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茶樹:四季春
香的嚇死人
英文稱呼:Sijichun
來源:發現之小葉種,1985年於木柵發現
血緣:母:武夷、父:青心烏龍或青心大冇
俗稱:六季香
類型:極早生種
特徵:葉色黃綠、鋸齒細又尖
適製性:青茶
品種香:茉莉花、玉蘭、梔子花、夜來香
●早生種
●小葉型
●不耐泡
●幼芽呈淡紅色
●茶葉脈夾角約50度
●木柵地區茶農選出之茶種
●樹勢強,採摘期極長且收成量高
●飲料茶的主要使用原料
●奔放的野花香,類似霸王鳳仙、野薑花的香氣
●在地人稱之「香的嚇死人」,外地人則稱之「香到沒底」
●萌芽期早,開花數多,抗病能力強
引用自藍芳人老師的茶樹教學標本
引用自南投茶農李冠毅,於2017.6.11四季春茶園的景象。
木柵茶農「大頭輝」的茶園裡發現,屬於超早生種,因此有大頭輝種之別名,因為一年可六獲,命名六季香。
2022年正逢第四次採收的四季春茶園,如果正常嫩度採一年最多可達七次。
據陳煥堂所記載有武夷種的特徵,是茶園中自然雜交而成。但名間茶農李彩云自木柵引種,大量種植,命名四季春,四季都可以採收因此非常響亮,目前名間鄉種植面積已超過一千公頃。
引用自 名間產業觀光發展協會(2023.4)
雖然是由木柵地區茶農選出之茶種,屬小葉型,極早生之包種茶品種,樹型中大型且開張,枝葉及芽密生,幼芽呈淡紅色,葉型較近紡錘型,兩端較尖銳,葉色淡綠,具細且銳之鋸齒,葉肉厚且具光澤,樹勢強,採摘期極長且收成量高。
早期在名間鄉推廣時,也是眾說紛紜,畢竟這個品種不是官方孕育的品種,也有個體差異性存在,有聽過分成綠心四季春(嫩芽黃綠色)、紅心四季春(嫩芽紫紅色)兩種流派,而近年綠黃色的四季春,佔主流市場比較多。
紫紅色的嫩芽
紫紅色的嫩芽
本品種因萌芽期極早,採收期長,春茶所製成之茶葉具有特殊香味,故種植面積一度增加,但因生長習性及生產製造方法,均未進行有系統之試驗,故難以評估優劣。
綠黃色系嫩芽
早生種的代表性茶樹,茶芽茸毛中,萌芽期早,開花數多,抗病能力強,抗旱性中。
攝於2017.03.16 前亞太技術學院,可以看到還沒入正春,四季春已經冒出芽頭可以準備採摘。
白化變異種的孤兒
因為官方茶與飲料作物改良場(前茶改場),並未認定四季春這個品種,被列為民間培育變異的結果,幾乎都是歸類在青心烏龍亞種的情況下,多數變異版的變種茶樹,也會有類似近親雜交出的白化種,外頭稱金線蓮、金蓮、金蘭茶、金線蓮四季春、黃金四季春,等等稱呼。這類型很容易出現在四季春上比較多。
根據在地生產者李奇峰說法,金線是最早的稱呼,說明茶葉面上出現明顯的白痕,而後才慢慢有金蘭等稱呼,而判斷依據不只葉面的白痕,還有梗是呈現黃白色。與一般來說茶樹缺乏微量元素,而有呈現偏白黃色的情形不太相同,實務上認為部分區域缺乏營養,會是整片葉子白化、缺乏綠色素,但梗部不會異變成白黃色,而是保留綠梗、紅梗的原始樣貌。
偶爾也會有看到白化的情況,但看到這種的我都推估茶園內,
可能彼此間有蒔生個體差異,是不是有變異後還是純品種也很難說。
茶樹變異,也會出現在枝條剪取後扦插繁殖,藍芳仁就曾表示過,認為早期來台的武夷茶品種、現今的四季春品種,都較常有的白化變異現象,通常因葉綠素較少,苦澀味低、順口性佳,相對的滋味弱、香氣也不強。
注意芽葉變異,成熟後恢復正常。(引用自源記新茶葉2012/08/26)
屬特殊品種,初泡有淡雅花香,神似四季春但又比四季春清淡,杯底留香為烏龍的果香,同時有四季春的香氣又有青心烏龍茶的喉韻。
引用自藍芳仁老師 2014.04.19 攝於名間的茶園
黃前輩:『葉片白化,綠葉素合成不良引起,突變的基因遺傳。將這些有這些因子的枝條繁殖成農民願意種的茶種。』
熱門應用茶
四季春商品中,最為熱賣商品叫不知春,以及冬片仔。
不知春多半是表示採摘時節,在清明時節前夕,提前採收的四季春茶葉,所製作出來的商品更熱門。
冬片仔是基於低海拔採收優勢,連冬季最冷時期,都有機會多一獲採收,相比其他產季的茶更加耐泡、甜口。
四季春品種,使用於坊間特殊商品還有四季春紅茶、四季春白茶、四季春東方美人、四季春冬片等,也有拿四季春品種重烘焙來作為『鐵觀音』商品的替代用茶,通常用在飲料業非常泛用。
(跟著公子買茶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