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06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多聞、明智、見義和法安:《法句經》 的教導在資訊紛雜的今天有深刻啟示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3-28 00:55:2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多聞、明智、見義和法安:《法句經》 的教導在資訊紛雜的今天有深刻啟示

相信知識是啟發人類智慧的媒介嗎 ?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豐盛及快速傳播的時代,耳聞目見的方式已經超越文字、圖像、語句等符號。

如何將耳聞目見的知識轉向而為生活及生命的養分 ?

《法句經.多聞品》,有如下的經句:「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略說法句經的來源

《法句經》見於巴利文大藏經《經藏.小部》中。經句記載了佛陀隨緣應機,為弟子所說的法語,文體以偈頌形式呈現,每品字數精鍊,內容涉及戒律和清淨的修行生活等,是南傳佛教重要經典。

《法句經》全經共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個偈誦,包括法義、 修行,社會道德等的條目,讀來文句平實,內容精鍊,比喻生動,是一本認識佛教義理及修養身心的啟蒙書。

由「多聞」到「志明」

人類往往需要經由吸收知識而學習。如在吸收過程中作進一步的理解,我們的思維有機會更加擴闊、貫通及明達。知識會影響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知,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態度。

經句首言「多聞」,不應理解為濫取資訊。我們若能以謙虛態度來吸收新知識、反思以往所學,便可藉著知識澄清、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生命趣向。

經典中以「多聞」第一來讚嘆阿難尊者。阿難聆聽佛陀教誨,總是過耳不忘。能過耳不忘者,專心致志是先決條件。

志者,意願、目標的意思。資訊頻繁的現實世界,如何反覆學習及消化,是一段練習意志及辨識的過程。

由「已明」到「智慧增」

明,簡單來說,從前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智慧從哪裏來?從教育而來、從閱讀而來、從生活體驗而來等,各種情况都有,亦因人而異。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有「五明」之說。五明的內容是研究佛學的方法,亦是生活的應用程式。五明包括以下五種:「聲明」指書寫及語言表述的能力;「因明」指邏輯系統;「內明」指自我開悟和令人開悟;「醫方明」指醫學常識;「工巧明」指科學和日常應用的技藝。

以五明為例,可得知增長智慧有很多途徑。

由智慧通義理

智慧是人類特有的生理及心理功能。大家同意嗎?

佛被尊稱為「一切智人」。因為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佛教相信「人皆可以成佛」,說明人之為人的可貴。

作為人,我們有感知、記憶、理解、聯想、情感,亦有辨別的能力。

具備智慧的人對人、地、事、物有深層的理解,亦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義指的是甚麼?從道德規範到佛教教義,都是義理的範圍。有了智慧,即是有理解、分析、探索和分辨等能力,能幫助我們通曉義理。

由義理致法安

法安一語,令我想起禪宗二祖慧可長跪雪地向初祖達摩求安心的典故。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找不到心!」慧可答道。達摩祖師笑言:「我已經為你將心安好了!」此一回答,慧可便豁然悟入。(《景德傳燈錄》原文:祖斷臂悔曰:「我心未寧,乞師安心。」曰:「將心來,與汝安!」 祖曰:「覓心了不可得。」曰:「與汝安心竟。」 祖大悟。)

無它,心在,處處是悟入之境!

我們雖沒有二祖慧可超拔的悟道之性,生活之中,我們仍有佛經佛理、善知識的方便法門,具備信解的見地。長期薰習,久而久之,對各門義理,日漸通達無礙。能入義理之門,則能處於法安之境。

世間充塞的是「有為法」與「世間智」。生活於資訊多元化的社會,多聞還是需要的,可藉此增長知識及視野。與此同時,我們可藉著對「有為法」及「世間智」的體會來感觸「無為法」的妙趣。仰仗求道的志向而行,便可安頓自心,亦可安他人之心!祝福!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5 23:5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