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9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在舞蹈方面,傳統布農族人則並不重視,布農族的語言中沒有「舞蹈」這個詞語,所有的祭儀都是以歌Kahuzas為主,因此演變成以「和聲」為主的歌舞文化。
一、布農族「歌」之發展:
1. 著名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
2. 傳統民謠:為傳統之古老的民謠,亦即最原始之古謠,為還沒有受到現代環境薰陶與影響之早期民謠。
3. 近代民謠:為模仿早期古老之民謠,亦或自傳統改編的歌謠。
4. 創作民謠:有母語演唱的和以國語演唱者,即所謂稱之為「原住民歌曲」者。
5. 外來民謠:西洋模式民謠歌曲改編或翻成原住民歌曲。外來歌謠包括西洋歌曲、東洋歌曲、現代流行歌、閩客歌曲等。
6. 宗教民謠:西洋宗教曲翻成歌曲或合唱曲。
二、布農族「舞」之發展:
1.布農族人之所以不甚重視舞蹈,其最重要的原因乃在於布農族音樂只重和聲,而忽略了節奏的音樂現象使然。 布農族卡社群的舞蹈,男子互相握手成圓形,寬腿而立,繼將右足拖至左足前後,向左或向右轉動時,跳躍一次;女子則拍其雙手跳躍繞轉之,圓形中央立一男子,四周繞以女子,其外再繞女子成多層同心圓形。賊首時,置首級於中央,以代中立之男子。
布農族卓社群之舞蹈,女人之舞稱為「馬連給」marenke,男子之舞稱「明達棒」mintapang,舞或係二人相對拍手跳躍而舞。
布農族的傳統舞蹈分「酒舞」與「祭舞」二種,祭舞多為男女合舞,成一字陣或圓陣隨歌起舞。此類舞曲在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卓社群部落仍可見到他們表演,其他布農族鄉鎮則甚難見到。
布農族的舞蹈,最值得一提的是「馬拉斯達棒」malastapang(誇功宴、跨功會、報戰功歌),男子圍成圈半蹲成弧形,女子們亦站立男子們的後圍參加「馬拉斯達棒」malastapang,跳躍拍手並應和。
男子們每一個人自報打獵的成績和獵敵首的功績,炫耀自己的成就。每報一句,眾人跟著回應一句,一領一和,節奏分明,以應答的方式進行。
如此輪流炫耀自己的功績,這時每個人都要據實以報,不可以多報少或少報多。最後齊聲歡呼,以祈求祖先賜福。
這個一唱一和的聲音,表現出英雄的豪邁氣慨。布農族人具有很好的和音能力,即使像在這種類似呼口號的口語應對中,也能表現其特有的音樂性。
「馬拉斯達棒」malastapang,雖然是標榜個人的英雄功績,但其最大的意義就是教育後輩子弟,要精於狩獵,勇敢善戰,另外也有光宗耀祖的意思。
2.模仿或創新阿美族舞蹈成為布農族創作民族舞蹈。
3.以傳統祭典為主軸結合舞蹈成為創意的民族舞蹈。(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
文出:田哲益《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