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5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地名的由來:蘭嶼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25 01:48: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蘭嶼

所謂「蘭嶼鄉」乃是大戰之後新近成立的高砂族鄉,於日時則隸屬於「台東郡」管轄。「蘭嶼」一地,原稱為「紅頭嶼」,於日本統治時期屬於台東郡高砂族地,其位置在距離台東市東南方約四十九海里處,距離台灣南部的南岬東微北方約四十海里處。而距離此「蘭嶼」島南微東約七海里處,有一露出之岩石,取名為「小紅頭嶼」,其周圍險礁甚多,尤其自其南端向南南東方向處,礁脈擴延甚廣。
「紅頭嶼」的存在,早為外界所周知,例如西元一七二六年荷蘭籍傳教士所製作之地圖上便將其記作「t' Eyl Groot Tabaco」,並且也將「小紅頭嶼」記作「Little Botel-Tobago」。我國亦甚早即聽聞此一地名,宋代出版的《諸番志》便將此島與「毘舍耶」並列,而稱之為「談馬顏」,應是翻譯自「Tabaco」。此島上之先住民大多屬雅美族。此島上北方有紅頭山,南方有廣大森林聳立,中央部分地勢較低,若遠遠望之,其形狀恰如牛之睪丸,故名。
「紅頭嶼」此一名稱,亦見於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巡視台灣御史黃叔璥所著之《番俗六考》之中。而就此地名之由來,一說認為因此島位於台灣鵝鑾鼻的東方,陽光正好照射在其頂上,呈現出美麗的紅色光澤,故為此島命名為「紅頭嶼」;但亦有另一說認為是因其山頂近山腹之處顯露出赭土層,故取名為「紅頭嶼」。
黃叔璥所著之《番俗六考》乃是關於「蘭嶼」此島之最古老中國文獻,其中曾記載道:「紅頭嶼番,在南路山後,由沙馬機(西南岬)放洋東行二更至雞心嶼(即火燒島,指今日之綠島),又二更至紅頭嶼,小山孤立海中,山內四圍平曠,傍岸皆礁,大船不能泊,每用小艇以度。無草木,蕃以石為室,卑隘不堪起立。產金,蕃無鐵,以金標槍舌,昔年台人利其金,私與貿易,因言語不諳,台人殺蕃奪金,後復邀瑯嶠蕃(Paiwan族)同往,紅頭嶼蕃盡殺之,今則無人敢至其地矣。」以上之記述與事實頗有出入,蓋島上草木繁盛,先住民雅美族並非居住於石室,又根據地質上之調查,已證實此島並不產金,至於所云「今則無人敢至其地矣」一節,應是當時中國移民之誇大其詞,實際上在清康熙末年之前,曾有在台移民航行至此島者,並試圖與此島之土著雅美族進行交易,只因惹起利害衝突而導致之後中斷其來往。
又黃叔璥所著之《赤崁筆談》中又記載道:「紅頭嶼,皆生蕃聚處,不入版圖地。」清雍正八年(西元一七三○年)出版,陳倫炯的《海國見聞錄》中卻認為「紅頭嶼」為所謂「呂宋群島」之一;至於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則僅在「瑯嶠蕃」條下附記而已。至清光緒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時,清國政府為防護洋務之需要,開始任命恆春知縣周有基及船政藝生游學詩、汪喬年等人,率領二十餘人勘查「紅頭嶼」,其當時報告之概要記載於《台灣地輿圖說》之中:「紅頭嶼,在恆春縣東八十里,孤懸荒島,蕃族穴居,不諳耕稼,以蒔雜糧捕魚牧養為生,樹多耶實,有雞羊豕,無他畜,形狀無異台蕃,性最馴良,牧羊於山,翦耳為誌,無爭奪詐虞之習,民人貿易,至其地者,攜火槍,知其能傷人也,輒望然去之,語言有與太西洋相似者,實莫測其所由,地勢周圍六十餘里,山有高至五六十丈者,社居凡七,散列四偶,男女大小不及千丁。」於是始將「紅頭嶼」列歸於恆春縣之管轄,但單在地圖上記載其名稱、位置而已,實際上仍置於政化之外,直至日本領台之後才開始施行較為有效之管轄活動。
此島之島內大多皆為山地地形,至於平原等平坦地形則僅見於海岸處,兩者之比率幾乎為九比一。島上居民高砂雅美族約共有七社,皆分佈於海岸附近地區。

文出:台灣咁仔店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7 01: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