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6-18
- 最後登錄
- 2014-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3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7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回覆 #2 jong 的帖子
◎【諾曼第入侵戰】 《下篇》
◆地中海的附屬表演
在一九四三年三月八日的魁北克會議中.原則上接受了「大君主」計劃人員的建議;對法國地中海海岸應作一個分散敵軍注意力的助攻。 基本觀念是牽制德軍在即一方面的兵力,並攻佔馬賽和土倫等大港以改善後勤情況。
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的德黑蘭會議中,史達林對於此種補充作戰表示極大的興趣,很顯然他是希望盟軍把.兵力用在這一方面,否則這些兵力即可能會用在義大利東北部或巴爾幹,也就有可能趕在俄軍的前面先到達奧地利或南斯拉夫。
因為政治理由,邱吉爾很希望向東進攻。但他卻不能使羅斯福聽信他的意見,遂決定進行「鐵砧」Anvil作戰 在法國南部登陸,不過在準備過程中即已發現由於登陸船艇的缺乏,根本不可能與「大君主」作戰同時發動,最後終於把D日定為八月十五日。
第一線兵力定為三師和法軍四師大部份從義大利方面抽調,用五千架飛機、八百艘軍艦,和一千三百艘其他種類船隻來擔負支援,後面接著還有三師美軍,一共將有四十五萬人登陸。
德國的第十九軍團(維瑟二級上將Friedrich Wiese) 扣除裝甲兵力只用七個步兵師四個是靜態的就要防守三百多哩的海岸線,其中大約有兩百架飛機。但簡直沒有海軍。在後方到處部是抵抗戰士.所以德軍還必須使用相當的兵力來保護交通線。
在「鐵砧」的兩棲部份之前,照例是一個來自空中和海上的巨型轟擊,並在海岸地帶的後方投擲兩千名傘兵; 來自九艘航空母艦的海軍飛機提供直接空中支援。這些準備非常有效,所以當美國第六軍在土倫和坎內之間登陸時,幾乎沒有遭遇任何抵抗。
美軍迅速向內陸挺進,而不讓德軍有建立完整防線的機會,德軍由於眾寡懸殊也立即撤退.只有土倫和馬賽的守軍例外,法軍於八月二十二日攻下土倫.又於八月二十八日攻下馬賽,但港口設施卻已遭到徹底的破壞。
留下大量的物資和二萬四千名戰俘.德國第十九軍團逃出了重圍,退到比爾福特Belfort以西再作頑強的抵抗。 事實證明「鐵占」作戰在時間和地點上都是作了錯誤的選擇; 若用這些兵力來攻取比斯開灣上的港口或打開希爾德河,則對於盟軍的補給將可有較大的貢獻。
在法國南部的那幾師德軍.大可聽其自生自滅.其對於戰局早已經不足以產生任何影響,結果將其逐退了,這些兵力反能用於防衛德國西南部.而增加了對盟軍的阻力。
//本次作戰之戰略, 可與艾森豪的寬廣正面作戰相媲美, 是戰爭中, 兩個嚴重的戰略失敗的規劃! 首先是抽走義大利亞歷山大將軍部隊, 致使義大利的盟軍向羅馬以北的追擊失敗, 在特拉齊門諾湖Lake Trasimene防線, 讓盟軍頓挫, 最後在哥德防線, 使盟軍停滯不前; 從6月4日進佔羅馬之後, 一直到7月中旬, 才突破特拉齊門諾防線, 一直到9月份, 才打到哥德防線! 然後一直到1945年1月份, 盟軍仍未能突破北部防線; 這影響相當大, 也拖長了戰爭的時程.//
◆總論
--
本身海、空軍實力太弱——無法在敵方集結部隊階段先發制人以掌握主動,即實施先制性的阻絕打擊,包括襲擾、破壞敵軍兵力集結與作戰物資供輸的條件下,德國防衛作戰的主要策略是著眼於敵軍登陸後,而灘岸陣地尚未建立前,以軍種聯合反登陸作戰,逐次殲滅登陸敵軍。
基於此防衛策略,登陸當天以及隨後的幾天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儘快的將裝甲預備部隊投入戰場並且組織兵種協同反擊戰,重新奪回至少一處盟軍灘岸。尤其是盟軍在登陸日當天並未達到他們預定的作戰目標線,並且遲至一星期後,也就是六月十二日才將五個獨立的灘岸陣地連成一體,形成一個長八十公里,深入內陸十二至二十公里的狹長地帶。
但是在一開始,德軍並未能認清盟軍這個弱點以及利用本身局部兵力優勢,將敵軍在灘頭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反讓盟軍成功地防衛德軍的反擊 。特別是盟軍空降部隊雖然遭受嚴重損失,但由於德方缺乏機動預備隊,以致未能將之清除,反而使其能為己方登陸部隊提供掩護及牽制德方反擊登陸 部隊。
事實上,自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挾其強大的海空軍優勢,迫使德軍不能或很少有實施戰場轉移兵力的可能性,以致無法及時集中兵力,在攻勢方面形成局部優勢以反擊登陸盟軍。因此,德軍裝甲預備隊中的裝甲教導師與第十二SS裝甲師雖於六日下午近四時解除管制,但沒有一個師能在決定性的六日當天及隨後幾天集結對盟軍灘岸進行掃蕩攻擊,已失去先機。
雖然第十二SS裝甲師部分單位在次日上午勉強抵達戰地,但卻無法立即發動反擊,而裝甲教導師則遲至九日才參加戰鬥,那已是盟軍登陸後第三天,盟軍東部灘岸已聯結成一個 長六十公里,寬十至十二公里的陣地,盟軍並有充分時間增強他們的防禦力量並建立起防線,抵抗德軍反擊。
六月九日,當德軍 第二十一、裝甲教導師以及第十二SS裝甲師對盟軍東部灘岸陣地發動聯合反擊失敗後,正說明盟軍已成功固守住灘岸陣地,不僅將縱深擴大,足以保護其登陸部隊免於德軍砲火威脅以外,並能不受干擾地繼續運載人員物資上岸。 而當盟軍將各灘岸陣地聯結起來時,德軍就已經失去將登陸敵軍驅趕入海的最後機會了。
很明顯,裝甲部隊由於具備高度的機動性和攻擊火力,所以是 最有效的反登陸武器,同時裝甲兵力的及時運用亦具有改變登陸戰結局的最大可能性。不過由於德軍各裝甲部隊分屬不同的指揮單位,正如希特勒所做的裁示,這是一種不可能發生作用的妥協辦法。尤其是隆美爾與史維本堡兩人對於使用裝甲預備隊的意見紛歧,更加深了德方指揮結構中複雜性。
即使最後決定調動裝甲預備部隊,但是時機還是太遲了,並且由於盟國空軍的癱瘓式轟炸以及 法國反抗軍的雙重破壞下,道路、橋樑的損壞程度使它們的調動受到嚴重的妨礙,因此被迫作長距離的繞道。 在這個戰場上,盟國空軍對比德國空軍在數量上享有近三十比一的絕對優勢。
正如戰前預料,裝甲部隊在進入戰場前即已蒙受相當的損失,不僅到達戰場的時間發生致命的延誤,而且規模上更是零星不完整。
在兵力運用上,從登陸一開始隆美爾便要求從十五軍團、不列塔尼地區以及 G 集團軍抽調步兵師及裝甲師轉用於諾曼第戰場,但均遭希特勒拒絕。 數星期後雖終獲批准,但時機已遲。
尤其是德軍各裝甲師以漸次方式投入戰場,因此根本無法適時 集中實施機動作戰,孤立包圍並消滅登陸敵軍。也因此,德軍裝甲 部隊一直無法對登陸盟軍造成嚴重的傷害,因為每當他們到達戰場的時候,敵人登陸的兵力,在強大海空軍砲火的支援之下,已足夠對德軍的攻勢發動大規模的反擊了。
事實上,當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地區建立起一個夠大的灘岸陣地,用以集結足夠的兵力以突破德軍的防禦線,則成功即已成定局。因為一旦當他們實現突破德軍防線之後,法國廣袤的內陸即成為盟軍機械化部隊展開廣正面攻擊的運動空間。因此,除非能在最 初數小時之內把登陸敵軍趕下海去,否則缺乏機動性的德軍防禦最 後必然崩潰。
雖然德軍防衛作戰最初是計畫透過灘頭反擊將英美盟軍逐退,或是將盟軍灘頭分割包圍,各個殲滅。但在對方絕對空中 及砲兵優勢下,當上述目標無法實現時,德方只得努力牽制敵軍並阻止其任何向內陸突破的行動 。
不過,希特勒對於作戰的干涉——尤其是拒絕作任何戰術性的改變以增加攻勢成功的機會、不健全的指揮結構、空軍及海軍實力的嬴弱、各軍種間缺乏協調與 資源分配以及陸軍任務負荷過重,最終導致德國方面防禦失敗,即使部隊堅強抵抗還是不足以彌補這些結構性缺陷。
--
◆結論
當盟軍佔領不列塔尼、到達羅里河、進入巴黎,和越過下賽納河時.比預定時間表還快一些。開始時因德軍抵抗和風暴而喪失的時間都已經彌補,現在它們己經處於進攻德國本土的地位; 不過有一重要例外 : 其後勤即趕不上大批人員和車輛的迅速前進,因為大部份的補給還是要從灘頭上卸貨。
兩個人工港已經毀去了一個,瑟堡的攻佔太遲也破壞得太厲害(至7月底前無法使用)。布里斯特 (蘭克二級上將Bernhard Hermann Ramcke, 布里斯特要塞於9月21日投降) 仍在德軍的手中,而比斯開灣上其他較大的港口也是如此。
由於不可能獲得足夠的補給,以在萊茵河發動全面攻勢,美軍只好減緩速度前進;英軍進至安特衛普.實際上已經切斷在佛蘭德地區中的德國第十五軍團(查根二級上將 Gustav-Adolf von Zangen),但未能立即發動攻擊.於是德軍有時間在希爾德Scheldt河南岸構築一個灘頭陣地,如此也能將第十五軍團的大部份運過該河,再用來防守德國的國界.
英國人企圖用空降部隊攻佔安恆 (Operation Market Garden 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在苦戰之後仍然失敗.於是到安特衛普的水道和通住荷蘭連同其港口的道路也都沒有打通; 德國人有了喘息的機會,並在荷蘭與瑞士之間建立一道不易攻破的防線(Der Westwall/Siegfried-Linie)。侵入戰遂確定告一結束.
統一的指揮、空中優勢、海權、技術優勢,和大多數階層的良好合作,保證盟軍在侵入戰中獲得勝利. 但在某些階段中的缺乏彈性,以及未能確實建立後勤基礎。又還是阻礙了它們乘勝贏得整個戰爭。
在德國方面,希特勒的一廂情願想法和對於作戰的干涉以及不健全的指揮結構、最高軍事階層的缺乏合作、空軍和海軍實力的日益削弱,加之以陸軍實力的負荷過重,都是導致失敗的主因。
德國人的英勇、機智、犧牲.服從多項優點還是不足以抵補這些缺陷. 但有一個人即可能改變這次侵入戰的結果,對於這有史以來第一次偉大「三棲」防禦作戰找到了一種戰略,並嘗試把三個軍種所能貢獻的一切力量綜合成為一個整體。假使隆美爾的計劃能夠實現,無人敢斷言結果將會是如何。
//戰後對於裝甲預備隊的使用和位置部署, 有許多爭論; 這包括 馮.許威本布爾格 和 古德林等, 因為隆美爾先於1944年過世, 無法為其立論辨解; 但事實上, 綜觀各家著作與評論, 以及當時候盟軍實際行動, 對比德軍的情況, 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 盟軍空中優勢和海軍艦砲支援, 以失敗的佳林作戰Operation Goodwood為例, 盟軍在一天內就投彈12000噸, 其火力極其強勢, 以當時德軍反應為例, 除原駐防部隊堅守防線外, 其機動調度變為極不可能的任務! … 這是指火力支援的能力!
其次是, 物資的對比, Operation Goodwood 英軍第11裝甲師, 第一天就損失了126輛戰車, 同樣這個數目, 是德軍裝甲師的戰車數量! 盟軍的物資可以迅速補充, 而德軍卻很難再完整補充; 就如同統計美國薛曼戰車與虎式戰車的戰損比率, 通常要四輛薛曼戰車才能擊毀一輛虎式戰車, 但德國虎式戰車生產量, 每月約一百輛, 連同虎二式到終戰, 其總產量也不過千餘輛, 而薛曼戰車到終戰時就生產了四萬多輛, 這物質比賽, 德國將最終落敗. … 這是指承受打擊的能量!
第三是, 人力上的補充! 一九四四年初德國國防軍地面部隊總兵力計 4,270,000 人,其中部署在西線的兵力約有 950,000 人(約占總兵力之 22%)(西線總部約為76萬人), 1,400-1,600 輛戰車,以及近 5,000 門各式口徑火砲, 其中僅 1,102 門為 德造,3,823 門為擄自外國)。 至一九四四年六月為止,德軍在西線總共部署60個師的防衛兵力. B集團軍, 35個師, 依比率計算, 約為44 - 57萬人, 第7軍團14個師, 最多只有17 - 22萬人.
盟軍登陸部隊, 前三天就增兵至25萬人, 6月11日36萬, 12日39萬, 13日42萬, 14日47萬, 15日52萬, 16日55萬, 17日58萬人, 至6月18日就達62萬人, 比整個B集團軍還多5萬人, 到7月3日達92萬, 與整個西線總部相當, 7月4日達95萬人, 到了7月29日, 達到了156萬, 比整個西線總部還多了61萬人!
不論陣亡受傷被俘, 就算整個第7軍團, 集結到諾曼第, 在第三天來看, 其人數上就比盟軍少, 若整個B集團軍集結到諾曼第, 6月14日盟軍就比B集團軍還多, 到14日止為期僅一星期!
綜合三點來看, 就算沒有希特勒干涉, 完全依照西線總部和古德林意見來佈署, 各部隊到諾曼第最近約180公里, 以每天前進40公里計算, 需要四天半將近五天時間, 如果用最慢的部隊, 一天約10公里, 則需要18天, 所以將所有部隊集結到諾曼第, 一週內完全將35個師集結到諾曼第, 最少也要10天! 以SS12裝甲師為例, 花了近三天時間才走了70哩, 約為112公里.
再怎麼計算, 德軍集結速度都沒辦法比盟軍快速, 盟軍三天內就比第七軍團全部還要多, 一週後盟軍就比整個B集團軍還多, 這還沒計算把駐荷蘭88軍(萊茵哈特二級上將Hans-Wolfgang Reinhardt), 和加萊等地駐軍, 實際上的路程更遠來計算!
事實上, 盟軍的空優和海軍艦砲, 足以癱瘓任何的機動, 造成調軍的困難度, 若真如西線總部的計劃, 那前三天的21師’SS12師’裝甲教導師, 根本無法抵達諾曼第! 盟軍在6月8日五個灘頭就初步封閉缺口, 6月10日完全連成一完整正面, 若無6月9日德軍裝甲部隊反擊, 則盟軍早就突出! 而克恩在盟軍計劃是6日當天佔領, 若德軍無裝甲部隊支援, 盟軍計劃可能早已實現! 所以, 以裝甲反擊計劃或是誘入陣地包圍圍殲計劃, 均無任何可能成功!
首先是, 6月10日盟軍就已確保灘頭不受德軍砲擊, 但盟軍海軍得以艦砲支援灘頭以外地區, 所以何來反擊! 再者, 以盟軍空中實力, 足以炸出供自己大批部隊通行之 ”沙漠地帶”, 德軍要如何圍殲?! 盟軍若以四比一的數量, 將全部西線裝甲實力1600輛全數殲滅, 而盟軍裝甲實力仍還具有上千輛實力! 在6月18日止, 盟軍裝甲實力就比整個西線還多, 這又如何圍殲盟軍?!
就實際盟軍的實力來看, 德軍若採取傳統裝甲部署, 則盟軍首日登陸目標將可能達成, 因為海岸部隊將無力阻止盟軍突破! 再者, 德軍的裝甲反擊或圍殲計劃, 將在毫無空優情況下, 其機動部隊將慘遭盟軍空襲, 其損失將不足以”慘重”來形容, 依據實際狀況, 預估自巴黎南方或羅里河北部, 其距離都超過200公里, 故機動部隊抵達諾曼第地區, 將超過5天! 而5天的時間, 盟軍已集結了超過36萬人部隊, 登陸車輛達50228輛, 物資達59961噸.
在盟軍空優襲擊下, 德軍裝甲武力和部隊, 在6月11日或10日將面對盟軍上述龐大的部隊, 相當於德軍近30個師的盟軍部隊, 再怎樣努力和反擊, 都將不可能擊敗盟軍肅清灘頭!
在沒有希特勒和隆美爾情況下, 德軍西線總部的計劃, 都無法得出, 能夠擊敗盟軍的登陸之結論! 以加萊地區和諾曼第地區比較, 加萊的防禦工事尚可謂完整, 盟軍若登陸於此地, 在灘頭的部隊, 在完善工事保護下, 將可遲滯盟軍登陸和突破, 以條件相同情況下來論, 若德軍一樣為第五天抵達灘頭, 則相信德軍將有很大的機會擊敗盟軍, 但這是在加萊完善工事掩護下, 方可達成之任務!
德軍的作戰方針是以擊滅敵人於灘岸為最高原則, 對已登陸或突破的敵軍, 則依海岸永久工事及縱深據點拘束阻擊, 並配合機動部隊之適時集中轉用, 徹底殲滅敵人於預想地區。
在這一最高原則下, 雙方都相當同意並沒有任何疑問, 但戰略戰術部署卻有著極大的差距…
其傳統的觀念, 即控制一支強大而具機動性的戰略預備隊 : 裝甲部隊, 並且認為在登陸日初期, 很難確 知敵人真正的攻擊意圖與重心, 因此主張等到確定盟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時, 再利用裝甲部隊發動一場典型的突穿 (breakthrough) 攻勢, 摧毀其灘岸陣地, 以期徹底擊敗盟軍。
--
由於敵人擁有海空軍絕對優勢, 使得防衛工作日形艱困, 特別是盟軍的空中優勢, 對德軍所有軍隊調動影響最劇, 以至於他們只能利用在夜間快速集結部隊。
並且認為防衛作戰成功的關鍵, 在於能否建立一支由裝甲師及裝甲步兵師所構成的預備部隊, 並將其部署於離海岸防線遠距離的後方, 以利規避敵人於登陸初期對灘岸陣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與艦艇砲擊! 待認清敵人主攻地點後, 迅速實施機動反擊。
--
故西線總部及支持西線總部的將領們, 其預設的登陸地點將是加萊, 其傳統裝甲集中原則, 方有其運用達成之可能性! 但盟軍登陸地點為諾曼第時, 其防禦工事並不完整, 且有很大的落差空隙, 若採行西線總部計劃, 其結果比實際情況更為嚴重和危險!
首先是夜間調動裝甲部隊的可能性和損耗性, 由於盟軍享有絕對的空中優勢, 在所有主要橋樑以及道路將遭炸毀的情況下, 德軍在白天裡將毫無戰場運動的可能性, 即令是在夜間, 裝甲部隊的行動也都非 常困難。
盟軍空軍在五月一日至六月六日之間出動超過 35,000 架次, 轟炸比利時以及法國西部的交通線, 最高每日曾出動高達 2,000 架次。
此外距預定登陸地點方圓一百五十公里內的德軍空軍機場, 亦是盟軍空軍轟炸的主要目標。而為了阻絕諾曼第登陸作戰地區, 以及阻止部署於賽納河北邊的第十五軍團在登陸日後將兵力轉移至諾曼第, 盟軍除了對目標區採取持續飽和轟炸, 並將賽納河上12座鐵路橋樑及14座公路橋樑全部予以轟炸破壞。
這項癱瘓交通運輸系統的作戰, 隔絕孤立諾曼第戰場, 使得德軍在諾曼第地區的軍事調動益形困難。
再者, 盟軍空軍有系統的摧毀了通往諾曼第戰區的聯外道路, 而持續的空中攻擊, 使得裝甲預備部隊在前進途中遭受極大的損失, 並遷延數日始能陸續抵達戰場。 這在實際SS12師和裝甲教導師的調動上, 即可看出盟軍日夜空襲的威力!
故若無21裝甲師和SS12師及裝甲教導師, 在灘頭附近或相對於較近處所時, 包括原先在法萊茲口袋逃出的德軍, 將無法往賽納河方向轍出, 因為克恩為英軍第一日將攻佔的目標, 在無裝甲掩護下, 德軍將無法順利防守, 而克恩喪失後, 在克恩以南地區之德軍, 將無法抵抗盟軍向東南線突破! 此時, 在羅里河以北賽納河西南的德軍部隊, 均將會如盟軍計劃一般, 都陷入盟軍的包圍和截斷退路! 這將是德軍最大的災難!
對於那些曾在東線作戰經年的部隊和將領而言, 他們現在所面臨的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物資戰」(Materialschlacht) 與「消耗戰」(Abnutzungsschlacht)。
蘇聯再強大, 亦無法阻止德軍在夜間調動裝甲部隊, 這是相當肯定的! 但場景換到美軍方面, 其物資的強大包括空軍在內, 讓盟軍可以以立體作戰方式, 來遂行其戰略目標。
--
按隆美爾的海岸防衛計畫來看, 主要的戰場, 應該是在灘岸, 海岸線也就是主抵抗線。 因此他採取堅固陣地為基礎之靜態防禦, 亦即戰術作戰層面重於戰略運動, 力求守住陣地而非去計畫一場大型運動殲滅戰, 因此加強陣地防衛力量之重要性要高於提升打擊力量。
戍守灘岸的步兵其主要任務在於儘量遲滯敵人建立穩固的灘頭堡, 並爭取時間以利從其他地區調來裝甲部隊支援, 並對已登陸的敵軍進行決定性的反擊。
--
// 其大致上的概念為, 使灘頭部隊能夠承受艦砲及空軍炸射的打擊, 並以小量少數的裝甲部隊, 配合灘頭守備隊, 於登陸的第一時間立擊逆襲, 使盟軍登陸部隊遭受最大限度的打擊, 阻止盟軍大量部隊和裝甲車輛的登陸, 儘可能限制盟軍部隊跼限於灘頭!
在盟軍空襲下, 部署於極接近灘頭的裝甲預備隊, 最遲能於24小時至48小時內, 得夠抵達受攻擊的灘頭, 以局部優勢兵力下, 將盟軍趕下灘頭並肅清灘頭敵軍, 使之一次登陸失敗。
一次登陸而後持續運補, 與灘頭友軍被肅清後, 再次登陸之二次登陸, 有著很大的差別。 雖然盟軍有能力進行二次登陸, 但其首波損失, 就無法與守軍相比, 以上述奧瑪哈為例, 盟軍損失為德軍之兩倍, 這是在無裝甲部隊支援下的情況! 若在裝甲部隊支援下, 盟軍損失比率將可達三倍以上!
因盟軍空襲下, 裝甲部隊離灘頭太遠, 則行動時間將會有三到四倍的差距, 故以21裝甲師為例, 其部署位置, 即可於當日進行反擊! 故在情境預估下, SS12師及裝甲教導師, 其部份部隊應可於當日一同進行反擊, 最遲應可在當日下午進行三個裝甲師較大型的裝甲逆襲, 這將會對盟軍灘頭造成重創!
同樣第二裝甲師和SS2師(為原先首波6月9日調動之部隊), 若能在原先SS12師的位置, 加上SS9師和SS10師及SS11師的後續調動; 則6日當天有三個裝甲的反擊下, 次日有2個裝甲師的支援下, 在有近700輛裝甲武力反擊下, 則盟軍灘頭被肅清, 將是極有可能的評估!
若盟軍再進行二次登陸時, 則將會面對八個裝甲的反擊, 除非盟軍改為在加萊登陸, 但加萊的工事與防守部隊, 比諾曼第完善兩倍以上, 且116裝甲師和SS1師在加萊防區內, SS9’SS10’SS11師, 亦可再調回加萊地區, 以15軍團防區內有18個師, 而第7軍團只有14師, 加上離加萊很近的88軍內含3個師兵力, 都將對盟軍在加萊地區的二次登陸, 造成更嚴重的威脅! //
英國軍事專家李德哈特上尉說 : 「也許德國人唯一的希望即在於一開始時就阻止盟軍的侵入,假使他們繼續等待,則其意圖中的反攻也將必然會被同盟國的壓倒優勢空軍所擊破。」
[歐洲爭奪戰]中一書的著作者魏爾莫特Wilmot的意見也大致相同。 他說 : 「以氣質而論,隆美爾是一個用臨時拼湊方式尋求解決的人,在會戰中他是有較躁進的傾向。但對於盟軍侵入技術的精密研究。 以及下令採取的實際對抗措施,都足以顯示他在計劃和組織的領域中的確具有超人的能力。 但他的同事們或他的敵人們對於此一事實似乎都殊少認識。 對於同盟國而言.隆美爾未能提早六個且開始他的工作,那真可以說是萬幸; 此外地的計劃也不會獲得上級的熱烈讚賞.和部下的徹底執行。如果不是如此.那麼侵入戰的問題將會更得更艱巨更危險。」
◤非經知會本人, 請勿轉載◢
《 Manstein Jong 改錄編撰於2009年7月16日 》
本文有三萬五千字過長, 故將本文分編為三篇.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