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22|回覆: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星雲大師淺談阿賴耶識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2-10 13:45:27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 x 3
星雲大師淺談阿賴耶識(人間福報)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回天上人間,是永恒而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這個「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線,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阿賴耶識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在三世流轉的生命裏,雖然因爲人有「隔陰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來生,但生命的業力流轉,那是絲毫不差的。

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識,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有四種比喻,恰好說明它的功能與特色:

一、阿賴耶識像一塊田地:田地是生長禾苗的地方,播了什麼種子,就生長什麼果實。阿賴耶識帶著前六識所造的業,不管善的、惡的,經過第七識傳送給它,它都會一一接受。然後在八識田中隨著業力成長,是善是惡、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諸識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識像一塊田,讓種子發芽,成爲果報。

二、阿賴耶識像一個倉庫:倉庫是存放東西的地方,金銀財寶可以存放在倉庫裏,桌椅條凳也可以存放在倉庫裏。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一樣,存放貪、執所造作的成果,在這間倉庫裏,都不會被人盜取,也不會爛壞。只要等到時機因緣成熟,就會顯現報應,那就是吾人在人間產生苦樂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賴耶識像一片大海:在唯識家看來,阿賴耶識就像大海一樣,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會嫌棄、排拒;即使把骯髒的垃圾丟到大海,也不會污染大海的清潔。就等於人在世間所造作的業力,盡管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要去受業報,但業報是有盡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業報的現象;但是真實說來,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遠與時空同在,與自然共存。

四、阿賴耶識像一條命根:阿賴耶識就是吾人生命的主體,這個主體的命根就如木柴燒火,木柴燒了一根再燒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盡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會一直延續。這就如同我們在五趣六道裏流轉,盡管張三、李四,豬、馬、牛、羊,生命的形體不一樣,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樣地燃燒,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謂「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來有自,並不要神明創造,也不要上天給予,那是自然的循環、自然的業報。所以吾人在世間,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善做功德,就算這些不是真實的,但是會影響我們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去受報,因此人生的幸與不幸,就看自己的業報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15
發表於 2014-5-31 08:29:59 |只看該作者
煙投的阿伯 發表於 2014-5-30 19:38  
請問:
如果從小你的母親罵你一輩子 "癈物、垃圾",等你長到四十多歲了,才說這些所罵的話都是 "指桑罵槐" ...

並不是每位父母都有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 如果自己的阿賴耶識中並沒有"癈物、垃圾"的種子, 被罵多久並不會成為癈物, 成績和工作都好的事實也証明了這點.  雖然從小到一直聽到的 "癈物、垃圾"並不是事實的責罵,我們就估且原諒她, 因為畢竟很多事她也不懂.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14
發表於 2014-5-30 19:38:33 |只看該作者
請問:
如果從小你的母親罵你一輩子 "癈物、垃圾",等你長到四十多歲了,才說這些所罵的話都是 "指桑罵槐",主要是要罵你的父親,要罵他有婚外情又不敢罵,只好發洩在小孩身上。

而你從小到大,成績一直很好,工作也不錯,也沒有婚外情,那從小到大聽了幾十年的 "癈物、垃圾" 會不會進入你的阿賴耶識?而影響你一生的行為,讓你一直誤以為自己是 "癈物、垃圾" ?

請問這句連綿不斷,從小到大所聽到的 "癈物、垃圾" 如何被轉成菩提?如何將它轉識成智?

Rank: 2

狀態︰ 離線
13
發表於 2014-5-28 05:56:01 |只看該作者
MIBA 發表於 2013-12-13 08:06  
唯識學的特質
常進法師

唯識學是內明的無上勝妙法門,是釋尊一生教法的極談。韓清淨在《唯識指掌要論》中言:“這唯識一種法教,在如來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顯的,而且是最切要的。


阿賴耶識於佛法中的重要性:

首先,佛教修行者必定相信輪回,如果沒有輪回,那麼死了就完了,不需要修行,搞這
麼多名堂,又是聞又是思又是修的,不需要這麼累,只管吃喝玩樂,早死晚死一樣。

第二,既然有輪回,那麼是什麼在輪回?這是關鍵中的關鍵了!如果不知道是什麼在輪
回,我們怎麼把握輪回呢?就像原始人連車都沒見過,而說自己會開車,你相信嗎?

所以,修行的真正開始,必定是從了知什麼東西在輪回開始的,只有知道什麼在輪回,
才談得上改造命運,保證生生世世修行,保證最終成佛等等。

  這裡就引起兩派爭論來了,反方認為,緣起性空就是佛教真理,不需要有輪回的主體
,認為如來藏是“性空唯名”的方便說,並沒有如來藏可證可知;正方認為,如來藏就
是輪回的主體,離開如來藏談一切問題都是戲論。下面就兩派觀點是否吻合三轉法輪經
典和三法印來作說明辯正:

初轉法輪之《雜阿含經》卷五:記錄了一個叫焰摩伽的比丘說: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
所有。遭到了僧團的一致反對,大家都勸他舍棄邪見,最終,焰摩伽比丘在舍利弗的開
導下,這樣改了口:阿羅漢是熄滅了五陰之苦。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熄滅了五陰之後不
是更無所有,還有一個東西在,如果說熄滅了五陰就是“更無所有”,這叫“謗世尊,
謗世尊者不善”,熄滅了五陰之後還有什麼?經文沒有說,但肯定不是還有“緣起性空
”在,因為阿羅漢不受後有,滅的就是緣起性空的現像,如果緣起性空還在,說明阿羅
漢還沒有成就阿羅漢,那阿羅漢的實證豈不成了妄語?

二轉法輪之《心經》,心經最短,好說,中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經
句,這是對“心”的形容,當然,奉行“緣起性空”者,會說這個“心”是意識,但意
識透不過“不生不滅”這一句,正常人都體驗過意識生生滅滅,而且,如果意識不滅,
人人都應該有宿命通,可是,絕大多數人,為什麼能記得昨天,不記得前世呢?說明今
世的意識不是前世的意識,說“意識不滅”,這是邪見,而且阿羅漢滅掉的五陰——色
受想行識裡面,就明確包括了意識,請反方認真重新學習五陰十八界的內涵。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69:“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
名法身”。

真如(如來藏, 實相心, 金剛心的另一個名字,佛經裡常用,表示如來藏特性的一個形
容詞,有時做名詞用)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這句話明確表示,有一個萬法本源,祂
能生諸法,但祂本身是不生的,不生的當然不滅,這句經文,用“緣起性空”怎麼能讀
通呢?緣起性空能生諸法?緣起性空不生,所以叫法身?緣起性空不但不能生諸法,反
而是諸法生起後你才能觀察到緣起性空,否則你從哪裡知道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依於現像界的無常性和緣生性而總結歸納的一個規律,本身是沒有實體的
,比方說女性,這個特性是依於女人體的,如果沒有女人體,就沒有女人的特性可說了
,緣起性空,也是依於現像界每樣事物的現像都是緣起的,沒有自性實體而說性空,如
果沒有現像界,就談不上緣起性空了,比方說滅了現像界的阿羅漢,你要再談緣起性空
就是廢話了,就像你本來沒有兒子,你卻在談論如何為兒子找媳婦,都是廢話。

三轉法輪之《楞伽經》卷一: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
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
,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

下面再從三法印來談,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高度概
括了現像界與實相界,有為法與無為法的特性,前兩印正是印定現像界與有為法的,就
是緣起性空的內涵,其實因為現像是無窮的,這類法印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意(當然
是在正確理解的前提下)增減,比方可以說“諸受皆苦、諸法緣生”等等,但“涅槃寂
靜”是實相界法印,無法增減,吻合《心經》開示,因為實相只是一個,真相只有一個
,如果弄到兩個以上的真理,基本上就成神經病了。

綜上所述,認定“緣起性空”就是真理的人,基本上對世界本源的探索沒有興趣,反而
覺得探索世界本源者,是常見論,但如果世界沒有本源,萬法就沒有基礎了,一切真的
空了,絕對空了,一切修行也將唐捐其功,我們不用談那些高深的問題,你只要問問自
己:你是誰生的?是你父母生的?還是緣起性空生的?無論你的回答是父母還是緣起性
空,都將令你自己陷入無法自圓其說的困境。唉, 所以“無因唯緣論",“心只有六個論”
都不是生命及法界的真實義!

而以上,就是為什麼佛法談如來藏,談阿賴耶識的意義.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12
發表於 2014-1-18 06:36:09 |只看該作者
佛學果然是無邊
愈討論愈覺博大精深

Rank: 2

狀態︰ 離線
11
發表於 2014-1-18 02:37:28 |只看該作者
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個宇宙間最大的奧祕,其實也是佛法的中心;真正想學佛人是必要深入了解唯識學的.



唯識的意義


唯識一詞,始見於佛經,梵文matrata譯名唯,vijnana譯為識,合稱之為唯識(vijnana-matravada)。唯是唯獨,僅有的意思,同時含有不離、簡持等義。
《義林章》卷一中說:「梵云摩恒刺多,此翻為唯。唯有三義,一簡持義,二決定義,三顯勝義。」窺基大師撰的唯識述記卷一中亦說:「唯言顯其二義,一簡別義,遮虛妄執,顯但有識,無識心外物;二決定義,離增減數,畧為決定,有此三故,廣決定有八種識故。」

識是心識或識性,此中言識,是心的別名,不過就其能分別了知的作用立名故曰識。唯識家認為此唯識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亦是宇宙萬有之本源,其本質(體)是單純的,經常不變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其活動(用)卻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且施於幾類不同的對象。因此,就其作用之方式與取境之不同,而用不同的名稱分之為八識。此八種識心,歸納之可分為三大類,在唯識學上又名三能變識。即是阿賴耶識,末那識,和前六識。茲為易於敘述起見,將其分為四類:

一、前五識: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此五識是人體上眼等器官,受外界的刺激所引起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感覺。物體對於光反射出一定的波長的光波,這便是我們視覺中的顏色。顏色分有彩色與非彩色兩種,彩色就是紅黃藍綠等,非彩色就是黑白和灰。彩色和非彩色之間的區別,是以明度來分別的。但彩色的特徵又有三種區別,那就是明度,色調與飽和。我們所謂紅黃藍等那是指色調,飽和是指一種顏色色調表現的程度,例如:鮮紅、翠綠、深籃等都是飽和的顏色;淡紅、淡綠,都是不飽和的顏色。正常的視覺,在適合之光度下,可以分辨出一百五十個色調的變化,大約二百個由白到黑的明度變化,否則,便是色盲。但這只是普通心理學家的說法。

佛經說色有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等。顯色是指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及空一色等;形色是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等色;表色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等有所表示的動靜狀態;此外,還有一種潛隱不現沒有表示的無表色。除無表色外,其他顯色、形色、表色等,都是眼根所緣的境象,由眼根緣於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產生視覺眼識,所以眼識的引生,必有其所緣境的。其他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亦然,玆列表以明之:

二、第六意識:這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亦是人類在生活行動上種種活動的基礎,人類心理活動中的許多過程如知覺、成見、猜想、想像、思想、情緒、感情、意志等心理作用,都是建立在這意識上面,心理學稱之為知覺或觀察力。知覺是建築在感覺之上的,同時,知覺又包括着很多感覺,例如:當我們看見天空白色的東西時,我們的視覺所感到的只是那白色的一片片的浮動着的東西,一剎那間,我們就知道那是雲,或者那是一團叫做雲的水蒸氣,這便是我們的知覺了!這知覺在唯識學上名為「五俱意識」,或名「同時意識」。因為這五俱意識,恆與前五識同時發生作用的,除非前五識不與外界接觸,否則,當前五識受到外界的刺激發生感覺時,此識便馬上幫前五識的忙。比如我們的眼睛剛與外色接觸,被外色刺激而起反應時,此識立刻幫助眼識分別這是黃色、白色、好色、不好色;當我們耳纔聞聲時,此識亦敏捷地協助耳識分別這是男聲、女聲、動物聲、植物聲、可意聲、不可意聲;乃至身識覺觸時,此識亦同樣地熱心幫助身識作種種分別計度。


三、第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譯名意。為第六意識所依根,雖有影響人的行為作用,但並非一切心理勢力之基礎。一切心理勢力之基礎,是此識所依據的第八阿賴耶識。依唯識學家的意見,認為此識含有「恆審思量」和「依止」兩種意思。因為人的八個識心中,前五識既不審亦不恆,只能照了現實境界而已;第六意識雖然對外界有着敏銳的審察力,甚而因分別而產生我法二執,但有時間斷,審而非恆。第八識體雖然永恆相續,所謂「無始無終」,但不能分別審觀外界的事物,恆而非審。唯有此第七末那識,不獨永恆在生死洪流中相續不斷,而且念念不忘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所緣境,而建立私我的範疇,由於私我的觀念,便有感覺與知覺的第六意識產生。可以說:末那識無異是前六識幕後活動的潛勢力,由此潛勢力而產生第六意識;第七識既是第六意識所依根,故含有思量和依止二義。

四、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梵文原為(alaya)譯為藏,《唯識述記》言:「阿賴耶者,此翻為藏。」藏有三義,一能藏,二所藏,三執藏。

能藏:是指此識的特殊功能而言,此識不獨具有含藏一切善惡染淨諸法種子的功能,更有保持一切種子而使含藏在它自體中的種子不失不壞的作用,因此一切種子為所藏,阿賴耶識則為能藏。

所藏:是對被藏的一切雜染諸法而說。因為阿賴耶識,能為諸法種子的所依止的儲藏室,由此儲藏室內的種子所發展出來的諸法現象為能藏,而此為諸法現象的種子所儲藏處的阿賴耶識則為所藏。

執藏:又名我愛執藏,是從第七識與第八識的關係方面立名。因為第七末那識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所緣境,而在恆審思量中不自覺的誕生我愛的固執,執此識之見分為自我,故此識的見分,便成為第七末那識所愛執之處所,因名我愛執藏。如下表:

因為阿賴耶識既能含藏宇宙諸法的種子,作為開創宇宙的總機關(能藏),又能為一切染淨善惡諸法的集中營,以及現行熏習的總匯(所藏),另一方面,更能作為第七末那識執愛的對象,成為自我的源泉(我愛執藏);所以唯識家視此識為宇宙萬有的始創原料,亦為組織社會人生和發展一切差別現象的最高機構。在現實世界裏,內而人之生命與器官的感覺,外而宇宙萬有及自然界之生長,無一不是從此識內在潛能所變現,而由此識內在潛能所變現的諸法,是虛假不實,短暫無常的,更不能離開人之識心而獨立。因此唯識家說:「唯識所現」,又說:「萬法唯心」。唯識所現,是據從體起用言,由上而下,從至簡至高之原理,而演繹宇宙人生林林總總的差別現象。萬法唯識,是就攝用歸體論,由下而上,從至繁至低之事物,以求其背後所依據之原理;再由各種事物之原理,漸次概括其要,而達於最高之原理。前者由簡單而趨於複雜,由善美而趨於惡化,是屬於下降的;後者由複雜而歸於簡單,由惡化而趨於至善,是上昇的,但無論是上昇或下降,俱不離識。下降是唯識,上昇亦是唯識,唯識哲學就是根據此理而誕生的。


Rank: 4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4-1-17 16:24:12 |只看該作者
「阿賴耶識」就是你的靈魂...........

Rank: 2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4-1-17 14:01:10 |只看該作者
四、阿賴耶識像一條命根:阿賴耶識就是吾人生命的主體,這個主體的命根就如木柴燒火,木柴燒了一根再燒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盡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會一直延續。這就如同我們在五趣六道裏流轉,盡管張三、李四,豬、馬、牛、羊,生命的形體不一樣,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樣地燃燒,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尋找生命的實相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什麼時候要走?誰也不知道。有人說:「要死之前總會先生病吧?」但也不一定,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南洋大海嘯,意外而死之前並沒有收到通知書,措手不及而走的人太多了!地球災難頻傳,修行是保護自己不落惡道,是自己得大利;所以對自己要好一點,就是趕快修行。死後要去哪裡投胎,一般人是沒有辦法自己作決定的,但學佛人會有辦法;當我們的德行可以當人的時候,決不可能投胎去當狗,這是可以預先知道的。俗人以為他死了還會再當人,但那可不一定;如果壞事作多了,他想當人,卻不一定能當人,也許當狗或當餓鬼都不一定。然而這不是閻羅王的主意,而是看自己是什麼樣的業力,就去那一道出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共六道輪迴);我們身、口、意的行為,會產生未來世的果報,就是業力

業力記憶在每一位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裡,這是一個祕密,但一般人並不瞭解。生命實相是甚深極甚深的奧祕,不是普通人所能知道的,也不是基督教、天主教或回教等能知道的;就算是有些自許是佛教的法師之中,也都不很確實的知道;因為他們走錯了路,把真正的佛法弄丟了,所以找不到生命的實相。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個宇宙間最大的奧祕,其實也是佛法的中心;真正想學佛人是必要深入了解唯識學的.

Rank: 2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3-12-26 07:49:17 |只看該作者
釋迦世尊於下生人間初時,周行七步,目觀四方,然後一手指上,一手指下,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即明說:不僅每個人都有獨自的第八識如來藏,每個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亦都是「唯我獨尊」的自心如來


大乘佛法是以第八識如來藏法門為根本,如來藏是佛法的精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境界都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故說三界唯心;離如來藏第八識則無一切法,故說萬法唯識。萬法是由八識心王共同成就的,若無八識心王,則無三界萬法,故說三界唯心。

Rank: 2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3-12-13 08:06:47 |只看該作者
學禪,目的在“明心見性”,而對“心”分析最清楚最徹底的是唯識。所以,學禪一定要懂得唯識


唯識學的特質
常進法師

  唯識學是內明的無上勝妙法門,是釋尊一生教法的極談。韓清淨在《唯識指掌要論》中言:“這唯識一種法教,在如來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顯的,而且是最切要的

”太虛大師認為,佛法與世法是非一非異的互聯關系。《六祖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中道了義的唯識學,由自性緣起與業感緣起相結合而生的阿賴耶緣起,更立足現代化中化現代,淨化人生,開發心智,提挈生命價值;三類境以性境為根本;三量以現量為前導;實證見道以能所相應的現觀為准繩。

《成唯識論》云:“觀現在法有酬前對說現因。”過去未來皆依現在假立,業感緣起也以現在的作受為中心,修行證果始終以出世間而不舍世間的無住涅槃為歸宿。所以唯識學更內契理外契機地體現菩薩乘的偉大之處,也為人本佛教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3 15:4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