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8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1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根據傳說,魯凱祖先遠從東部遷徙,在雲豹與老鷹的引導下,翻越北大武山來到西部的好茶及霧台等地落腳。因此「雲豹」和「老鷹」一直被魯凱族人視為吉祥動物;也因此後來魯凱部落別稱為「雲豹的故鄉」。
魯凱族的祖先到臺灣的最早地點可能在東部,臺東縣卑南鄉大南山下的Taromak,可能是魯凱族最古老的族社,Taromak有一個外號叫「Mikedola」,意思是「像大山那麼雄偉」,就是形容魯凱族的強大。在部落歷史裡,「東魯凱人」由北大武山向東遷移到Kindoor(肯都爾山),然後再遷移到一個名為Katsigele(蜂窩、部落)的地方。西魯凱人則是從北大武山向西遷移到屏東縣霧台鄉,如好茶、霧台等地。魯凱族人遷移的原因,除了受到其他族群的壓迫外,選擇更好的居住環境應當是主要的原因。
魯凱族古代先民遷徙路線略圖
在東魯凱群,根據大南(Taromak)聚落的傳說,祖先來自Tiadigul(即Bayu湖)北方、Daloaringa湖南方的Kalila。從傳說觀之,Taromak(大南)在相當久遠的年代之前,發祥於中央山脈。其後沿著大南溪一路往下遷移至中游。其概念中的東部地區北起新武呂溪,南至大竹高溪。自認為東部地區最早的住民,不僅較傳說中提及的卑南族和阿美族為早,也較區域內的排灣族、布農族為早。Taromak和鄰近卑南族的關係,均溯自傳說時期,兩族說法有不少共通之處。可以推知,Taromak確實較卑南族早來到東部地區,兩族之間有通婚的情形。與西部隘寮溪流域的魯凱族之間,由於同族緣故,雖距離較遠,通婚仍相當頻繁。與濁口溪流域的Dorna(多納)之婚姻關係,多透過Kinjaraon和排灣族的Raval群來進行,是間接而短暫的。與萬山雖有往來,但未留下詳細資料。
Kochapongan(好茶聚落)為魯凱族西魯凱群(隘寮群)大部分聚落的母社,adiri(阿禮)和Wudai (霧台)都是從Kochapongan分出去的聚落,因此對西魯凱群而言,Kochapongan具「本家」地位。舊Kochapongan位在北大武山對面,聚落地點設在隘寮南溪北岸,遠遠地與散佈於隘寮北溪沿岸的諸社相對,確切地點為屏東縣霧臺鄉井步山(昔稱阿緱富士峰)南方斜坡上,聚落坡面向東南,標高1000公尺,北距霧台村10公里,東距其子社adiri村約9公里,向西約19公里可達平地水門村,南方則和排灣族高燕、筏灣、瑪家等重要聚落遙遙相對。
西魯凱族遷徙與聚落分佈圖
魯凱族下三社群的來源則十分多元而異質,包括位在其西方的平埔族、北方的沙阿魯阿人、東北方的布農族、東方的卑南族和魯凱族Taromak聚落,以及南方的魯凱族西魯凱群和排灣族等,茂林甚至還有荷蘭人的後裔。過去下三社群並不是一個「族群」的型態,而是各自獨立的聚落,聚落之間由於語言不通,或為了爭奪獵場,便可能相互為敵。有時鄰近聚落之間,為了增強實力,共禦外侮,或為了覓得更好的生活環境,便會相互結盟,共同組成一個新的聚落。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