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8-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70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38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正確認識道教的皈依
大家在讀早晚課里都會念到三皈依的,就是皈依道經師三寶。我們現在很多網絡的年輕人,都只認形式,以為發個皈依證拜個師父就算皈依了,實際這是錯誤的。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人本身就在道中,但又為什麼要皈依呢?首先,我們要理解皈依的意思。皈是指回到家中,心有所歸,而依是指子女依靠母親,投入母親的懷抱。所以,我們的皈依,是心靈的皈依,不是形式上的皈依。
現代的人類追求物質需求,但是精神上都面臨著痛苦,對愛情渴望,對事業迷茫,人生壓力都很大,這就是對物慾追求過剩後,所帶來的痛苦。人們心靈得不到解脫,精神得不到信仰,心靈沒有歸依之處,如在茫茫大海上,只知道抱塊木頭,急忙上岸,但是抱來抱去,最後落得一場空。
而我們皈依後,大道就會為我們指明方向,使我們在海上不會迷失自我。所以聰明的修道人,是求心靈的皈依,不是象當今一些網上的年輕人,只知道為學法、為混名而去辦皈依證。
皈依三寶後,心裡就會對生老病死,人生的諸多痛苦去求得解決辦法,追求清靜無為的境界,修煉自己,使自己獲得心靈的寧靜。
皈依道教的人,不要受年齡、經濟、地域、民族的限制,無論你是修全真還是修正一派,都應明白皈依的真意,腳踏實地去修行、修證自我。
皈依,是修道的開始。而皈依的目的不是在於你是不是取得道士資格,能不能出家去道觀里混,也不是在於你是某大師的弟子,身份就比誰都高。
皈依的目的,我個人看法:不是為追求財富,不能為名利,不能為解脫病痛之苦,而是求得心靈的解脫。學最上乘發大願渡人渡己,為救渡眾生為皈依。如大家真心發願,想皈依道門,只要能做到持守九戒即可,發心念三皈依:
自皈依道 當願眾生 常侍天尊 永脫輪迴
自皈依經 當願眾生 生生世世 得聞正法
自皈依師 當願眾生學最上乘 不落邪見
誠心念,即可稱之為道門弟子。而不在於一紙之憑。
三皈依之首就是皈依道,我們通常說的入道,就是指此。
道是大智慧、大清靜、大慈悲。我們皈於道,就要抱著道心去修行自己,所以要常侍天尊,永脫輪迴,脫離輪迴之苦就是解脫之道,所以皈於道是最根本的。是皈依的本體。
皈依經也就是要皈依法。這裡的法不是指法術,而是指行道悟道之法。經書中包含大道之理,好比一面鏡子。我們心中滿布灰塵,我們在修行中擦拭自己,然後用經法來照亮內心、啟迪內心。使自心道心顯示,能悟道成真。所以經可以說就是我們修道成道的橋樑,是依憑。
我們再談師寶。師有很多種,象我們正一派天師,是我們共同的老師,當今一些高道大德也是我們的老師。還有度師。學道最好先拜一位度師,也就是小師。我常跟徒弟說,父母給你肉身,而師父給你的是法身慧身。師要有道有德,是你所依止的榜樣,學習的楷模,也是修煉的指路人。學道是有師承的,拜師首先要看這位老師是否人品端正,道德高深。
我們不要以為拜個師就算皈依了,拜師只是形式,最重要是尊師敬師,這裡面的細則,以後再講。說起來小,但做起來多,很多人只以為拜師就完事了,卻連伺奉師父都做不到。
皈依後,就不能再去信仰一些無道之神、一些鬼,不能再去學些邪法邪術害人,傷及任何眾生。
皈依師就要向師認真學習,不能誹謗,恭敬每位修道之人,我們皈依之後,是以身心命來供養皈依三寶。既然是道人就要做符合道人的事,說符合道人身份的話,不能再以俗人的做法來比較。我們對每一部道經都要恭敬取放,把自己的師父及其他道長、法師及有道之人都可以看作師長尊敬,對自己身邊的道友要以身示範,帶動他人信道奉道行道。
我們看抗戰時期茅山的很多老道長,為維護道門與日寇作鬥爭,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是以身護道的榜樣,他們都是以自己的身命來皈依道。
那麼,談到這,有人問:「老師,我們皈依道有何好處呢?」
好處是說不盡的,首先皈依三寶後成為一個道人,就該發大願之心度人,所以經文里有句話:「一入大乘路,不計年劫多。」度人無量天尊,我們實際也都是這天尊之中的,
不能為自己學個法、為發財,這可以使我們遠離惡業,會得到護法雷將的擁護,身心得到安樂。
皈依後要守戒,無論是九戒還是五戒,都是戒之於心。守戒就會清靜自己,使自己身心得到清正,慾望減少,而煩惱也就隨之少了。皈依後能滅惡業,消除災禍病難。
皈依後跟老師學習,能修煉自己,使自己福慧增長,成為真正的道人。
皈依後要發出世之心,再完成自己的社會家庭責任後,就該修出世之法,避免世俗的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
所以,我們皈依是大福報之人才做的,那些只為求一身道袍、一張皈依證書的人皈依,相反是得不到這種福報的。
(弘道養德)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