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ab87006tw 於 2016-11-16 19:54 編輯
“真正開始”一頭熱接觸茶葉的時間在大學一年級,系上主任有泡茶的關西,從這個切入點開始,廠商股票代號是123*,我有錢就是買那家牌子,買過那種價錢後,只要不是比賽茶,反正不是身份證開頭A的地區,看到的店家我都會買,茶葉一多,喝的就快,量就大,泡的很濃,水溫一定是用滾的下去沖,喝到後來沒有店家是我會想再去買的,入口問題上很多,又苦又澀一杯喝的很痛苦,直到我認識”好的老闆”,第一次我跟他買一包4兩裝的全熟茶,只買那包的原因是因為其它的茶都比市價上還便宜,我就很執著買那一包,因為也沒喝過球狀全熟的過,跟其它我買過的茶打,只能說十塊錢買早餐,八塊錢買豆干,好的老闆的茶喝過後,那些茶都揮手說再見,連股票代號是123*也是,重點是那時候是高中生,上大學後,遇到主任,就真的有研究了,喝過雜七雜八的茶,有經驗了,再來就是知識上的教導,老闆給了我兩組鑑定組,叫我自己慢慢試,這個就好像進入一家寶石店,學徒整天摸石頭,摸到後來,是假是真,講的很詳細,一支茶一個杯子從早泡到晚,茶葉沒換過,嘴、口腔在練水體,練到後來,茶好不好,真的是我嘴賤啊!室溫泡、冷泡、磨粉泡,真的要自己試試看,都是用一季的茶量在玩,電視中看到茶角,茶農在喝的茶,跟老闆白拿了一台斤,也就是那一粒30台斤包裝內下面的茶,那種茶就不用浸了,水沖下去,馬上倒出,也很容易茶醉,這些都是用身體換來的,才會知道茶有沒有問題。
上面這些是想給真的要學的人看,那只是想判斷茶有沒有香精,有沒有農藥,有判斷的方法,舉例用鑑定組,泡茶的蓋子拿起來聞,味道跟杯中物一樣就有問題啦!
農藥這方面只能很表面,沒辦法很正確,有人想要驗,錢拿來,老闆兒子在SGS上班,回歸正題,真空包剪開後有聞到杏仁味要小心,這段很簡單很快就可以學會。
在來就是邏輯思考,跟一些大家不知道的困惑,門市小姐大部分只做銷售上的服務,好比鹿谷凍頂山烏龍茶,茶在凍頂山此茶是半生熟,以前種植最高的海拔大概是1000公尺,地位相當現在的大禹嶺,以前還沒有抽真空與脫氧劑的發明,所以為了保存都要經過烘培,白毫烏龍就是東方美人在新竹縣的新埔鄉與北埔鄉,尤其是北埔鄉。(有一家山豬肉好吃 有賣酸柑茶 真的手工麥芽糖 都在 老街上)
買茶看外觀看不出個所以來,烏龍、金萱、翠玉、四季春,看殺水交,看不出來,用聞的?我自己也沒試過,口鼻濕氣會汙染,主要看顏色,有黃、綠、青。
茶葉緊實度的問題,是浮起來比較多好還是沉在水底好?緊實就比較好,不一定,問題在機器,豆腐成型機油壓、力道、產量大,節省時間與人力,但是也因為力道大容易把水份包進茶乾內,如果消水不正常,將來成品失敗率也高,苦澀水有消出去的則比較沒差,實際上喝到茶時的品質最準,碎屑也容易包進茶乾裡面,這點要用篩選到米用的<風鼓機>再篩一次,全看喝到的品質為準,另一種機器叫蓮花成型機。
以前我什麼茶都喝,因為不懂,所以要學,現在是看價錢買茶,尤其是半生熟、全熟的茶,或者是說老茶,難聽點就是庫存茶,什麼狀況下拿去再烘,個人需求沒話說,說保存的話下面的資訊打臉打到死,說是健康(不傷胃)代表那茶有問題,烘中重的茶泡起來水色濁濁代表不新鮮了,茶越烘會失去原味,好好的茶為什麼要烘,因為修理=烘!電費、人工費、茶葉按重量計價,烘了重量減少,成本增加,收入減少,這種茶有問題 題外話 80*C 3H 1分 熟度
------------------------------------------------------------------------------------------------------------
民國六十五年是用四方型的道林紙來包裝,這須要行家才能包得紮實四方平穩,包好之後貼上農會封簽,外面再套上塑膠袋即完成。到民國七十年改用已印製好之紙袋來包裝,人力上已減少許多,到民國七十四年開始採用鋁箔包裝,外加包裝盒。七十六年起採用半斤罐裝外加包裝紙盒,為了使優良茶的品質差異不至於太大,所以從該年度起將優良茶又分為二朵梅花及三朵梅花兩種分級,其目的讓沒有顧客或沈默的農民賣好價錢。民國七十五年以前比賽分為優良茶、三等茶、二等茶、頭等茶、特等茶。由於農會這場茶展具有多項指標的意義,因此包裝也總是領導群倫,民國八十六年起實施真空充氮包裝,八十九年採用脫氧劑使茶葉的包裝更向前邁進一大步,保存的效果也提高許多。
打超過1600個字了,不想回想了,有空再補充一下
剩下要交的要拍照,有點懶!真的要把葉子攤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