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7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我國道教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出現了生機,一大批道觀作為宗教活動場所相繼恢復和重建,昔日文革時期出現的廟觀被拆、神像被砸,道士被迫驅逐下山的悲慘局面已一去不復返。宮觀得到恢復,神像得到重塑,住觀道士呈逐年上升局勢;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也逐漸被世人所重視和樂道,道教的傳統文化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教內外積級開展道教研究工作的成果令人鼓舞,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們的道教在近二十年來確實是發展了。然而,當我們在看到道教發展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於當前道教出現的用人唯親及重權輕道,重利輕道,種種跡象,也不能掉以輕心,這些危機如果不能及時得到上下各級道協的重視,其後果會造成道觀裏的某些現象與社會上某些消極因素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還會造成道觀裏的人,還不如社會上不通道的人。在五大教中,本來我們道教信士就少,如果我們在道觀中不能揚長避短、以道為本,並且忘記大道宗旨的話,要不了多少年,我們的道觀就會被社會上某些單位所取代,君不信,北方有些道觀就被旅遊主管部門嚴格管理著,道觀的門票錢,道觀一分錢也拿不到,而道眾的生活來源僅靠香火錢和道士下山化緣來維持生計。要找問題,還是出在道門內部,若道門中人能明確信仰宗旨,為何而來?為何而修?出於俗而高於俗,我們的道業才有希望,才有明天。下面筆者僅從一些側面來談談對道教未來發展的幾點體會和建議,以求教于同道及教外高士。
一、為道觀正名,樹立弘道意識
道教從東漢張道陵創立教團組織算起,至今已近兩千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道觀曾經發揮了弘道傳教的重要作用,道觀又是聯繫信教群眾情感為紐帶的重要場地。歷史上,早在齊梁之際,茅山上清派第七代宗師陶弘景就在茅山築館修道,他以茅山作為上清派弘道傳道基地,傳教四方,朝野關注,此後,茅山道教一直興盛至唐宋,在中國道教史上連續發展興旺達千年,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金元之際,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道,在山東寧海和陝西戶縣一帶建立“全真庵”作為道觀,來弘揚全真教義,傳播全真思想。由此表明,道觀的作用和功能,它對道教的發展顯得何等重要。那麼,在科技日益發達,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的道觀以怎樣的“面目”出現於新世紀的兩千年裏,尤其如何返還它的“本來面目”這是每一個教門信士和關心道教未來發展人士最為關心的話題。
眾所周知,今天的道教活動場所大多為旅遊開放地區,過去那種遠離紅塵濁世的清靜生活,似乎今天已被道觀內外熱熱鬧鬧的香遊客所淹沒;過去的道觀遠離人群,而今天有些道觀有時是最熱鬧的地方。比如,不同地方道觀一年一度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廟會,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過去道觀,清靜單純,唯聞誦經敲磬聲,唯聞某老修行如何?如今道觀,商品叫賣聲,有時不絕於耳。……如此下去,誰能不說目前的道觀已背離了當初祖師們開創道觀的初衷和意願!有鑒於此,我們不能不大聲疾呼?為道觀正名,樹立弘道傳教意識,已迫在眉睫。
在信仰者的眼中,道觀是神聖之地,弘道之所,是修道者出離塵俗,靜心養真達到得道成仙彼岸的通真棲息地,是培養道心,涵養品德以至於全人道達天道的理想歸宿之所。同時,道觀又是仙人所居住的地方,我們成道的祖師大多都是在特定的地域或環境中成道的,如西漢三茅祖師,遠隔千山萬水,長途跋涉,從陝西咸陽出發過秦嶺,渡長江,來茅山修道,得道成仙,德潤百姓;還有我們道觀所供俸的神像,有些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祖先,或是凡人經過苦修“三千功滿”的祖師。更重要的是道觀周圍的信眾,把道觀看成是他們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闔家幸福,美滿婚姻,健康長壽,平安如意的神聖場所。
既然教內外把道觀看得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有這一殊勝機緣住在道觀裏的人,更應為這一神聖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為道觀“增輝”。
二、抓信仰建設,從源頭純潔道教隊伍
目前,居住在道觀裏的人,來自不同方面的人,當初他們以什麼樣的心態進入道觀,我們暫且不評說,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但是,道教發展到今天,我們不能不對今後吸收信徒,或用人作出新的標準或辦法,這就是說從源頭來治理。
所謂源頭治理,就是建議各地道觀今後在吸收信徒及用人時,要把考察他對道教的信仰放在首位,考察他的品行,是否甘於寂寞、以道為本,並且是否有終身奉道之夙願?如果每個道觀都能這樣做,何愁我們的教業不興?但目前我們所面臨的是歷史已進入二十一世紀,在高科技及資訊時代大發展的年代裏,古老的道教如何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所以,用什麼樣的人進入道教隊伍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隨著國家對旅遊業的重視,前來道觀旅遊的人數逐年呈上升局勢,相應的道觀的經濟收入,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道觀經濟更是一年比一年好,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很多人想法設法,通過各種渠道欲想進入道觀,如果我們不把信仰放在首位來吸收人,那麼,有些抱有其他目的進入道觀者,最終會敗壞我們的教業,會影響道教在社會上和信眾中的聲譽,有些地方極少數的事例,不正是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麼?
對於道教的信仰建設,筆者以為,就目前道觀實情而論,住觀道士或住觀信眾不管你對道教信仰程度如何?均要對道教基本教義和最基本戒規及經書有所瞭解,最其碼要記住道教“三歸五戒”,筆者在前幾年曾參加過北方某省道協培訓班,該省宗教局一某處長在培訓班上提問,誰能說出道教“三歸五戒”來,問了好幾個人,一問是三不知,這個培訓班中的學員,大多是地方道協或宮觀負責人,這一提問是某處長為之震驚,他嘆惜地說:“你們把最基本的常識都丟了,我不知道你們在道觀中在學什麼?”每當記起這些往事,是我們覺得汗顏和愧疚,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基本的傳統都丟了,我們如何弘揚和繼承道教優秀文化?
道教哲理認為,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是道的化身。在以道為教旨的感召下,我們道協要儘快制定一些吸收信徒和用人措施的辦法。當務之急,就是要把考核道士文化素養和掌握道學知識納入宮觀管理辦法中。應將“三歸五戒”、《太口感應篇》等作為住觀道士的言行規範,逐步做到住觀道士熟記《感應篇》以至會講,並體現在行為中。《感應篇》中勸世奉善思想,過去有用,現在更有用。“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每當朗誦,我們的身心就不會為外物所誘惑,在動靜中明辨善惡邪偽,在體道中與天心合一。抓信仰建設,從源頭治理,應該引起各級道協的高度重視,這是一句實實在在的話,也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但願我們的各級道協能付諸於行動,使今後的道教隊伍“先天”精純,“後天”旺盛。
三、作好道風建設,樹立崇道重道氛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行各業都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物質的豐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們道觀的生活,也在潛移默化中變化著,社會進步帶來的科技產品也在我們道觀中隨處可見,諸如電話、電視、手機、汽車等。這些為我們日常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我們在享受科技產品帶來舒適生活的同時,是否會感受到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個特殊區域——道觀,是否會感受到我們在與社會相適應的同時,是否我們的有些做法已背離了相適應的原則。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萬事萬物的根本。道是我們追求和昇華完美人生的一大樂趣,儘管社會生活方式如何改變,但我們在道觀中的崇道、向道、樂道、求道、證道之心不能改變,道為本,生活方式為末,這兩者如果相互混淆,就會本末倒置,就會使純潔的道觀進而變成藏垢納污之地,就會使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吹進道觀,進而就會使道觀裏的人變得“有容飾,而無心靈”(《玄綱論》)愈是社會進步,道教界愈要加大道教徒道德方面的教育,愈要大力加強道教宗旨的宣傳,要在道觀中倡導一種以道為本,積累功德,淡泊名利,忘我無私,一心為道的崇道氛圍,使我們的道觀正真成為香、遊客敬仰之地,神聖之地,弘道之所。要在我們的道觀中,形成一種尊重人才,用人唯賢,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
道風建設是指在道觀中,要把崇道放在首位,它要求居住在道觀的道眾,在道觀負責人與一般道眾之間,師兄弟之間,真正形成一種“無為”向化的風尚。作為道觀的負責人既要抓道觀經濟,又要抓道風建設,並且要身體力行,而不是成天忙於“官員”之間,以應酬為樂事。我們所提倡“無為”向化的風尚,同時指用教法的真慈真慧是對方在無聲無息中受到感化,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
我們要恢復道教留傳下來的禮儀和稱謂,不能像世俗之人,見面你“老劉”,他“小王”,該稱“師”者稱“師”,該統稱“道長”者,就稱“道長”。反之,我們就會落個“名不正,言不順”之嫌,今天不就是有人說:愈是傳統的東西,愈有生命力,而道教正是傳統的文化,我們更應恢復道教稱謂的“傳統”。我們始終要明白,各級道教協會是群眾團體、是民間組織。道觀是民主管理委員會。所以,我們贊成一律將協會負責人統稱“道長”好!
四、明大道旨義,建立養生學院
道家養生術,以至後來為道教繼承下來,並且歷代的祖師們有所發揮。道教經書《道藏》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精華,形成了一整套養生理論體系,其功理祖經《道德經》、《陰符經》,功法名著《參同契》、《悟真篇》,道教提倡真修養生,主張重決而不重文,務實而不務虛。正所謂“妙在明師一句傳”,有師道“高談闊論非至道,片言暗點是良師”正是修真精義的寫照。修持時必須安神固形,性命雙修。性學修性,命功煉形。在養生學中,性學指本來面目或自身元神。性學還指品德方面,作為修持者來說,必須具備胸襟開闊,少私寡欲,同時,應多做有益社會的功德事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慈真慧,方便眾生。命功煉形是修持的具體方法。可以這樣說,道教的精華是養生,養生的核心是內丹或丹道。現在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正在向精神領域渴求,我們在道觀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人慕名而來道觀求道,但都被我們拒之門外,或是被一句“道不外傳”而打發走,無形中是我們道教的聲譽受到影響。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宣傳和弘揚道教養生術,為現代人服務,提升道教養生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重塑道教新形象,為淨化社會風氣和純潔人類心靈做出道教應有的貢獻。
早在1933年,陳攖甯先生就提出“仙學”為推動道教養生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弘揚了道教最精華的仙道養生學。道教的養生學,實際上就是一門身心性命的學問,作為一名真正要實踐道教養生術的人,首先要明曉道的真義,人與道的關係,深悟與道合一的妙旨,從而達到坐忘致道的目的。實踐道教養生術的過程,是一個明道樂善,出迷悟真,認識真我,忘卻小我的實踐過程,是達到得道彼岸的唯一途徑。
在這裏,建議我們的道協應在道教學院中開設“養生課”,或單獨成立“養生學院”,各大宮觀有條件的逐步開設“養生堂”,使我們道教重視養生,提高生存質量的這一學術重發光彩。
總之,只要我們揚長避短,以道為本,正確全面評價當代道教,發揚道教的優勢,我們就能在尊道貴德教旨的感召下,在廿一世紀中做出道教應有的貢獻。
文出:道教學術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