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19
- 最後登錄
- 2021-3-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
- 閱讀權限
- 15
- 文章
- 1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定要作基礎保養
1.先擦小分子再擦大分子
先擦小分子再擦大分子的產品 這樣小分子才不會被大分子的成份擋在外面
機能性的產品需要被吸收的都以小分子為主 譬如美白類
而保濕為主的產品含大分子的機會比較高(當然也有小分子的保濕成份)
像玻尿酸、膠原蛋白、多肽、酵母...等幾乎都是大分子的成份
(現在也有些玻尿酸或膠原蛋白是做成小分子...這就要依產品而定)
常見小分子保濕成份有甘油、丙二醇、海藻糖、天然保濕因子...等
常見大分子保濕成份有玻尿酸、納豆萃取、黏多醣類...等
(當然還有很多 我先舉例幾個)
2.先擦水性在擦油性
油、水會互斥,當小分子對小分子的產品時 要先擦水性產品後再擦油性產品。
像美白成份大部分是水性的,所以水性的美白精華液就要最先擦
為何油性要最後擦 原因就是用油性保濕成份的乳霜類產品來防止水份散失 鎖住水份
像是你如果出現兩種一樣類型的保養品但是功效不一樣的話 也要先使用水性再用油性的
這樣水性會吸收進去肌膚 油性就鎖住水分散失
譬如說我今天有兩瓶精華液 一瓶美白 一瓶保濕 一定是先擦美白再保濕
常見水性養分:胺基酸、酵母萃取、維生素、礦物元素、水性抗氧化物 ex:白茶綠茶、維他命C...等
常見油性養分:磷脂質、膽固醇、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油性抗氧化物 ex:維他命E、Q10...等
(當然還有很多 我先舉例幾個)
3.先擦自己最想要的效果
先擦你最想達到的保養效果成分 因為皮膚很薄能吸收的量有限
擦太多不但無法吸收 也是一種浪費
再來就因為皮膚很薄吸收的量不多 約擦1~3道保養程序就好
如果想一次擦3道以上的話 我建議把每一道的使用量減少
那要怎麼看 到底有沒有吸收進去跟浪費掉的呢
我跟大家說一個簡易能判斷的方法
擦完所有保養品十分鐘之後 皮膚不能摳出多餘保養品 這才是保養品的最適當的總用量
4.最後才是判斷保養品的型態
水、露、膠、乳、霜...等形態(劑型)及清不清爽 是最後判斷
我來說個為什麼好了 因為多數成分都可以調配成任何劑型
例如"玻尿酸"它可以調配成水狀、露狀、膠狀、乳狀、霜狀..等任何形態
但他還是波尿酸 屬於大分子 會擋住後續保養吸收
如果它是附加成份(低濃度)則無所謂
但若是主成份(高濃度)時 最好是在最後面使用 這樣才不會妨礙其他小份子成份的吸收
再來基本的保養順序是
化妝水>精華液>凝露>凝膠>乳液>乳霜
其中的凝膠 爭議滿大的 很多人會分不清楚
凝膠是在乳液之前還之後擦
讓我來跟大家說吧
要看凝膠的主要功用是甚麼
譬如說美白凝膠(小分子)的話 一定是在乳液之前擦
美白凝膠>乳液
但如果是保濕凝膠(大分子)的話 就是乳液之後 主要是鎖水
乳液>保濕凝膠
一般人都會以為簡單的
化妝水>精華液>凝露>凝膠>乳液>乳霜 保養順序步驟就是正確的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唷 這是算淺層的基礎保養概念
深層的保養概念會考慮到保養品的大小分子、水性油性、效果還有型態(劑型)
但大家一定會覺得說 如果要考慮這麼多的話也太高剛了
我跟大家說最簡單跟最保守的使用方法
基礎保養順序為化妝水>精華液>凝露>凝膠>乳液>乳霜
前幾項可以選擇小分子的擦
後幾項可以選擇大分子的擦
譬如說 化妝水跟精華液可以選擇小分子的 像美白類...等
凝露之後可以選擇大分子 像保濕類...等
這樣就比較保守且吸收效果會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