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3-9
- 最後登錄
- 2022-7-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20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1605
- 相冊
- 0
- 日誌
- 4
狀態︰
離線
|
台灣軟實力需要高教競爭力
經濟日報╱社論2010.10.24 03:15 am
今年4月,中國大陸宣布開放台灣學測成績頂標學生,免試申請大陸一流大學。既是頂標學生,他們多可進入台灣一流大學,但也有極少比率選擇就讀彼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有人認為,頂尖學生的出走,代表台灣高教競爭力的流失;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多少學生到對岸求學,而是有多少學生選擇來台灣。封閉的經濟體無法長期持續成長,封閉的教育體系更糟,不可能培養出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一個體系只要開放,流動實屬常態,過去也有極少數學生選擇直接到歐美念大學,只是沒有像到大陸求學這般受到矚目,以致讓討論失焦。
到大陸求學會激起特別關注,甚至敵視,可歸納為三個原因。一是意識形態使然,仍有人存有「怎麼可以到對岸受教,接受洗腦」的舊思維;二是對大陸高教的刻板印象,認定在獨裁政權下,高等教育品質必有重大瑕疵;三是大部分人的共通疑慮,即台商出走潮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頂標生出走若也蔚為風潮,則台灣高教機構的需求勢必大幅萎縮,甚至引發倒閉的骨牌效應。台灣過去不承認大陸學歷,主要也是基於這三項考量;一方面以不承認學歷,降低台灣學生取得大陸文憑的誘因,另方面也阻卻對岸學生來台攻讀學位。
教育政策鎖國,無疑比經濟鎖國有效:經濟鎖國無法抵擋台商大舉西進,反而使資金、人才只出不進;教育鎖國雖也是單行道,即只有台灣學生單向赴大陸取得學位,但數量上遠低於台商,西進求學者占整體學生比率極低,影響力微乎其微。但實際上,如同經濟鎖國無益於台灣產業競爭力,教育鎖國對台灣軟實力的終極呈現,即高等教育的附加價值,亦屬一大傷害。
首先,大陸與台灣同文同種、地緣接近,台灣對大陸的研究,理當居世界之冠。在全球密切觀察大陸走向、大陸高校水準仍居劣勢時,台灣可輕易以全球領導地位,取得能見度及國際資源。但台灣自失先機,導致許多領域的大陸研究尚遜於歐美。其次,政策面限制兩岸合作與交流,也讓台灣師生只能個別、零星地西進,缺乏整體戰力與長期規劃,而許多國家的高教機構卻已耕耘大陸多年,甚或得到政府挹注資源,吸收大陸優秀學生;隨著大陸崛起與對岸高教市場的開放,台灣的大學更有邊緣化的危機。再者,台灣高等教育也沒有回應台灣社會的需求;無論是兩岸經貿往來,抑或是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在國際間的合作或競爭,台灣都需要熟悉兩地社經文化的人才,教育鎖國使此一領域的人才培育成為真空。
從這個角度看,教育部最近承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來台無疑是一大進步。台灣的大學需要給學生一個理由,即為什麼要選擇它;所謂的學生也不僅指本地生,更包含外國及大陸學生。台灣的大學最不需要的就是自設藩籬,反致競爭力一點一滴流失。客觀來講,雖然依全球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評比,大陸北京、清華大學的世界排名,優於台灣排名最前的台大,但台灣整體高教水準仍高於大陸,這從世界經濟論壇的高等教育與訓練評比,台灣排名全球第11而大陸卻在60名可知。
然而,教育部開放方向正確,清晰的戰略目標與執行步驟仍不可或缺。目前對陸生的齊頭式總量管制,卻看不出戰略何在,高教政策與觀光政策似乎沒有差別,都只是在決定來台人數上限。可是,台灣資源有限,想要提升高教競爭力,一定要把握校際合作整體作戰、重點領域突破,以及與對岸建立長期機制,透過大陸聯結國際等三大原則,方有可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