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3-31
- 最後登錄
- 2025-9-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0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17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應該是真有其事
來源是潤滑油或液壓系統洩漏
### 新聞真實性分析
用戶查詢的標題「飛機引擎洩毒氣 製造商航司淡化風險」似乎是基於近期一則國際新聞的中文報導或摘要。這則新聞的核心內容涉及商用飛機引擎洩漏有毒氣體(fume events)進入機艙,導致乘客和機組人員健康受損,而飛機製造商(如波音、空中巴士)和航空公司(如聯合航空、美國航空、達美航空)被指控淡化風險、遊說反對安全措施,並透過成本節約改變加劇問題。以下是基於可靠來源的詳細驗證。
#### 1. **新聞內容概述**
- **事件描述**:這類「fume events」(煙霧事件)是指飛機引擎油或液壓液因密封件老化或故障洩漏,高溫下蒸發成含有碳氟化合物(carbon monoxide)、神經毒素(neurotoxins)和有機磷酸酯(organophosphates)的有毒煙霧,透過「bleed air」(引氣系統)進入駕駛艙或乘客艙。症狀包括頭痛、噁心、視力模糊、神經損傷,甚至類似NFL球員腦震盪的長期腦部和神經傷害。
- **數據趨勢**: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記錄,自2010年以來,已有數千起報告。事件發生率從2014年的每百萬航班12起,上升至2024年的近108起(航空公司內部文件顯示可能高達800起)。空中巴士A320系列飛機(全球最暢銷機型)事件率是波音737的7倍,主要因其引氣設計和新型引擎密封件快速劣化。
- **製造商與航空公司角色**:報導指製造商和航空公司多年來淡化風險,將健康問題歸咎於「過度換氣、時差、壓力或群體歇斯底里」,並拒絕安裝過濾器等安全措施。FAA內部報告承認這些煙霧有毒,但未強制修復,只建議評估程序。製造商遊說反對歐盟航空安全局(EASA)的過濾器要求,航空公司則延遲清潔和檢查以節省成本。
- **健康影響**:醫生將暴露後的腦部影響比作美式足球員的腦震盪。研究顯示,空服員和飛行員中20-77%報告神經症狀,如麻木、刺痛和肌肉抽搐。2023年FAA資助的研究確認油洩漏量可達數升,暴露39秒即達致命濃度。
#### 2. **真實性驗證**
- **來源可靠性**:這則新聞源自《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WSJ)於2025年9月14-16日的調查報導,基於超過100萬份FAA和NASA記錄、數千頁文件、研究論文及100多位受訪者(包括受害者和專家)。WSJ是全球知名媒體,調查深度高,無明顯偏頗。中文報導如明報(2025年9月16日)直接引用WSJ,內容一致。
- **多方佐證**:
- 英文來源:People雜誌、The Hill、Jalopnik、Firstpost、LiveMint、MSN等均轉載或擴充WSJ報導,強調事件上升和淡化風險。
- 科學研究:2023年《Environmental Health》期刊回顧確認引擎油和液壓液熱降解產生的煙霧含有超細粒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和有毒磷酸酯,自1950年代起即有記錄。調查15起事件中,87%確認油煙來源。
- 官方承認:FAA 2023年內部報告(調查西南航空鳥擊事件)承認引擎設計缺陷導致油進入空氣供應,暴露風險高,但僅建議訓練而非強制修復。
- 社群討論:Reddit的r/aviation和r/skeptic子版塊有數百則討論,飛行員分享類似經歷,確認這是已知問題,但維護不足加劇。
- **潛在爭議**:製造商(如波音、空中巴士)和航空公司否認系統性問題,稱事件「罕見、污染低、研究不確定」,並拒絕WSJ訪談。FAA和EASA也未強制全面解決,部分歸因於成本(安裝過濾器需數年和數十億美元)。然而,美國國會議員Maxwell Frost已推動法案,要求7年內安裝過濾器。
- **歷史背景**:類似問題非新鮮事。2017年TVBS報導提及引氣系統可能含毒物;Now新聞(日期不明)討論有機磷酸酯污染;2013年香港政府文件提及航空中毒案例。但2025年WSJ報導是最新且最全面的,聚焦上升趨勢和責任歸屬。
#### 3. **結論:真實性高**
這則新聞高度真實,基於可驗證的官方數據、科學研究和調查報導,並非謠言或誇大。事件確實存在且日益頻繁,製造商與航空公司的「淡化風險」行為有文件支持(如遊說記錄和內部報告)。不過,風險因飛機類型和維護而異,波音737相對較低。若您是頻繁搭機者,建議選擇不使用bleed air設計的機型(如波音787),或關注航空公司安全記錄。全球航空安全機構(如JACDEC)2024年排名顯示,長榮航空等亞洲公司安全表現佳,但此問題影響全球。
若需更多細節或特定來源連結,請提供額外資訊!
飛機引擎洩漏的毒氣(fume events)主要**不是來自航空燃油**,而是來自**引擎潤滑油**和**液壓液**。以下是詳細說明:
### 毒氣來源
1. **主要來源:引擎潤滑油和液壓液**
- 商用飛機(如空中巴士A320、波音737)使用**引氣系統(bleed air)**從引擎壓縮機抽取高溫高壓空氣,供應機艙空調和除冰。當引擎的密封件(seals)老化、損壞或設計缺陷時,**合成潤滑油**(如含三鄰甲酚磷酸酯,TCP)或**液壓液**可能洩漏進引氣系統。
- 這些液體在高溫(引擎內可達數百度)下分解,產生含有**一氧化碳(CO)、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超細粒子(UFPs)**和**神經毒素(如有機磷酸酯)**的煙霧,進入駕駛艙或乘客艙。
- 研究顯示,潤滑油中的TCP分解後釋放的神經毒素(如三鄰甲酚)是主要健康危害,與神經症狀(如頭痛、麻木、長期腦損傷)相關。
2. **航空燃油的角色**
- 航空燃油(Jet A-1或類似煤油基燃料)主要在燃燒室燃燒,尾氣透過引擎排出機外,不直接進入機艙空氣供應。
- 燃油燃燒可能產生一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但這些通常不經由引氣系統進入機艙。因此,航空燃油本身不是fume events的主要毒氣來源。
- 例外情況:若燃油系統有洩漏(極罕見),可能導致燃油蒸汽進入引氣系統,但這遠不如潤滑油洩漏常見。
3. **其他潛在來源**
- **除冰液或清潔劑**:飛機除冰或維護時使用的化學品可能進入空氣系統,但影響較小,且多數在地面操作時發生。
- **引擎設計與維護問題**:空中巴士A320系列因其引氣系統設計和新型引擎(如CFM56、V2500)的密封件快速劣化,事件率高於波音737。維護不足(如延遲清潔引氣管道)也加劇問題。
### 驗證與證據
- **科學研究**:2023年《Environmental Health》期刊回顧確認,引擎潤滑油熱降解是fume events的主要來源,87%的調查事件與油洩漏相關。
- **官方記錄**: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2023年報告指出,引擎油洩漏量可達數升,暴露39秒即可達致命濃度,非燃油引起。
- **《華爾街日報》調查**(2025年9月):明確指出毒氣來自潤滑油和液壓液,基於FAA、NASA記錄和100多位專家訪談。
### 結論
飛機引擎洩漏的毒氣主要來自**潤滑油和液壓液**,而非航空燃油。燃油燃燒的尾氣通常不進入機艙,潤滑油中的神經毒素(如TCP)是健康風險的主要來源。若需進一步資料或特定飛機型號的分析,請提供更多細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