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18|回覆: 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星雲大師淺談阿賴耶識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2-10 13:45:2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3
星雲大師淺談阿賴耶識(人間福報)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回天上人間,是永恒而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這個「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線,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阿賴耶識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在三世流轉的生命裏,雖然因爲人有「隔陰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來生,但生命的業力流轉,那是絲毫不差的。

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識,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有四種比喻,恰好說明它的功能與特色:

一、阿賴耶識像一塊田地:田地是生長禾苗的地方,播了什麼種子,就生長什麼果實。阿賴耶識帶著前六識所造的業,不管善的、惡的,經過第七識傳送給它,它都會一一接受。然後在八識田中隨著業力成長,是善是惡、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諸識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識像一塊田,讓種子發芽,成爲果報。

二、阿賴耶識像一個倉庫:倉庫是存放東西的地方,金銀財寶可以存放在倉庫裏,桌椅條凳也可以存放在倉庫裏。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一樣,存放貪、執所造作的成果,在這間倉庫裏,都不會被人盜取,也不會爛壞。只要等到時機因緣成熟,就會顯現報應,那就是吾人在人間產生苦樂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賴耶識像一片大海:在唯識家看來,阿賴耶識就像大海一樣,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會嫌棄、排拒;即使把骯髒的垃圾丟到大海,也不會污染大海的清潔。就等於人在世間所造作的業力,盡管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要去受業報,但業報是有盡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業報的現象;但是真實說來,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遠與時空同在,與自然共存。

四、阿賴耶識像一條命根:阿賴耶識就是吾人生命的主體,這個主體的命根就如木柴燒火,木柴燒了一根再燒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盡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會一直延續。這就如同我們在五趣六道裏流轉,盡管張三、李四,豬、馬、牛、羊,生命的形體不一樣,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樣地燃燒,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謂「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來有自,並不要神明創造,也不要上天給予,那是自然的循環、自然的業報。所以吾人在世間,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善做功德,就算這些不是真實的,但是會影響我們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去受報,因此人生的幸與不幸,就看自己的業報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3-12-10 13:46:32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欲深入佛法的同學應學習唯識 :

南懷瑾先生 講述  林中治 記錄 

一九七三年刊載於《十方》雜志。

『楞伽經與禪宗心印

  在要正式講“禪”以前,有一樣東西,必須重複提出討論的。

  達摩祖師傳了禪以後,臨走交給二祖一部經典——《楞伽經》,囑咐後世,學禪做工夫,應以《楞伽經》爲藍本,也就是以《楞伽經》“印心”。文學上所描寫 的“心心相印”的典故就出於此。所謂“印心”的印,是對證、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紙上蓋了模子——印鑒,原來的印雖然拿走了,而留下來的印鑒,與原來 的印子絕對沒有兩樣。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與天上的月彼此符合,這就叫做“以心印心”。

  《楞伽經》在佛學內,不但是禪宗重要的經典,同時也是唯識宗——法相宗的主要經典。爲什麼稱爲《楞伽經》呢?楞伽是南印度錫蘭島的一座山名,佛在此與弟子們說了這一部經典。

  現在西方的心理學,對心的分析太籠統,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學所講第六識的陰面“下意識”,再下去就茫然無知了。

  全部佛學所討論的,就是一個“心”。小乘的佛學,只講到第六識,而大乘佛學,才講到與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識、第八識。我們要了解第七識、第八識,在學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識學。而唯識包括六經十一論,《楞伽經》就是其中之一。  

學禪,目的在“明心見性”,而對“心”分析最清楚最徹底的是唯識。所以,學禪一定要懂得唯識。現在無論東西方所流行的禪,往往只拿禪宗裏面一些公案的 風光,例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或搞文學境界,如“天地一沙鷗”等,以爲就是“禪”,未免太偏。現在我們要講禪,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礎 上,去探討禪的究竟。』

所以,唯識雖然名相繁瑣,如有時間應該隨分熏習.

Rank: 2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3-12-10 13:48:11 |只看該作者


淨空法師談 - 阿賴耶識是什麼?

『那真正是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心理學』

佛法講是八識。八識是怎麼回事情?要說起來就很費事,相宗的典籍最富,說得很清楚,那真正是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心理學,我們略略的了解它的性質就得受用。阿賴耶含藏習氣種子,你經歷的事情會記住,那什麼原因?你所經歷的事情,阿賴耶是個倉庫,是個資料室,全部都在資料室列成檔案,無量劫來你起心動念都有檔案,在你阿賴耶識裡 頭含藏著,有的時候年代久了,自己都不記得,可是檔案在那裡是清清楚楚。起心動念,阿賴耶識裡頭都已經做成檔案,比電腦可靠,電腦電源斷了它就沒有,阿賴耶識永遠不斷,這是我們要曉得。你知道之後你會寒毛直豎,真嚴重!以為自己動一個惡念別人不知道,你錯了,你那個檔案實在是清清楚楚,怎麼抹都抹不掉。

我們 的麻煩,是隨著我們的妄想,阿賴耶累積一些惡習氣,還不隨善習氣,若隨善習氣,你將來生人天,享人天福報。這個「習」真的是惡多善少,我們從百法裡面可以看得很清楚,善心 所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這就說明惡比善多,惡的力量比善的力量強大。荀子主張性惡,有道理!四大煩惱常相隨 ,都是由於嚴重錯誤的執著;第六意識分別,前五識造作。所以由於妄念這個錯誤,妄造惡業,你的身口就造惡,造的是五逆十惡。我們放眼看世間,現代人造五逆十惡多,各個階層 我們都看到。大家都在造五逆十惡,苦報怎麼能夠避免?我們今天要轉業,你不了解這些根源,你轉業念頭生不起來。縱然生起來,你這一念信心不堅固,遇到惡緣馬上就退轉,又跟 著去了,這個事情難!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不能徹底明白,也得明白個大概。幫助我們生起信心,使我們知道,我們一生前途幸福美滿是自己造的,與任何人都 不相干。


來源:地藏經玄義1998_12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

Rank: 2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3-12-10 13:50:38 |只看該作者
MIBA 發表於 2013-12-10 13:48  
淨空法師談 - 阿賴耶識是什麼?

『那真正是世間最究竟、最圓滿的心理學』
起心動念,阿賴耶識裡頭都已經做成檔案,比電腦可靠,電腦電源斷了它就沒有,阿賴耶識永遠不斷,這是我們要曉得。你知道之後你會寒毛直豎,真嚴重!以為自己動一個惡念別人不知道,你錯了,你那個檔案實在是清清楚楚,怎麼抹都抹不掉


百業經上說:『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唯心所現;因心成體。』, 的的確確是『唯心所現;因心成體。』.

有諸多學人一直在探討, 這個心是在指什麼 ? 大乘法上的唯識學, 提到了在欲界正常的有情生命都有八個識在現行, 八個識代表了八種不同的功能作用, 也叫作八識心王, 為什麼叫心 ? 因為有功能作用, 這八個識就是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八個識各有各的功能, 合在一起運作, 其中的前六識(眼, 耳, 鼻, 舌, 身, 意識) 都會因為死亡而斷滅, 就是灰飛湮滅, 但是第七, 八識(末那識, 阿賴耶識) 並不會因為死亡而斷滅, 它們繼續的存在. 由於這兩個識 (功能) 一直存在著在作用,而所有善惡無記的種子, 就是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具有執持種子的功能, 所以得以保持. 這個能夠執持各類種子只是阿賴耶識非常廣大的功能之一.

Rank: 2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3-12-12 06:05:02 |只看該作者
問:每個人都有第八識如來藏,請問每個人的第八識是各人所專有的,還是與眾生共有的呢?

答:釋迦世尊於下生人間初時,周行七步,目觀四方,然後一手指上,一手指下,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即明說:不僅每個人都有獨自的第八識如來藏,每個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亦都是「唯我獨尊」的自心如來。此第八識如來藏,依解脫道而言,於異生、有學位名為阿賴耶識,於無學聖者改名異熟識,於佛地名為無垢識,故為眾生各各專有而非共有,否則即無法如此立名互異。若有人主張

「一切眾生共有一個如來藏」,此乃大邪見,雖有諸多佛門內外之外道執此邪見,然此一邪見破綻甚多,將會引生諸多違背法界事實的各類矛盾現象,此一立論是與一切現量事實及聖教量互相違背。例如:若眾生共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那酬償因果的問題就會發生錯亂;善惡業種之業報應由誰承受的問題將會產生;一人成佛則一切眾生皆當成佛的問題也會出生;修行成佛之道即成無義的問題亦會發生;也會引生出過去諸佛是否真正究竟成佛的問題;亦會引生佛地功德是否圓滿的問題及佛地真如所藏種子清淨與否的問題;更會產生佛於經中所言無上正等正覺即成妄語的問題。因此,有無量無邊之問題將會隨著錯誤的見解而衍生出來,如是諸多問題皆於現前顯而易見,且違背現量事實,更違如來之聖教量。是故主張此一論點者,即是惡見者,有智如理者普皆不信受,唯愚癡障重者迷信之。


本文出自:




正覺電子報第四十九期
  

Rank: 2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3-12-13 08:06:47 |只看該作者
學禪,目的在“明心見性”,而對“心”分析最清楚最徹底的是唯識。所以,學禪一定要懂得唯識


唯識學的特質
常進法師

  唯識學是內明的無上勝妙法門,是釋尊一生教法的極談。韓清淨在《唯識指掌要論》中言:“這唯識一種法教,在如來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顯的,而且是最切要的

”太虛大師認為,佛法與世法是非一非異的互聯關系。《六祖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中道了義的唯識學,由自性緣起與業感緣起相結合而生的阿賴耶緣起,更立足現代化中化現代,淨化人生,開發心智,提挈生命價值;三類境以性境為根本;三量以現量為前導;實證見道以能所相應的現觀為准繩。

《成唯識論》云:“觀現在法有酬前對說現因。”過去未來皆依現在假立,業感緣起也以現在的作受為中心,修行證果始終以出世間而不舍世間的無住涅槃為歸宿。所以唯識學更內契理外契機地體現菩薩乘的偉大之處,也為人本佛教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Rank: 2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3-12-26 07:49:17 |只看該作者
釋迦世尊於下生人間初時,周行七步,目觀四方,然後一手指上,一手指下,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即明說:不僅每個人都有獨自的第八識如來藏,每個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亦都是「唯我獨尊」的自心如來


大乘佛法是以第八識如來藏法門為根本,如來藏是佛法的精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境界都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故說三界唯心;離如來藏第八識則無一切法,故說萬法唯識。萬法是由八識心王共同成就的,若無八識心王,則無三界萬法,故說三界唯心。

Rank: 2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4-1-17 14:01:10 |只看該作者
四、阿賴耶識像一條命根:阿賴耶識就是吾人生命的主體,這個主體的命根就如木柴燒火,木柴燒了一根再燒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柴盡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會一直延續。這就如同我們在五趣六道裏流轉,盡管張三、李四,豬、馬、牛、羊,生命的形體不一樣,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樣地燃燒,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尋找生命的實相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什麼時候要走?誰也不知道。有人說:「要死之前總會先生病吧?」但也不一定,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南洋大海嘯,意外而死之前並沒有收到通知書,措手不及而走的人太多了!地球災難頻傳,修行是保護自己不落惡道,是自己得大利;所以對自己要好一點,就是趕快修行。死後要去哪裡投胎,一般人是沒有辦法自己作決定的,但學佛人會有辦法;當我們的德行可以當人的時候,決不可能投胎去當狗,這是可以預先知道的。俗人以為他死了還會再當人,但那可不一定;如果壞事作多了,他想當人,卻不一定能當人,也許當狗或當餓鬼都不一定。然而這不是閻羅王的主意,而是看自己是什麼樣的業力,就去那一道出生(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共六道輪迴);我們身、口、意的行為,會產生未來世的果報,就是業力

業力記憶在每一位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裡,這是一個祕密,但一般人並不瞭解。生命實相是甚深極甚深的奧祕,不是普通人所能知道的,也不是基督教、天主教或回教等能知道的;就算是有些自許是佛教的法師之中,也都不很確實的知道;因為他們走錯了路,把真正的佛法弄丟了,所以找不到生命的實相。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個宇宙間最大的奧祕,其實也是佛法的中心;真正想學佛人是必要深入了解唯識學的.

Rank: 4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4-1-17 16:24:12 |只看該作者
「阿賴耶識」就是你的靈魂...........

Rank: 2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4-1-18 02:37:28 |只看該作者
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個宇宙間最大的奧祕,其實也是佛法的中心;真正想學佛人是必要深入了解唯識學的.



唯識的意義


唯識一詞,始見於佛經,梵文matrata譯名唯,vijnana譯為識,合稱之為唯識(vijnana-matravada)。唯是唯獨,僅有的意思,同時含有不離、簡持等義。
《義林章》卷一中說:「梵云摩恒刺多,此翻為唯。唯有三義,一簡持義,二決定義,三顯勝義。」窺基大師撰的唯識述記卷一中亦說:「唯言顯其二義,一簡別義,遮虛妄執,顯但有識,無識心外物;二決定義,離增減數,畧為決定,有此三故,廣決定有八種識故。」

識是心識或識性,此中言識,是心的別名,不過就其能分別了知的作用立名故曰識。唯識家認為此唯識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亦是宇宙萬有之本源,其本質(體)是單純的,經常不變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其活動(用)卻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且施於幾類不同的對象。因此,就其作用之方式與取境之不同,而用不同的名稱分之為八識。此八種識心,歸納之可分為三大類,在唯識學上又名三能變識。即是阿賴耶識,末那識,和前六識。茲為易於敘述起見,將其分為四類:

一、前五識: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此五識是人體上眼等器官,受外界的刺激所引起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感覺。物體對於光反射出一定的波長的光波,這便是我們視覺中的顏色。顏色分有彩色與非彩色兩種,彩色就是紅黃藍綠等,非彩色就是黑白和灰。彩色和非彩色之間的區別,是以明度來分別的。但彩色的特徵又有三種區別,那就是明度,色調與飽和。我們所謂紅黃藍等那是指色調,飽和是指一種顏色色調表現的程度,例如:鮮紅、翠綠、深籃等都是飽和的顏色;淡紅、淡綠,都是不飽和的顏色。正常的視覺,在適合之光度下,可以分辨出一百五十個色調的變化,大約二百個由白到黑的明度變化,否則,便是色盲。但這只是普通心理學家的說法。

佛經說色有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等。顯色是指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及空一色等;形色是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等色;表色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等有所表示的動靜狀態;此外,還有一種潛隱不現沒有表示的無表色。除無表色外,其他顯色、形色、表色等,都是眼根所緣的境象,由眼根緣於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產生視覺眼識,所以眼識的引生,必有其所緣境的。其他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亦然,玆列表以明之:

二、第六意識:這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亦是人類在生活行動上種種活動的基礎,人類心理活動中的許多過程如知覺、成見、猜想、想像、思想、情緒、感情、意志等心理作用,都是建立在這意識上面,心理學稱之為知覺或觀察力。知覺是建築在感覺之上的,同時,知覺又包括着很多感覺,例如:當我們看見天空白色的東西時,我們的視覺所感到的只是那白色的一片片的浮動着的東西,一剎那間,我們就知道那是雲,或者那是一團叫做雲的水蒸氣,這便是我們的知覺了!這知覺在唯識學上名為「五俱意識」,或名「同時意識」。因為這五俱意識,恆與前五識同時發生作用的,除非前五識不與外界接觸,否則,當前五識受到外界的刺激發生感覺時,此識便馬上幫前五識的忙。比如我們的眼睛剛與外色接觸,被外色刺激而起反應時,此識立刻幫助眼識分別這是黃色、白色、好色、不好色;當我們耳纔聞聲時,此識亦敏捷地協助耳識分別這是男聲、女聲、動物聲、植物聲、可意聲、不可意聲;乃至身識覺觸時,此識亦同樣地熱心幫助身識作種種分別計度。


三、第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譯名意。為第六意識所依根,雖有影響人的行為作用,但並非一切心理勢力之基礎。一切心理勢力之基礎,是此識所依據的第八阿賴耶識。依唯識學家的意見,認為此識含有「恆審思量」和「依止」兩種意思。因為人的八個識心中,前五識既不審亦不恆,只能照了現實境界而已;第六意識雖然對外界有着敏銳的審察力,甚而因分別而產生我法二執,但有時間斷,審而非恆。第八識體雖然永恆相續,所謂「無始無終」,但不能分別審觀外界的事物,恆而非審。唯有此第七末那識,不獨永恆在生死洪流中相續不斷,而且念念不忘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所緣境,而建立私我的範疇,由於私我的觀念,便有感覺與知覺的第六意識產生。可以說:末那識無異是前六識幕後活動的潛勢力,由此潛勢力而產生第六意識;第七識既是第六意識所依根,故含有思量和依止二義。

四、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梵文原為(alaya)譯為藏,《唯識述記》言:「阿賴耶者,此翻為藏。」藏有三義,一能藏,二所藏,三執藏。

能藏:是指此識的特殊功能而言,此識不獨具有含藏一切善惡染淨諸法種子的功能,更有保持一切種子而使含藏在它自體中的種子不失不壞的作用,因此一切種子為所藏,阿賴耶識則為能藏。

所藏:是對被藏的一切雜染諸法而說。因為阿賴耶識,能為諸法種子的所依止的儲藏室,由此儲藏室內的種子所發展出來的諸法現象為能藏,而此為諸法現象的種子所儲藏處的阿賴耶識則為所藏。

執藏:又名我愛執藏,是從第七識與第八識的關係方面立名。因為第七末那識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所緣境,而在恆審思量中不自覺的誕生我愛的固執,執此識之見分為自我,故此識的見分,便成為第七末那識所愛執之處所,因名我愛執藏。如下表:

因為阿賴耶識既能含藏宇宙諸法的種子,作為開創宇宙的總機關(能藏),又能為一切染淨善惡諸法的集中營,以及現行熏習的總匯(所藏),另一方面,更能作為第七末那識執愛的對象,成為自我的源泉(我愛執藏);所以唯識家視此識為宇宙萬有的始創原料,亦為組織社會人生和發展一切差別現象的最高機構。在現實世界裏,內而人之生命與器官的感覺,外而宇宙萬有及自然界之生長,無一不是從此識內在潛能所變現,而由此識內在潛能所變現的諸法,是虛假不實,短暫無常的,更不能離開人之識心而獨立。因此唯識家說:「唯識所現」,又說:「萬法唯心」。唯識所現,是據從體起用言,由上而下,從至簡至高之原理,而演繹宇宙人生林林總總的差別現象。萬法唯識,是就攝用歸體論,由下而上,從至繁至低之事物,以求其背後所依據之原理;再由各種事物之原理,漸次概括其要,而達於最高之原理。前者由簡單而趨於複雜,由善美而趨於惡化,是屬於下降的;後者由複雜而歸於簡單,由惡化而趨於至善,是上昇的,但無論是上昇或下降,俱不離識。下降是唯識,上昇亦是唯識,唯識哲學就是根據此理而誕生的。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9 13:0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