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51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9787
- 相冊
- 1
- 日誌
- 16
狀態︰
在線上
|
渠江薄片為唐代名茶,有史記載的生產直至宋代。 《茶文化簡史》一文記載:“唐代名茶,首推蒙頂茶,其次為湖、常二州的紫筍茶,其他則有神泉小團……渠江薄片等。”宋代詩人吳淑在《茶賦》中評述:“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葉之利,其功若神。則有渠江薄片……清文既傳於杜育,神思亦聞於陸羽。”說明渠江薄片產於唐朝時期直至宋代,此後未見有關渠江薄片的記載,渠江薄片從此失傳。
渠江薄片品質獨特,五代蜀(935年前後)毛文錫《茶譜》中記載:渠江薄片“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渣也。”與現在生產的黑茶特徵十分吻合,說明渠江薄片屬黑茶類,這是我國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黑茶產品,以此推之,渠江薄片是中國黑茶的始祖,考證渠江薄片的原產地有其特殊的意義。
經過考證,筆者認為渠江薄片原產地在湖南省新化縣的奉家鎮。
新化縣產茶歷史悠久且歷久不衰,從唐朝時期最早記載渠江薄片“有油,苦梗……唯江陵、襄陽數十里皆食之”,歷代均有產茶的記載,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設立新化縣,屬邵州。 《宋會要》記載“紹興三十二年邵州產茶6215斤。”明代朱元璋改邵州為寶慶府,規定新化縣每年“貢茶18斤”。其時新化茶歸類為“寶慶茶”,明清時期一直聞名全國,李時珍《本草綱目》和徐渭《徐長文秘集》所載全國名茶中都有“寶慶茶”,許次紓《茶琉》中說“楚之產曰寶慶,滇之產曰五華,此皆表表有名,猶在雁茶之上。”“寶慶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新化文仙山茶,品質優良,成為輸官貢茶。明永樂(1403)年間《寶慶志》記載:新化“植茶樹,以充貢賦”,產量大增,設立新化蘇溪茶稅官廳,年稅銀三千兩。至清光緒年間,新化產茶達到頂盛時期。 1942年,王彥實著《新化之茶》,記載那時產茶每年達三萬擔,其中以“奉家米茶”品質好,最為有名。民國年間,新化縣仍有八家茶行建於楊木洲,與安化縣同時成為湖南茶葉的主要產地。建國後,新化茶葉業快速發展,80年代初產量達8萬擔以上,目前年產量仍穩定在3萬擔左右。因此,渠江薄片產於新化,與其厚實的茶文化底蘊分不開。
五代毛文錫《茶譜》中說“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渣也。”又說:“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所謂潭邵之間的渠江,指的就是位於新化、安化、溆浦三縣交界處的渠江水系。當時新化未置縣,屬邵州邵陽都渠縣境,安化也未置縣,屬潭州益陽縣境,故稱潭邵之間。在這三地之間,有一條河流叫渠江,河名沿用至今。據此可以斷定,渠江薄片原產地在渠江流域。
渠江發源於新化縣古台山脈,《新化縣志》記載,渠江是新化縣第三大水系,全長98.8公里,在新化境內約45公里,從古台山發源,流入奉家鎮的雙林,經奉家至長峰流入溆浦縣,至安化縣的連里鄉(1995年改名為渠江鎮)匯入資江。根據茶樹生長的基本特性,歷代名茶多產於高山的雲霧山區,陳椽教授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中明確指出名茶必須具備優越的地理條件,所謂“高山出好茶”,並把高山界定為海拔500—2000米高度。奉家鎮地處雪峰山脈中段,屬典型的山區地貌,樹木蔥鬱,土地肥沃。下轄奉家、雙林、上團等渠江沿岸三個管區,海拔500—1400米,年平均氣溫20—22度,相對濕度在80%以上,日照短,雨量充足,冬暖夏涼,常年雲霧瀰漫,根據茶樹喜陰喜濕的生長特性,非常合適茶樹的生長,而且有史明確記載的產自奉家的明清時代的“奉家米茶”以及現在的“月芽茶”,都充分說明奉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奉家茶葉品質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渠江薄片產自奉家鎮的奉家、雙林、上團一帶,這是毫無疑義的。為什麼渠江薄片後來沒有延續生產了呢?筆者認為渠江薄片的中斷始於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曾下令改龍鳳團茶為芽茶上貢。 《寶慶志》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開始生產炒青和烘青,渠江薄片從那時停止生產。一代名茶,從此失傳。奉家現有茶園面積2000畝,年產茶葉約150噸,現在的黑茶以其獨特的品質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和收藏家的認可,目前中茶總公司投資建設湖南黑茶基地,開發黑茶中的名茶產品意義非凡。筆者認為,以奉家現有茶園為基礎,以中國黑茶之祖“渠江薄片”為平台,研製和開發這一歷史名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