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2-26
- 最後登錄
- 2014-9-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6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5
- 相冊
- 1
- 日誌
- 16
狀態︰
離線
|
同治陝甘回變,又稱同治陝甘回亂,是發生在中國19世紀清朝同治年間的一場戰爭和動亂。這是由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在1862年和1877年之間發起的一場與漢族之間的仇殺,它維持了十年多,波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區,最後被多隆阿部隊和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
這次暴亂的目的是在黃河西岸陝甘地區以驅逐、殺害非穆斯林為手段來建立回民的民族國家,但是並未提出雲南杜文秀領導的回民起事那樣建立伊斯蘭國的口號。戰亂對西北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損失人口2000多萬。
在18世紀,一些甘肅籍的穆斯林神職人員通過研究伊斯蘭教重要分枝——蘇菲派(該分枝源自麥加和葉門),在中國西北回族創立了虎夫耶和哲合忍耶派新教。新教信徒認為清朝官員管理不善,而且新教信徒和老教信徒之間存在分歧,這造成了回族和撒拉族穆斯林在1781年和1783年的暴動,但被及時鎮壓。
稍前的1856年,在雲南省也發生了杜文秀領導的大規模回變。時值太平天國和捻軍對抗清朝政府,中國境內的許多地方也爆發了大面積的騷亂。
當時的社會背景:
第一,清朝政府對西北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的官僚和地主對西北人民施行沉重的田賦附加的剝削。清代的田賦附加,起於康熙六十一年,當時每正賦銀一兩之上加征「耗羨」二錢,以為政府辦公費和官吏津貼之用。乾隆年間,加征 「平余」,巧立名目,攤派重疊。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正賦一兩之上,「正耗」、「平余」加至一兩五六錢之多,換言之,實收的田賦增加到了正規田賦的160%。陝西田畝,除了民田之外,還有元明時期留下來的「屯衛田」、「更名田」,都是官產,農民種官田者,必須繳納 「本色」、「樣糧」、「土糧」、「餘糧」等,倉吏收租時,巧立名目,把十多個項目攤入租賦之中。在同治年間以前,以永豐、敬錄兩倉道來說,每年政府收入的征糧不過十八萬石,而官吏對納糧百姓的剝削量就有二十幾萬之多。貧苦農民,無論回漢,已經無法生存,還有忍受附加之外的差徭。
西北地區,清代一直戰事不斷,自從統治者發動新疆、西藏、金川、鎮壓白蓮教等戰役以來,兵差特別繁重,例如乾隆二十年,為供應索倫錫伯軍隊過境,陝甘八個州府供應的軍需物資,派遣了一萬一千九百頭馬騾。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對外割地賠款,對內需要準備大量軍費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因而對農民的苛捐雜稅更為加重。陝西地區,在回民暴動之前就爆發過兩次農民運動。第一次是咸豐六年(1856年),渭南縣渭河以北的農民,反抗鹽課攤派而「交卸農具」,它是類似工人罷工的消極反抗辦法,後來很快就被官府瓦解;第二次是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臨潼縣李橋人楊生華號召村民起義,渭河以北幾個大鎮都參加了,與官兵相持數月後失敗,楊生華全家被殺。
鴉片戰爭之後,清廷割地賠款,財政負擔加重,開始加劇了賦稅和徭役。自太平天國蹂躪江南以來,清廷喪失了最大的財政來源,財政壓力就被轉移到了北方五省。隨著咸豐末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直隸遭受威脅,河南山東捻軍的爆發以及雲南貴州等地回民戰爭的加重,其財賦之壓力更轉移到了西北及山西等地。陝西是西北比較富庶的地區,被視為餉源所在,成為清政府以鎮壓太平天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主要基地之一。《清實錄》記載:「此時京餉及各軍餉糧,均賴山、陝西省接濟。」湖北巡撫嚴樹森說:「陝西為財賦之邦,西、同、鳳三府又為精華薈萃,近年用兵各省,皆借陝西協餉聊以支持,即京餉巨款亦多取盈於此。」
第二,太平天國等反清武裝削弱清政府在西部地區的統治力量:
駐紮在陝西的軍隊被大量調往南方鎮壓太平天國,導致秦中防務空虛。例如咸豐八年十二月袁甲三在徐州、宿州一帶圍攻捻軍,河南巡撫恆福奏請陝西撥兵助剿,時陝西清軍絕大部分應調出征,已不能湊足一千數目,出現了無兵可調的局面。
第三,當時各方面反清勢力相互聯合與勾結:
同治元年,渭南的回民武裝與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結為聯盟;同治五年,張宗禹、張禹爵率領捻軍進入陝西;雲南杜文秀領導的回民武裝與陝甘回民武裝有著密切聯繫。
第四,清政府為了緩解各地戰爭壓力,鼓勵地方武裝:
陝西的回民也在組織團練之列,例如「砍竹事件」中的回勇,即是回民團練。這就為回民武裝提供了軍事組織基礎。
第五,回民和漢民之間在經濟、生活習俗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長期不合與衝突(為同治陝甘回變根本原因):
回漢之間長期積怨。常常提及的「羊頭會」,即因回民所蓄養之羊常到漢人之田地內毀壞青苗,導致渭南、大荔一帶的漢族士紳組織起了專門宰殺越界回民之羊的機構,只是眾多積怨中的一個。由於族群隔閡的緣故,「睚眥小忿,本人情所不能無」。不可否認,因為漢族在政府、軍方都擁有廣泛的人脈,且人多勢眾,財力雄厚,對回族的抱以排擠的態度是肯定存在的。例如涇陽縣之富商曾排擠回族的牛羊肉生意,致使回商另立新市,而市井無賴竟至新市宰豬以辱回;再如傳說在二華縣府,有「回傷漢民一以十抵,漢傷回民十以一抵」的判決,倒也很可能有事實依據。
早在乾隆初年,畢沅任陝西巡撫時,就已經「長安回漢械鬥案頗多」。道光十年,雲南監察御史徐法績(涇陽縣人)在《奏陳陝西回漢械鬥情形疏》中說:「陝西西安府屬之臨潼、渭南,同州府屬之大荔、蒲城、朝邑一帶毗連之處名羌白鎮,地面寥廓,回漢雜居,因事械鬥,無歲無之。」長期的族群割裂和不信任,導致回漢之間猜疑頗重,輕視之心也頗重,雙方齟齬日益嚴重。
1862年,陝西回民趁清政府忙於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而造成陝西防禦空虛為時機,爆發大規模叛亂並迅速擴散到整個陝西地區。其初期的主要領導人有赫明堂、馬生彥、馬振和、白彥虎等。同時在寧夏、甘肅也爆發了大面積的回民民變,其主要領導人有馬兆元和馬化龍等。
回民武裝發展迅猛,於1862年6月底圍攻省城西安。直到1863年秋天多隆阿進軍陝西情況才得以改變,從1864年開始就被清軍逼迫退守陝甘邊區。但1864年4月1日,多隆阿攻佔周至,進城時遭流彈擊中,延至5月18日傷重不治。陝西回軍在甘肅東部成立了「十八大營」,反擊陝西。
太平天國被消滅後,左宗棠率領湘軍開始對陝西山西一帶用兵。左宗棠首先進攻捻軍,在捻軍被擊破後再進攻位於陝西的回軍,1866年回軍退守甘肅。1869年左宗棠派劉松山進攻寧夏的金積堡,馬化龍接受安撫後隨後又復叛,兵敗後被殺。
1871年左宗棠進駐甘肅,當地回軍頭目馬占鰲投降,被左宗棠編入清軍。1872年以白彥虎為首的回軍被迫退出青海。1873年退到新疆,並與阿古拍相互勾結,但最後兵敗逃往俄羅斯哈薩克地區。陝甘回亂由此告終。
影響同治年間的動亂,應是冷兵器時代最後一次超大規模的種族屠殺。這場戰爭極大地改變了陝甘兩省的民族分布。在戰爭中,回漢兩族在陝西、甘肅兩省互相仇殺,據《中國人口史》一書的統計,回民起事前的咸豐十一年(1861年),甘肅(此時的甘肅包括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地區)人口為1945.9萬人,戰後的光緒六年(1880年)人口僅存495.5萬人,人口損失達1455.5萬人,比例達74.5%。[2]。
陝西人口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有1394萬,從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緒五年(1879年)的17年間銳減至772餘萬,人口損失總數高達622萬,大約佔戰前人口總數的44.6%。17年中,因戰爭原因造成的人口損失約有520.8萬,在全部損失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高達83.7%,而災荒期間損失的人口不過101.2餘萬,佔全部損失人口的比例僅有16.3%[1]。
西北回民對漢人的屠殺,以及漢族對回民的報復式屠殺,可見甘肅各縣的縣志。甘肅鎮原縣志記載:「四鄉堡寨攻陷無遺,而縣城獨全,蓋四鄉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後入城避難。是月初九日……,全城糜爛,死者不知其數。」據《中國人口史》第五卷統計,回民屠城前鎮原縣人口26.9萬,戰爭損失23.4萬,損失比例為87%。宣統《甘肅新通志》卷47記載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軍隊「陷平涼城府官……員死節者百餘,士民死者十數萬。」《中國人口史》記載,甘肅涇州四縣,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時有人口92.8萬,戰爭中人口逃亡和死亡82.2萬,損失88.6%。據該書推算,同治年間平涼府(包括華亭,隆德,平遠,海城,固原)人口逃亡和死亡249.1萬,占戰前人口的88.6%。左宗棠入甘肅時,形容「遠近城邑寨堡,慘遭殺掠,民靡孑遺。平、慶、涇、固間,千里荒蕪,彌望白骨黃茅,炊煙斷絕,被禍之慘,實為天下所無」。
西北回漢之間民族衝突引發的大規模屠殺。戰前陝西省有回民170萬人,在該省人口中佔有相當比重,而且絕大部分分布在關中地區。1880年陝西回民人口谷底數不會超過15萬,戰亂中損失的回民在160萬口左右,人口損失率高達91.4%。戰後只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3萬回民得以倖存,少部分逃亡,其餘人均已死亡。甘肅省回民在戰爭中的死亡率也相當高,但仍在該省居民中佔有一定比例。一部分回民為逃避報復,隨白彥虎逃至俄國,成為今天的東干族。
阿古柏軍的射擊訓練此役對漢族的打擊也異常嚴重。首先,部分回民軍曾打出「殺漢興回」的口號,導致對漢族百姓無差別對待,馬長壽《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調查記錄》中記錄,當時回軍攻破漢族村寨之後,四處尋人殺人,有漢人躲入地窖中,回軍就用辣椒面燃熏,窖中老少熏死大半。這種殘忍的手段使得陝西人口銳減,田地、灌溉渠等基礎設施被破壞,亂後關中不少地區千里赤地,一片殘破景象。直到光緒年間,「長安、咸寧、華陰等縣多狼,三五成群,路人多有戒心,且鼠害尤甚,一貓貴至千錢」。其次,曾經聞名天下的秦商就此一蹶不振,例如大荔縣,嚴、趙兩家都是「蓋省的財東」,不僅廣置田產,擁有大量土地,而且兼營商業,在陝西、山西、四川等省都有商號,趙渡鎮屬朝邑縣,該鎮閻家是聞名全國的大財東,閻家出了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閻敬銘。這些秦省的精英階層損失嚴重,例如大荔縣的趙權中在村堡被攻破後,被回民軍殺害。西安六村堡在遭受回民軍圍攻時,曾向外大量撒放金銀元寶等物以求解圍,然而回民軍不為所動,六村堡終於被攻破,居民遭受屠戮,財貨亦為所掠。涇陽縣號為西北漢口,本為關中經濟之重心,商路之樞紐,後被回民軍先後攻破兩次一蹶不振。受此役打擊,至今陝西仍未恢復其應有的經濟地位。
當時的新疆局勢也使這場戰爭顯示出不可饒恕的錯誤。同治三年底,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佔領新疆的大片中國領土,奴役當地各族人民,在中國領土上立國稱王,且不斷擴張。同治六年六月左宗棠進入陝西,阿古柏則在此之前已經在新疆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國」,自稱「洪福之王」,在他侵佔的土地上,實行極其殘暴的統治,並且新疆形勢還在急劇惡化。而陝甘回變恰恰阻擋了內地向新疆派送兵力和物資的道路,致使新疆孤懸危機重重,若新疆為人竊據,則中國又必經分裂之禍。幸左宗棠及時平定戰亂,保新疆位於中國版圖之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