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10-3
- 最後登錄
- 2025-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21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820
- 相冊
- 1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八家將:
八家將的起源,目前在學界中尚無定論,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嶽帝爺廟等,都有八家將的組織,但基本上,與台南、嘉義較為普遍。也有部分學者專家任為,應與『五福大帝』有密切關係。因為臺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它的主神就是『五福大帝』。 但在台南當地閭山小法一詞中卻顯示:「…..,原在常山為上將,今在主公駕前用…」,與嘉義地區普遍相信,八家將原應為福建漳州常山「九天千古佛」所收編之上將,而由五福大帝借為家將說法,不謀而合。八家將雖然名為八家,但這只是一個代名詞而已,實際上成員並不一致,隨著全台白龍庵的成立,按造五福大帝職責所不同,出軍陣容而有所區別。如以五福大帝之首張部顯靈公(主宰),可配置較為齊全之什將。依序鍾部應靈公(檢察)四將、劉部宣靈公(進表)八將、史部揚靈公(糧草)六將、趙部振靈公(刑事)八將。其中家將成員包括了刑具爺、文差、武差、甘爺、柳爺、謝將軍、范將軍、春大神、夏大神、秋大神、冬大神、文判、武判,有的甚至會多一員擲黑旗。八家將的職務大抵為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謝范捉拿-甘柳刑罰-四季拷問-文判錄口供-武判押罪犯。八家將的這套巡捕理論,應係模仿自『城隍體系』,但若放到人間的行政組織來看,則似由巡捕系統蛻化而來;國立成功大學石萬壽教授即認為它是清季縣署巡捕組織的神格化:什役-民壯。文武差-禁卒。甘柳爺-皂班館的皂役。謝范爺-快班館的捕快。四季-門政、堂事、直堂、招房。文判-名幕友。武判-刑幕友。
官將首:
官將首,相傳為新莊地藏庵(大眾廟)所發展出來的陣頭,昔日流行於北部一帶的廟會,如今已發展至全台,為廟會中常見的陣頭之一。關於新莊地藏庵之官將扮相,起源甚早,源於在每年地藏王出巡之時,信眾在駕前扮相開路還願,在當時稱之為「八將腳」或「香腳」。但扮相之期並無固定,短則三年,長則終身,並無一定組織或者聯繫,純屬自發性行為。民國三十四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在當時新莊地藏庵子弟團『俊賢堂』,黃秋水先生於新莊老街開設化妝品店,巧遇時常到新莊訪友的『周漢儀』少將。當時周漢儀少將發現地藏庵的八將,眾人只隨行還願,並無實際的喊班、開光..等儀式。因此,便將在大陸家鄉關於地藏王駕前『增、損將軍』之信仰,與符祿、陣勢教與黃秋水,在民國三十八年,正式以『官將首』之名成軍,意味著眾八將之首領。早期的官將首,僅有三人, 一為較常呼略的『陰陽司公』,僅在『領令出軍』與『繳令收軍』時才會出現動作,一般都乘坐輿車,隨在官將之後作為壓陣。另二人就為較常見的紅臉增將軍,以及綠臉損將軍。在民國三十九年,俊賢堂為了演出之美觀,把官將首作更進一步的突破,改為一損二增。而為求演出的完美,以及時代的演進,在民國六十三年成軍的中港厝官將首,也在民國八十五年的時候,首度在官將首中加入了引路童子與虎將軍,作巡遊天地之領路。後來甚至有官將首加入了差役、范、謝將軍...等,多種不同的組合與變化。
八將團:
八將團以台北艋舺青山宮頗負盛名,八將團以紅面頭及青面頭區分左右兩班將爺,在綠底、紅底的素色臉譜上,依八將個性加入代表圖騰,諸如,鵬大神、虎將軍...等。中間一名童子手持葫蘆,稱作引路童子或葫蘆童子,相傳為白鶴化身,在八將團中居中作為領導。八將團和八家將不同的除了動作陽剛與陰柔的分別外,在步伐亦以傳統戲曲中的「鬼步」為基礎改良,故以「三步贊」踮著腳步方式來走,這是八將一貫的特色。 在青山王出巡時,以傳統的「喊班」儀式,點校眾兵將,類似古代大軍出征之授印與點校,更是艋舺青山宮的特色。
十二家司:
東港聖德宮十二家司,原為姚府四千歲,受漢高祖封為【掃北兵馬司大元帥】時追隨千歲南征北討至今之愛將,其成員有將軍爺.劍童.印童.和尚.道人.百總爺兩位.千總爺兩位.文判官.武判官,及六位差爺,總共十九位.其中和尚跟道人為當時千歲捐軀後為千歲超渡,而千歲成神後提拔該二位而入千歲帳下。十二家司乃姚府四千歲特向 上蒼請旨再領旨成為姚府四千歲駕前之家司,其步法及陣法皆為,在受禁時由千歲親自教導陣法有四門五花陣.七星陣.八卦陣.九連環陣及十獻花陣,每一種陣法皆有其變化及含意其中以八卦陣變化最多有內掛及外掛。而其臉譜也各具特色及涵義由前至後每一位家司都有一定的特徵這是由開始至今一直傳承下來而不變。如將軍是鷹嘴臉.差爺有歪嘴臉.陰陽臉.七星臉等...
湄州朝天閣天后元君護衛聖將:
所在地:朝安里
主祀神明:天上聖母
陣頭年齡:三十四年
簡介:相傳為天上聖母所收服的神將,例如千里眼、順風耳、海晏公等等,更是東港首位將武術融入神將陣頭之寺廟,由天上聖母降乩指示成立聖將護駕。
梓童尊王駕前白鶴童子:
根據潮洲賢隆宮的說法:該廟奉祀的梓童尊王原稱尚賢郡王、"梓童尊王",為天壇領旨玉帝所賜之封號官銜,與一般民間信仰普遍認知的梓童帝君「文昌帝君」有所不同。梓為智慧,童為孩童之意,尊王據說為唐朝的李賢太子,其全台灣只有潮州賢隆宮有供奉。
鍾馗嫁妹:
鍾馗相傳為我國古代唐朝文武兼具之秀才,更在開元年間科試一舉得名,文章受文武百官所青睞。後在殿試當中,皇帝見其面容之醜惡,而我朝之狀元除文武兼備之外,更應是相貌端正、品貌間優之士,遂令將鍾馗斥退。鍾馗立於金殿之下,呼聞此訊,心中若干不平,欲以死明志,便在皇帝面前撞階而死。某日唐明皇講武驪山,在回宮的涂中山染怪病日逾日,某夜夢見鍾馗率領二鬼前來謁進皇帝,鍾馗曰:「臣雖舉試不能如願,但誓為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夢醒,唐明皇隨之復癒,乃令畫工吳道子將鍾馗之樣貌畫下,掛於宮中,遂而流傳至民間。
金陵皇太子八殿下:
金陵皇太子八殿下乃天上玉皇上帝化身降下,聖駕乃供奉於屏東縣萬丹鄉(金凌天福聖殿),眾爐下弟子乃尊稱~殿下~此圖乃攝於東港東隆宮迎王時,殿下由於是鑑於東隆宮迎接代天巡狩大千歲,之所以盛裝前往,殿下此裝扮平時不能常見,據說殿下只有回花蓮聖安宮(王母娘娘)時曾如今盛裝打扮,殿下所扮因不常見。
黑面三媽:
在台灣媽祖的信仰行為當中,中北部信奉媽祖多為粉面,在南部則以信奉黑面媽祖為多。相傳以媽祖廟而言,通常開基媽都是端坐正殿,若非重要儀典,絕不輕易動駕。而二媽則位居次之,供於喜慶或者次要祭典、坐轎、繞境、交陪。而三媽就比較辛苦了,常經年在外,提供各廟宇、庄頭、人民的請託,長年在外“發揮”,所以三媽才的角色會如此興旺,也才會衍生出納麼多歷史上與三媽有關的事件。且神像大多在經過長久的煙勳之後,面部常燻為黑褐色,而信徒就把三媽視為黑臉信奉。而我們在東港的繞境活動之中,首次看到東港紫天堂以“黑面三媽”的角色出陣,是非常難得一見的。
五虎將:
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五虎將有三組:三國時的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五人;宋朝時的狄青、石玉、張忠、李義、劉慶五人;明朝時的徐達、湯和、常遇春、胡大海、沫英五人。在屏東潮洲的天營宮,主祀丁府八千歲,此宮有團獨特陣頭—五虎神將,全名為「潮洲天營宮丁府八千歲駕前五虎將」。 相傳「五虎將」為明朝開國的五虎將,即徐達、湯和、常遇春、胡大海、沫英五人,因在是功勳彪炳,堪為後人所敬仰,昇天後玉皇大帝在敕封,以助「丁府八千歲」神威。
林邊水利村普龍殿五虎將:
屏東林邊鄉普龍殿主祀池府千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多年前池府千歲降駕指示於全台蒐尋一百零八座石磨,並於石磨上彩繪天兵天將加以恭奉,在當時成為南台灣宗教信仰上一大奇觀,每逢周末假日信徒自四面八方湧入,造成普龍殿一時之間香火鼎盛。普龍殿之五虎將,相傳在凡間的化分為穿著簑衣、戴著斗笠五名行俠仗義的乞丐,部份信徒於是效仿傳說中的典故,以此裝扮出現在普龍殿的傳統廟會活動當中,為來自全台各地的信徒消災解厄。
十二婆姐陣:
相傳三十六婆姐為臨水夫人陳靜姑的愶侍,生前為妖孼所害,幸得靜姑搭救,遂跟隨左右,一同擔任救胎護產之責,三十六婆姐依序為陳大娘、黃鑾娘、方四娘、柳蟬娘、陸九娘、宋愛娘、林珠娘、李枝娘、楊瑞娘、董仙娘、何鶯娘、彭英娘、羅玉娘、吳月娘、鄭桂娘、張春娘、王七娘、倪鳳娘、包雲娘、孫大娘、趙娥娘、周五娘、程二娘、葉柳娘、鐵春娘、雲燕娘、聶六娘、劉嬌娘、翁金娘、潘翠娘、凌豔娘、鄧三娘、朱巧娘、金秀娘、樹梅娘、胡大娘。而民間所謂的十二婆姐陣,乃為因應三十六人成陣不易,所縮編而成之陣頭。
二十四司:
東港東福殿的城隍封號為顯佑伯,屬縣級的城隍,因城隍是地方神,故城隍有一定的文官協助衪處理地方事務,所謂的二十四司:陰陽司、速報司、功曹司、功過司、註福司、瘟疫司、感應司、罰惡司、功考司、記功司、事到司、監獄司、賞法司、巡察司、刑法司、察過司、見錄司、來錄司、警報司、賞善司、庫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每科東港迎王祭典時,東福殿會由鑾生裝扮二十四司(家將團)及七爺八爺協同城隍尊神出巡,以保境安民。
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根據傳說,是廣澤尊王與妙應仙妃所生的十三名兒子,而後由信徒扮相,專為尊王開道。其實,十三太保的典故,乃源自廣澤尊王信仰的發源地泉州南安詩山,根據當地指出,所謂十三太保並非廣澤尊王與妙應仙妃所生的兒子,乃是以泉州南安詩山為主,鄰近周圍的十三座山,因當時各山的村落均前往鳳山寺分靈尊王金身奉祀,遂以分靈時期遠近為順序,分靈第一尊稱之為大太保、第二尊為二太保…以此類推。
十三金甲、五靈聖將:
朝隆聖堂首開先例,其堂號為「正氣聖將館」,組織上共九人, 其表演方式是以拳腳武術為主,和平常家將團手持羽扇,以跳躍之方 式排列陣法不同,他們是以手中之兵器表演一段武術,而陣法即已包含於腳步之中,雖是以武術為主,同樣可以排列出如「五龍陣」等不 需要太多人排列的陣法。繼之而起的如同:香吉堂的「五靈聖將」、 溫府正修堂的聖將及豐隆宮的「十三金甲」等皆是同類型的家將團, 極富有東港當地的色彩。
溫府正修堂聖將:
所在地:東隆里
主祀神明:溫府千歲
陣頭年齡:十年
簡介:駕前聖將乃溫府千歲和葉府千歲,親自晉謁玉帝請旨,所組合的護衛聖將,參與祭典的遶境活動。亦是屬武術神將。
五毒大神:
東港共和堂、共明堂的 「五毒大神」,據傳是早期一個村莊內,因五個小孩子為了告訴全村莊的人村莊裡的井水有毒,就以身試毒來告知村民,因為做了這一件大大的善行,因此玉皇大帝封他們為五毒大神。他們身著的服裝顏色有按照身份大小所區別,各別是黃、黑、青、紅、白。通常擺出此陣式的成員有八個,三個差役,五個主神。差役手上拿著十八刑具,五毒大神手上拿著寶珠與葫蘆;他們主要也是驅逐瘟疫、邪穢。 「五毒大神」是由八位小朋友所扮的(一位文差、兩位武差再 加上五毒本身),年齡皆在小學六年級以下,臉上只略施脂粉而不化粧,成五方,手持香扇或葫蘆、塵拂等等,以解毒收毒為其職司。
三十六官將:
根據傳說,三十六官將原為北極玄天上帝之部將,後因玄天上帝向保生大帝借劍,才將三十六官將作為抵押,而因玄天上帝借劍不還,三十六官將才留在保生大帝的身邊。三十六官將分別:為楊元帥、李元帥、趙元帥、康元帥、鄧元帥、岳元帥、辛元帥、高元帥、殷元帥、江仙官、黃仙官、伍靈官、馬龍官、虎枷羅、馬枷羅、劉聖者、張聖者、蕭聖者、連聖者、金舍人、康舍人、王真君、紀仙姑、何仙姑、勤仙姑、李仙姑、枷大將、鎖大將、捉大將、縛大將、必大將、龍大將、移山大將、倒海大將、吞精大將、食鬼大將 。
千里眼、順風耳:
千里眼、順風耳又稱為高靈將軍、高覺將軍或金將軍、柳將軍,根據封神榜所載,千里眼、順風耳魂歸湄洲嶼桃花山,並據山為怪,後經媽祖林默收服,並成為媽祖之左右手位媽祖效力,敕封將軍。
以上是將團的簡介。若有捕充不足部分,望請各位大大在回文部份補充。
若有任何的意見要互相交流的也請在回文中給小弟我指教指教!感恩!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11-1-7 23:11 編輯 》 |
-
總評分: 威望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