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657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加分活動] 我心中認為的閩南語 ? ? ~已評分到63樓~歡迎參加~可重覆參加喔 !!!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1
發表於 2020-6-19 05:47:22 |顯示全部樓層
「閩南語」的聲母部分多舌尖音,無輕唇音、無舌上音、無捲舌音。韻母部分在陰聲韻 方面,有部分韻母元音鼻化的特色。在陽聲韻方面,有雙唇、舌尖、舌根三種鼻音作韻尾的特色。在入聲韻 方面,有以雙唇、舌尖、舌根、喉塞四種發聲部位收攝元音,使元音成為一發即收的短促音的特色。在聲調 方面,是以音的高低、長短作不同組合,而產生七至八種不同高低長短的音階,以此做為每個音節的聲調, 並以此區別不同的意義。從傳統聲韻學的角度來看閩南語音韻結構,鼻化韻母與喉塞韻尾入聲韻應來自後世 音變,誦讀文言文或韻文時,不應使用這種音變後的音韻。

 如果不論其口音的不同,「閩南語」大致是閩南沿海一帶的泉州、漳州、廈門、潮州、汕頭、海南島 、台灣等地所通行的一種語言。使用人口至少有五千萬人。從閩南語族的遷移史,閩南語與域外漢音的比較 ,及拙著《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一書來看,閩南語中的文讀音韻系統應是漢 朝時代用來記錄五經的古代漢語的遺音,更是中古時代用來統一中原漢語的「切韻」音韻系統的遺音,也是 唐代玄奘大師用以翻譯佛經的遺音,可見「閩南語」是貫串中華文化史最悠久的一種文化母語。


 自漢末五胡亂華以迄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漢朝遺民陸續向南方遷移,史上最早的記錄是唐高宗 時代,河南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領軍建制漳州,這是大量人民移居漳州最早的記錄。唐昭宗時,藩鎮之亂,中 原民不聊生,王審之兄弟率領光州全民定居閩南,建立閩國,為五代十國中尚稱平治的國家,這是史上第二 次大量移民的紀錄。此後,中原板蕩,外族侵擾不斷,中原語言混雜變遷至鉅。尤其是元代蒙古族統治中國 ,以「北平話」作為「官話」,再經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以「入派三聲」的方法,將漢字對應到原 來無字可寫的「北平話」,進而取代中原漢語,造成漢語在中原地區,整個消滅竟盡。因此,欲窺古漢語之 語言風貌,唯南方閩南語所保留古漢音特性為不二法門。而此一「官話」沿習至今,竟成「國語」,乃有別 於當初的文化母語「閩南語」,更甭談要傳承中原韻書之母「切韻」了。也因此,「閩南語」在中古以後不 再是書記式的語言,口語方面的音韻系統,因為流於口耳間相傳,語音接解導致變遷加遽,遂與原來的漢字 分離,造成今日這種再也難以用漢字書寫順暢的窘境。

 「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廾四日台灣公論報「台灣風土」吳守禮著「閩南語之性 格」一文,過去對閩南語的稱謂,多是:「閩音」、「台語」、「河洛話」,之後有稱為「台灣話」、「台 灣方音」、「本省話」、「閩南方言」、「福佬話」等稱謂。

 如果進一步來定義「閩南語」一詞,實際上有使用範圍之別,即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與在台灣以外 地區使用的閩南語。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稱之為「台灣閩南語」,其語言的特性是「漳泉濫」,亦即在台灣 的漳州音及泉州音,因使用者往來頻繁,以致語音混雜相亂而形成一種漳泉語音參濫的語言。而且依照參濫 的不同程度,可形成不同的各地腔口,如「台南腔」、「台北腔」、「宜蘭腔」、「海口腔」等等。其中「 台南腔」最具代表性,一般所謂的「廈門音」在台灣閩南語中,即指「台南腔」。至於台灣地區以外的閩南 語,大致是指大陸沿海地區,多因其形成的區域性並未互相參濫,因此其區域性的口音分明,一般使用人口 較多的是「廈門音」、「漳州音」、「泉州音」。

 「泉州音」的代表韻書是「彙音妙悟」(A.1800),「漳州音」的代表韻書是「彙輯雅俗通十五音」 (A.1818),「廈門音」(即台南腔)最具代表性的是「廈門音新字典」(A.1913),其中「彙音妙悟」成 書最早,「彙輯雅俗通十五音」其次,但若論記音的詳實,則以「廈門音新字典」為最。因為「彙音妙悟」 、「彙輯雅俗通十五音」皆以漢字切音的表音方式記音,而「廈門音新字典」以「廈門音的字典」(A.1894 出版有六千字)為基礎,增字至一萬五千字,則是以拉丁字母依適當的定義來記錄閩南語「台南腔」,因此 ,「廈門音新字典」中的記音,百年後的人讀之,不致失真;而使用「彙音妙悟」、「彙輯雅俗通十五音」 的人,則只能以現代記音方式來標出現代的音,卻無法標出成書當時的音,因此,近二百年前的漳州音、泉 州音,只能用推測的方式擬定,失真是必然的結果。

 從上述閩南語的淵源來看,閩南語的音韻系統必須分成文讀音系統與白話音系統二者。

 文讀音系統的演變,可分四個階段來看:

 一、第一階段是上古周代雅言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三千年至四千年前,地點為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有夏代所代 表之中原語言,商代所代表之東方語言,周代所代表之西方語言,經長期整合後,表現在五經(詩書易 禮春秋)之誦讀上所呈現之音韻系統,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該雅言也。」孔子以五 經授三千弟子,可見「雅言」為當代官話,然此期之語言亦不能免於各地方言之影響,詩經為各國國風 ,必須以適當的方言音韻,才能將詩韻表現出來。

 二、第二階段是古漢語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二千一百五十年前,地點亦在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此期音韻 系統,因漢武帝倡五經之學,承周代五經學者之語言系統,加上統治者所屬南方楚地語言之影響,所建 立之古漢語音韻系統,綿亙兩漢四百年,為中央集權政體下統一之工具。

 三、第三階段是中古漢語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一千四百年前,地點亦在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此期音韻系統 ,因漢末五胡亂華,大量胡人定居中原,掌控政權而生音變,導致隋代統一中原之後,而有外史顏之推 (臨沂)、國子博士蕭該(蘭陵)、儀同三司劉臻(沛縣)、著作郎魏淵(鉅鹿下曲陽)、武陽太守盧 思道(范陽)、散騎常侍李若(頓丘)、蜀王諮議參軍辛德源(狄道)、吏部侍郎薛道衡(河東)、陸 法言(魏郡臨漳)八人共同撰集「切韻」一書,以存留五經文讀系統。其後,唐初高宗總章年間,河南 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領固始兵建制漳州,中原人士大量移居閩南。唐末昭宗藩鎮之亂,河南光州固始人王 緒、王潮領固始兵南下,舉城隨行,而有王審之建閩國,聘中原士人治國。

 四、第四階段是近代漢語之整合期。

       中原漢語南移閩南地區,直至明末,再隨鄭成功移植臺灣。其間不能免於語言接觸所產生的語言變 遷,因此,「效」攝與「果」攝合流,而仍有古韻之跡,「止」攝齒音混入「遇」攝,「宕」攝與「通 」攝合流,「曾」攝一、二等字皆混同於三等字等等。由於漢族強而有力的同化作用,始終掌控當地文 化政經實力,才得以免於被當地土著同化的命運,直至今日,中原漢語假藉閩南語之名留傳至南洋與西 方各地。

   至於閩南語中的白話音韻系統,依拙見,絕大多數應屬文讀音音變後之音韻系統,如有受到閩南土著  語言之影響,而有上古留傳至今的土著語言底層保留下來的痕跡,此種語言底層,其實亦與古漢語的母語底 層有相當大的淵源。因此,嚴肅地面對閩南語音韻系統的來源,無論文讀系統或白話系統,可以說,其實就 是古漢語直接而且一脈傳承下來的現代漢語,因此,「必也正名乎」,閩南語就是古漢語之現代語言形貌, 來自一千三百年前中原黃河、洛水一帶的語言,先祖皆自稱「河洛人」,用語皆為「河洛話」。今日所以自 稱為「閩南人」,所用為「閩南語」,係春秋戰國以來,移民自稱來源的慣例,就如移民美洲者,自稱「臺 灣人」,所用語言為「臺語」同理「閩南語」的聲母部分多舌尖音,無輕唇音、無舌上音、無捲舌音。韻母部分在陰聲韻 方面,有部分韻母元音鼻化的特色。在陽聲韻方面,有雙唇、舌尖、舌根三種鼻音作韻尾的特色。在入聲韻 方面,有以雙唇、舌尖、舌根、喉塞四種發聲部位收攝元音,使元音成為一發即收的短促音的特色。在聲調 方面,是以音的高低、長短作不同組合,而產生七至八種不同高低長短的音階,以此做為每個音節的聲調, 並以此區別不同的意義。從傳統聲韻學的角度來看閩南語音韻結構,鼻化韻母與喉塞韻尾入聲韻應來自後世 音變,誦讀文言文或韻文時,不應使用這種音變後的音韻。

 如果不論其口音的不同,「閩南語」大致是閩南沿海一帶的泉州、漳州、廈門、潮州、汕頭、海南島 、台灣等地所通行的一種語言。使用人口至少有五千萬人。從閩南語族的遷移史,閩南語與域外漢音的比較 ,及拙著《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一書來看,閩南語中的文讀音韻系統應是漢 朝時代用來記錄五經的古代漢語的遺音,更是中古時代用來統一中原漢語的「切韻」音韻系統的遺音,也是 唐代玄奘大師用以翻譯佛經的遺音,可見「閩南語」是貫串中華文化史最悠久的一種文化母語。


 自漢末五胡亂華以迄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漢朝遺民陸續向南方遷移,史上最早的記錄是唐高宗 時代,河南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領軍建制漳州,這是大量人民移居漳州最早的記錄。唐昭宗時,藩鎮之亂,中 原民不聊生,王審之兄弟率領光州全民定居閩南,建立閩國,為五代十國中尚稱平治的國家,這是史上第二 次大量移民的紀錄。此後,中原板蕩,外族侵擾不斷,中原語言混雜變遷至鉅。尤其是元代蒙古族統治中國 ,以「北平話」作為「官話」,再經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以「入派三聲」的方法,將漢字對應到原 來無字可寫的「北平話」,進而取代中原漢語,造成漢語在中原地區,整個消滅竟盡。因此,欲窺古漢語之 語言風貌,唯南方閩南語所保留古漢音特性為不二法門。而此一「官話」沿習至今,竟成「國語」,乃有別 於當初的文化母語「閩南語」,更甭談要傳承中原韻書之母「切韻」了。也因此,「閩南語」在中古以後不 再是書記式的語言,口語方面的音韻系統,因為流於口耳間相傳,語音接解導致變遷加遽,遂與原來的漢字 分離,造成今日這種再也難以用漢字書寫順暢的窘境。

 「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民國三十七年五月廾四日台灣公論報「台灣風土」吳守禮著「閩南語之性 格」一文,過去對閩南語的稱謂,多是:「閩音」、「台語」、「河洛話」,之後有稱為「台灣話」、「台 灣方音」、「本省話」、「閩南方言」、「福佬話」等稱謂。

 如果進一步來定義「閩南語」一詞,實際上有使用範圍之別,即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與在台灣以外 地區使用的閩南語。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稱之為「台灣閩南語」,其語言的特性是「漳泉濫」,亦即在台灣 的漳州音及泉州音,因使用者往來頻繁,以致語音混雜相亂而形成一種漳泉語音參濫的語言。而且依照參濫 的不同程度,可形成不同的各地腔口,如「台南腔」、「台北腔」、「宜蘭腔」、「海口腔」等等。其中「 台南腔」最具代表性,一般所謂的「廈門音」在台灣閩南語中,即指「台南腔」。至於台灣地區以外的閩南 語,大致是指大陸沿海地區,多因其形成的區域性並未互相參濫,因此其區域性的口音分明,一般使用人口 較多的是「廈門音」、「漳州音」、「泉州音」。

 「泉州音」的代表韻書是「彙音妙悟」(A.1800),「漳州音」的代表韻書是「彙輯雅俗通十五音」 (A.1818),「廈門音」(即台南腔)最具代表性的是「廈門音新字典」(A.1913),其中「彙音妙悟」成 書最早,「彙輯雅俗通十五音」其次,但若論記音的詳實,則以「廈門音新字典」為最。因為「彙音妙悟」 、「彙輯雅俗通十五音」皆以漢字切音的表音方式記音,而「廈門音新字典」以「廈門音的字典」(A.1894 出版有六千字)為基礎,增字至一萬五千字,則是以拉丁字母依適當的定義來記錄閩南語「台南腔」,因此 ,「廈門音新字典」中的記音,百年後的人讀之,不致失真;而使用「彙音妙悟」、「彙輯雅俗通十五音」 的人,則只能以現代記音方式來標出現代的音,卻無法標出成書當時的音,因此,近二百年前的漳州音、泉 州音,只能用推測的方式擬定,失真是必然的結果。

 從上述閩南語的淵源來看,閩南語的音韻系統必須分成文讀音系統與白話音系統二者。

 文讀音系統的演變,可分四個階段來看:

 一、第一階段是上古周代雅言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三千年至四千年前,地點為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有夏代所代 表之中原語言,商代所代表之東方語言,周代所代表之西方語言,經長期整合後,表現在五經(詩書易 禮春秋)之誦讀上所呈現之音韻系統,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該雅言也。」孔子以五 經授三千弟子,可見「雅言」為當代官話,然此期之語言亦不能免於各地方言之影響,詩經為各國國風 ,必須以適當的方言音韻,才能將詩韻表現出來。

 二、第二階段是古漢語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二千一百五十年前,地點亦在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此期音韻 系統,因漢武帝倡五經之學,承周代五經學者之語言系統,加上統治者所屬南方楚地語言之影響,所建 立之古漢語音韻系統,綿亙兩漢四百年,為中央集權政體下統一之工具。

 三、第三階段是中古漢語之整合期。

   此一階段的文讀音韻系統,時間應屬一千四百年前,地點亦在中原黃河、洛水一帶,此期音韻系統 ,因漢末五胡亂華,大量胡人定居中原,掌控政權而生音變,導致隋代統一中原之後,而有外史顏之推 (臨沂)、國子博士蕭該(蘭陵)、儀同三司劉臻(沛縣)、著作郎魏淵(鉅鹿下曲陽)、武陽太守盧 思道(范陽)、散騎常侍李若(頓丘)、蜀王諮議參軍辛德源(狄道)、吏部侍郎薛道衡(河東)、陸 法言(魏郡臨漳)八人共同撰集「切韻」一書,以存留五經文讀系統。其後,唐初高宗總章年間,河南 光州固始人陳元光領固始兵建制漳州,中原人士大量移居閩南。唐末昭宗藩鎮之亂,河南光州固始人王 緒、王潮領固始兵南下,舉城隨行,而有王審之建閩國,聘中原士人治國。

 四、第四階段是近代漢語之整合期。

       中原漢語南移閩南地區,直至明末,再隨鄭成功移植臺灣。其間不能免於語言接觸所產生的語言變 遷,因此,「效」攝與「果」攝合流,而仍有古韻之跡,「止」攝齒音混入「遇」攝,「宕」攝與「通 」攝合流,「曾」攝一、二等字皆混同於三等字等等。由於漢族強而有力的同化作用,始終掌控當地文 化政經實力,才得以免於被當地土著同化的命運,直至今日,中原漢語假藉閩南語之名留傳至南洋與西 方各地。

   至於閩南語中的白話音韻系統,依拙見,絕大多數應屬文讀音音變後之音韻系統,如有受到閩南土著  語言之影響,而有上古留傳至今的土著語言底層保留下來的痕跡,此種語言底層,其實亦與古漢語的母語底 層有相當大的淵源。因此,嚴肅地面對閩南語音韻系統的來源,無論文讀系統或白話系統,可以說,其實就 是古漢語直接而且一脈傳承下來的現代漢語,因此,「必也正名乎」,閩南語就是古漢語之現代語言形貌, 來自一千三百年前中原黃河、洛水一帶的語言,先祖皆自稱「河洛人」,用語皆為「河洛話」。今日所以自 稱為「閩南人」,所用為「閩南語」,係春秋戰國以來,移民自稱來源的慣例,就如移民美洲者,自稱「臺 灣人」,所用語言為「臺語」同理

點評

098poi  解說內容極為詳盡豐富, 請問是閣下書寫的文章或是取自網路的呢? (若是後者, 可否註明出處? 謝謝)  發表於 2020-6-20 08:46:27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思念櫻桃 + 4 + 30 櫻桃感謝您參與加分活動^^

總評分: 威望 + 4  SOGO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 11:2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