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0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清靜經》的體悟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9-8 01:34: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清靜經》的體悟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著名經典,被列入道士日誦的《早晚壇功課經》內。可以說這部經彙聚了《道德經》的絕大部分思想精華。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有助於我們化解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更為重要的,這部經典還對人如何調整心態的問題給予了有效的指導。但這部經典並非是老子所寫,至於是何人所撰?為何以老君之名編著。經中深奧的語段,又對我們有何啟發?就讓我們從下文中探尋所想瞭解的答案。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裡的“道”與文中提到的“無”,在意義上很接近。但這個“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相反應該理解為無所不有、無所不包。我們的宇宙空間也是這樣,它表面看起來就是一片混沌虛空,沒有特定的形象,也沒有世間的情感,更沒有個能生動形容它的名字。但實際上每天都有超新星在宇宙誕生,許多星宿、日月也在有序地運轉著。老子為了更好的表達這個“無”的含義,於是勉為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道”。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易經》描述的“無極”,無極生太極,誕生了相互對立的清濁二氣、動靜二態。天與男性屬於其中的清氣與動態,地與女性屬於其中的濁氣與靜態。這兩種相反的事物相互排斥,但又相互交融,從而衍生出世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晝日與黑夜,兩者是無法並存的。但沒有晝日,植物沒法光合作用,不能生長。而失去了黑夜,植物又會因暴曬而死亡。所以二者缺一不可。這點也體現了道家對萬物如何產生而來的觀點。清與濁,動與靜二者又可以相互轉化,即是說我們的世界不存在絕對的真假、善惡、美醜,我們該客觀的去看待任何人事物,不能從表面上去判定好壞、對錯。人如果能時常保持清靜的狀態,那就與天地無異,與自然結合歸一。即是達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許多人嚮往可以過清靜自在的生活,因為美好的環境能使我們的心神感到舒悅、幸福。但我們總受到外在誘惑的打擾,易被欲望牽著鼻走。如果我們能時常合理的發洩欲望,就能使心神重返清靜、純潔的狀態。身邊的朋友常說自己經常抵制不住誘惑,心生邪念。其實邪念是因人的欲望過多所產生的。有句話叫做"飽暖思淫欲",這裡並不是說要讓你不吃不喝來消除邪念。而是人在沒事幹的時候,就容易胡思亂想,產生邪念。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其實同時也在排遣多餘的欲望。所以,最好給自己找些事,讓自己的生活充實一些,自然可讓不好的欲望不再生起。一個保持清靜的人,不會太在意自己的想法,以及外在的形與物。精神上已經進入了虛空,不再生起邪妄念頭,這就是"真靜"的境界。能以"真靜"從容的面對將要發生的萬事萬物,就是"常清靜"了。到達這種境界,就是領悟了"道"的真義,可以去向他人傳道了。雖然說這樣就是得道了,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什麼。而是我們為了度化世人,所以被稱之為"有道之士",這就是道士此稱號的由來。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學道的人,處世無為,避免沒必要的爭執,也不在乎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品德。但下士則恰好相反,下士即是那些嘲笑"道"的人。這類人與儒家的"小人"有相似之處,但並非是儒家理念中的無禮之人,而是貶道、喜愛爭執之人。這種人沒有接觸"道"的緣分,是領悟不了"道"的真義的。如果把道家思想比作水的話,那一類人,就像是一顆頑石。它得不到水的利益,相反水太多可能還會沖走、滴穿它。這就註定了它自身與水無緣,非水不願度它。許多學道者之所以學不進去,是因為妄念過多,驚擾心神,導致總在誦經的階段想到其他事物。念經會出現妄想,在我看來也是正常的。因為誦持的同時,就是在懺悔自己的業障。妄念多數就是業障的化身來擾人心智,這其實也是對修行者的考核。沒有妄念是頓時消除的,我們不要留意,不需搭理。專一的去做,就會把精神逐漸會聚到壇場上。最後,依仗神威的加持,妄念就會被消除,懺悔也在此時真正的起到作用了。我們學道之人切忌要認真誦經,才能領悟真道,常清常靜!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此一文段主要介紹了經文來之不易與誠誦此經之功德。上文中的問題亦在此段找出答案了。這部真經為老君授予西王母,然後輾轉了幾位仙真,才傳給了葛仙翁。原本經文只有勤習道學的人才能接觸,但葛仙翁為了普度世人,而把它書寫成文。所以,我們能看到、讀到這部真經,可以說是莫大的福分了。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道緣。所以這部經典應為老君宣說,而由葛仙翁傳於世。許多道友否認是祖師寫的,一致說是天尊演教。似乎道教經典都是忽然從天而降,而非逐漸傳下似的,這樣很自相矛盾。其實我們兩者都要承認,因為我們不能否認了客觀發展。也因為經典是由不同時代的某一位祖師書寫豐富,所以道教經文都有一種時代特色。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4 16:5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