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永聲花—無盡的聲音風景 The Eternal Soundscape—A Myriad of Everlasting Memories
時間:2021/04/01 10:00 ~ 2021/10/17 18:00
地點:2館三樓「藝術走廊」
展覽介紹:
聲響的採集與收錄,可比擬為永生花的製作過程,在鮮花盛放時摘取,凋零前固色、塑型,盡可能保存貼近於自然且真實的樣貌。當人們經由聽覺感知(auditory perception perceive)與特定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產生聯覺共鳴時,便會下意識的將聲響重新模擬成相似的視覺圖像,此時生命個體便能從廣大的時光莊園中汲取養分,生長為無與倫比的「永聲花」,為特定故事毅然綻放。
聲音的傳遞與接收,在物理上本受限於空間與距離的邊界範圍之中,伴隨著聲波能量的遞減而逐漸削弱至無。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適逢第一次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末期,聲波振記器(phonautograph)的發明使人類能透過儀器繪製出聲波軌跡,並隨著改良與生產,使得聲音得以被隨身攜帶至特定場域,甚而跨時空的進行播放。當我們以視覺觀看藝術時,舉目四望便能端詳作品整體的形式、色彩與線條;然透過聽覺,則將受限於聲音的時間性,藉由訊息的強度、音調、音色與長度,進行接收、感受與思考。收錄當下的環境音或許與重現的聲音雷同,但經過錄製方式、收錄設備、播放設備與環境的不同,則可能與最初的聲響產生差異,此時聲音的客觀性是否存在?其所引發的記憶聯覺與價值又該如何定義?
「永聲花—無盡的聲音風景」邀請藝術家Nigel Brown、吳修銘、吳燦政、郭佩奇、莊普、蔡坤霖(依筆畫順序排列)依場域空間進行現地製作,將聆聽作為生活感知間的主要媒介,透過創作者與時局交會的生命經驗,使臺灣豐富的聲音地景得以成為地方認同與文化溯源的一道路徑,當觀者品味著不同時代情感記憶的同時,也能試圖定義各自心中「永聲花」的樣子。
(台南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