人,往前一感覺,往前一拉,牛車就上去了,所以叫“常馭白牛車”,這是通關通玉枕的,這也是竅門。而後修道的人就出現“神光”了,外國人叫“人體輝光”,它的奧妙是你打開了玉枕竅,所以要收頷藏額,後腦平了,玉枕也就開通了。四面放光的感覺,很妙。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而修道的人應當讀《西遊原旨》,這是王重陽“全真七子”中的邱長春邱真人寫的。裡面講到,觀世音菩薩給了唐三藏三個緊箍咒。那麼菩薩為什麼給他緊箍咒呢?是怕孫悟空搗亂。孫悟空是什麼?孫悟空是“心猿”,就是佛家講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裡邊的“意”,就是人的胡思亂想,所以孫悟空一個跟頭就到西天了,我們一想紐約就到紐約了,一想月球就登月了。人的第六識沒有修成正果的時候,就是胡思亂想。人胡思亂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大部分時間不過是個“性”,性慾的性。所以“心猿”孫悟空手裡拿著個金箍棒,金箍棒是什麼?原先叫“定海神針”。這枚針平時藏於海底,定住“東海”,一旦被孫悟空拿走,那就要它大就大,要它硬就硬,要它軟就軟,這都什麼意思啊?男人的男根,平時縮在下陰(下陰也叫“海底”啊,佛教密宗叫“海底輪”,這是海的“底”,前後聯繫,其實就是“東海的底”),這“神針”在東海的底定住東海,可不就是“定海神針”嗎!為什麼定住“東海”而不是“西海”?因為太陽東昇,東方主生氣,生生不已,所以此“東海”又叫“氣海”,儲存“生氣”的海嘛,就這麼簡單。然后孫悟空來了,人開始胡思亂想了,一想就想到性,於是“神針”就成“如意金箍棒”了;“如意”是大小軟硬變化多端,“金箍”不過就是一圈包皮箍著。那麼孫悟空不用它的時候怎麼辦?道書《西遊原旨》說是“藏在耳朵裡”了,腎開竅於耳,不過就是放到腎竅裡。

我們現在明白了,長春真人邱處機寫的《西遊原旨》其實全是寫怎麼修道的,但沒有人給你們講明白,你們只好當神怪小說看;即使講明了,你們又“哈哈哈” ——“下士聞道,大笑之”。學心理學的人知道,有個叫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類的潛意識、無意識總是離不開“性”,他一說就“科學”得不行了,其實我們的古人早知道人性是這樣。

那麼人的意識,心猿孫悟空總往“性慾”這裡跑,總要玩耍金箍棒,怎麼辦呢?觀世音菩薩通過唐僧給他戴了一個緊箍咒。這什麼意思呢?就是這條箍子在頭上這麼一緊,人是不是有頭皮一張、兩眉展開的感覺?如果這條緊箍咒越來越緊,人的頭皮越來越張開,就能克服修道人的胡思亂想,這個就是修道的一個秘訣,就叫“展慧中”——慧中一展,胡思亂想就停住了,這就是奧妙,這就是降伏胡思亂想的辦法。修道的時候胡思亂想怎麼辦?不要緊,抬頭皮把頭皮張開,別使勁,微微的,然後眉開嘴笑,展開“慧中”,一展開慧中,你的胡思亂想就斷了。

前面我們講過收頷藏頷開玉枕竅,也就是開神竅。這個辦法是開上丹田竅,也叫開意竅,也叫“展慧中”,也就是展眉開顏,一展慧中,就把上丹田竅打開了;“展慧中”,眉開了,嘴自然是笑口常開。佛像是面帶慈樣的,如果佛像閉緊了嘴可就不是面帶慈樣了,所以修行人嘴不能緊閉,嘴要微張——除非你在“昇陽火採藥”的時候,要緊閉。嘴微張,牙輕扣,舌要卷,聽耳韻;耳朵叫“聽耳韻”,實際上就是返聽,好像在聽耳內的韻律。

在長春真人邱處機寫的《西遊原旨》裡,觀世音菩薩當時送給唐三藏三個緊箍咒,不是一個,但是《西遊記》為了簡化它,就只剩一個緊箍咒了。那麼修道的人,這三個緊箍咒的用處在哪兒?第一個是“展慧中”,第二個是“展肩膀”,第三個緊箍咒用在胯上。

所以修煉的時候,修道人的身體就形成這樣一個形狀,背張開來像弓,這是弦;我們平時的脊背中間有條溝,這麼一戴緊箍咒,這麼一合手,背是平的,夾脊竅也就開了。肩戴緊箍咒,展開夾脊竅,感覺自己的背寬了,背圓了,背張開了。修煉的時候,一頷首,玉枕接通;夾脊也要通啊,氣才能通過,否則它過不去啊。

  這是肩一支。實際上還有胯一支,也得戴緊箍咒,這叫“斂臀”。這是第三個緊箍咒,帶胯、上斂臀、挽胯,以後我細講的時候告訴大家怎麼修。

子午八卦連環訣



子午訣: 即左手大指掐左手中指尖,右手大指掐左手無名指根處即是。
左手大指,捏定中指。右手大指,進入左手內。 (左手拇指掐本手中指尖為午訣。右手拇指從左手虎口插入,按在左手無名指指根處為子訣,其餘四指合抱在外)。
右手在外,左手於內,為陰抱陽。此名子午八封連環訣。

此印又稱為“太極印”,太極分二儀,一陰一陽。結好後,二虎口應是相觸的。有的功法要求右中指在左掌無名指根背處應與右大指所掐位置相對。一切可以靈活掌握。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手機版|SOGO論壇

GMT+8, 2024-11-22 16:06

© 2004-2024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