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8
- 最後登錄
- 2025-2-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23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207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年近百人感染 李斯特菌列法定傳染病
電子顯微鏡下的李斯特菌 。圖/取自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衛福部疾管署提供
明年一月一日起,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將新增李斯特菌症。衛福部疾管署蒐集部分醫院資料,兩年間共109人感染李斯特菌,且有病例死亡,推估全台一年近百人感染。由於孕婦、年長者及免疫力不佳者,感染後易併發流產、腦炎、腹膜炎等,疾管署預告新增李斯特菌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加強監測。
2011年7至11月,李斯特菌席捲美國28州,一群人因共同食用來自同一農場的哈密瓜,陸續感染,總計有147例患者,其中33例死亡,推估是分切瓜果時,果皮上未洗去的李斯特菌汙染果肉所致。近年美國、加拿大、澳洲及歐盟等國,已將李斯特菌症列為法定傳染病。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人類感染李斯特菌,多因吃下受汙染的蔬果、生乳、乳酪、肉品、熱狗、魚蝦、冰淇淋等,一般健康人感染症狀類似感冒、輕微腹瀉或無症狀,但孕婦、年長者或免疫力不佳者,恐導致敗血症和腦膜腦炎,孕婦可能死胎、流產或早產,致死率達25.9%。
羅一鈞說,食藥署針對李斯特桿菌引起的食品中毒案件進行監測,曾於滷牛筋、櫻桃鴨捲等驗出李斯特桿菌,但近10年不曾發現相關食品中毒事件,可能與國內未將李斯特菌列為法定傳染病,缺乏病例通報有關。
李斯特菌症列入法定傳染病後,希望透過疫調,若發現群聚病例共同食用水果、乳製品等,可即時針對食品工廠、牧場等進行管制或產品下架。
根據疾管署蒐集資料,統計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國內共109人感染李斯特菌,包含2例母子垂直感染,以65歲以上個案最多,占48%。
疾管署防疫醫師黃頌恩表示,李斯特菌可存活於乾燥、高溫、酸性等環境,攝氏4度下仍可持續生長繁殖,若生食受汙染蔬果或未充分加熱的即食品,如香腸、熱狗等,就可能感染。
疾管署表示,「新增李斯特菌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預告後,將於60天內蒐集各界意見,自明年1月1日起,臨床醫師如懷疑病患罹患李斯特菌症,且自病患體內檢出病菌,需於72小時內通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
李斯特菌症
1.致病菌:
由李斯特桿菌引起,李斯特菌廣泛分布在環境中土壤、水、腐爛植物與哺乳動物糞便中。
2.傳染方式:
吃下遭李斯特菌汙染食物,如蔬果、生乳、乳酪、肉品、熱狗、魚蝦、冰淇淋等;母子垂直感染、嬰兒室交叉汙染、農畜業者接觸生病牲畜感染等。
3.潛伏期:
感染後最短3天,最長70天
4.症狀:
健康良好的感染者可能無症狀或類似感冒,出現輕微發燒、頭痛或惡心、嘔吐等,毋需治療。但孕婦或免疫功能不全者,感染易致敗血症和腦膜腦炎,流產、死產或早產等,具潛在死亡風險。
5.治療:
抗生素治療
6.致死率:
達25.9%
預防方式
1.保持個人飲食衛生
2.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高風險食物及飲品
3.牛肉、豬肉及家禽肉品充分煮熟
4.吃生菜前充分洗淨
5.水果削皮,切削皮前徹底洗淨
6.生肉與蔬菜、已煮熟的食物和即食食物,應分開存放避免互相汙染
7.處理生食後應洗手、清洗刀子和砧板
8.易壞掉的食物和即食食物應盡快食用完
(資料來源/疾管署 製表/黃安琪)
聯合報 聯合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