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6-13
- 最後登錄
- 2024-10-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1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3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客家傳統服飾
中國的服裝形制大多在漢朝就確立了,雖然日後有多次分合和外族入侵,增加更多 變化,大抵上仍是上身為衫、袍,下身為褲或連身的長袍。客家人也一樣,雖經多次戰 亂遷徙,服裝還是很古典,樸素是最大的特色,這是受到性格保守和節儉的緣故。
孔子曾經說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由於這句話,「左衽」成為中國服 飾上的大忌,因而大部分衣服是開右衽的,所謂右衽就是衣鈕不在正中間,而由領中向 右延伸,到右脅再向下扣。這樣形式客家人更尊稱為「大襟」;穿上大襟衫一方面表示 尊重傳統禮法,一方面對保守的客家婦女而言,大襟衫比較不會凸顯胸部,亦不容易在 工作時暴露出來,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右手扣鈕比較方便;不管如何,客家婦女以穿大 襟衫為榮。到了清朝,雖然沒有特別要求婦女改著清裝,但多數婦女浸染已久,也開始 穿著旗人的袍子,也就是旗袍;即便如此,客家婦女仍然堅持她們從明代(或更早)承 襲下來的大襟衫,由此可以看出客家人含蓄而強烈的自尊心和保守的態度。
客家婦女必須要勞動,所以沒有纏足的習慣,都是維持天足;況且客家人大部分居 住在山區和丘陵地,三寸金蓮是寸步難行的;雖然客家人沒有精緻的三寸繡花鞋,但是 在一天勞動後,洗完澡她們也穿「拖鞋式的繡花鞋」,既美觀,又輕便。勞動的確深深 影響著客家婦女的穿著,如採茶姑娘所戴的竹笠,還用藍布包起來,稱作「涼帽」,涼 帽可以避免強烈陽光的曝曬,又達到通風的效果。為了下田,女人穿和男人相同的褲子 ,都是褲管很寬鬆的長褲,因為褲頭往往會被上衣遮去,所以褲頭常用較粗的,而且 會比腰寬很多,穿的時候要先摺到適合的腰身,再用腰帶綁好,這種褲子的包容性很大 ,男女適用,懷孕也不用換。在操家務的時候,女子要加上一層上尖下闊的「圍身裙」 ,和現代廚房中的圍裙功能相同。從客家婦女的工作服中我們可以發現,婦女在家族中 絕對不是花瓶,而是重要的生產力,她們節儉,樸素而重實用,在內操家務,出外也要 像男人一樣下田,磨鍊出她們堅毅不慕虛榮的美德。
由於清朝的禁令以及客家男人和閩南人共同做事的影響,男性的客家服飾並沒有特 別特殊之處。但是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客家人把當時的長袍馬褂改製成「節衣」,顧 名思義就是節儉的衣服,原來就是把馬褂會遮去的部分用較粗的質料代替,可以節省綢 緞的布費;後來馬褂乾脆不穿了,露出中間大片質料不同的部分,這種穿著就是節衣, 節衣後來還在客家庄流行一陣子呢﹗
緄邊(滾邊)在中國服飾上是重要的一環,在台灣,對閩南人和客家人也一樣重要 ,但也有很多不同︰在領口的緄邊,閩南人喜歡做得很華麗誇張,所以還出現為了表現 緄邊的高領,但對客家人來說,平領及無領比較適合勞動,而且也比較便宜,緄邊自然 就收斂多了;在袖口一樣,閩南人重袖紋帶來的氣勢和富貴的感覺,客家人的袖口除了 樸素外還可以反摺當實用的口袋,有的客家緄邊還是用碎布一片片拼起來的,就知道他 們節儉到什麼程度。但不管是閩南緄邊或客家緄邊,都是以黑色為主,他們認為黑色是 正色,而且也用黑色來壓抑其他麗的顏色;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紋飾都含有祈福 避禍的性質,這也是因為生活條件不佳的緣故,台灣初墾時,「沿海多風,近山多瘴」 ,再加上和原住民的衝突,怪不得他們用那麼多吉祥的紋飾來趨吉避凶了。
客家人並沒有什麼特別形制的盛裝,只要是質料好的如絲綢一類就可以算是隆重的 衣服了,這也是因為台灣不產絲,綢緞都是由大陸進口的,所以比較貴,通常閩南人比 較富裕,較用得起,客家人簡樸,也不常盛裝,自然少用絲綢。甚至把棉布染成藍色的 衣料稱作「藍百永」,象徵著永永久久,百穿不厭。裁縫的部分,客家服飾多由左右兩 大片拼成的,這種寬大的衣服和民初有腰身的洋裝截然不同,顯示萬事萬物一以貫之, 不做細節分明的裁剪縫綴,反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從服飾上就可以窺探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就像我們看客家人的服裝也能了解客家人 的節儉、樸素和勤勞、固執的性情,因為服飾已經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而愈來愈能表 達人心風俗。也可以說,文化是生活堆砌而成的,而服飾就代表著生活。 |
-
總評分: SOGO幣 + 7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