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446|回覆: 21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加分活動] 我心中認為的閩南語 ? ? ~已評分到63樓~歡迎參加~可重覆參加喔 !!!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新生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遊戲王勳章 IQ博士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PC王者勳章 TV紅人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家庭生活顧問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6-18 00:55:2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0
本文最後由 思念櫻桃 於 2020-9-16 23:26 編輯



每個語言都有特色存在

而閩南語在你心中的認為是 ? ?

....

有想到嗎

慢慢想不急

歡迎您參與活動~^0^


[活動辦法]
直接在此帖回復~視回答送5幣~10威望

[活動獎勵]
從優鼓勵文字、圖片、影片

活動視情況做變動調整

閩南語小棧區 版主 思念櫻桃 歡迎您到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trong>櫻桃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0-6-18 22:35:27 |只看該作者
閩南語在我的心中就好像是可以讓人開心快樂湧泉一樣
我不太會說閩南語每當與我的舅舅們聚在一起時 他們說閩南語我說國語
而我的舅舅們天生樂觀活潑很會用閩南語講笑話
每次我都會笑到人仰馬翻
所以我覺得閩南語就好像是開心快樂湧泉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3 + 2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3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0-6-19 05:47:22 |只看該作者
「閩南語」的聲母部分多舌尖音,無輕唇音、無舌上音、無捲舌音。韻母部分在陰聲韻 方面,有部分韻母元音鼻化的特色。在陽聲韻方面,有雙唇、舌尖、舌根三種鼻音作韻尾的特色。在入聲韻 方面,有以雙唇、舌尖、舌根、喉塞四種發聲部位收攝元音,使元音成為一發即收的短促音的特色。在聲調 方面,是以音的高低、長短作不同組合,而產生七至八種不同高低長短的音階,以此做為每個音節的聲調, 並以此區別不同的意義。從傳統聲韻學的角度來看閩南語音韻結構,鼻化韻母與喉塞韻尾入聲韻應來自後世 音變,誦讀文言文或韻文時,不應使用這種音變後的音韻。

 如果不論其口音的不同,「閩南語」大致是閩南沿海一帶的泉州、漳州、廈門、潮州、汕頭、海南島 、台灣等地所通行的一種語言。使用人口至少有五千萬人。從閩南語族的遷移史,閩南語與域外漢音的比較 ,及拙著《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一書來看,閩南語中的文讀音韻系統應是漢 朝時代用來記錄五經的古代漢語的遺音,更是中古時代用來統一中原漢語的「切韻」音韻系統的遺音,也是 唐代玄奘大師用以翻譯佛經的遺音,可見「閩南語」是貫串中華文化史最悠久的一種文化母語。


 自漢末五胡亂華以迄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漢朝遺民陸續向南方遷移,史上最早的記錄是唐高宗 時代,河南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領軍建制漳州,這是大量人民移居漳州最早的記錄。唐昭宗時,藩鎮之亂,中 原民不聊生,王審之兄弟率領光州全民定居閩南,建立閩國,為五代十國中尚稱平治的國家,這是史上第二 次大量移民的紀錄。此後,中原板蕩,外族侵擾不斷,中原語言混雜變遷至鉅。尤其是元代蒙古族統治中國 ,以「北平話」作為「官話」,再經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以「入派三聲」的方法,將漢字對應到原 來無字可寫的「北平話」,進而取代中原漢語,造成漢語在中原地區,整個消滅竟盡。因此,欲窺古漢語之 語言風貌,唯南方閩南語所保留古漢音特性為不二法門。而此一「官話」沿習至今,竟成「國語」,乃有別 於當初的文化母語「閩南語」,更甭談要傳承中原韻書之母「切韻」了。也因此,「閩南語」在中古以後不 再是書記式的語言,口語方面的音韻系統,因為流於口耳間相傳,語音接解導致變遷加遽,遂與原來的漢字 分離,造成今日這種再也難以用漢字書寫順暢的窘境。

 「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廾四日台灣公論報「台灣風土」吳守禮著「閩南語之性 格」一文,過去對閩南語的稱謂,多是:「閩音」、「台語」、「河洛話」,之後有稱為「台灣話」、「台 灣方音」、「本省話」、「閩南方言」、「福佬話」等稱謂。

 如果進一步來定義「閩南語」一詞,實際上有使用範圍之別,即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與在台灣以外 地區使用的閩南語。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稱之為「台灣閩南語」,其語言的特性是「漳泉濫」,亦即在台灣 的漳州音及泉州音,因使用者往來頻繁,以致語音混雜相亂而形成一種漳泉語音參濫的語言。而且依照參濫 的不同程度,可形成不同的各地腔口,如「台南腔」、「台北腔」、「宜蘭腔」、「海口腔」等等。其中「 台南腔」最具代表性,一般所謂的「廈門音」在台灣閩南語中,即指「台南腔」。至於台灣地區以外的閩南 語,大致是指大陸沿海地區,多因其形成的區域性並未互相參濫,因此其區域性的口音分明,一般使用人口 較多的是「廈門音」、「漳州音」、「泉州音」。

 「泉州音」的代表韻書是「彙音妙悟」(A.1800),「漳州音」的代表韻書是「彙輯雅俗通十五音」 (A.1818),「廈門音」(即台南腔)最具代表性的是「廈門音新字典」(A.1913),其中「彙音妙悟」成 書最早,「彙輯雅俗通十五音」其次,但若論記音的詳實,則以「廈門音新字典」為最。因為「彙音妙悟」 、「彙輯雅俗通十五音」皆以漢字切音的表音方式記音,而「廈門音新字典」以「廈門音的字典」(A.1894 出版有六千字)為基礎,增字至一萬五千字,則是以拉丁字母依適當的定義來記錄閩南語「台南腔」,因此 ,「廈門音新字典」中的記音,百年後的人讀之,不致失真;而使用「彙音妙悟」、「彙輯雅俗通十五音」 的人,則只能以現代記音方式來標出現代的音,卻無法標出成書當時的音,因此,近二百年前的漳州音、泉 州音,只能用推測的方式擬定,失真是必然的結果。

 從上述閩南語的淵源來看,閩南語的音韻系統必須分成文讀音系統與白話音系統二者。

 文讀音系統的演變,可分四個階段來看:

 一、第一階段是上古周代雅言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三千年至四千年前,地點為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有夏代所代 表之中原語言,商代所代表之東方語言,周代所代表之西方語言,經長期整合後,表現在五經(詩書易 禮春秋)之誦讀上所呈現之音韻系統,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該雅言也。」孔子以五 經授三千弟子,可見「雅言」為當代官話,然此期之語言亦不能免於各地方言之影響,詩經為各國國風 ,必須以適當的方言音韻,才能將詩韻表現出來。

 二、第二階段是古漢語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二千一百五十年前,地點亦在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此期音韻 系統,因漢武帝倡五經之學,承周代五經學者之語言系統,加上統治者所屬南方楚地語言之影響,所建 立之古漢語音韻系統,綿亙兩漢四百年,為中央集權政體下統一之工具。

 三、第三階段是中古漢語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一千四百年前,地點亦在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此期音韻系統 ,因漢末五胡亂華,大量胡人定居中原,掌控政權而生音變,導致隋代統一中原之後,而有外史顏之推 (臨沂)、國子博士蕭該(蘭陵)、儀同三司劉臻(沛縣)、著作郎魏淵(鉅鹿下曲陽)、武陽太守盧 思道(范陽)、散騎常侍李若(頓丘)、蜀王諮議參軍辛德源(狄道)、吏部侍郎薛道衡(河東)、陸 法言(魏郡臨漳)八人共同撰集「切韻」一書,以存留五經文讀系統。其後,唐初高宗總章年間,河南 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領固始兵建制漳州,中原人士大量移居閩南。唐末昭宗藩鎮之亂,河南光州固始人王 緒、王潮領固始兵南下,舉城隨行,而有王審之建閩國,聘中原士人治國。

 四、第四階段是近代漢語之整合期。

       中原漢語南移閩南地區,直至明末,再隨鄭成功移植臺灣。其間不能免於語言接觸所產生的語言變 遷,因此,「效」攝與「果」攝合流,而仍有古韻之跡,「止」攝齒音混入「遇」攝,「宕」攝與「通 」攝合流,「曾」攝一、二等字皆混同於三等字等等。由於漢族強而有力的同化作用,始終掌控當地文 化政經實力,才得以免於被當地土著同化的命運,直至今日,中原漢語假藉閩南語之名留傳至南洋與西 方各地。

   至於閩南語中的白話音韻系統,依拙見,絕大多數應屬文讀音音變後之音韻系統,如有受到閩南土著  語言之影響,而有上古留傳至今的土著語言底層保留下來的痕跡,此種語言底層,其實亦與古漢語的母語底 層有相當大的淵源。因此,嚴肅地面對閩南語音韻系統的來源,無論文讀系統或白話系統,可以說,其實就 是古漢語直接而且一脈傳承下來的現代漢語,因此,「必也正名乎」,閩南語就是古漢語之現代語言形貌, 來自一千三百年前中原黃河、洛水一帶的語言,先祖皆自稱「河洛人」,用語皆為「河洛話」。今日所以自 稱為「閩南人」,所用為「閩南語」,係春秋戰國以來,移民自稱來源的慣例,就如移民美洲者,自稱「臺 灣人」,所用語言為「臺語」同理「閩南語」的聲母部分多舌尖音,無輕唇音、無舌上音、無捲舌音。韻母部分在陰聲韻 方面,有部分韻母元音鼻化的特色。在陽聲韻方面,有雙唇、舌尖、舌根三種鼻音作韻尾的特色。在入聲韻 方面,有以雙唇、舌尖、舌根、喉塞四種發聲部位收攝元音,使元音成為一發即收的短促音的特色。在聲調 方面,是以音的高低、長短作不同組合,而產生七至八種不同高低長短的音階,以此做為每個音節的聲調, 並以此區別不同的意義。從傳統聲韻學的角度來看閩南語音韻結構,鼻化韻母與喉塞韻尾入聲韻應來自後世 音變,誦讀文言文或韻文時,不應使用這種音變後的音韻。

 如果不論其口音的不同,「閩南語」大致是閩南沿海一帶的泉州、漳州、廈門、潮州、汕頭、海南島 、台灣等地所通行的一種語言。使用人口至少有五千萬人。從閩南語族的遷移史,閩南語與域外漢音的比較 ,及拙著《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一書來看,閩南語中的文讀音韻系統應是漢 朝時代用來記錄五經的古代漢語的遺音,更是中古時代用來統一中原漢語的「切韻」音韻系統的遺音,也是 唐代玄奘大師用以翻譯佛經的遺音,可見「閩南語」是貫串中華文化史最悠久的一種文化母語。


 自漢末五胡亂華以迄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漢朝遺民陸續向南方遷移,史上最早的記錄是唐高宗 時代,河南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領軍建制漳州,這是大量人民移居漳州最早的記錄。唐昭宗時,藩鎮之亂,中 原民不聊生,王審之兄弟率領光州全民定居閩南,建立閩國,為五代十國中尚稱平治的國家,這是史上第二 次大量移民的紀錄。此後,中原板蕩,外族侵擾不斷,中原語言混雜變遷至鉅。尤其是元代蒙古族統治中國 ,以「北平話」作為「官話」,再經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以「入派三聲」的方法,將漢字對應到原 來無字可寫的「北平話」,進而取代中原漢語,造成漢語在中原地區,整個消滅竟盡。因此,欲窺古漢語之 語言風貌,唯南方閩南語所保留古漢音特性為不二法門。而此一「官話」沿習至今,竟成「國語」,乃有別 於當初的文化母語「閩南語」,更甭談要傳承中原韻書之母「切韻」了。也因此,「閩南語」在中古以後不 再是書記式的語言,口語方面的音韻系統,因為流於口耳間相傳,語音接解導致變遷加遽,遂與原來的漢字 分離,造成今日這種再也難以用漢字書寫順暢的窘境。

 「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廾四日台灣公論報「台灣風土」吳守禮著「閩南語之性 格」一文,過去對閩南語的稱謂,多是:「閩音」、「台語」、「河洛話」,之後有稱為「台灣話」、「台 灣方音」、「本省話」、「閩南方言」、「福佬話」等稱謂。

 如果進一步來定義「閩南語」一詞,實際上有使用範圍之別,即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與在台灣以外 地區使用的閩南語。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稱之為「台灣閩南語」,其語言的特性是「漳泉濫」,亦即在台灣 的漳州音及泉州音,因使用者往來頻繁,以致語音混雜相亂而形成一種漳泉語音參濫的語言。而且依照參濫 的不同程度,可形成不同的各地腔口,如「台南腔」、「台北腔」、「宜蘭腔」、「海口腔」等等。其中「 台南腔」最具代表性,一般所謂的「廈門音」在台灣閩南語中,即指「台南腔」。至於台灣地區以外的閩南 語,大致是指大陸沿海地區,多因其形成的區域性並未互相參濫,因此其區域性的口音分明,一般使用人口 較多的是「廈門音」、「漳州音」、「泉州音」。

 「泉州音」的代表韻書是「彙音妙悟」(A.1800),「漳州音」的代表韻書是「彙輯雅俗通十五音」 (A.1818),「廈門音」(即台南腔)最具代表性的是「廈門音新字典」(A.1913),其中「彙音妙悟」成 書最早,「彙輯雅俗通十五音」其次,但若論記音的詳實,則以「廈門音新字典」為最。因為「彙音妙悟」 、「彙輯雅俗通十五音」皆以漢字切音的表音方式記音,而「廈門音新字典」以「廈門音的字典」(A.1894 出版有六千字)為基礎,增字至一萬五千字,則是以拉丁字母依適當的定義來記錄閩南語「台南腔」,因此 ,「廈門音新字典」中的記音,百年後的人讀之,不致失真;而使用「彙音妙悟」、「彙輯雅俗通十五音」 的人,則只能以現代記音方式來標出現代的音,卻無法標出成書當時的音,因此,近二百年前的漳州音、泉 州音,只能用推測的方式擬定,失真是必然的結果。

 從上述閩南語的淵源來看,閩南語的音韻系統必須分成文讀音系統與白話音系統二者。

 文讀音系統的演變,可分四個階段來看:

 一、第一階段是上古周代雅言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三千年至四千年前,地點為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有夏代所代 表之中原語言,商代所代表之東方語言,周代所代表之西方語言,經長期整合後,表現在五經(詩書易 禮春秋)之誦讀上所呈現之音韻系統,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該雅言也。」孔子以五 經授三千弟子,可見「雅言」為當代官話,然此期之語言亦不能免於各地方言之影響,詩經為各國國風 ,必須以適當的方言音韻,才能將詩韻表現出來。

 二、第二階段是古漢語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二千一百五十年前,地點亦在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此期音韻 系統,因漢武帝倡五經之學,承周代五經學者之語言系統,加上統治者所屬南方楚地語言之影響,所建 立之古漢語音韻系統,綿亙兩漢四百年,為中央集權政體下統一之工具。

 三、第三階段是中古漢語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一千四百年前,地點亦在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此期音韻系統 ,因漢末五胡亂華,大量胡人定居中原,掌控政權而生音變,導致隋代統一中原之後,而有外史顏之推 (臨沂)、國子博士蕭該(蘭陵)、儀同三司劉臻(沛縣)、著作郎魏淵(鉅鹿下曲陽)、武陽太守盧 思道(范陽)、散騎常侍李若(頓丘)、蜀王諮議參軍辛德源(狄道)、吏部侍郎薛道衡(河東)、陸 法言(魏郡臨漳)八人共同撰集「切韻」一書,以存留五經文讀系統。其後,唐初高宗總章年間,河南 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領固始兵建制漳州,中原人士大量移居閩南。唐末昭宗藩鎮之亂,河南光州固始人王 緒、王潮領固始兵南下,舉城隨行,而有王審之建閩國,聘中原士人治國。

 四、第四階段是近代漢語之整合期。

       中原漢語南移閩南地區,直至明末,再隨鄭成功移植臺灣。其間不能免於語言接觸所產生的語言變 遷,因此,「效」攝與「果」攝合流,而仍有古韻之跡,「止」攝齒音混入「遇」攝,「宕」攝與「通 」攝合流,「曾」攝一、二等字皆混同於三等字等等。由於漢族強而有力的同化作用,始終掌控當地文 化政經實力,才得以免於被當地土著同化的命運,直至今日,中原漢語假藉閩南語之名留傳至南洋與西 方各地。

   至於閩南語中的白話音韻系統,依拙見,絕大多數應屬文讀音音變後之音韻系統,如有受到閩南土著  語言之影響,而有上古留傳至今的土著語言底層保留下來的痕跡,此種語言底層,其實亦與古漢語的母語底 層有相當大的淵源。因此,嚴肅地面對閩南語音韻系統的來源,無論文讀系統或白話系統,可以說,其實就 是古漢語直接而且一脈傳承下來的現代漢語,因此,「必也正名乎」,閩南語就是古漢語之現代語言形貌, 來自一千三百年前中原黃河、洛水一帶的語言,先祖皆自稱「河洛人」,用語皆為「河洛話」。今日所以自 稱為「閩南人」,所用為「閩南語」,係春秋戰國以來,移民自稱來源的慣例,就如移民美洲者,自稱「臺 灣人」,所用語言為「臺語」同理

點評

098poi  解說內容極為詳盡豐富, 請問是閣下書寫的文章或是取自網路的呢? (若是後者, 可否註明出處? 謝謝)  發表於 2020-6-20 08:46:27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4 + 3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4  SOGO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2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20-6-19 06:09:39 |只看該作者
閩南語 在我們家之中是常常見的 因為老爹是南部人 老媽是東部
原先老媽也是不怎麼會說閩南語 後來也因為要跟阿嬤溝通學了幾年
我們也想說 搞不好我們以後會用上所以也學了閩南話雖然不怎麼會說 但是聽的懂
閩南語在我心中原本是沒那麼重要可是後來發現 真的有時候跟老一輩的人用的上
才發現當初沒有放棄學習 不然會變成雞同鴨講
後來才在我心中起了興趣 這是閩南語台灣的母語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1 + 2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20-6-19 13:45:11 |只看該作者
在中部鄉下,從小都在閩南語的環境下長大
現在到了北部,接觸到的人大都講國語
認識的人當中,應該就算我的閩南語最溜
但是只要回鄉下,跟村裡長輩們在一起聊天時
還是會被認為我的閩南語不夠道地...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1 + 2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能天使(四級)

Adventurer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20-6-19 22:07:48 |只看該作者
因為我小時候在鄉下長大的關係,
閩南語,也就是台語,會給我比較滑溜又親切的感覺,
有時候也能帶出直白逗趣的感覺,
人的氣質會去影響台語的感覺。

北、中、南的腔調也都不太一樣,我是覺得北部人在講台語時,蠻可愛的。

其實台語的俚語,也是個內涵所在

像:
食果子拜樹頭 :要懂知恩圖報

上司管下司,下司管畚箕 :一個管一個,一層管一層

一兼兩顧,摸蠣仔兼洗褲 :一舉兩得

生吃都不夠,哪有通曬乾 :為了生活,都所剩無幾,哪還能去玩那個東西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3 + 2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3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10Rank: 10Rank: 10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20-6-19 22:18:13 |只看該作者
我心中認為的閔南語, 其實照字面來看是福建南方的語言, 包含各種的方言, 當然台語也包含在其中, 在大陸這麼多年的經驗, 我能感覺, 台語是閔南語中聽起來最有文化及文言的一種, 其他的閩南語系, 可能都沒有台語的文言有文化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1 + 1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20-6-20 00:57:23 |只看該作者
閩南語為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漢語方言),屬於孤立語,為古代閩越人所使用的閩越語與漢人入閩帶來漢語的結合;與其他南方漢語或中國週邊民族語言一樣,閩南語為大量的漢語詞彙與本地詞彙的融合。閩南語的白話文字發展,最早可以溯源至中國明朝嘉靖年間的傳奇作品《荔鏡記》;清乾隆年間,歌仔冊開始流傳於閩南與臺灣,歌仔冊文字因而成為閩南語書寫的先聲,對後世臺閩字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此外,19世紀時由基督教長老教會在福建廈門所創造並推行以拉丁字母拼音的白話字(Pe̍h-ōe-jī)亦為閩南語書寫的重要發展。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1 + 1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20-6-21 17:27:32 |只看該作者
臺灣話,又稱為臺語、台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泉漳片方言,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並受日語影響甚多。近代以來常以臺語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1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SOGO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20-6-21 22:02:16 |只看該作者
在臺灣,多數為閩南裔族群,其中又以泉州裔與漳州裔佔絕大多數,另包含少數潮州裔(已被漳泉裔同化),泉州、漳州的閩南語口音,在臺灣出現相當程度的融合,是為台灣話,又稱臺語,屬於閩南語閩臺片。
台灣中年以上的閩南裔本省人一般都還具有相當強的母語溝通能力。然而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遷臺後兩次推行國語運動,學校先後使用日語和國語教學,使得臺灣年輕人彼此間慣用國語溝通,導致當今年輕世代平均母語能力顯著降低。許多閩南裔青年都改以國語來交談,尤其在未受國語教育的老一輩離世之後,這種情況在臺北很常見,中高齡者和較鄉村、中部、南部、東部及離島的住民的台灣話會比北部及都會區的住民流利。
由於臺灣普遍通行臺語,國語族群有時會在對話中加入臺語字詞或穿插句子;而閩南語族群,有時也會摻入國語字詞或句子,這種情況在臺灣相當常見。同時,許多電影、電視劇、音樂、書籍和報章雜誌等偶而會使用臺語字詞,使之更貼近使用臺語的觀眾、聽眾及讀者。
此外,由於台灣的閩南語音樂、電影及電視劇較為發達,許多台灣以外的人,為了學習閩南語,會接觸臺灣的閩南語音樂和閩南語電影、電視劇。中國大陸福建閩南地區閩南人、東南亞及世界各地許多閩南籍華人或華裔,為了學好自己的母語──閩南語,而接觸臺灣的電影、電視劇及音樂來學習閩南語,希望延續自身自己的文化。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2 + 2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2  SOGO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0 05:1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