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應修行:
此有二種。一略。二廣。
略復有三:
一境。二行。三所得果。
猶昔不知.真妄境界。起煩惱等.因受眾苦。
今正翻彼.故亦有三。
由此;最初應審觀境。既知善惡.修斷行成。
因行既圓.果德便證。諸佛聖教.雖復無邊。
說修行門.不過三種。故修行者.應依此學。
云何名為.所觀境界:
謂初觀察.從緣所生.一切色心.諸心所等.
似空花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愚夫不了.
於斯妄執.為我為法.喻實空花.性相都無.
名計所執。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觀此空.
所顯真理.譬若虛空.名圓成實。諸所知法.
不越有無.無法體無。但可總說.名計所執。
橫遍計心.之所執故。有法體有.理應分別。
諸有為法.名依他起。緣生事故。一切無為.
名圓成實。法本理故。或有漏法.名依他起。
性顛倒故。諸無漏法.名圓成實。非顛倒故。
(以上.修行之略行境界)
知境界已.應修正行:
一因聞所成。
二因思所成。
三因修所成。
此三雖通.福慧二種.一切功德。然行根本.
甚深綱要。勝義易入.應時無等。離諸過者.
遍觀詳審.唯識為最。漸悟頓悟.小乘大乘.
無不依說.此深理故.
華嚴經說:
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心佛及眾生 此三無差別
諸佛悉了知 一切從心轉
若能如是解 是人見真佛
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
起一切作用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智度論說:
菩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
以隨心所念.皆悉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
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
若取心相.悉皆無智。心亦虛妄。皆從無明出。
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故唯識觀.最為第一。
識者心也。由心集起.綵畫為主。獨立唯名.
攝所餘法。唯言為遮.所執我法.離心而有。
識言為表.因緣法性.皆不離心。顯法離心.
決定非有.名為唯識。非謂一切.唯一識心.
更無餘物。善友惡友.諸果諸因.理事真俗.
皆不無故。計所執性.唯虛妄識。依他起性.
唯世俗識。圓成實性.唯勝義識。是故諸法.
皆不離心。如有頌言: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此等;處處說唯有心。恐厭文繁.故略應止。
今詳聖教.所說唯識。雖無量種.不過五種:
(一)遣虛存實。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
應正遣除。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
應存為有。如有頌言:
名事互為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則入三性
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
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
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
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
非謂空有.皆即決定。證真觀位.非有非空。
法無分別。難思議故。說要觀空.方證真者。
謂即觀彼.遍計所執.我法空故.入於真性。
真體非空。此唯識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
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諸處所言.
一切唯識.二諦.三性.三無性.三解脫門.
三無生忍.四悉檀.四嗢拕南.四尋思.
四如實智.五忍觀等。皆此觀攝。
(二)捨濫留純。雖觀事理.皆不離識.然此內識.
有境有心。心起.必託境界生故。但識言唯.
不言唯境。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
但言唯識。又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
生死沈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
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脫生死。非謂內境.
如外都無。由境有濫.捨不稱唯。心體既純.
留說唯識。
故契經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
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
餘經復說:三界唯心。制一處等.皆此觀攝。
(三)攝末歸本。心內所取.境界顯然。內能取心.
作用亦爾。此之二法.俱依識有。離識體本.
末法必無。三十頌言: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成唯識說:變;謂識體.轉似二分。
相;見;俱依自證起故。
解深密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攝相見末.歸識本故。
所說理事.真俗觀等.多皆此觀。
(四)隱劣顯勝。心及心所.俱能變現。但說唯心.
非唯心所。心王體勝。所劣依王。隱劣不彰.
唯顯勝法。故慈氏說:
許心似二現 如是似貪等
或似於信等 無別染善法
無垢稱言:隨心垢淨等。皆此觀攝。
(五)遣相證性。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為相用.
遣而不取。理為性體.應求作證。故有頌言:
於繩起蛇覺 見繩了義無
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
餘經說:心;自性清淨。諸法賢聖.皆即真如。
依他相識.根本性故。
又說:一諦.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來藏.
空.真如.無相.不生不滅.不二法門.
無諸分別.離言觀等。皆此觀攝。
如是所說:空有.境心.用體.所王.事理五種.
從麁至細.展轉相推.唯識妙理。總攝一切。
以聞思修.所成妙慧.而為觀體。明了簡擇。
非生得善。若欲界觀.唯有聞思。色界觀中.
通聞修慧。無色界觀.但修無餘。無漏觀修。
義通前二。
此諸唯識.從初發意.四十心中。聽聞思惟.
但深信解。隨所遇境。依教思量.令彼觀心.
漸漸增勝。未能修位.觀二取空。雖少入修.
猶非正勝。
於加行位.四等持中.起四尋思。審觀所取.
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起如實智.
於能取識.遍知非有。故聖慈尊.教授頌言: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此位菩薩.雖得修觀。猶帶相故.未能證實。
通達位中.無分別智.於所緣境.都無所得。
理智既冥.心境玄會。有空之相.時不現前.
唯識真理.方名證得。故本頌言: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證真識已.起後得智.方證俗識。厚嚴經言。
非不見真如 而能了諸行
皆如幻事等 雖有而非真
至此位中.名達法界。住極喜地.生如來家。
自知不久.成無上覺。於修習位.修有差別。
初四地中.真俗唯識.各各別證。於第五地.
方少合觀。然極用功.未常任運。至第七地.
觀真俗識.雖得長時.而有加行。八地已上.
無勉勵修。任運空中.起有勝行。至究竟位.
雖更不修.念念具能.緣真俗識。所修有二:
一現行。二種子。
於初二位.有漏三慧.皆通二修。種修無漏。
通達位中.無漏修慧。通現種修。有漏唯種。
在修習位.七地已前.有漏無漏.皆具三慧。
通現種修。八地已上.有漏唯種。無漏三慧。
通現種修。於究竟位.有漏皆捨。雖唯無漏.
然具現種。
所言修者。令觀種現.展轉增勝.生長圓滿。
有自在者.下亦修上。未自在者.不能上修。
此唯識修.總攝諸行。諸行皆依.唯識修故。
此略修行.果相云何:
有漏修者.能感世間.一切妙果。無漏修者.
永滅諸障.得大菩提。窮盡未來.廣生饒益。
此說別得。若互相資.容得一切。說略修已。
(以上.修行之略修正行與果相)竟
下一章 卷上-4
〔云何廣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幽贊】04
http://oursogo.com/thread-18760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