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96|回覆: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研討] 【諾曼第入侵戰】 『Normandy Invade : The German Voew』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7-16 00:08: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諾曼第入侵戰】『Normandy Invade : The German Voew』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著決定性會戰的關鍵 : 1944年的諾曼第戰役, 現在相關文獻及報導和文章, 大都是來自於英美盟軍方面, 對於英美的入侵戰, 從戰略決策到戰前準備及入侵時序和戰鬥細節, 均都相當詳細; 但對於防禦守備的一方 : 德國, 卻沒有同等量之詳盡且為人所知!

  所以, 特援引 Decisive Battles of WW2 : The German Voew / 決定性會戰 : 德國人的觀點, 其中由 費德里希.魯格 將軍所撰寫的入侵諾曼第一文, 來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 觀看這場會戰!

  因為, 英美的作戰細節相當詳細, 故本文就不在重覆引用有關英美的作戰細節, 本文有部份段落有刪除和增加或援引其它資料, 但絕大多數均來自於Decisive Battles of WW2 : The German Voew; 所以, 在此特別說明!
  並適時加入本人部份看法的段落, 為在文前及文後加入 // 雙斜線符號 // , 以示區別; 但為求順暢, 援引其它文獻時, 則會直接融入本文! 其包括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陳郴, 諾曼第戰役期間德國防衛作戰之探討; The Rommel Papers; Knight's Cross:A Life of Field Marshal Erwin Rommel; 等相關著作.

◆首章 前言
  德國位於歐州強國間的中央位置,再加上它淪為歐州戰場的悠久悲劇角色,使得德國人,對於陸地戰爭和陸權問題的所有情勢都有深刻認識。就結果而言,在德國的政治和軍事思想中,對於海權及海軍作戰的戰略含意,大部份曾遭到忽視和不充份的考量。幾乎被人忘記的是,在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時,普魯士之所以倖存,只因為她是英國的盟國。
  1900年之後,德國人開始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她漸漸具有某種程度的艦隊意識,但非具有海洋意識。從1914年到1918年,幾百萬人在陸上廣大戰場上的戰鬥.再度掩蓋了海上的戰事.特別是置德國於死地的封鎖。德國的海岸從未被威脅, 海岸防禦措施及方法只有在佛蘭德那段不過三十哩長的海岸上受過考驗,她經常受到英國海軍的轟擊,而且還有幾次突襲:達達尼爾海峽的防禦也使德國人獲得若干經驗,在那裏德國部隊曾與土耳其陸海軍合作。

  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武裝部隊被限制為陸軍十萬人和一個小型的海軍;既不准有飛機也不准有潛艇。另一次對英國的戰爭似乎是無法想像的,所有的軍事準備以建立對抗陸上攻擊最低限度的防禦為中心。海軍派出人員操作剩餘的海岸砲臺,但對兩棲作戰的可能性即很少關心.因為沒有人認為會對德國大約六百哩長.且大都在波羅的海海岸線上進行任何登陸作戰 : 只有通過丹麥海峽才能抵達那裏;其餘在北海的部份.則受到島嶼、流沙.和惡劣天候的保護。

◆德國西歐海岸防禦的發展 (1940-1941)
  當一九四O年春季戰役時,情勢發生了改變,德國控制的領土增加為二倍,海岸線的長度亦增加到三千五百哩左右小島除外,其中大部份都暴露在海上直接攻擊下。那時, 英國實力還太弱.無法發動任何大規模作戰, 但德國人卻仍然必須保護在法國西部的新潛艇基地、為「海獅作戰」而集結的船隻和貨船所在的港口,而路線都沿著他們剛攻佔的海岸航行.以對抗全自空中及海上的突襲和玫擊。
  在陸上,就必須在主要港口周圍,尤其是潛艇基地,建立海岸砲及高射砲陣地,沿著海岸線則建立中型砲臺。這個計劃需要大量的勞力和物資, 並必須以數年完成。一九一八年後的完全解除武裝,使得幾乎沒有任何庫存的武器,特別是較重型的海軍火砲.因此,很多砲位由波羅的海、北海移到從挪威北部到法國西南部間的海岸.
  為了保護參加橫渡至英國的「海獅作戰」部隊.工作從英吉利海峽最狹窄的部份開始,一共建立下述四座海軍砲臺.

  ⊙大庫爾浮斯特Grosser KurfUrst   四門在格利斯涅日角Cape Gris Nez的280mm
  ⊙菲德烈奧古斯特Friedrich August 三門在威梅拉克斯Wimereux附近的305mm
  ⊙林德曼Lindemann             三門在森蓋特Sangatte西方的406mm
  ⊙托特Todt                    四門在格利斯涅日角南方的381mm
   
  此外.某些口徑大到二八0公厘陸軍的海岸砲被安置在這裡,還有更多的較小型火砲。很巧地,所謂「大西洋長城」Atlantic Wall的照片,大部份都在這個區域中拍攝.

  希特勒對於其他兩個大計劃給予優先。他總以為英國人將嘗試在挪威重穫一個立足點,因此便命令在那裡建造堅強的要塞。到了一九四四年,納維克-哈斯塔德Narvik-Harstad地區的內外防線由大約四十座砲臺所組成.其中有七座為口徑達四0六公厘的重砲卑爾根港及其接近路線上由七座擁有二十一門口徑由210到280公厘火砲的重型砲臺.八座擁有三十四門,口徑由一二七到一五五公厘火砲的中型砲臺,以及十八王擁有六十六門,口徑由八八到105mm火砲的輕型砲臺所掩護。在挪威有一共三百五十座擁有八八mm到三八一mm火砲的海防砲臺。

  這的確不能阻止希特勒對於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開始一項八年的要塞化計劃; 每個月將有九萬噸物質運往那些島嶼,並有三萬二千個工人搬到那裡。到了一九四四年,他們已經完成了十一座擁有口徑由二一0到三0五公厘的重砲三十八門之砲臺; 儘管有幾處被規劃,飛機場即並未完成。從海峽群島的位置上來看,這完全浪費大陸上的防禦工事、潛艇掩體,以及以後的V-1設施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所以這些防禦計劃必須更加適度 : 平均每座主要基地有二座重型砲臺和三座中型砲臺,而較小的港口則有兩座中型砲臺.

  這樣計劃的主要部份遠超過海軍的實力,所以, 在一九四0年夏季.成立了陸軍的海防砲兵,在一年之內.一百七十一座砲臺完成戰備,其中九十八座在挪威.另有六十二座也正在那裡建造。這聽起來似乎不錯,但實際上效力即有限,因禹許多砲都是老舊且無防護.而臨時徵集的人員並未受過射擊海上目標的訓練。

◆1941年 - 1942年 情況
  侵俄的失敗再加上美國的參戰,引發全新而危險的情況。打擊西方同盟國的最佳方法仍為U艇戰。主要都是從比斯開灣的基地發動。每月約會造成五十萬到七十五萬噸的船隻損失。陸軍和空軍的大部份在東線上作戰,人力和物資的消耗極為巨大;在西線,只留下三十三個步兵師,多數在整訓中,此外尚有微弱的海空單(除了潛艇外)。
  國防軍最高統帥曾在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頒發有關海岸指揮權的元首命令第四十號.關於情勢的記載部份,則表示所有的歐洲海岸都危險地暴露在盟軍登陸威脅下,即使是有限的目標,也足以嚴重地影響德國的計劃,所有國防軍部隊將由一位指揮官負全責,對防禦行動和反攻進行充兄的準備;所有的部隊,甚至在佔領區中的德國民政長官,皆應聽從他的指揮,而這項任命還表示 : “不過,如果可能的話.至少在實際登陸前,必須造成敵軍攻擊的崩潰”.
  兩年後, 在看到隆美爾元帥用這個方法來協調作戰.竭盡全力即只獲得部份的成功之後,元首命令第四十號接著下令改善所有沿著海岸線的要塞和據點,並對海岸地區作統一的劃分一至少這從末在法國實施一;它也以指定海岸地區的負責人,應遵守的優先順序.以及海軍和空軍的任務為結束。不過它的確不曾在文中指出盟軍可能選擇進行登陸作戰的地點。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英國突擊隊成功地對挪威的小型基地發動突襲,這或許是這些命令的直接動機;它們的重要性於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對羅里河口Loire R.的聖納則爾St. Nazaire港口設施進行更大規模突襲更加凸顯。盟軍的行動敏捷而勇敢,並獲得相當成果;但對於防禦者而言,這具有啟發性.因為它顯示了他們的弱點。聖納則爾獲得的經驗,大大地幫助他們在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時,擊退對第厄普Dippe城鎮及港口攻擊的盟軍行動。這代突襲幾乎完全失敗.而這對海岸防禦的改進提供更有價值的啟示。

 

  //在這場失敗的突擊戰中, 加拿大軍為主體, 英美支援, 由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任聯合作戰行動指揮部司令, 指揮6086人, 1942年8月18日對第厄普實施突襲Operation Jubilee; 但很快就被德軍敉平, 這次盟軍陣亡1368(含失蹤), 被俘及受傷2509, 共3877人. (實際損失有 4384人, 也有3367人等數字), 戰損率從55%到72%間.//

 

  從聖納則爾和第厄普空襲中所應得的最主要教訓是,要是有一場大規模登陸作戰。盟軍將不會直接攻擊某一大港,而會在開闊的攤頭上登陸,並嘗試由後方攻佔港口,對於敵人第一次登陸抵抗的方式,意見並不一致.稍後加以說明。無論如何,主要港口的最低限度防禦必須首先完成.以確保它們在突襲時的安全。

  //所以, 雙方都從這裏得到一個經驗, 那就是對港口的直接海上攻擊, 終將失敗收場, 但港口的取得又是如此重要, 所以, 從可登陸的海灘, 來圍攻港口, 是比較好的選擇! 對防守一方也是如此!//

  在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日所作的一頂情勢評估中.德國海軍表示盟軍可能會在法國西北部登陸,以摧毀布里斯特Brest’洛林特Lorient’聖納則爾等地的U艇基地為有限目標,也可能會先在賽納灣佔領一個臨時橋頭堡。於是對於U艇基地將採取更好的防護措施

●盟軍計劃
  由於防禦尚未完成,在法國的德軍兵力有限.且又缺乏訓練和準備,無疑地將使盟軍在一九四二年,即使只以相當微弱的兵力.也可在法國獲取一個橋頭堡。實際上,美國希望對柯登丁半島Cotentin Peninsula 或類似地點進行一次有限的作戰,即「大槌」Operation Sledgelammer作戰,然後在一九四三年春季,以六個師在勒阿弗爾Le Havre與布洛涅Boulogne-sur-mer之間的地區。以六個師的兵力作一次大規模的作戰。下過。英國人反對在法國本部進行一場有限的戰爭,於是美國人終於同意入侵北非。儘管這必然會使越過海峽進攻陸歐的努力。得延到一九四四年春季始能付諸實行。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在北非的登陸成功。一九四三年五月,在突尼西亞的所有軸心軍全都結束抵抗;依照一九四三年一月卡薩布蘭加會讓中同意的計劃,盟軍於七月在西西里島登陸.  在那次會議中所作的另一項決定是 : 一年內不發動越過海峽的進攻。
  因為到九月中旬,能在英國完成戰備的下會超過二十一個到二十四個英國和美國師.卻要對抗法國境內的四十四個德國師.在這次會議並未對那次攻擊設定任何日期。到了一九四三年五月,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在華盛頓開會時,首次將日期定為一九四四年五月一日,”當作在歐陸上獲取立足點的作戰攻擊日,從那裡可以發動更進一步的攻勢作戰.”

--
  德軍雖在西線集結遠較盟軍登陸部隊強大的兵力,不過僅以師 數量為衡量雙方實際戰力標準並非客觀方法,若計算戰鬥部隊人數 以及裝備則為一種比較接近事實的方式。

  一九四四年德軍戍守在西線之陸軍師依其性質與編裝分為兩類:一為步兵師,其編制為每師下轄 3 個步兵團 (各轄 2 營)、1 個砲兵團 (轄 3 營)、反 裝甲營、工兵營、警衛營、預備營各一以及師後勤及直屬部隊;
  另一為守備師,固守在海岸線上的某地區,專責海岸防衛及部隊訓練, 大都成立於一九四○年占領法國以後。並由後備兵力組成,戰鬥力 不及步兵師,其編制為每師下轄 2 個步兵團 (各轄 2 營)、1 個砲兵團  (轄 3 營)、預備營、反裝甲連、工兵連各一,師後勤及直屬部隊。

  除陸軍各師外,另有隸屬空軍地面部隊的傘兵師,其編制除每師有 3 個各轄 3 營的步兵團外,餘類同陸軍步兵師。傘兵師不僅在 人員數量方面較陸軍步兵師多,由於其兵員年齡層低,武器與訓練 均佳,在質量方面也更為優良,每師總兵力約在 16,000 人左右。

  不過,防守西線的德軍各步兵師,除了編制人數並無一定標準, 而且大多數兵員不足額。另外在成員素質上亦逐年下降,多數為訓練、經驗不足的士兵,尤其平均年齡偏高。 甚至普遍的配屬東方部隊  (Osttruppe,  蘇聯的少數民族組成)  於各單位以為補強。

  而在機動力方面,與英美盟軍擁有完全機械牽引火砲及運輸工具的機械化步兵師相較,德軍步兵師大多數仍是以配備馬匹牽引火砲及運輸工具為主。 由於缺乏足夠的機械運輸載具,德軍步兵師根本談不上戰場機動力,即使裝甲及機械化步兵師亦缺乏足夠裝備與訓練。

  因此,從戰術角度觀察,德軍在西線部署的防禦部隊,其戰力很難符合一般反登陸作戰計畫中要求的標準。 至一九四四年六月為止,德軍在西線總共部署  58  個師的防衛兵力,其中具有戰鬥經驗的步兵師僅占少數,大部分是缺乏訓練與作戰經驗的守備師  (33 個守備師,15 個步兵師,10 個裝甲師)。
  其中除了 10 個裝甲師外,38 個師部署在海岸線上,而另 10 個師則 位置在戰線後方 ,防守自荷蘭、比利時蜿蜒 至於法國大西洋以至地中海,長達三千餘公里的海岸線。

  而部署在 荷蘭、比利時境內有 8 個師,另有 17 個師分布在法國南部。沿著 三百餘公里的諾曼第地區沿岸,只有 6 個師 (4 個是守備師),其中 3 個師戍守在柯登丁 (Cotentin) 半島之西部——即瑟堡地區,另外兩個師駐防介於維爾河與奧恩河之間六十四公里的海岸線 (正值盟軍登陸灘頭地區),另外一師則位於奧恩河東側。
  據西線總部參謀長布魯門提特 (Gunther Blumentritt) 將軍的說法「德軍的部署態勢, 正確描述應為保護海岸而不是防衛入侵」。正因 為德軍採取沿海岸線布防戰略,形成「備多而力分」,兵力分散反 而不能發揮集中優勢。
--
 

◆德軍1943年的戰略措施
  對德國人而言、盟軍入侵北非算是一次戰略奇襲,他們損失了一個精銳的軍團(阿爾寧一級上將Hans-Furgen von Arnim, 第五裝甲軍團)、一個有價值的陣地,和相當大量的物質。盟軍在七月時於西西里登陸,接著九月間又在薩來諾Salerno登陸,藉著在歐州開闢第二戰場和使義大利退出戰爭,來加速德軍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損耗。
  德國人不僅沒有掌握時機.也不夠盡力於準備法國的防禦,以獲取相當的戰略利益。某些德國高級指揮官了解情勢的危險,並嘗試對他們所擁有的那些不適當軍力作最佳的運用,但幾乎沒有足夠的合作和決心。來對所有可能途徑作出充份的利用。

  西戰場總司令兼D集團軍總司令 馮.倫德斯特元帥是這個地區的最高指揮官,根據第四十號命令,他負有協調一切軍事及黨政努力的責任。依照其僚幕的判斷.入侵艦隊將會採取最短的航線越過海峽,而將危險地區縮小為其東部.大約是從索姆河口到希爾德Scheldt河口。
  所以,在這兩個地點間已經集中了大量的步兵師.而在加萊-布洛涅地段也有強大的海防重砲臺。往西看.特別是賽納灣西部.所展開的防禦兵力非常地薄弱; 在最佳的登陸灘頭上,一個薄弱的師要防守三十哩以上的防線.很長的一段距離內卻只有一個瞭望哨,中間空無一物,後面也只有極少的兵力,在不列塔尼Brittaby兵力更為薄弱,且較少良好的登陸灘頭,幾乎全部是岩岸,而且暴露在西風之下.

  //就以防守兵力與德軍當時可用的兵力亦不相稱,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大都部署的相當分散,每師的防禦正面過寬。以諾曼第地區防衛美軍奧瑪哈登陸要衝的三五二師(克萊思中將 Dietrich Kraiss)步兵為例,該師防禦正面高達五十七公里,而防衛英軍及加拿大軍登陸方面的七一六守備師(利希特中將 Wilhelm Richter),其防禦正面亦寬達四十公里,均遠超過一個正規師所能有效防衛——約十公里正面的能力之外!
  故以有效戰鬥兵力約6000人計算, 德軍每一個人要防守約10公尺防線, 這是何等困難的事; 就算如此, 在D日奧瑪哈灘頭, 以微薄的兵力, 讓美軍第一師傷亡慘重, 就應該是硬體的防禦措施, 即時發揮了功效! 美軍於奧瑪哈灘岸一地,傷亡即達 2,500 名官士兵,德軍三五二師則傷亡 1,200 名!//

  甚至在重砲臺的建築上.海峽以西的海岸都還要比其地地區落後。在海峽群島上有過多的重砲.但在比斯開灣的五個主要基地卻共有兩座重砲臺一在吉隆德Gironde河口的第二座仍在構築中。瑟堡Cherbourg只有一座二四0公厘的砲臺,勒阿弗爾沒有重砲,只有一座一七0公厘的砲臺。在瑟堡之西的格里維和勒阿弗爾以北的奧特維Octeville,各有一座三門三八0公厘重砲的砲臺在構築中.但因為開工太遲.以致於到了一九四四年六月仍尚未完成.雖然不具決定性,但它們仍應該很有用處。

  整體來說.似乎對於這種惡化的情勢只能宿命地加以接受.而缺乏一種尋找可能的改進方法之警覺,由於缺乏一個整合的計劃,以對所有可使防禦戰力提升至最大的方法及工具作充份的利用。情況於是更加惡化。
  十一月三日.希特勒頒發元首命令第五十一號.坦白承認在俄國方面的損失,以及在西線日益增大的入侵威脅。它指出法國對於戰爭的繼續所具有之重要性.並認為敵人有可能在丹麥登陸,接著說:「因此,我已經決定要增強西線的防禦。特別是在我們能向英國發動長程戰爭的地方,因為那裡就是敵人必將攻擊的地方。」
  這是希特勒的老習慣。在主題之外文插入一段衍生的結論 : …固定的武器應大量集中在危險的海岸地區中之主要防禦地點‥假使敵人強行登陸‥反攻將能阻止灘頭的擴大。並會將敵軍趕下海去‥…」然後,就是有關在人力和物力上防衛部隊的細節指示,以及有關空軍、海軍.和武裝親衛隊的命令.
簡言之,第五十一號命令以更急迫的語氣重複第四十號命令, 而地區則限於從丹麥到法蘭西之間的海岸,至於挪威在命令中接交給被要求「在北方水域部署大量U艇」.並暫時以較弱的U艇部隊部署於大西洋的海軍。

  // 在希特勒頒布「第五十一號訓令」作為未來西線戰場防衛作戰方針的基礎,其中他曾明白指出西方日益增大的侵入威脅,並強調法國對德國繼續進行戰爭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決定增強西部防線的戰備。
  同時希特勒在訓令中強 調在戰術運用上「一俟盟軍登陸上岸,應立即發動反擊以阻止其灘 岸陣地的擴張並將其驅之入海」。   
  依據訓令中所反映出的戰術思想,德國防衛作戰是以主動的攻勢作為,以擊潰敵人於灘岸為最高原則。而欲有效防衛敵人可能的登陸則有賴良好的海岸據點與防禦工事。
  因此希特勒指示應強固沿海工事並將砲台集中建造在英法海 峽最狹處,也是最受威脅的法國西北部海岸線上,尤其是在主要港口以及潛艇基地,德軍均建有各式海岸陣地以及高砲陣地。//

  這些命令中伴隨著一項新的制度。當它們被發佈時。在義大利北部任B集團總司令的隆美爾元帥奉令視察西北歐的防務。從丹麥開始,然後遍及阿托伊斯Artois、柯登丁、荷蘭、不列塔尼等地區;他將對其戰備狀況提出報告並提出可能的改進方案,為了執行此項任務,他保留B集團軍總部的參謀群,但該集團軍兵力略為精簡,並被指定擔任成為一個「特別任務的集團軍」。

▲登陸的地點和時間
  在D日前,德軍的高級參謀人員對盟軍會在何時何地登陸未取得一致看法。情報單位被盟軍軍事無線電台所欺騙,以為在加萊海峽對面的英國東南部地區, 駐有美國第十四軍團和英國第四軍團。
  盟軍在布洛涅-加萊地區的這種明顯的集結,對德海軍的欺騙作用比對陸軍的小,因為海軍知道在海上改變大規模部隊輸送行動的方向是很容易的。
  大部份司令官部預期,盟軍將對那些能夠得到駐在英國南部的幾千架戰鬥機支援的地區發起進攻。這是指希爾德河和布列塔尼半島東部之間的沿海地區。  丹麥離英國太遠,進攻不能得到戰鬥機的掩護,而且它的西海岸受西風的影響太大。 通往丹麥東部的斯卡吉拉克Skagerak海峽在修建了兩座 380mm重型炮臺和佈下濃密的雷陣之後,似乎很安全。   

  德軍最高統帥部一直確信盟軍會越過多佛海峽實施登陸作戰,甚至盟軍在塞納灣真正登陸後的頭幾週內,也未改變這種看法。 馮·倫斯德指揮的B集團軍認為敵軍可能在索姆河兩側海灘地區實施登陸,因為這個地區雖然非常開闊,但卻非常適宜登陸。
  隆美爾元帥起初也支持索姆河地區可能是登陸地點的看法,但很快就改變了,因為有較佳的防護而改認為是賽納灣。  盟軍的空軍部隊在四月份和五月份就襲擊了所有通往諾曼第的橋樑和鐵路,並將其大部分摧毀,這些行動強烈暗示登陸的地點將是賽納灣。
  此外,盟軍在這個地區沒有佈下水雷。 截然不同的是,在勒阿弗爾以東海面卻佈了大量水雷。起初認為盟軍可能登陸的希爾德河口地區,盟軍也布了大量水雷,但它的內陸地區幾乎完全沒有遭到盟軍空軍的襲擊。   

  實際上,盟軍經過差不多兩年的調查研究,選中了維爾Vire河和奧歐尼Orne河之間的地區,因為那裡具有良好的登陸海灘,遠離已知的德國陸軍預備隊和戰鬥機機場,並具備適宜修建機場的地形,而且靠近大型港口瑟堡。 盟軍聯合司令部的指揮部於一九四三年二月份首次提議把那裡作為登陸地點。

  德軍估計敵軍會利用漲潮實施登陸,即在拂曉前兩個小時,在漲潮高水位前一至兩小時,並且最好沒有風浪時開始實施登陸。
但實際上盟軍實施登陸的條件與德軍的估計不大相同,即:在高潮前三小時(以便能看清海灘上的障礙物),黎明後一小時(以便及時從海上和空中實施火力準備)並利用滿月夜 (使空降部隊能準確地提前降落在他們的目標區附近)實施登陸。
  至於具體日期,德軍估計從三月底開始,只要什麼時候天氣和其他條件合適,盟軍就可能會發動進 攻。因此每天下午,德軍部隊都得到有關登陸是非常可能,很可能,可能,或者不大可能的通報。

▲隆美爾開始視察西線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的前半月,隆美爾元帥率領三軍專家組成的小型參謀團,視察了丹麥的防禦情況,確切地說就是防禦中存在的問題。 從來無人說明為什麼命令他從丹麥開始視察。他從視察中獲得了很有益的經驗,但他來不及在十二月二十日以前開始視察法國,關鍵是時間太緊。

  在法國視察得到的印象與丹麥的相同,只是範圍更大。
  主要的印象有以下幾點:   陸軍部隊幾乎沒有足夠的兵力構成強有力的防禦,空軍和海軍也非常弱。除了重要港口,其餘地區沒有統一的防禦計劃;就是在主要港口,也並非必要的防禦措 施都得以付諸實施。

  三軍在許多防禦細節問題上都沒有進行密切的協同。有關炮兵在海岸防禦中的使用原則亦未能達成協議。陸軍希望岸防炮配置在海岸的後方進行 間接瞄準射擊;而海軍則要求把它們配置在岸邊上進行直接瞄準射擊。由於缺乏運輸汽車,步兵無機動能力。陸上和海上都未佈置足夠的地雷和水雷。幾乎每個指揮官都有自己的主張,但又並不完全清楚如何保衛各自的防區。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西線的陸軍
  到一九四三年深秋,西線已駐有四十九個德國陸軍師;這些師的特徵、人員、裝備和戰鬥力都大不相同。有些步兵師從一九四○年以來一直駐在法國,負責為東 線或南線部隊訓練補充兵員。這些部隊有一批由有作戰經驗的軍官和軍士組成的骨幹,但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負過傷,不完全適合服現役。這些部隊所補充的兵員又是 非老即幼。
  一九四三年,德國陸軍部隊人員的平均年齡達三十一點五歲,比同年美國陸軍的平均年齡大六歲。實際上,一個師的平均年齡竟達三十七歲。士兵的健康狀況無人關心;在一個守備師裡,士兵普遍患有各種疾病,胃病最多。   

   為了兼顧訓練和防守海灘兩項任務,駐法國的守備師均駐在沿海地區。這些師並非都能按正常編制下轄三個團,每團轄三個營。有些師只轄兩個團加一個營,另外有些師雖轄三個團,但其中有兩個團只各轄兩個營。
  有些營由哥薩克人和韃靼人組成,這類營絕大部分駐在布列塔尼半島;吉隆德河以南駐了一些印度兵。 海峽群島由第三一九加強步兵師(史邁托夫中將Rudolf von Schmettow)、部分坦克部隊、一個防空旅和一個海軍岸防炮兵連防守,總共有四萬兵力。   

  在縱深的內陸地區,常有若干受創師在休整;還有一些師在整編。駐在這個地區的裝甲師的數量,隨東線戰況的變化而增減。一九四四年三月,在法國只剩下了一個滿員的機動裝甲師,即第二十一裝甲師。而從那時起到六月初,西線德軍的實力又迅速增長,達五十八個師,其中有十八個裝甲師(包括黨衛軍 第十七 古茲·馮·伯利辛根 裝甲擲彈兵師17th SS-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Gotz von Berlichingen  [Gruppenfuhrer, Werner Ostendorff, - 6.17.44] )。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西線的空軍
  十分奇怪,有兩種步兵師,即空軍野戰師Luftwaffenfeld-Divisionen和傘兵師竟屬於德國空軍的建制。前者於一九四二年由空軍多餘的地勤人員組成。本來準備用作損失慘重的俄國戰役的補充兵員。這個師官兵素質很好,裝備精良,但大多數軍官和軍士是空軍出身,缺乏地面機動作戰的訓練和經驗。在俄國作戰,他們損失很大,戰績甚微。當時若將他們編入現有步兵部隊當作一種補充單位,情況可能要好得多,但是戈林認為他們屬空軍建制,不讓他們編入陸軍。   

  傘兵的情況也是這樣。他們與黨衛軍的情況相同,是一支精銳部隊,他們頑強善戰,訓練有素,並配備有精良的地面作戰武器,但他們從未參加過空降作戰。   
一九四四年春季,空軍第三防空軍解除了固定防空任務,被派到訓練營進行短期機動作戰訓練。以後,它的四個團中有三個駐在索姆河下游沿海地區,第四個團駐在拜雅克斯Bayeux附近,他們幾乎每天都要換防。   

  德國空軍在西線駐有二十至三十萬空軍地面部隊和機場地勤人員。然而飛機數量太少,不得不放棄靠近沿海地區的機場,往遷法國內陸機場。
在一九四三年下半 年到一九四四年,空軍恢復了對英國的空襲。一九四四年一月,「攻擊英國司令部」Angriffsfuhrer England擁有五百二十四架飛機(百分之九十左右是雙引擎轟炸機),其中能參戰的有四 百六十二架。
  從一月二十一日至五月二十九日,它們對英國進行了二十九次空襲,單對倫敦就空襲了十四次,平均每次出動飛機二百架。損失很大,戰果微小。英國稱為這種空襲是「嬰兒閃擊戰」。
  一九四四年五月底進行了最後一次空襲,分別派出六十六架、六十五架和五十一架飛機。那時空襲部隊的飛機實力已減至一百八十一架,其中只有一百零七架可以參戰。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西線的海軍
  就攻擊的目的而言,海軍是三軍中最弱的軍種。 一九四三年,由於盟軍技術的發展,德軍潛艇過時了,潛艇戰遂告失敗。德軍潛艇一出水面航行,就會被盟軍裝備雷 達的飛機和艦船發現。而在水下,它們一旦被盟軍裝備有先進的潛艇探測器的反潛部隊發現,也會因航速太慢而無法逃脫。
  當時正在給潛艇安裝一種「通氣管」,可使裝備柴油機的潛艇持續潛航,減少被雷達發現的危險。但只有一種完全新式的、水下航速高達十七節(一般為六節)的潛艇,才可望再次成功地進行潛艇戰。
  當時正在設計和製造兩種新型潛艇(XXI型和XXⅢ型),但第一艘新潛艇要到1944 - 1945年冬季以後方可投入戰鬥。   當時,西線海軍的艦艇實力是:   約一百艘過時的潛艇   八艘驅逐艦和大型魚雷艇   五艘小型魚雷艇   三十艘電動魚雷艇   約五百艘戰鬥力很弱的掃雷艦和巡邏艇 .

  部署在主要港口周圍的岸防炮連和防空炮連,以及沿海地區的許多雷達站均由德國海軍負責管理。海軍配備有完善的通信系統,並配備了一些經過良好訓練的運輸營。另外,在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東南部還駐有一些海軍訓練營,他們接替了陸軍的防守任務。   

  岸上的所有海軍人員(除負責岸防火炮的人員),都被編入負責當地防禦的「警戒部隊」,以防萬一敵軍實施空降登陸或突襲。從理論上講,每個人都要參加近戰訓練和裝備必要的武器,但實際上既無訓練時間又很缺乏武器。

◆德軍防禦計劃
  毫無疑問地,以可用的方法很難達成成功的防禦。很明顯地.裝甲師由於擁有巨大的機動性和打擊力,所以是最強的武器,勝負結果將大致依它們的使用而定,所有高階指揮官同意.在理論上最好於敵人到達灘頭或之前就將其攻擊粉碎。
  不過 馮.倫德斯特、 馮.索登斯坦恩Georg von Sodenstern駐法國南部第十九軍團司令、 馮.許威本布爾格Leo Baron Geyr von Schweppenburg(自1943底擔任西線裝甲部隊司令)都不相信有此可能。 他們要執行的計劃是使用海岸附近的火砲火力,以儘可能地使接近中的登陸艦隊受到重大損害,並以駐紮在那裡相當單薄的警戒兵力來擾亂實際的登陸。那些必定會攻佔灘頭的敵軍將遭到地區預備隊的反攻,預料敵人也會擊敗這項抵抗,然後將被集中的摩托化兵力趕下海去。

  馮.倫得斯特預測這次入侵會戰的決定性部份是在灘頭有近,馮.許威本布爾格則計劃應在更遠的內陸,並以他的裝甲師掩蔽在諾曼第南部和巴黎周圍的森林中。馮.索登斯坦恩了解同盟國壓倒性的空軍決定件之影響,在一九四三年計劃一項「有趣的變動」,他主張將盟軍引誘到寶納河與羅里河之間,巴黎西北的地區中。在那裡。德國裝甲兵力準備衝出並關閉這個陷阱.

  // 在古德林和許威本布爾格兩人的支持下,倫德斯特堅持完全不同於隆美爾的一個意見。事實上,有關西線防衛問題,倫德斯特、古德林與許威本布爾格三人均同意,由於敵人擁有海空軍絕對優勢, 使得防衛工作日形艱困, 特別是盟軍的空中優勢, 對德軍所有軍隊調動影響最劇, 以至於他們只能利用在夜間快速集結部隊。
  並且認為防衛作戰成功的關鍵, 在於能否建立一支由裝甲師及裝甲步兵師所構成的預備部隊, 並將其部署於離海岸防線遠距離的後方, 以利規避敵人於登陸初期對灘岸陣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與艦艇砲擊! 待認清敵人主攻地點後, 迅速實施機動反擊。  換言之, 他們認為除非已確知敵軍在何地登陸,否則事先將預備部隊調至海岸附近的配置, 則可能正好把預備部隊放在錯誤的地方!//

  //古德林支持許威本布爾格, 就如同隆美爾維護史派德一樣, 長官支持老部屬, 這點在古德林的Panzer Leader有提到, 但古德林沒有因事後證明其觀點有誤, 而對此事有”轉移焦點”的說法產生, 這倒是德軍將領的優點!
  但古德林, 還是認為他當初的看法是對的! 將裝甲預備隊分為兩個集團, 分別在巴黎的北方和南方! 對登陸地點確定後, 才發動逆擊!
  古德林可能知道該觀點有誤, 全文中並未提到盟軍的空中攻擊, 使一切機動變為不可能的任務! 所比, 很明顯, 他在戰後寫的這本書, 並沒有以事後之見, 來看待此事, 這相當難得! 與英美某些將領回憶錄, 有很大的差別! //

  隆美爾從一種不同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他對於裝甲兵力的機動作戰具有極豐富的經驗。他也有最新的 : 與其他的將領相較 : 與大幅改進的盟國戰車.特別是與他們的反戰車武器的經驗,而且他知道在沒有適當空軍掩護下作戰的言義為何。他的確不認為夜間的戰術運動是不可能的,但他評為那太慢以致於無法有決定性,特別是夏季的夜間實在太短。
  此外。如同看清了戰爭的軍事層面一樣,他也看清了戰爭的政治層面。他知道並無獲勝的希望。卻希望戰爭能有一個尚能忍受的結束。在西線上任何形式的灘頭陣地將意味著第三戰場。因為即使盟軍在與德國裝甲部隊的戰鬥中遭到慘敗,還是不可能再度將其趕下海去。他確信以它們的優勢.遲早部會突破.對東線也曾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所以他尋找一種能在灘頭上擊敗這次登陸的方法, 並贏得一個可供政冶利用的喘息機會. 視察丹麥防務時,在不忽略裝甲部隊的戰力下, 他計劃利用並整合三個軍種所能提供的一切中進行防禦。
  他計劃用四周佈滿雷區的防禦據點組成一個大約三哩寬,並由此運行的反登陸地帶; 它們由步兵扼守,並有較多和較佳的砲兵。而裝甲師則駐防這個地帶的後方.如比一來, 其先衛單位的火砲也能轟擊灘頭; 這樣, 當步兵受到攻擊時,立刻就可獲得裝甲兵的支接。
  隆美爾對於步兵和裝甲兵的密切協同深信不疑,在受攻擊地區兩翼上的師可以構成預備隊。利用法國良好的道路,以能迅速調度。

  //從一九四一年起,希特勒即早已決定應在灘岸上就把登陸的敵軍擊退。隆美爾的意見大致與希特勒相同, 按隆美爾的海岸防衛計畫來看,主要的戰場,應該是在灘岸,海岸線也就是主抵抗線。
  因此他採取堅固陣地為基礎之靜態防禦,亦即戰術作戰層面重於戰略運動,力求守住陣地而非去計畫一場大型運動殲滅戰,因此加強陣地防衛力量之重要性要高於提升打擊力量。
  戍守灘岸的步兵其主要任務在於儘量遲滯敵人建立穩固的灘頭堡,並爭取時間以利從其他地區調來裝甲部隊支援,並對已登陸的敵軍進行決定性的反擊。//

  //綜合兩方的意見, 若是在克恩附近森林及色里賽森林The Forest of Ceris, 將裝甲預備隊置於此處, 一來離海岸不會太遠也不會太近, 東可調往賽納河防守, 若盟軍從加萊登陸的話! 西可以防守切斷科登丁半島, 將登陸軍圍困灘頭! 也可以達到隆美爾的要求, 支援海岸部隊!
  以諾曼第附近的大港就是瑟堡來看, 切斷科登丁半島, 是盟軍戰略目標之一, 這是相當明顯! 就如同加萊附近, 其安特衛普的地位一樣, 這目標實在太明顯不過! 若不是希特勒的干擾, 讓那三位元帥將軍自己協商, 或許其部署會有著關鍵的影響!
  這也包括 親衛隊第12希特勒青年裝甲師 ( 12.SS-Panzer-Division "Hitler Jugend" [Brigadefuhrer, Fritz de Witt, 6.24.43 - 6.14.44] ) 的駐防地! 在84軍馬克斯防區內, 若親衛隊12師的位置能夠再往海岸靠近, 則其反擊時, 21裝甲師就不會有後顧之憂了! 至少, 就算不能調動親衛隊12師, 但盟軍空降時, 就如同安恆一樣, 剛好空降到親衛隊12師的頭上, 則依指揮官可以在遭受攻擊時, 採取自行反擊, 這也不違希特勒的命令!//

▲水中前進防禦規劃
  此種防禦系統的缺點是縱深大小。所以隆美爾計劃將防線向海中延伸,在淺水中裝置障礙物,在較深的水域佈放各種水雷以彌補這個缺點,水底障礙物包括戰車陷阱、朝海斜插的木樁、四面體和鐵軌、地雷,如果可能的話,甚至還有鐵的「開罐器」。部是設計來破壞敵人的登陸艇。障礙物裝置從正好在高水位線以下的地力開始,將來等到勞工和物質更充足時再向海中延伸。由於賽納灣中高水位與低水位之間的巨大落差超過二十呎。此項計劃的執行得需要大量的勞工和物資,到一九四四年六月,距離完工還有一大段距離.儘管如此在 D日時登陸艇損失均極大部份,仍是由此種障礙物所造成。

  //Foreshore Obstaclesl大致上有幾種, 1.埋在海底中的鐵樁, 並在頂端掛著戰防水雷; 2.混凝土的多角體, 並在頂端加鋼片或掛戰防水雷; 3.臨時使用俘獲的戰防障礙物; 4.使用natcracker mine; 5.灘頭照明設備.
  預定的四條障礙物防線 : 1.水深平均在漲潮6呎處, 2.水深平均在半潮6呎, 3.水深在平均低潮6呎, 4.水深平均在低潮12呎; 實際入侵時, 只有前兩條大致有佈防, 而後兩條則未完工或未動工! //

  從一九四二一年八月到一九四四年一月,布洛涅和瑟堡之間的水域中,一共佈放了十六個水雷區。稍為偏南的地方。在海峽中央還有一條佈雷線,那是一九四二年佈放的,可能不再有作用。此後在賽納灣中就不會佈放一顆水雷,儘管B集團和海軍西線集團都不斷的要求用水雷來增強防禦. 其原因並非由於缺乏物資或佈雷艇,主要是因為缺乏效率的指揮結構,以及對於可能入侵地點的意見紛歧.

  海軍曾經發展一種供淺水區用的簡單又有效的水雷,KMA。但第一批幾千顆都被佈放在第厄普地區和吉隆德河以南,那完全不合隆美爾的意願;雖然可以使用摩托魚雷艇,及特別是前幾年己執行多次這類佈雷作戰的小型快速掃雷艇R艇,海軍西線集團仍計劃用魚雷艇和大型掃雷艇來佈放繫留雷。大型船隻在用往勒阿弗爾裝載水雷的遠中受到敵方空軍、海軍,及水雷的攻擊而損失慘重,首次出擊計劃在D日前一夜執行,但由於天氣惡劣而取消。
  海軍西線集團在「閃電阻塞」的代號下,準備一旦發現攻擊即將來臨.以所有可用的船隻來佈放一個雷區系統。B集團軍對於這個令人起疑的措施表示抗議。但徒勞無功。這些雷區的大部份在D日才佈成,但如同預期中的,沒有一顆在最需要它們的攻擊區內,因為敵人比佈雷艇還要早到。所以隆美爾防禦計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份不曾執行; 由稍後所顯示的,假使在賽納灣多了幾百顆水雷,可能對盟軍造成相當的損失和可觀的延遲.

▲陸上防禦規劃
  最初,隆美爾只有視察權,他只能提供建議而不能下令。就地區而言.部隊很熱切地接受他的意見,但較高級的司令部則否,以致在那樣的緊急情況中發生難以承擔的延誤。隆美爾遂向希特勒要求指揮權,並結轄第七軍團(多爾曼一級上將 Friedrich Dollmann) (從羅里河到歐尼河)、第十五軍團(薩爾穆特一級上將 Hans von Salmuth) (從歐尼河到希爾德河)和第八十八軍(萊茵哈特二級上將Hans-Wolfgang Reinhardt)在荷蘭,他直屬於馮.倫德斯特元帥之下.但他視察其他地區防務的任命仍然不變。西線裝甲兵司令馮.許成本布爾格也是直屬馮.倫德斯特,與隆美爾的地位平行. 負責法國西南部和南部的G集團軍總司令布拉斯維茲Blaskowitz上將也是如此。
  馮.倫德斯特與隆美爾都不能命令空軍第三航空艦隊(軍團) Luftflotte司令 斯貝爾勒Sperrle元帥,和海軍西線集團司令 克蘭克Krancke將軍,同時在尚未向國防車最高統帥部請示前,不准移動任何裝甲師或其他的師。使困難度更大的是所謂「戰鬥區」,也就是B集團軍及防守海岸各軍團所能管轄的地區,向內陸的縱深不超過二十哩; 所有在內陸的部隊由一位駐在巴黎的軍事總督管理,而他又同時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和馮.倫德斯特的指揮。

  隆美爾試圖以全力來克服所有的阻礙,地很快就使據點的構築和地雷的佈放方面有很好的進度。增加地雷的供應量需要相當時間.所以他的工兵們設計了一種簡單的機械裝置,將重砲彈改為地雷。並由現成的材料製造出代用性的地雷。到一九四三年底,在法國境內已經埋置了一百七十萬顆地雷.在一九四四年.超過四百萬顆被埋設.其目標為五千萬顆以上。

  //應沿著海岸有一個深度一千碼的雷陣, 在內陸防線前方也要有相同的雷陣, 平均每一碼需要十枚地雷, 所以光是前線就要2000萬枚, 而其餘”八千碼”地帶, 則需2億枚!  在雷陣當中有固定戰車’據點群’單獨據點’抵抗巢等, 在極大縱深中, 要包括著不同型式的地雷!//

  將更多的的安置海岸上.並使所有的砲兵都有抵禦炸彈的掩體.是一件遲緩的工作。海軍在一九四三年冬季頁獻了最後的庫存  兩個二一O公厘砲臺和兩個一五0公厘砲臺。  這又由第十五和第七個軍團所平分,結果有一個二一0公厘砲臺位置是在加萊附近。在那裡它幾乎毫無用處,另一個則設在柯登丁半島東岸的馬爾考夫Marcouf,那也是唯一能夠真正對入侵部隊開火射擊的重砲臺。
  用來保護大砲的裝甲無從獲致.由於海峽群島、潛艇掩體、飛彈基地的需要。水泥的供應面臨短缺。結果,到五月底時,許多陸軍的海岸砲臺缺乏掩體.而撤往較內陸有掩蔽的陣地中。那些掩體,特別是由海軍所設計的,相當經得起轟擊。偽裝的假砲位吸引了很多的盟軍空中攻擊,並幫助真砲位得以存活:到D日為止,大量的空中攻擊只在加萊地區擊毀了八門砲.在賽納-索姆地區擊毀了五門.在諾曼第地區擊毀了三門。

  為了防止滑翔機的著陸。在「隆美爾地帶」中的開闊地區上都埋有木樁。隆美爾對於在內陸深處的空降著陸並不太害怕.且認為可以阻止其到達灘頭.與自海上登陸的部隊會合。

  //計劃以一種約十呎高的木樁, 每隔一百呎埋一根, 頂端掛上砲彈, 比此間以鐵絲網連著! 但很不幸在入侵開始時, 其砲彈均來不及裝設!//


◤非經知會本人, 請勿轉載◢
《 Manstein Jong 改錄編撰於2009年7月16日 》

接續【諾曼第入侵戰】《中篇》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1 + 8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7-16 00:09:41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 jong 的帖子

◎【諾曼第入侵戰】 《中篇》

●D日前夕的情況
  這些措施等於大幅增強西線的防禦實力,儘管是晚了許久才開始進行,由於種種原因.在第七軍團地區又額外地多延了幾個星期。而那裡也正是入侵所攻擊的地方。到五月底,第八十四軍估計其構築計劃大致已完成了一半。
  在柯登丁半島東岸上.據點和抵抗巢的間隔約為八百七十五碼:在歐尼河與懷爾河之間的地區則為一千三百碼-在第三五二步兵師(克萊思中將 Dietrich Kraiss)地區中,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掩體可以防炸,這些防禦工事在戰鬥中還是有很好的表現,並阻止美軍在第一天攻佔一個深入的橋頭堡。假使這工作能早兩、三個月開始,情勢將大不相同。
  隆美爾試圖對集結在英格蘭南部的入侵部隊採取某種攻勢作戰.但徒勞無功,德國空軍所發動的二十九次攻擊中,有十四次以倫敦為目標.其他的攻擊只有少數指向南岸上部隊搭載的港口。他要求在樸資茅斯和南安普敦地區空投壓力水雷.如同地要求以V-1飛彈攻擊已知的敵軍,但都被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駁回。發射裝置已準備就緒,但希特勒希望等到能維持其種火力分量時再用。

  海軍的過時U艇已經沒有任何作為.於是它們派遣驅逐艦、大型魚雷艇,和摩托魚雷快艇來從事攻擊。當攻擊一艘加拿大驅逐艦時。有兩艘大型魚雷艇被擊沉。摩托魚雷艇曾奇襲一次登陸演習,擊沉了兩艘登陸艦.並擊傷了另一艘,造成慘重的生命損失。這些摩托魚雷艇未來可以在海峽中佈放相當大量的水雷.

  快到四月底時,空中偵察發現在樸資茅斯-南安普敦地區集結了大量的船隻、登陸艇、和軍艦.估計約有載運三個師的容量,在普里茅斯-布里克斯漢地區約有兩師半的容量,在法爾茅斯約有一個師的容量,最後一次可靠的攝影是在五月二十四日,也證實了四月間所攝照片的無誤:德國人估計在整個英格蘭南部已集結的船隻至少可載十六個師的兵力.此外,也已經發現了號稱「桑堪」的人工港,被攝影後,判斷是一種「大型的登陸臺」。在D日以而的兩個星期內。沒有一架偵察機能夠穿透。

  在黑暗的防禦情況中,唯一的一線光明就是從一九四四年三月以後。裝甲師和優秀的師在數量上已稍有增加。在年初時一共只有八百二十三輛戰車、突擊砲,和自走式戰防砲;到四月底增到一干六百輛;五日底時又急速增為二千輛.尚不包括法製和俄製的武器。
  在D日那一天,西線有九個裝甲師,外加一個摩托化師(第十七武裝親衛隊裝甲擲彈兵師),另有兩個傘兵師和一個傘兵團也已完成戰鬥,高射砲兵軍也已編組成立,但在馮.倫德斯特元帥所指揮下的五十八個師之內。仍有三十三個是靜態或預備帥。缺乏機動性,而只能適用於有限的任務。

  依照原則上已獲希特勒批准的全盤計劃,隆美爾嘗試增加目前或往後在「隆美爾地帶」的師數。但他卻只獲得部份的成功。第三五二步兵師移到海岸上,並接管懷爾河與歐尼河之間正面的西半部; 第九十一空降師(法萊中將 Wilhelm Falley) (缺乏重武器)則移到柯登丁半島; 高射砲兵軍的一個團則前往拜雅克斯地區。

  傘兵和裝甲兵的情形則大不相同。兩個傘兵師仍留在不列塔尼的北部.只有第六傘兵團(原屬第2傘兵師(蘭克二級上將Bernhard Hermann Ramcke)) 駐在柯登丁半島的西南部。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三個裝甲師 : 第九(約拉瑟少將 Erwin Jolasse)、第十一(維特斯漢少將 Wend von Wietersheim)、和 第二武裝親衛隊( 2.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Gruppenfuhrer, Heinz Lammerding, 10.23.43 - 7.24.44] ) 送往法國南部;
  另外三個由B集團軍加以戰術控制,但其訓練還是由馮.許威本布爾格負責 : 第二 (呂特維茲中將 Heinrich von Luttwitz)、第二十一 (法赫庭格中將 Edgar Feuchtinger) 和 第116師 (史維林中將 Gerhard von Schwerin);
  某餘的四個師 : 第一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 裝甲師 ( 1.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 [ Brigadefuhrer, Theodor Wisch, 7.04.43 - 8.20.44 ] ) 、 第十二武裝親衛隊 (福瑞茲.維特少將  Fritz Witt)、 裝甲教導 (拜爾林中將 Fritz Bayerlein)、 第十七武裝親衛隊裝甲擲彈兵 (歐斯頓道爾夫少將Werner Ostendorff), 則組成一個「戰略」預備隊,還是由馮.許威本布爾格指導.

  這是一種不可能發生作用的惡劣折衷辦法,尤其在現有的指揮結構中;更何況隆美爾與馮.許威本布爾格的意見也下一致,馮.許威本布爾格曾親自向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要求採取其把裝甲師控制在後方的觀念.且明顯地已被採納,隆美爾計劃的另一個重要支柱因而又受到了破壞。

  甚至在B集團軍戰術控制之下的三個裝甲師,其駐地也還是受到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指定。第二裝甲師(呂特維茲中將Heinrich von Luttwitz)在索姆河上.第一一六裝甲師(史維林中將Gerhard von Schwerin)在賽納河下游的北面. 第二十一裝甲師在歐尼河上; 所以只有第21裝甲師是位在隆美爾所預料敵軍打擊將會落下的地區中。
  他要求把 裝甲教導師 和 第三高射砲軍(皮克特二級上將 Wolfgang Pickert) [下轄兩師, 13 防砲師  (沙勒少將Max Schaller),  16 防砲師 (德意志少將 Friedrich-Wilhelm Deutsch ) ] 調到歐尼河與懷爾河之間,第十二武裝親衛隊裝甲師則擺在橫跨懷爾河的位置上。
  另外再把一個火箭發射旅調駐歐尼河之西;如此一來.它們就都可以恰好駐在對抗侵入的適當位置上,並且還能留下七個裝甲師以組成 馮。許威本布爾格的機動突擊兵團.但這一切都不曾獲得批准.
  從隆美爾的計劃上,可以證明地對於盟軍的玫擊地點比任何人都有更良好的預測.但是他的要求即未獲批准,於是在一九四四年六月五日,他離開設在已黎西北面四十哩的賽納河上羅希古榮La Roche Guyon的集團軍總部。而往貝爾齊特斯格登Berchtesgaden晉謁希特勒,以便親自向他解擇一切。西風吹拂,低雲使空中偵察和空降著陸幾千都不可能,因此在德國方面,根本無人認為在最近兩三天之內敵人會侵入。

★6月5日
  在海峽的那一邊.氣象專家能獲有較好的天氣資料.並使盟軍最高統帥可以有較可靠的預測來作為決定的基礎。六月三日.所有的部隊都已上船,D日是預定為六月五日.但在六月四日清曼預測顯示次曰雲量增多,將使空軍不能作有效的行動.艾森豪將軍遂決定暫緩二十四小時發動攻擊.
  在六月五日.德軍不曾企圖作任何空中偵察.而由於天氣的惡劣.第七軍團不曾戒備:基於同一理由,海軍西線集團不僅取消原先準備進行的佈雷行動.甚至連一切的巡邏也全部暫停。六且五日夜間,西線總部和第十五軍團會收聽到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廣播,那顯然是命令法國地下組織準備行動。於是第十五軍團命令其所部保持高度戒備,但西線總部、B集團軍總部、第七軍團部都不曾採取任何步驟。

  // 在D日攻守雙方, 大概在諾曼第地區德軍兵力分布與盟軍登陸部隊對比由西向東為:七○九守備師(猶他海灘:美第四步兵師); 三五二步兵師 (奧瑪哈海灘:美第一與二十九步兵師); 七一六守備師(利希特中將 Wilhelm Richter) (黃金、天后、寶劍海灘:英第三、五十步兵師與加拿大第三步兵師), 另 七一一守備師(萊歇特中將 Josef Reichert)位於英加部隊登陸東側之接壤地區,當天也與盟軍發生實際戰鬥。//

 

◆德軍的對抗措施
  由於指揮結構的毛病,德軍高級司令部的反應非常遲緩。第十五軍團早在上午二時日十五分即已要求出動第十二武裝親衛隊裝甲師,在B集團軍總部中,雖然隆美爾不在.但參謀長史派德將軍卻能完全代理並積極的採取行動,他立即命令西線裝甲兵團馮.許威本布爾格把這個師送到利索兩側.即約在海岸後方十五哩之處。
  但在上午九時四十分,西線總部卻取消了此項命令,因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尚未同意,對於裝甲教導師也迄未作任何決定,它在第十二武裝親衛隊裝甲師的南面.距離海岸約七十哩。到下午二時三十二分,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才准第十二武裝親衛隊裝甲師加入第七軍團.到下午三時零七分.又把這兩個師置於 第一武裝親衛隊裝甲軍(狄特利希一級上將 Josef Dietrich)之下; 但是、它們實在距離戰場太遠以致於無法當日攻擊.
  不出所料,空中攻擊和道路及橋樑的損壞使其行動受到嚴重妨礙.而在進入戰鬥之前.即已受到相當的損失。到六月七日很晚的時侯.第十二武裝親衛隊裝甲師的單位才開始到達戰鬥位置,但在六月九日以前,這兩個師都還不能發動反攻,而同時:盟軍已經有大量的人力和物資都上了岸.並準備給德國裝甲兵力來一個「熱烈招待」。

  在D日只有第二十一裝甲師能夠參加戰鬥。最初,它是開往歐尼河以東的位置去攻擊英國的空降部隊。但因為該師對隆美爾的命令陽奉陰違,其大部份的駐地部太向內陸,所以準備出擊的時間遠比B集團軍總部所期待的為長,在它尚未準備就緒之前.歐尼河以西的情況已經急劇惡化.
  指揮第八十四軍的馬克斯將軍命令第二十一裝甲師向歐尼河以西進攻.這必須通過克恩鎮.也就要花多一點時間並受到相當損失。 儘管如此,該師在下午還是發動了攻擊並在里伐貝拉Riva Bella附近並接近海岸。但因為英軍使用滑翔機把部隊送到歐尼河的兩岸上.遂被迫撤回。於是這回算是功敗垂成.

  另外一支手邊可用的預備隊是第三五二師的九一五加強步兵團,又稱為「B.G.Meyer梅耶戰鬥群」,也未能獲致成功。它駐在拜雅克斯之南,在上午四時即已接奉第八十四軍的命令.並送住卡雲坦Carentan-Isigny地區,因為據報有大量敵軍在那裡空降著陸,結果卻是虛驚一場; 假使能如隆美爾所要求的,把第十二武裝親衛隊裝甲師放在這個地區內,第八十四軍也就不會有後顧之憂了。
  結果是第九一五團向西走了二十哩,一部份是步兵。一部份則利用腳踏車和法國人的「老爺」卡車;。而此時英軍卻正沿著北面的海岸登陸,並在利維拉Riviere突破了單薄的防線,那是在拜雅克斯東北約十哩之處。梅耶戰鬥群遂又奉令趕回來,到下午很晚的時候才氣急敗壞地投入戰鬥,原本應在上午即可將全部兵力投入。並且還可以在較接近灘頭的地方將敵軍逐退。

  對於受到重壓的防禦部隊.德國的空軍和海軍都未給予任何有效的援助。第三航空軍團在名義上有九百架飛機,事實上能用的僅為五百架,盟軍的空中攻擊也使其受到重大的損失,所以在D日一共只飛行了三百一十九架次。德軍戰鬥轟炸機曾經十二次嘗試到遠灘頭.但均受到攔截。而不得下在中途丟下炸彈。雙方空車實力比例為一比五十,成功的機會實在極為渺茫。

  空軍總部會經計劃在盟軍侵入之後把下列的增接送往西線.
  十九個戰鬥機聯隊
  兩個戰鬥轟炸機聯隊
  五個轟炸機聯隊
  八個夜間轟炸機聯隊
  兩個接近偵察機聯隊

  此外,再加上一切必要的作戰人員。但是盟軍的強大空軍在D日下午以前阻止了德國空軍的一切活動,之後也繼續使其受到相當的阻礙,有二十二架戰鬥機在晚上八時從科隆飛往巴黎附近的機場,在惡劣天氣和昏暗天色之中遭遇盟軍戰鬥機,結果只有兩架達到目的地,其他全部損失.
  次日這二十二架飛機中就只剩下一架更用了,到六月十日,第三航空軍團只有飛機一干三百架(七百五十六架可用),儘管作了一切的努力,數量仍是日益減少。同一天。在德國只有四百零八架日間及夜間戰鬥機(可用者二百六十四架)。另外還有一百七十五架落伍的雙座機(可用者一百架),但它們根本無力對抗同盟國的長程戰鬥機。

  在D日上午,德國海軍派了四艘老式的魚雷艇從勒阿弗爾出發去攻擊侵入艦隊,並同兩艘戰艦發射魚雷,但只擊沉了一艘挪威驅逐艦。由於眾寡懸殊.於是只好自動退回.在比斯開灣中的大型驅逐艦也企圖衝入海峽.但在六月九日的夜間戰鬥中被擊沉了兩艘,其餘的也都無功而返.至於德國U艇在最初三個具有決定的日子裡都 全不曾達到海峽,

▲三天後的情況
  D日,盟軍在所有五個攻擊區中部構成了大小和深度不相同的灘頭陣地.但在任何一點
上都不曾達到預定目標線。德軍的防禦並非完全不成功…
  D日人員目標:107000, 實際:87000
  D日車輛目標:14000, 實際:7000
  D日物資噸數目標:14000, 實際:3500

  以俄馬哈灘頭而論,照計劃D日應有二千四百噸物質上岸.但實際上一百噸都不到,總計人員缺少百分之二十.車輛缺少百分之五十,物資則缺少百分之七十以上,之後彈藥仍繼續感到嚴重缺乏,德軍對於這樣的弱點卻未能加以利用。  主要原因有二 : 1. 盟軍享有制空權.也有良好指導的海軍火力.  2.德軍的預備隊位置太靠後面,而不能迅速填充第一線後方所留下來的真空地帶。

  隆美爾在六日六日很晚的時候才回到集團軍總部,隨即要求從第十五軍團抽調團級戰鬥群, 送往東面的灘頭上,接著再抽調所有在加萊地區守第二線的步兵師。但除了一個師 第三四六師 (狄斯特中將 Erich Diestel),其他均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拒絕.因為後者仍認為盟軍不會在那一方面作大規模的登陸,一星期後隆美爾再度要求.還是不曾獲得批准。直到六月下旬,才有某些師終被放出。

  隆美爾同時也要求從海峽島嶼上抽調 第三一九步兵師 (史邁托夫中將Rudolf von Schmettow),從不列塔尼抽調一部份兵力,以及駐在法國中南部的四個裝甲師,因為若無極強大的兵力,也就無法阻止盟軍從灘頭陣地向外突出,這些要求都被斷然拒絕.直到幾個星期後,終於獲得批准.但即已經太遲。
  結果在頭三天, 只有第一武裝親衛隊裝甲軍 包括兩個裝甲師和第三四六步兵師(來自賽納河右岸), 曾經到達戰場。盟軍的實力迅速增大,到了六月十日已經佔據一個有良好防禦的連續灘頭陣地,其深度足以保護登陸灘頭不受德軍砲火的攻擊.而且還可以有足夠空間提供修建戰鬥機跑道之用。
  六月十一日,美軍攻下卡雲坦.並打開了在俄馬哈和猶他兩處兵力之間的主要道路;由於增援遲遲不到,德軍無法阻止此種情況。在六月七日和八日的裝甲反攻都只是有限的進步,雖然付出很大的成本,德軍想在內陸維持一條完整的戰線即已極感困難. 在海岸地帶中還有一些據點仍在堅守中,但也無法加以援救。

  //在1943年7月東普魯士, 拜爾林Fritz Bayerlein與隆美爾談論中, 隆美爾不斷強調, 以造價便宜且容易的戰防砲, 配予步兵師, 從50門增為200門, 佈置在準備周密的陣地上, 加上地雷掩護, 就可以組止敵軍攻勢.//
  //首先這地區雷陣假設縱深6哩, 加上戰防砲掩護, 不多久這個攻勢就會頓措. 這同時間, 我方就可以在後方地區繼續佈置更多戰防砲和雷陣. 假使敵軍戰車可以每天向前爬行3哩, 我軍在同一天就可以使陣地再加深6哩的縱深. 這樣的比率, 可以讓敵軍自己慢慢的直到爬不動為止. 我軍固然要損失戰防砲和部份人員, 但敵軍卻要損失造價更貴的戰車, 和比我軍更多的人員!//
  //再佐以隆美爾提出的看法, 就是在雷陣中輔以防護力強化的碉堡陣地, 並可以達到火力交叉支援情況下, 該陣地在雷陣當中, 是對攻擊方一種相當難以攻佔的對象! 所以, 回頭看實際第一星期情況, 在灘頭前有些德軍陣地, 在被盟軍包圍後, 仍可以堅守住! 這情況正如當初預料一樣, 在雷陣掩護下的堅強陣地, 對守軍而言, 只要以比敵軍少的部隊, 即可守得住! //

  與隆美爾的想法一致,馮.許威本布爾格決定暫取守勢,等到可以重新集中三個裝甲師.再加上由不列塔尼調來的第二傘兵軍(曼德爾二級上將 Eugen Meindl)。再發動一個大規模攻勢以求將敵軍灘頭陣地切為兩段。但在六月十日夜間,英國空軍的轟炸機卻完全毀滅了馮.許威本布爾格的司令部,他的參謀長和官兵多人都被炸死,他自己也受了傷。而其幕僚組織幾天都不能行動。第一武裝親衛隊裝甲軍的軍長狄特里希暫代他的職務,但反攻卻必須延期。第三戰場已成事實,而第三帝國的命運也已經註定.

  德軍防禦失敗的主因是缺乏一套簡單明確的計劃。以及一位有經險的指揮官負責執行.由於盟軍享有壓倒的優勢,德軍在其他戰場上也都受到了重大的壓力,因而對其能否完全擊敗在諾曼第的登陸的確頗有疑問。
  不過從美軍在俄馬哈灘頭上所遭遇的困難.以及第二十一裝甲師在D日下午的進展上看來,隆美爾的計劃未必沒有成功的可能,在以後的幾星期內,德國空軍曾在賽納灣空投大約一千六百顆水雷.使盟軍大傷腦筋.至少損失了四十三艘船隻。
  假使德國海軍當時能作適時的佈雷,必定可以使盟軍在D日中增加不少困難,耽擱很多時間。假使有兩個裝甲師、第三高射砲軍(皮克特二級上將 Wolfgang Pickert),和一些其他增援兵力在攻擊區中.德軍也就有良好的機會把盟軍的最初成功。局限在幾個分隔的淺灘頭陣地上。如果是如此.結果將會難以預料。

  //關於調動加萊的部隊一事, 隆美爾認為, 若是將加萊地區部隊調光, 可能會使盟軍在加萊登陸, 這點研判, 與OKW被盟軍的雙面諜矇騙無關! 這可從義大利戰場, 盟軍就二次登陸,用以繞過凱賽林的部隊!
再者, 盟軍總投入部隊最後達280萬之眾, 以6月18日統計, 盟軍登陸有62萬九千, 而7月29日登陸人數達156萬6千, 一個半月約有94萬人之眾!
  所以, 盟軍有足夠人員和物資, 在加萊進行另一場登陸! 這跟偽造巴頓有30個師的第一集團軍FUSAG.的第14軍團無關, [FUSAG包含第14軍團, 其分為兩個軍. 一個裝甲師. 五個空降師. 還有14個步兵師.] 就算這軍團不存在, 但據資料而言, 在六月底到七月底期間, 英國還存在著近60萬以上的預定入侵兵力, 不論如何, 該真實兵力, 對防守方的一種威脅, 不論從何處投入, 均將會造成西線的戰略危機!
  事實上, 美軍第14軍團中, 虛擬的108步兵師, 被改編為空降師, 連同虛擬的第17空降師, 均曾參加各戰役, 還有虛擬的第9裝甲師, 也參加了戰役; 事實是, 盟軍有龐大的人力資源, 不論登陸何處, 在防線上其它各點, 仍然存在著威脅, 若如同義大利第二次登陸在薩來諾Salerno, 其計劃中還包括在羅馬空降, 在那不勒斯北面, 延著Volturno河降落, 後因德國援軍迅速抵達義大利, 盟軍才取消該計劃! 但在1943年9月3日盟軍第一次越過墨西拿海峽Strait of Messina登陸雷佐Reggio, (Operation Baytown), 9月8日第二次登陸薩來諾, 這就是盟軍挾龐大物資, 可以任意在其想打擊的地方登陸!//

▲對瑟堡的進攻
  在站穩了灘頭陣地之後,盟軍的全盤計劃首先向南進到羅里河上.再向東旋轉到賽納河上的巴黎.如此才可以擁有足夠的空間以便進行對德國本身的作戰。它們計劃製造一種假象,使德國人以為它們是想在灘頭東側克恩地區中突破,但實際上即是西側柯登丁半島的南部。它們估計要九十天的時間才能越過賽納河到達巴黎。

  雖然在黃金和俄馬哈兩個灘頭上都已分別建造了人工港.每一個都有一天處理六千噸補給的容量.但還是有儘快攻佔一個大港之必要,能有兩個自然更好.因為每天要卸下五萬四千噸的物資。
原有的計劃是預定在D+8日攻陷瑟堡.在D+35日攻陷布里斯特.但這己是不可能.因為切斷柯登丁半島並攻佔瑟堡的作戰在六月十四日以前還不能夠發動”

  就德國方面而言,猜想瑟堡是首要目標之一並不困難,落入其手中的一些美軍命令更可以作為證明。由於充分了解一個大港對於盟軍增建兵力的重要.隆美爾主張集中兵力以保護柯登丁半島和瑟堡;但希特勒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卻認為主要的危險是在克恩地區中,而下令把裝甲師的主力集中在那裡,一共有戰車五百二十輛和步兵四十三個營,而在其他所有地區中卻共只有步兵六十三個營和戰車七十輛,這樣的力量不足以阻止美國第七軍從六月十四日到十八日越過半島的前進。
  德國第七軍團計劃儘可能將單位向南調,但由於希特勒一再命令禁止部隊後移.也就無法辦到,最後它們全被切斷,只有第七十七步兵師 (史泰格曼中將Rudolf Stegmann)的一個戰鬥群在六月十九日突出。

  在到達柯登丁半島西岸之後.美國第七軍轉向北進.而第八軍則面向南方以應付可能來臨的任何反攻。在德國方面.能幹的第八十四軍軍長馬克斯Erich Marcks將軍在前線附近被美國戰鬥機擊斃(6月12日).接替他的人為法莫巴赫Fahrmbacher將軍.他本在不列塔尼指揮第二十五軍.  
  德軍沒有反攻的可能,因為增援和補給都來得太慢而損失又太重。鐵路幾乎完全癱瘓,公路則在敵方空軍不時地攻擊下,一切部隊的行動比在正常條件之下需要多幾倍的時間.-

  當侵入戰已經聲勢浩大時,希特勒才取消東線上己經計劃要在科夫爾Kovel發動的攻擊,並將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軍(豪瑟爾二級上將 Paul Hausser) 調往西線; 不用說,那將得花上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到達諾曼第,同時,俄軍已經發動大規模的夏季攻勢,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軍因此兩方都沒有趕上。像往常一樣.希特勒頑固地否定一切行動自由,並發出死守每一寸土地的命令。

  //6月19日美軍將柯登丁半島切斷, 6月21日德軍拒絕投降, 美軍隨後展開攻擊, 6月26日709守備師施利本Schlieben將軍被俘, 7月1日美軍攻佔整個瑟堡//

▲圍困灘頭陣地的企圖
  正當美軍切斷柯登丁半島,並開始北向瑟堡的前進時,突然從東北有一股狂風吹入海峽,在那個季節中是一種完全反常的現象。自六月十九日吹到二十三日,把八百艘船都吹上了岸,大多數都是登陸艇,在俄馬哈灘頭的人工港也被破壞, 但在黃金灘頭的另外一座。則因有天然的保護而無恙。並使用到冬季,最糟的是.所有卸載的行動完全中斷達四天之久.

  不過。德軍對於這個機會卻不曾加以利用,一方面是因為其對於盟軍受到的損失並無充分的認識。另一方面是因增援一直都來得太慢。
  駐在西南面約一百哩的不列塔尼第七十七步兵師(史泰格曼中將Rudolf Stegmann, 6月18日陣亡, 巴赫勒上校 Bernard Bacherer接任)。有一個團級戰鬥群曾經花了三天時間坐火車只行進了三十哩,人員和物資也受到相當的損失,然後還要徒步行軍三、五天才能到達戰區,那些屬於第二六五師(杜維特中將 Walter Duvert)的戰鬥群,沿著道路用五天時間走了一百八十哩進入正面,但它們的重武器和裝備用火車載運則是七天才走了一百哩。而之後還要再繼續沿著公路前進。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對第十五軍團的任何一個單位仍然都不肯放手,但在六月二十日卻命令集中六個裝甲師向拜雅克斯的方向發動反攻,以求將敵方的灘頭切成兩段,在歐尼河以東的英軍陣地也應同時予以攻陷。
  從運輸情況上看來.這種計劃顯然太過樂觀,這六個師既不可能迅速集中 (第一武裝親衛隊、第九武裝親衛隊霍亨斯陶芬裝甲師 ( 9.SS-Panzer-Division "Hohenstaufen" [畢特利希中將  Wilhelm Bittrich]) 、 第十武裝親衛隊福隆德斯伯格裝甲師 ( 10.SS-Panzer-Division "Frundsburg" (哈邁爾少將 Heinz Harmel) ) 三個師尚未到達, 裝甲教導 和 第十二武裝親衛隊(柯特.梅耶少將 Kurt Meyer) 兩個師尚在前線上.必須等到步兵師去代替它們才能抽出), 足夠的彈藥需要一萬四千噸也無法運到。

  六月二十八日。 以 第五裝甲軍團 (應該為 西線裝甲兵團司令部(Panzergruppe West, 八月五日起才改稱第五裝甲軍團)) 司令身分的 馮.許威本布爾格將軍.帶著一個新的參謀組織,接管從德隆河Drome River到歐尼河以東海岸之間的正面.
  所轄的兵力為 第四十七裝甲軍 (馮克二級上將 Hans von Funck)、第一武裝親衛隊裝甲軍、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軍 (畢特里希二級上將 Wilhelm Bittrich, 原任豪瑟爾二級上將 Paul Hausser 6月28日接任第7軍團) 三個裝甲軍 和 第八十六步兵軍 (歐布斯菲爾德二級上將 Hans von Obstfelder),後者是要從法國西南部 第一軍團 (歇瓦樂利二級上將 Kurt von Chevallerie)中調來。
  第七軍團則據守從德隆河向西的戰線,其兵力為 第二傘兵軍(曼德爾二級上將 Eugen Meindl), 第八十四軍(寇爾帝茲中將 Dietrich von Choltitz)的殘部,以及其他可能來到的增援.

  英軍在六月二十五日和六月二十六日所發動的攻擊,是計劃繞過克恩向南進攻.如此也就擾亂了德軍抽調和集中裝甲兵力的計劃。六月二十九日上午,一個美軍的局部反攻釘住了 第二裝甲師的兵力。
結果在同一天遂使馮.許威本布爾格只能用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軍 (第九武裝親衛隊和第十武裝親衛隊) 兩個師來進行攻擊。在對奧登Odon河上的英軍橋頭堡略獲初步成功之後,當夜即停頓不前。六月二十八日,多爾曼Friedrich Dollmann上將已因心臟病逝世,由武裝親衛隊上將豪賽爾Paul Hausser接替他的遺職第七軍團司令.

  在六月二十九日貝爾齊特斯格登毫無結論的會晤之後,國防軍最高總部下令取消一切的攻擊.改為任一處都採取守勢。豪賽爾 和 馮.許威本布爾格都建議B集團軍撤離克恩「口袋」.在該鎮以南構築一條較短的防線.那不僅較易於防守.也可在海軍砲火的射程之外。這些海軍砲火向內陸所能達到的距離遠超過預料之外.因為現在已無任何東西可以阻止大型軍艦駛到靠近海岸的位置。
  德國空軍曾把若干壓力水雷誤投在陸地上,那些水雷己被盟軍撿到而加以研究,並且發現這種水雷雖然無法掃除,但當船隻用極低速度行駛時。就不會發生作用;誠然被迫用慢速行駛是很令人厭煩.但總比及炸的好.

  隆美爾支持那兩位軍團司令的要求, 馮.倫德斯特也予以批准,並於七月一日送達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很快地批駁這些建議,希特勒並且重申其不惜成本堅守每一寸土地的命令。
次日, 馮.倫德斯特和馮.許威本布爾格被免職,由馮.克魯格元帥接任西線總司令, 和由艾爾伯巴赫Eberbach將軍接任第五裝甲軍團司令(西線裝甲兵團司令)。
  這兩位都是有經驗的第一流指揮官,不過馮.克魯格從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一直都在俄國作戰, 是因為一次嚴重車禍而請病假,現在,他在希特勒大本營中停留了兩星期之後就來到法國.內心不禁充沛了一種奇怪而不切實際的樂觀想法,有許多人只要和希特勒相處相當的時間,就會受其魔力的影響:又因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和馮.克魯格的幕僚對於盟軍的實力作了過分樂觀的估計,更足以產生增強作用.
  七月三日.西線總司令部的報告,認為已登陸的敵軍為二十二萬五千人到二十五萬人,車輛約四萬三千輛。但實際數字即是人員九十二萬九千名,車輛十七萬七千輛,和物資五十八萬六千噸。

◆軍事與政治危機
  到前線視察一番之後,馮.克魯格元帥立即認清有關戰鬥艱苦和盟軍優勢的報導絕非虛報。英軍於七月十日攻克克恩,突破第十六空軍野戰師的陣地.這個師對這類的戰鬥太缺乏經驗,這個攻擊停止在該鎮之南; 接著美國又開始攻擊聖羅St Lo.
  在這些攻擊之而通常都有一千多架轟炸機先行轟炸,把德軍的陣地炸得七零八落,人員和物資的損失極為巨大,補充既稀少又趕不上。從六日六日到七月二十三日。德軍損失軍官二千七百二十二人、士兵十一萬零三百五十七人.但補充的數字只有一萬零七十八人。盟軍在同一時間之內的損失估計為十一萬七千人.但卻都已獲得完全補充。

  見到此種情況.隆美爾元帥透過西線總司令把一份非常嚴重的情況研判送呈希特勒。他說明盟軍的優勢和德軍兵力的迅速消耗,並預測盟軍最多在兩、三個星期內就會突出,而作成了結論;「我們的人員英勇戰鬥,但這種不平等的奮鬥即將到達終點。我必須要求你對這樣的情況立即作出必要的結論。我感到基於一位集團軍總司令的責任,我必須直言無隱。」
  這個報告是想使希特勒恢復理智的最後企圖。假使仍不生效  那也是意料中事  隆美爾即可以問心無愧的去推翻那位獨裁者。像許多高級軍事指揮官一樣,他發現自己處於一種極端的矛盾之中;他曾經向希特勒宣誓效忠,如今即日益認清希特勒是一個罪人和狂徒,他知道同盟國要求無條件投降,而他也感覺到自己應向德國人民和歐洲負責。
  照慣例,高級指揮官在戰爭中是孤立的,在這樣的情況中,總找不到滿意的解決.每個人都必須根據其良知和知識來對這些道義問題自求解答。在侵入戰的同時,他們內心也在發生激烈的爭鬥,此二者具有密切的相互關係.所以在分析德國的軍事行動時必須經常予以注意.

  七月十七日,隆美用在前線上視察幾個部隊,當地聽到美車進攻聖羅的消息,立即趕回總部:中途受到兩架戰鬥機的追擊.汽車翻覆,司機死亡,隆美爾頭部重傷但沒有死.不過當七月二十日 馮.史陶芬伯格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上校,企圖刺殺希特勒,並發動政變未成時,隆美爾即完全喪失行動能力。
  最初的報導是說希特勒已死。在巴黎,陸軍單位毫無困難的拘捕秘密警察,幾個裝甲師的師長準備響應,甚至於某些武裝親衛除指揮官也都可能會參加;不過,馮.克魯格元帥卻猶豫不決.地不曾採取決定性的步驟,出面領導西線方面起義,對他而言也的確有困難.他不像隆美爾那樣出名和受人擁戴。
  隆美爾也許算是希特勒最強大、最危險的敵人。機會終於喪失,祕密警察又被釋放.法國軍事總督馮.斯徒普納格爾 von Stulpnagel將軍企圖自殺未成,最後被判處死刑.  那時 馮.克魯格尚未被懷疑,於是由他兼任B集團軍總司令。  一個結束戰爭的機會已經過去,希特勒變得更專制,戰鬥也繼續不停;  隆美爾爭取到的時間由於指揮的改變和獨裁者的干涉也流於完全的浪費。

  在克恩西南作了一個佯攻之後,蒙哥馬利於七月十八日向東南方向發動一個大規模的攻擊,//Operation Goodwood// 盟軍總部雖認為目的在於完全突破。但實際上的意義卻僅為一次局部消耗戰;儘量毀滅德軍戰鬥力但不使灘頭的「東堡」受到危害 那是蒙哥馬利對克恩周圍陣地的稱呼。
儘管英國一千架和美國一千五百架重轟炸機所作的空中準備攻擊達到了空而的巨大規模。但盟軍的地面攻擊很快就陷在隆美爾設計的縱深防禦地帶中.
  此種防禦地帶的組織如下;第一線步兵必須吸收最初的震盪.其受到後方戰車的支援, 然後是一列有戰防砲的據點.並由在掩蔽陣地中的強大砲兵作為後盾; 接著又續有另一列據點,是以剩餘的裝甲兵力在幾哩之後作為機動預備隊。

  //這邊的防禦措施, 與上述補充的陣地防禦相同, 一大片雷陣當中, 良好防護的陣地, 並佐以戰防砲, 然後將此陣地接連起來, 形成一連串的接續性陣地; 當確定突破點後, 立即在其後方再佈下戰防砲及雷陣, 並佐以裝甲步兵和戰車部隊負責填補被敵軍突破區域; 這樣一來, 敵軍攻勢勢必被阻礙, 直至敵軍放棄突破! //

  //克恩地區能堅守如此久,主要歸因於德軍採縱深防禦部署,其防禦陣地 縱深達 12-15  公里,其第一線據點位置於野戰工事正後方,由雷陣及側翼火力陣 地構成;第二線據點位於第一線據點後方 4-5 公里處,由雷區、刺絲網及重機槍和反戰車砲陣地構成;再向後 4 - 5 公里外處則是主防禦據點,由戰車、自走砲以及反 戰車砲等陣地構成,這種防禦系統可承受多次攻擊,甚至猛烈的空中轟炸而仍能 擊退進犯的敵軍。英軍作戰進展遲緩,正足以顯示德軍防禦陣地之堅固。//

  一萬二千噸炸彈不曾炸毀這種艱巨的障礙物。英軍雖能擴大在克恩周圍的橋頭堡.但並不能突破,而且損失了大量的戰車,下雨產生的泥濘使戰車更難行動,直到七月二十日,蒙哥馬利遂命令裝甲師退出戰鬥。

▲突出
  美軍雖已於七月十八日攻克聖羅.但惡劣天氣迫使它們必須要再過幾天才能發動從灘頭陣地中突出的最後攻勢,七月二十五日終於發動Cobra,先是進行強烈的空中攻擊.那幾乎將德軍的防禦工事完全毀滅.在這個地區中防禦工事不像在克恩地區中那樣縱深。
  最初布萊德雷只能作緩慢、踏實的進展.不久其前進即開始獲得動量; 偵察機、戰鬥轟炸機、裝甲兵,和步兵之間都有極佳的合作;美因人利用戰車來鏟除樹籬,使其在這個地區中獲得了德國人始料未及的機動性。
  七月二十八日它們攻下了古坦斯Coutances,切斷了第七軍團的一部份,三十日又攻克阿夫藍士Avranches,並於次日向不列塔尼突出。在英軍攻擊停止後,馮.克魯格即把第二和第一一六兩個裝甲師從歐尼河上調向懷爾河上.但它們卻到得太遲。空軍第三軍團雖然集中少數轟炸機以轟炸在阿夫藍士的橋樑,還是未能切斷美軍前進的主要道路。
  美國第八軍在第三軍團司令巴頓將軍驅策之下,三天之內就有七個師通過了這個瓶頸。它們成扇形向不列塔尼湧入.八月四日攻克勒恩。並在同一天到達比斯開灣上的瓦納Vannes,遂切斷了這個半島。
  向布里斯特前進的美軍,因為在第南Dinan掃蕩德軍困守的據點而不曾繞道通過,結果損失了一天的時間,等到它們在八月七日到達那個重要港口前時.德軍已經勉強將沿著海岸的分散兵力儘可能地集中到這個城市內,遂擊退了美軍的第一次攻擊,並一直守到九月十八日為止.使得盟軍不能照計劃在D+35日開始使用該港。在八月和九月中,水底油管從懷特Wight島一直通到了瑟堡,盟軍的後勤困難於是獲得了一部份改善。之後有四條油管通到瑟堡,和十六條油管通到布洛涅。

  其他的美軍先向東南地區,再向東攻擊,並於八月七日接近勒蒙Le Mans,由於在地面上享有優良機動性,再加上空中優勢,英軍己經居於包圍德軍殘部的最佳地位.  馮.克魯格與其軍團司令們計劃退到一條較短的防線,大致是從賽納河到雲河Yonne再到瑞士邊界.並用其剩餘的機動單位作猛烈的後衛戰,以滯遲盟軍的前進。
  從軍事觀點上來看,這是最好的辦法. 但希特勒.自從受到謀刺之後.態度變得更不可理喻, 拒絕考慮此種計劃,並命令集合所有裝甲師向摩坦-阿夫藍士方向發動一個集中的攻擊,以求切斷已經突出的英軍,他承諾有幾百架戰鬥機來提供支援.

  但當八月七日發動反攻時即無任一架的蹤影.當天清晨.由於曉霧的掩蔽,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師(鮑恩准將Otto Baum)進展得很順利. 攻下了 摩坦Mortain並進到朝 阿夫藍士約一半的距離.第一一六、第二、裝甲教導,三個裝甲師的殘部也隨後跟進; 其他的師則忙於保護德軍楔形的側面. 幾小時後,天氣已經清明,德軍的前進於是完全為對方空軍所阻止。
  在美軍強大壓力之下.第二武裝親衛隊裝甲師只好退回到起點.但英軍即正從北面開始進攻.以配合南面的美軍。希特勒依然命令繼續進攻,並禁止任何撤退;因此十天的艱苦戰鬥之後,第五裝甲車團和第七軍團的殘部幾乎完全被盟軍包圍在法萊斯Falaise口袋之中。

  //法萊茲位於克恩南方 40 公里處,八月十八至二十一日, 德軍第七軍團及第五裝甲軍團共 7 個軍 21 個師殘部,約 125,000人 到30萬人 (包圍圈人數, 最低數引用美軍第5軍長霍吉斯Hodges報告, 但德方統計約為27萬到30萬之間)  在此地區被盟軍包圍 (北翼英軍第二軍團與加拿大第一軍團,南翼美軍第一軍團) 於長 36 公里、寬 15 公里的口袋陣地中。

  戰役結束,德軍陣亡約 10,000,近 50,000 名被俘。 雖德軍倖能逃脫包圍圈,但重裝備喪失殆盡,尤以裝甲部隊為甚(約損失 400輛戰車、7,000 輛車輛與 990 門火砲) ,德軍一次撤出約21萬人, 連同先前有3萬到5萬先撤出,共約大概在24萬到25萬人(被圍之30萬人扣掉死亡1萬和被俘約5萬)左右安然撤出。

  至法萊茲包圍戰結束,德軍陣亡、失蹤、 被俘人數已達 250,000 人(從6月6日起算) (其中包含 14 位將領及 201 位指揮官),約 39 個師遭擊潰。//

  馮.克魯格未經希特勒許可即下令撤退,裝甲兵力的殘部衝開了一條狹窄的走廊,而使相當數量的人員得以逃出,但死傷;大部份裝備.和至少四萬五千名戰俘即都留在原地。於是莫德爾Walter Model元帥代替了馮.克魯格.而後者奉命返回德國時,由於畏罪在途中自殺。

  八月十八日,盟軍在幾處越過賽納河,八月二十五日。並從馮.廓爾提茲Choltitz將軍手中完整無恙的接收了巴黎城,後者拒絕服從希特勒的命令,沒有把這個名城付之一炬。一直都沒行動過的第十五軍團也無法組成一條新防線,隨著全面局勢而潰敗。侵入戰的結果是盟軍大獲全勝.德軍至少損失了四十萬人和大量的物資。對於西方交戰國而言。進人德國心臟的道路似乎已經暢通無阻。


◤非經知會本人, 請勿轉載◢
《 Manstein Jong 改錄編撰於2009年7月16日 》

接續【諾曼第入侵戰】《下篇》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1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09-7-16 00:10:40 |只看該作者

回覆 #2 jong 的帖子

◎【諾曼第入侵戰】 《下篇》

◆地中海的附屬表演
  在一九四三年三月八日的魁北克會議中.原則上接受了「大君主」計劃人員的建議;對法國地中海海岸應作一個分散敵軍注意力的助攻。 基本觀念是牽制德軍在即一方面的兵力,並攻佔馬賽和土倫等大港以改善後勤情況。
  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的德黑蘭會議中,史達林對於此種補充作戰表示極大的興趣,很顯然他是希望盟軍把.兵力用在這一方面,否則這些兵力即可能會用在義大利東北部或巴爾幹,也就有可能趕在俄軍的前面先到達奧地利或南斯拉夫。
  因為政治理由,邱吉爾很希望向東進攻。但他卻不能使羅斯福聽信他的意見,遂決定進行「鐵砧」Anvil作戰  在法國南部登陸,不過在準備過程中即已發現由於登陸船艇的缺乏,根本不可能與「大君主」作戰同時發動,最後終於把D日定為八月十五日。
第一線兵力定為三師和法軍四師大部份從義大利方面抽調,用五千架飛機、八百艘軍艦,和一千三百艘其他種類船隻來擔負支援,後面接著還有三師美軍,一共將有四十五萬人登陸。

  德國的第十九軍團(維瑟二級上將Friedrich Wiese) 扣除裝甲兵力只用七個步兵師四個是靜態的就要防守三百多哩的海岸線,其中大約有兩百架飛機。但簡直沒有海軍。在後方到處部是抵抗戰士.所以德軍還必須使用相當的兵力來保護交通線。

  在「鐵砧」的兩棲部份之前,照例是一個來自空中和海上的巨型轟擊,並在海岸地帶的後方投擲兩千名傘兵; 來自九艘航空母艦的海軍飛機提供直接空中支援。這些準備非常有效,所以當美國第六軍在土倫和坎內之間登陸時,幾乎沒有遭遇任何抵抗。
美軍迅速向內陸挺進,而不讓德軍有建立完整防線的機會,德軍由於眾寡懸殊也立即撤退.只有土倫和馬賽的守軍例外,法軍於八月二十二日攻下土倫.又於八月二十八日攻下馬賽,但港口設施卻已遭到徹底的破壞。

  留下大量的物資和二萬四千名戰俘.德國第十九軍團逃出了重圍,退到比爾福特Belfort以西再作頑強的抵抗。 事實證明「鐵占」作戰在時間和地點上都是作了錯誤的選擇; 若用這些兵力來攻取比斯開灣上的港口或打開希爾德河,則對於盟軍的補給將可有較大的貢獻。
在法國南部的那幾師德軍.大可聽其自生自滅.其對於戰局早已經不足以產生任何影響,結果將其逐退了,這些兵力反能用於防衛德國西南部.而增加了對盟軍的阻力。

 

  //本次作戰之戰略, 可與艾森豪的寬廣正面作戰相媲美, 是戰爭中, 兩個嚴重的戰略失敗的規劃! 首先是抽走義大利亞歷山大將軍部隊, 致使義大利的盟軍向羅馬以北的追擊失敗, 在特拉齊門諾湖Lake Trasimene防線, 讓盟軍頓挫, 最後在哥德防線, 使盟軍停滯不前; 從6月4日進佔羅馬之後, 一直到7月中旬, 才突破特拉齊門諾防線, 一直到9月份, 才打到哥德防線! 然後一直到1945年1月份, 盟軍仍未能突破北部防線; 這影響相當大, 也拖長了戰爭的時程.//

◆總論
--
  本身海、空軍實力太弱——無法在敵方集結部隊階段先發制人以掌握主動,即實施先制性的阻絕打擊,包括襲擾、破壞敵軍兵力集結與作戰物資供輸的條件下,德國防衛作戰的主要策略是著眼於敵軍登陸後,而灘岸陣地尚未建立前,以軍種聯合反登陸作戰,逐次殲滅登陸敵軍。

  基於此防衛策略,登陸當天以及隨後的幾天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儘快的將裝甲預備部隊投入戰場並且組織兵種協同反擊戰,重新奪回至少一處盟軍灘岸。尤其是盟軍在登陸日當天並未達到他們預定的作戰目標線,並且遲至一星期後,也就是六月十二日才將五個獨立的灘岸陣地連成一體,形成一個長八十公里,深入內陸十二至二十公里的狹長地帶。

  但是在一開始,德軍並未能認清盟軍這個弱點以及利用本身局部兵力優勢,將敵軍在灘頭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反讓盟軍成功地防衛德軍的反擊 。特別是盟軍空降部隊雖然遭受嚴重損失,但由於德方缺乏機動預備隊,以致未能將之清除,反而使其能為己方登陸部隊提供掩護及牽制德方反擊登陸 部隊。

  事實上,自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挾其強大的海空軍優勢,迫使德軍不能或很少有實施戰場轉移兵力的可能性,以致無法及時集中兵力,在攻勢方面形成局部優勢以反擊登陸盟軍。因此,德軍裝甲預備隊中的裝甲教導師與第十二SS裝甲師雖於六日下午近四時解除管制,但沒有一個師能在決定性的六日當天及隨後幾天集結對盟軍灘岸進行掃蕩攻擊,已失去先機。

  雖然第十二SS裝甲師部分單位在次日上午勉強抵達戰地,但卻無法立即發動反擊,而裝甲教導師則遲至九日才參加戰鬥,那已是盟軍登陸後第三天,盟軍東部灘岸已聯結成一個 長六十公里,寬十至十二公里的陣地,盟軍並有充分時間增強他們的防禦力量並建立起防線,抵抗德軍反擊。

  六月九日,當德軍 第二十一、裝甲教導師以及第十二SS裝甲師對盟軍東部灘岸陣地發動聯合反擊失敗後,正說明盟軍已成功固守住灘岸陣地,不僅將縱深擴大,足以保護其登陸部隊免於德軍砲火威脅以外,並能不受干擾地繼續運載人員物資上岸。 而當盟軍將各灘岸陣地聯結起來時,德軍就已經失去將登陸敵軍驅趕入海的最後機會了。

  很明顯,裝甲部隊由於具備高度的機動性和攻擊火力,所以是 最有效的反登陸武器,同時裝甲兵力的及時運用亦具有改變登陸戰結局的最大可能性。不過由於德軍各裝甲部隊分屬不同的指揮單位,正如希特勒所做的裁示,這是一種不可能發生作用的妥協辦法。尤其是隆美爾與史維本堡兩人對於使用裝甲預備隊的意見紛歧,更加深了德方指揮結構中複雜性。

  即使最後決定調動裝甲預備部隊,但是時機還是太遲了,並且由於盟國空軍的癱瘓式轟炸以及 法國反抗軍的雙重破壞下,道路、橋樑的損壞程度使它們的調動受到嚴重的妨礙,因此被迫作長距離的繞道。 在這個戰場上,盟國空軍對比德國空軍在數量上享有近三十比一的絕對優勢。

  正如戰前預料,裝甲部隊在進入戰場前即已蒙受相當的損失,不僅到達戰場的時間發生致命的延誤,而且規模上更是零星不完整。

  在兵力運用上,從登陸一開始隆美爾便要求從十五軍團、不列塔尼地區以及 G 集團軍抽調步兵師及裝甲師轉用於諾曼第戰場,但均遭希特勒拒絕。 數星期後雖終獲批准,但時機已遲。
  尤其是德軍各裝甲師以漸次方式投入戰場,因此根本無法適時 集中實施機動作戰,孤立包圍並消滅登陸敵軍。也因此,德軍裝甲 部隊一直無法對登陸盟軍造成嚴重的傷害,因為每當他們到達戰場的時候,敵人登陸的兵力,在強大海空軍砲火的支援之下,已足夠對德軍的攻勢發動大規模的反擊了。

  事實上,當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地區建立起一個夠大的灘岸陣地,用以集結足夠的兵力以突破德軍的防禦線,則成功即已成定局。因為一旦當他們實現突破德軍防線之後,法國廣袤的內陸即成為盟軍機械化部隊展開廣正面攻擊的運動空間。因此,除非能在最 初數小時之內把登陸敵軍趕下海去,否則缺乏機動性的德軍防禦最 後必然崩潰。

  雖然德軍防衛作戰最初是計畫透過灘頭反擊將英美盟軍逐退,或是將盟軍灘頭分割包圍,各個殲滅。但在對方絕對空中 及砲兵優勢下,當上述目標無法實現時,德方只得努力牽制敵軍並阻止其任何向內陸突破的行動 。

  不過,希特勒對於作戰的干涉——尤其是拒絕作任何戰術性的改變以增加攻勢成功的機會、不健全的指揮結構、空軍及海軍實力的嬴弱、各軍種間缺乏協調與 資源分配以及陸軍任務負荷過重,最終導致德國方面防禦失敗,即使部隊堅強抵抗還是不足以彌補這些結構性缺陷。
--

◆結論
  當盟軍佔領不列塔尼、到達羅里河、進入巴黎,和越過下賽納河時.比預定時間表還快一些。開始時因德軍抵抗和風暴而喪失的時間都已經彌補,現在它們己經處於進攻德國本土的地位; 不過有一重要例外 : 其後勤即趕不上大批人員和車輛的迅速前進,因為大部份的補給還是要從灘頭上卸貨。
  兩個人工港已經毀去了一個,瑟堡的攻佔太遲也破壞得太厲害(至7月底前無法使用)。布里斯特 (蘭克二級上將Bernhard Hermann Ramcke, 布里斯特要塞於9月21日投降) 仍在德軍的手中,而比斯開灣上其他較大的港口也是如此。

  由於不可能獲得足夠的補給,以在萊茵河發動全面攻勢,美軍只好減緩速度前進;英軍進至安特衛普.實際上已經切斷在佛蘭德地區中的德國第十五軍團(查根二級上將 Gustav-Adolf von Zangen),但未能立即發動攻擊.於是德軍有時間在希爾德Scheldt河南岸構築一個灘頭陣地,如此也能將第十五軍團的大部份運過該河,再用來防守德國的國界.
  英國人企圖用空降部隊攻佔安恆 (Operation Market Garden 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在苦戰之後仍然失敗.於是到安特衛普的水道和通住荷蘭連同其港口的道路也都沒有打通; 德國人有了喘息的機會,並在荷蘭與瑞士之間建立一道不易攻破的防線(Der Westwall/Siegfried-Linie)。侵入戰遂確定告一結束.

  統一的指揮、空中優勢、海權、技術優勢,和大多數階層的良好合作,保證盟軍在侵入戰中獲得勝利.  但在某些階段中的缺乏彈性,以及未能確實建立後勤基礎。又還是阻礙了它們乘勝贏得整個戰爭。

  在德國方面,希特勒的一廂情願想法和對於作戰的干涉以及不健全的指揮結構、最高軍事階層的缺乏合作、空軍和海軍實力的日益削弱,加之以陸軍實力的負荷過重,都是導致失敗的主因。
  德國人的英勇、機智、犧牲.服從多項優點還是不足以抵補這些缺陷.  但有一個人即可能改變這次侵入戰的結果,對於這有史以來第一次偉大「三棲」防禦作戰找到了一種戰略,並嘗試把三個軍種所能貢獻的一切力量綜合成為一個整體。假使隆美爾的計劃能夠實現,無人敢斷言結果將會是如何。

  //戰後對於裝甲預備隊的使用和位置部署, 有許多爭論; 這包括 馮.許威本布爾格 和 古德林等, 因為隆美爾先於1944年過世, 無法為其立論辨解; 但事實上, 綜觀各家著作與評論, 以及當時候盟軍實際行動, 對比德軍的情況, 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 盟軍空中優勢和海軍艦砲支援, 以失敗的佳林作戰Operation Goodwood為例, 盟軍在一天內就投彈12000噸, 其火力極其強勢, 以當時德軍反應為例, 除原駐防部隊堅守防線外, 其機動調度變為極不可能的任務! … 這是指火力支援的能力!

  其次是, 物資的對比, Operation Goodwood 英軍第11裝甲師, 第一天就損失了126輛戰車, 同樣這個數目, 是德軍裝甲師的戰車數量! 盟軍的物資可以迅速補充, 而德軍卻很難再完整補充; 就如同統計美國薛曼戰車與虎式戰車的戰損比率, 通常要四輛薛曼戰車才能擊毀一輛虎式戰車, 但德國虎式戰車生產量, 每月約一百輛, 連同虎二式到終戰, 其總產量也不過千餘輛, 而薛曼戰車到終戰時就生產了四萬多輛, 這物質比賽, 德國將最終落敗. … 這是指承受打擊的能量!

  第三是, 人力上的補充!  一九四四年初德國國防軍地面部隊總兵力計 4,270,000 人,其中部署在西線的兵力約有 950,000 人(約占總兵力之 22%)(西線總部約為76萬人), 1,400-1,600 輛戰車,以及近 5,000 門各式口徑火砲, 其中僅 1,102 門為 德造,3,823 門為擄自外國)。 至一九四四年六月為止,德軍在西線總共部署60個師的防衛兵力.  B集團軍, 35個師, 依比率計算, 約為44 - 57萬人, 第7軍團14個師, 最多只有17 - 22萬人.
  盟軍登陸部隊, 前三天就增兵至25萬人, 6月11日36萬, 12日39萬, 13日42萬, 14日47萬, 15日52萬, 16日55萬, 17日58萬人, 至6月18日就達62萬人, 比整個B集團軍還多5萬人, 到7月3日達92萬, 與整個西線總部相當, 7月4日達95萬人, 到了7月29日, 達到了156萬, 比整個西線總部還多了61萬人!
  不論陣亡受傷被俘, 就算整個第7軍團, 集結到諾曼第, 在第三天來看, 其人數上就比盟軍少, 若整個B集團軍集結到諾曼第, 6月14日盟軍就比B集團軍還多, 到14日止為期僅一星期!

  綜合三點來看, 就算沒有希特勒干涉, 完全依照西線總部和古德林意見來佈署, 各部隊到諾曼第最近約180公里, 以每天前進40公里計算, 需要四天半將近五天時間, 如果用最慢的部隊, 一天約10公里, 則需要18天, 所以將所有部隊集結到諾曼第, 一週內完全將35個師集結到諾曼第, 最少也要10天!  以SS12裝甲師為例, 花了近三天時間才走了70哩, 約為112公里.
  再怎麼計算, 德軍集結速度都沒辦法比盟軍快速, 盟軍三天內就比第七軍團全部還要多, 一週後盟軍就比整個B集團軍還多, 這還沒計算把駐荷蘭88軍(萊茵哈特二級上將Hans-Wolfgang Reinhardt), 和加萊等地駐軍, 實際上的路程更遠來計算!

  事實上, 盟軍的空優和海軍艦砲, 足以癱瘓任何的機動, 造成調軍的困難度, 若真如西線總部的計劃, 那前三天的21師’SS12師’裝甲教導師, 根本無法抵達諾曼第! 盟軍在6月8日五個灘頭就初步封閉缺口, 6月10日完全連成一完整正面, 若無6月9日德軍裝甲部隊反擊, 則盟軍早就突出! 而克恩在盟軍計劃是6日當天佔領, 若德軍無裝甲部隊支援, 盟軍計劃可能早已實現!  所以, 以裝甲反擊計劃或是誘入陣地包圍圍殲計劃, 均無任何可能成功!

  首先是, 6月10日盟軍就已確保灘頭不受德軍砲擊, 但盟軍海軍得以艦砲支援灘頭以外地區, 所以何來反擊! 再者, 以盟軍空中實力, 足以炸出供自己大批部隊通行之 ”沙漠地帶”, 德軍要如何圍殲?! 盟軍若以四比一的數量, 將全部西線裝甲實力1600輛全數殲滅, 而盟軍裝甲實力仍還具有上千輛實力! 在6月18日止, 盟軍裝甲實力就比整個西線還多, 這又如何圍殲盟軍?!

  就實際盟軍的實力來看, 德軍若採取傳統裝甲部署, 則盟軍首日登陸目標將可能達成, 因為海岸部隊將無力阻止盟軍突破! 再者, 德軍的裝甲反擊或圍殲計劃, 將在毫無空優情況下, 其機動部隊將慘遭盟軍空襲, 其損失將不足以”慘重”來形容,  依據實際狀況, 預估自巴黎南方或羅里河北部, 其距離都超過200公里, 故機動部隊抵達諾曼第地區, 將超過5天! 而5天的時間, 盟軍已集結了超過36萬人部隊, 登陸車輛達50228輛, 物資達59961噸.
  在盟軍空優襲擊下, 德軍裝甲武力和部隊, 在6月11日或10日將面對盟軍上述龐大的部隊, 相當於德軍近30個師的盟軍部隊, 再怎樣努力和反擊, 都將不可能擊敗盟軍肅清灘頭!

  在沒有希特勒和隆美爾情況下, 德軍西線總部的計劃, 都無法得出, 能夠擊敗盟軍的登陸之結論! 以加萊地區和諾曼第地區比較, 加萊的防禦工事尚可謂完整, 盟軍若登陸於此地, 在灘頭的部隊, 在完善工事保護下, 將可遲滯盟軍登陸和突破, 以條件相同情況下來論, 若德軍一樣為第五天抵達灘頭, 則相信德軍將有很大的機會擊敗盟軍, 但這是在加萊完善工事掩護下, 方可達成之任務!

  德軍的作戰方針是以擊滅敵人於灘岸為最高原則, 對已登陸或突破的敵軍, 則依海岸永久工事及縱深據點拘束阻擊, 並配合機動部隊之適時集中轉用, 徹底殲滅敵人於預想地區。
  在這一最高原則下, 雙方都相當同意並沒有任何疑問, 但戰略戰術部署卻有著極大的差距…

  其傳統的觀念, 即控制一支強大而具機動性的戰略預備隊 : 裝甲部隊, 並且認為在登陸日初期, 很難確 知敵人真正的攻擊意圖與重心, 因此主張等到確定盟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時, 再利用裝甲部隊發動一場典型的突穿 (breakthrough) 攻勢, 摧毀其灘岸陣地, 以期徹底擊敗盟軍。

--
  由於敵人擁有海空軍絕對優勢, 使得防衛工作日形艱困, 特別是盟軍的空中優勢, 對德軍所有軍隊調動影響最劇, 以至於他們只能利用在夜間快速集結部隊。
  並且認為防衛作戰成功的關鍵, 在於能否建立一支由裝甲師及裝甲步兵師所構成的預備部隊, 並將其部署於離海岸防線遠距離的後方, 以利規避敵人於登陸初期對灘岸陣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與艦艇砲擊! 待認清敵人主攻地點後, 迅速實施機動反擊。
--

  故西線總部及支持西線總部的將領們, 其預設的登陸地點將是加萊, 其傳統裝甲集中原則, 方有其運用達成之可能性! 但盟軍登陸地點為諾曼第時, 其防禦工事並不完整, 且有很大的落差空隙, 若採行西線總部計劃, 其結果比實際情況更為嚴重和危險!

  首先是夜間調動裝甲部隊的可能性和損耗性, 由於盟軍享有絕對的空中優勢, 在所有主要橋樑以及道路將遭炸毀的情況下, 德軍在白天裡將毫無戰場運動的可能性, 即令是在夜間, 裝甲部隊的行動也都非 常困難。

  盟軍空軍在五月一日至六月六日之間出動超過 35,000 架次, 轟炸比利時以及法國西部的交通線, 最高每日曾出動高達 2,000 架次。

  此外距預定登陸地點方圓一百五十公里內的德軍空軍機場, 亦是盟軍空軍轟炸的主要目標。而為了阻絕諾曼第登陸作戰地區, 以及阻止部署於賽納河北邊的第十五軍團在登陸日後將兵力轉移至諾曼第, 盟軍除了對目標區採取持續飽和轟炸, 並將賽納河上12座鐵路橋樑及14座公路橋樑全部予以轟炸破壞。

  這項癱瘓交通運輸系統的作戰, 隔絕孤立諾曼第戰場, 使得德軍在諾曼第地區的軍事調動益形困難。

  再者, 盟軍空軍有系統的摧毀了通往諾曼第戰區的聯外道路, 而持續的空中攻擊, 使得裝甲預備部隊在前進途中遭受極大的損失, 並遷延數日始能陸續抵達戰場。  這在實際SS12師和裝甲教導師的調動上, 即可看出盟軍日夜空襲的威力!

  故若無21裝甲師和SS12師及裝甲教導師, 在灘頭附近或相對於較近處所時, 包括原先在法萊茲口袋逃出的德軍, 將無法往賽納河方向轍出, 因為克恩為英軍第一日將攻佔的目標, 在無裝甲掩護下, 德軍將無法順利防守, 而克恩喪失後, 在克恩以南地區之德軍, 將無法抵抗盟軍向東南線突破!  此時, 在羅里河以北賽納河西南的德軍部隊, 均將會如盟軍計劃一般, 都陷入盟軍的包圍和截斷退路! 這將是德軍最大的災難!

  對於那些曾在東線作戰經年的部隊和將領而言, 他們現在所面臨的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物資戰」(Materialschlacht) 與「消耗戰」(Abnutzungsschlacht)。
  蘇聯再強大, 亦無法阻止德軍在夜間調動裝甲部隊, 這是相當肯定的! 但場景換到美軍方面, 其物資的強大包括空軍在內, 讓盟軍可以以立體作戰方式, 來遂行其戰略目標。

--
  按隆美爾的海岸防衛計畫來看, 主要的戰場, 應該是在灘岸, 海岸線也就是主抵抗線。 因此他採取堅固陣地為基礎之靜態防禦, 亦即戰術作戰層面重於戰略運動, 力求守住陣地而非去計畫一場大型運動殲滅戰, 因此加強陣地防衛力量之重要性要高於提升打擊力量。
  戍守灘岸的步兵其主要任務在於儘量遲滯敵人建立穩固的灘頭堡, 並爭取時間以利從其他地區調來裝甲部隊支援, 並對已登陸的敵軍進行決定性的反擊。
--

  // 其大致上的概念為, 使灘頭部隊能夠承受艦砲及空軍炸射的打擊, 並以小量少數的裝甲部隊, 配合灘頭守備隊, 於登陸的第一時間立擊逆襲, 使盟軍登陸部隊遭受最大限度的打擊, 阻止盟軍大量部隊和裝甲車輛的登陸, 儘可能限制盟軍部隊跼限於灘頭!
  在盟軍空襲下, 部署於極接近灘頭的裝甲預備隊, 最遲能於24小時至48小時內, 得夠抵達受攻擊的灘頭, 以局部優勢兵力下, 將盟軍趕下灘頭並肅清灘頭敵軍, 使之一次登陸失敗。

  一次登陸而後持續運補, 與灘頭友軍被肅清後, 再次登陸之二次登陸, 有著很大的差別。 雖然盟軍有能力進行二次登陸, 但其首波損失, 就無法與守軍相比, 以上述奧瑪哈為例, 盟軍損失為德軍之兩倍, 這是在無裝甲部隊支援下的情況!  若在裝甲部隊支援下, 盟軍損失比率將可達三倍以上!

  因盟軍空襲下, 裝甲部隊離灘頭太遠, 則行動時間將會有三到四倍的差距, 故以21裝甲師為例, 其部署位置, 即可於當日進行反擊! 故在情境預估下, SS12師及裝甲教導師, 其部份部隊應可於當日一同進行反擊, 最遲應可在當日下午進行三個裝甲師較大型的裝甲逆襲, 這將會對盟軍灘頭造成重創!

  同樣第二裝甲師和SS2師(為原先首波6月9日調動之部隊), 若能在原先SS12師的位置, 加上SS9師和SS10師及SS11師的後續調動; 則6日當天有三個裝甲的反擊下, 次日有2個裝甲師的支援下, 在有近700輛裝甲武力反擊下, 則盟軍灘頭被肅清, 將是極有可能的評估!
  若盟軍再進行二次登陸時, 則將會面對八個裝甲的反擊, 除非盟軍改為在加萊登陸, 但加萊的工事與防守部隊, 比諾曼第完善兩倍以上, 且116裝甲師和SS1師在加萊防區內, SS9’SS10’SS11師, 亦可再調回加萊地區, 以15軍團防區內有18個師, 而第7軍團只有14師, 加上離加萊很近的88軍內含3個師兵力, 都將對盟軍在加萊地區的二次登陸, 造成更嚴重的威脅! //

  英國軍事專家李德哈特上尉說 : 「也許德國人唯一的希望即在於一開始時就阻止盟軍的侵入,假使他們繼續等待,則其意圖中的反攻也將必然會被同盟國的壓倒優勢空軍所擊破。」

  [歐洲爭奪戰]中一書的著作者魏爾莫特Wilmot的意見也大致相同。 他說 : 「以氣質而論,隆美爾是一個用臨時拼湊方式尋求解決的人,在會戰中他是有較躁進的傾向。但對於盟軍侵入技術的精密研究。 以及下令採取的實際對抗措施,都足以顯示他在計劃和組織的領域中的確具有超人的能力。 但他的同事們或他的敵人們對於此一事實似乎都殊少認識。 對於同盟國而言.隆美爾未能提早六個且開始他的工作,那真可以說是萬幸; 此外地的計劃也不會獲得上級的熱烈讚賞.和部下的徹底執行。如果不是如此.那麼侵入戰的問題將會更得更艱巨更危險。」


◤非經知會本人, 請勿轉載◢
《 Manstein Jong 改錄編撰於2009年7月16日 》


  本文有三萬五千字過長, 故將本文分編為三篇.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1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9-7-16 00:12:1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3 jong 的帖子

【諾曼第入侵戰】後記

  目前台灣各網站及論壇, 都蠻少見到有關於從德軍角度來看這場會戰的文獻,
又因為在二戰中文資料比較多的地方, 都是在大陸地區比較充份, 甚至有整本
書籍掃瞄後編修轉成電子文件的文獻.

  但大陸地區所轉載或編撰的資料, 有字句上的差異和解釋上的分別, 有時候
一個字句的改變, 會產生整段文義上的差距, 不論是意識形態或是社會文化的
差異, 但這將會使得歷史有著不同的解釋!

  所以, 特改編這部戰史, 來為台灣本土網路加入一絲絲的詮釋... 以有別於
大陸網站!

  為甚麼選擇諾曼第會戰?!

  首先, 就如同我本文前言一樣, 太多歐美觀點的資料文獻, 但德國觀點的文
獻比較少! 比較出名的有 在二戰隆美爾元帥B集團軍擔任參謀長史派德將軍,
在We Defended Normandy我們防衛諾曼第, 但這必竟為少數!

  其次, 這場戰役如同史達林格勒一樣, 被歐美以宣傳手法, 附加了太多神話,
失去了真實戰役的過程和影響, 其前因與後果, 都偏離了真實情況, 所以把德
國人的觀點介紹出來, 讓更多的人能瞭解到這場已經注定命運的會戰, 其前因
後果和戰役過程!

  就如同珍珠港一樣, 近年有許多不同以往的文獻或報導, 來替珍珠港戰役作
另一層面的呈獻, 不是翻案也不是解釋, 只是把當年未公布及不為人知的真實
歷史過程, 作一真實的呈現! 也就是說, 沒有過多的人為解釋, 也沒有偽造歷
史, 只是將被掩蓋或未呈現的事實, 作一完整的報導!

  沒有神話沒有宣傳也沒有英雄與偉人, 就只是歷史而以.....

  就如同伽利略Galileo Gililei一樣, 地球事實上本來就是圓的, 地球本來
就會動, 他只是講一件沒有解釋沒有包裝的事實... 但不為當時人們接受...
不管怎麼說, 地球還是在轉.....

  地球不會因為廣告或是宣傳或是掩蓋, 而不會是圓的也不會自轉, 只有可能
是... 因人們故意或無知或是不願意去瞭解真相而以....

  就如同歷史一樣, 真實的歷史不會改變! 時間不會重來, 已發生過的事, 不
可能改變! 但只是真相卻可能因為掩蓋或宣傳, 而有不同的歷史解釋!

  在這場號稱盟軍最大最有計劃的戰役, 有著太多宣傳和神話, 就如同德軍的
馮.曼斯坦元帥 von Manstein他的回憶錄標題... 對德軍而言.. 這是一場..
失去的勝利!

  劣勢的守備方, 混亂的指揮體系, 派系的紛爭! 要真正擊敗盟軍, 真的是一
種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 過多的宣傳和廣告, 只為了突顯盟軍的"正義"角色..
在真實的歷史中, 實在看不出來盟軍光靠自己的力量, 能夠打贏這場會戰的可
能性, 若無德軍的幫忙, 盟軍在灘頭的情況, 將會是一場災難.....

  用我小時候在椰林寫過的一段話, 來替本篇結尾.....

  只發生一次的歷史事件, 是不能稱為歷史, 最多只能稱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
一時錯移! 歷史是不斷重演的劇幕! 人類永遠會一犯再犯過去的錯誤, 我們人
類歷史幾乎可以叫作"重播的連續劇", 所以只發生一次的事件, 根本可以不用
在乎它, 因為歷史上還沒有只發生一次的事件!

// Manstein Jong // 2009.07.16.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2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0-4-6 15:36:10 |只看該作者
謝謝版大!

久沒上來, 看到諾曼第相關, 就想翻翻這篇!
結果... 不用搜尋的 還真難找!
怕被別人說我"愛現", 就把網址貼在別在的帖子上!
不太敢自己回自己的!.....

最近看HBO的太平洋, 讓我想到二戰登陸戰, 以前在古代的台大椰林的爭論!
是要灘頭圍殲或是誘敵深入的討論!

過陣子, 整理一下資料, 再寫一寫, 再貼出來看看好了!

謝謝喔! 真是不太好意思....  :)

軍事區很感謝您每每熱心分享/回覆精采見解
其實在論壇  需要的是理性和諧討論  精闢多元分析
當然  除了人氣  軍事區更希望能 質重於量
大家都希望能從論壇中獲取更多知識
您辛苦打下一篇篇精采文章  無非就是為了分享他人
而這與為了帖量與分數而轉貼或簡單回覆者不同
只要是優質主帖  且本意是分享會員  便無須覺得不好意思
軍事區仍歡迎您隨時蒞臨與分享  再次感謝

-寒冰神話-

《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0-4-6 17:39 編輯 》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0-4-12 11:01:48 |只看該作者
哇~要一口看完這篇文章眼睛好酸喔
但相對的
PO文的作者眼睛一定更酸
我們台灣阿
很少有人會自編這麼長的二戰相關戰役或歷史
所以我只能往大陸軍事論壇跑
沒想到
SOGO也能看到這麼大長篇的介紹
感謝你的分享
謝謝

Rank: 4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0-4-13 01:04:57 |只看該作者
其實台灣的環境有個大問題...
"閒人"不夠多!

知道嗎? 大陸可以把所謂的德軍三大名將的回譯錄, 整本轉成電子檔, 貼在網上!
就不要說其它軍事書籍了!

那種"能量"真的蠻驚人的!

台灣不要說數萬字了, 連數千字的文章都很少!
要看中文, 最好架個簡繁翻譯!
否則就要去找外國的資料了!

古早以前, 都是翻譯日本的!
像世新出版社, 大山書店, 正海出版社....
現在安在否?....

現在, 若不去大陸找, 真的很難找到中文版的!
若是個人自己寫轉貼在網路上的, 也是大陸佔絕大多數!
就連中文維基, 軍事相關的! 目前也是被大陸給佔據了!

台灣的! 連PTT去看看!
都是小朋友! 問些, 我都懶得看的問題!
要不然就是政治大於軍事的討論!

每天吵架, 那來的時間"閒情"來寫點東西呢?!....

所以, 在台灣, 就要自力救濟一下了!....

Rank: 2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1-7-16 22:45:02 |只看該作者
諾曼第真的是史上最悲慘又是經典的戰役

沒有開通諾曼第  歐洲真的都是德國的天下........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6 00:36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