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24|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方特色] 台北石碇外按古道(淡蘭古道石碇段)(5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2-19 01:27: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台北石碇外按古道(淡蘭古道石碇段)

 

 

 

 

 

外按古道的入口在106與106乙縣道分岔處的雙溪口,這裡有一座淡蘭吊橋,過了橋即進入古道。入口處僅有小型的停車場,假日來訪,車位一位難求。

從淡蘭吊橋上,展望景美溪,外按古道,與北宜高並行,外按古道大多鋪上平整的石板水泥步道,雖然較人工化,但比起金瓜寮溪的溪畔野徑,這裡的路況讓我放心多了。

黃昏前,天氣陰涼,外按古道沿途地形開闊,一路眺覽山水,走來頗為愜意。而沿途走走停停休息,邊等後面的隊伍一一跟上。原本半個多小時可以走完的古道,今天竟走了一個小時。來到石碇老街,不覺已飢腸轆轆。外按古道,可說是一條理想的餐前開胃的步道。

近年來石碇老街變得熱鬧許多。老街入口設置了廣場,命名為「石碇之心」,開設露天咖啡廣場,附近新開了幾家商店及餐廳。記得幾年前,與山友登山歸來,在石碇老街聚餐,東街口僅兩、三家餐廳在營業,老街燈暗人稀。

石碇吊橋樓
石碇老街特殊的吊橋樓,風貌依舊,並添設了不少導覽解說牌,讓遊客更認識石碇的歷史。茶業、礦業,都曾在此地繁華過,如今石碇仍為茶鄉,以東方美人茶著稱,而礦業已成為歷史。

關於石碇的地名,一般都認為,是昔日船隻航行至此地,多利用溪中的巨石繫繩碇泊,所以被稱為「石碇」。今天則看到導覽資料提及到另外兩種石碇地名起源的說法。

其中一說認為,由於石碇位於景美溪上游,河內大石奇特,對峙的峽谷,形似早期大門的「戶碇」,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認為,石碇位於淡蘭古道途中,古時行旅往來,常須跨越橫豎溪中的巨石,就像要跨越舊式房屋大門的戶碇一樣。這兩種說法雷同,都認為石碇地名可能是源自這裡的河谷巨石形似舊時大門的戶碇。

至於地名說法,何者為真呢?石碇地名,源遠流長,已難考據。所以鄉公所列出各種說法,提供遊客參考。

船隻碇泊是一般大眾熟知的石碇地名起源,真實性為何?其實已無法向當地耆老求證了。大約百年前,景美溪就已逐漸淤淺而難以行船,當時深坑的物產就逐漸以陸運取代了船運。而石碇位於景美溪的更上游,海拔高過深坑老街約50公尺,恐怕更早以前就難以行舟了。現在石碇的耆老們在幼童時代,恐怕都不曾有機會見過船隻在石碇停泊過。

若從歷史文獻考證,似乎也找不到確切的證據。清朝同治10年(1871)刊行的《淡水廳志》,記載了基隆河及淡水河流域的船渡口,然而卻隻字未提景美溪流域的船渡情況。不知原因何在?楊廷理籌劃噶瑪蘭設治時,曾著手規劃淡蘭之間的交通,他在《淡蘭擬闢便道議》一文提及:

「…十里深坑仔街,有渡,宜船;五里楓仔林,田塍尚闊;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 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

可見當時深坑已有船渡,而石碇部份,楊廷理只提及有石圳三處,而未提及渡口。石碇的石圳遺跡,至今仍然存在,就在外按古道途中的溪岸棧道處。

如此看來,石碇地名源自船隻繫石碇泊,缺乏明確證據支持。至於另外兩種說法,則與今日石碇的景美溪的溪谷地貌相符,走在外按古道上,仍然可看見溪床上的巨石景象。

此外,《噶瑪蘭廳志》曾將石碇記為「石亭」,「石亭」與「石碇」的閩南語讀音相近,或許石碇是由前者演變而來的。由此可以推想,石碇的地名,應與此地河床多巨石有關,未必是因為船隻泊碇的緣故。





本文轉載自 旅行地圖自然人文旅記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水漾甜心 + 2 3Q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5 06:0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