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4-30 18:32 編輯
IDF戰機升級萬劍彈可在海峽中線發射,攻擊大陸地區沿海共軍機場。
概要說明
類型:全天候戰機
生產公司:漢翔工業
設計者:漢翔工業
首次飛行:民國95年10月4日
主要用戶:中華民國
生產年份:民國90年–民國96年
生產數量:原型機2架/機背適型油箱(CFTs)
單位造價:70億新台幣
漢翔從民國90年開始進行名為「翔昇計畫」的三階段的F-CK-1A/B戰機改良方案,總經費新台幣70億元,
由中華民國中央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和漢翔公司負責執行。
第一階段計畫旨在提升F-CK-1A/B戰機的掛彈量,由原本的2枚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增加到4枚,整合
新型天劍二A型空對面反輻射飛彈及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簡稱萬劍彈)。
第二階段計畫則包括F-CK-1A/B戰機任務電腦升級、電子反反制裝置(ECCM)、電戰系統、機首裝置
先進敵我識別系統(AIFF)及地形追隨與雷達系統的改良等。
雄鷹儀表~ 經國號戰機升級版除了更新為32位元電腦終端,並將抬頭顯示器(HUD)由單色改為全彩,最重要是強化射控系統運算, 讓單純防衛用的戰機成為具有對地攻擊能力的多功能戰機。
第三階段計畫將包括翔昇計劃在內主要為停產的零件找尋替代品,航電系統與加裝機背適型油箱(CFTs)。
航電系統預計升級項目:
有包括換裝BAE公司的32位元飛控電腦,更換雷達元件增加電子反反制裝置、電戰系統、先進敵我識別系統,
及地貌追隨模式等功能,任務電腦升級、座艙顯示器更換為三個全彩多功能顯示器。
強化機體結構以裝置兩個容量約771公升的機背適型油箱(CFTs),同時因應增加CFT適形油箱所增加的重量
小幅提升發動機推力,機尾引擎段調整高度,保留中線掛架(原要取消,但後來保留,這樣可保持掛載彈性),
武器載量增加(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掛彈量從2枚增加為4枚並能攜帶天劍二A反輻射飛彈),加強短場
起降能力等改良。
「翔昇」更名為「翔展」的主要原因:
中華民國空軍只有選擇了部分必要性能進行升級,因此升級後的IDF稱為F-CK-1A/B MLU,所以目前全功能的F-CK-1 C/D仍只有原型機而已。
其中「翔昇」更名為「翔展」的原因是中華民國空軍並未接受翔昇案全部內容,而第一批F-CK-1 A/B MLU已於民國100年6月30日(2011.06.30)由漢翔公司完成交機。
翔展計畫全數71架的F-CK-1A/B MLU預計於民國102年底(2013.12)前撥交中華民國空軍使用。
更新概要:
核心航電系統更新
引進彩色顯示處理器(Color Display Processor)
將匯流排架構擴充為3組1553B軍規匯流排(預留有升級為4組1553B軍規匯流排(英語:MIL-STD-1553)
更新作戰飛行程式(Operational Flight Program)
通信/導航/敵我識別系統更新(CNI)
換裝一套新式慣性導航系統(GPS/INS)
換裝兩套AN/ARC-210+UHF/VHF無線電機
改良APX-113(V)AIFF先進敵我識別系統
GD53射控雷達更新
GD-53的5件式LRU改為3件式LRU架構(AN/APG-67-V4),舊的雷達目標處理器3個LRU都被1個新的雷達
資料處理器(RDP)所取代
GD-53射控雷達的操作模式:
組合雷達模式(CRM)
追蹤目標盲區指示器(NOTCH Zone Indicator)
掃瞄同時追蹤模式(TWS)自動掃瞄
搜索目標,絕對高度與速度向量顯示
增設飛行軌跡記錄器與故障自我診斷系統
GD-53射控雷達的電子反制功能(ECCM)增強:
干擾源偵測(DOJ)
干擾源追蹤(TOJ)
被動測距(Passive Ranging)典型的被動測距有以下四種:
角速度測距
三角測距
訊號強度測距
第三方資料
沉默模式(Sniff)
其他ECCM功能:
快速重鎖(Rapid Relock)
單接收波束(LORD)
脈衝邊緣距離(LET)
單接收錐形掃瞄(COSRO)
飛控性能及航程提升
起飛與落地性能提升,精進戰機鼻輪抬起速度
提昇戰機側風能力至56km/h
提高進場攻角並縮短跑道距離,戰機進場速度降低18.5km/h
落地距離縮減10%
換裝A.B.S電子煞車系統
適形油箱CFT:
雄鷹戰機掛載的兩具CFTs安裝位置較為靠後,幾乎包覆住整個後半部機背,兩具CFTs的總燃油攜帶量為1,200lb
(545kg,僅F-16 Block50/52 CFT的40%),使翔昇機航程平均增加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