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7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由《老子》所開創的道家學派,學術思想博大精深。它上承上古文化,下啟百代學人;集古代賢哲之妙智,奠中國學術思想之宏基,在哲學、政治學、倫理學以及養生學諸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創造,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演進和古代文明的孕育成熟,產生過無比深遠的理論影響。特別是在倫理學說方面,道家同儒家及中國古代其他學派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優勢。他們在這一領域,對自然與社會、個體與群體的關係的思考,作了比其他學派更為深入的理論探索,成為我們民族影響深遠的倫理學說體系。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在許多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重大現實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發掘,努力加以繼承。
一、關於“反樸歸真” 學說的現實價值
在道德建設方面,道家強調“反樸歸真”。 老子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明確主張淳厚樸實,反對淺薄虛華。為此,老子提出“複歸”的主張,希望人類道德複歸到遠古時代樸實純真的狀態。第二十八章說: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這裏所謂“複歸於嬰兒”,就是希望回歸到嬰兒樸實純真的狀態。在老子看來,嬰兒是天真無邪的,他們沒有任何虛偽造作,其一切表情都是真實、自然狀態的流露。人類的道德,若能回歸到嬰兒的樸真,那就是最理想的了。“複歸於無極”、“複歸於樸”,同“複歸於嬰兒”的意思都是一致的,旨在呼喚遠古時代純真道德的回歸。從表面看,似乎老子是向後看,有歷史倒退之嫌。但實際上,老子的“複歸”論,是對當時社會人心不古、爾愚我詐的黑暗現實的批判,表明老子對純真道德的嚮往與追求。
繼老子之後,莊子也崇尚樸真。他認為:“素樸而民性得矣”,並指出:唐虞之後,“興治化之流,澆純散樸,離道以善,險(傷也)德以行”(《莊子·繕性》,下引此書,僅注篇名),使本原的樸真之德遭到破壞。對此,他大加鞭撻,指出:“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而為仁義,聖人之過也。”為此,莊子明確主張“既雕既琢,複歸於樸”,表明對樸真之德的嚮往。在《天地》篇,他構造了一個“至德之世”的寓言,說:
“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而不知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其意是說,在“至德之世”( 指道德最高尚的時代),人們既無“尚賢”、“尚能”的道德意識,又無“仁”、“義”、“忠”、“信”等道德觀念,但當時的社會卻表現出“上如標枝,民如野鹿”(即在上的首領們行為正直,而民眾無拘無束地生活,像野鹿那樣自由自在)、“ 行而無跡,事而無傳”(即當時的人們有了好的德行,卻不願讓人知道他們的事蹟;他們做了好事,也不需要人們傳頌)等美德。在《山木篇》又說:
“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倡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以上所列舉的莊子的思想,同老子的思想一脈相通,是對老子思想的直接繼承,都鮮明地表達了道家崇尚朴真的道德追求。它對我們民族的文明進步影響極其深遠。道家倡導“反樸歸真”,貴在“樸真”二字。“樸”,是未經加工的自然材料,保存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沒有任何虛偽造作、掩飾包裝,這是一種自然美。“真”,即純真無瑕,它總是同“善” 和“美” 聯繫在一起的。哪里有“真”,哪里就有“善” 和“美”;同樣,“假”總是同“惡”和“醜”聯繫在一起的。哪里有“假”, 哪里就有“惡”和“醜”。所以,追求純真,從本質上說,就是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所以,崇尚樸真,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反映了我們祖先正確而高尚的道德取向。這種道德取向,毫無疑問,同社會道德有許多相通之處,值得我們吸取和借鑒。
今天,我們正在建設和完善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體系,要使社主義道德規範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尤其要發揚道家“反樸歸真”的道德取向,反對唯利是圖的缺德行為。時下,一些人不顧信義,製造、推銷假、冒、偽、劣商品,以假亂真,以劣充優,千方百計對人們搞“坑”、“蒙”、“拐”、“騙”,這都同我們的祖先所追求的樸真之德相背離。所以,針對市場經濟中所出現的不道德行為,當前尤其要借鑒道家的“反樸歸真”觀念,大力崇尚樸真,反對虛假,移風易俗,改造惡習,努力將社會文明推向前進。
二、關於“道法自然”思想的現實價值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老子曾明確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命題。所謂“道法自然”,意在強調實踐“因順自然”的基本原則。“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沒有人為幹預。“自然”莊子又稱之為“常然”,《駢拇》說: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繩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不難看出,莊子所說的“常然”,沒有人為的幹預。要做到“因順自然”,就要體現“無為”意旨,遵循“自然無為”法則。把這種理論運用於道德教育,就順理成章地重視自然之德。老子稱自然之德為“玄德”,老子說:“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這是說生育了萬物而不佔有它;對萬物有所施為,而不恃功圖報;幫助萬物成長,而不主宰它們。這就是所謂“玄德”。不難看出,老子所講的“玄德”,也就是無為之德,它集中體現了道家的利他精神。莊子所講的“建德之國”的道德狀況,亦屬於“自然之德”。它強調“少私而寡欲”,“與而不求其報”,亦包涵可貴的利他精神。毫無疑問,這種精神同社會乃至共產主義道德有相通之處。毛澤東曾大力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這種精神,把“利他”原則推向最高境界,同道家所追求的“玄德”,有相吻合的一面。
此外,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學說,對於當代生態倫理的建設,亦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價值。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我國生態倫理的建設,提上了重要日程。生態倫理的宗旨,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們為了創造滿足生活需要的物質資料,就不能不向自然索取;但是,人類對自然的索取過多,造成生態失衡,又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需要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就需要增強自然保護意識。長期以來,人類在與自然的關係方面,由於認識能力、文化傳統和科技水平的局限,常常片面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而忽視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造成了環境的破壞、生態的失衡,終於給自己帶來災難。1998年長江出現百年未有的大洪水,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游的森林遭到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所致。所以,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自覺維護生態平衡。與此相聯繫,就需要構建生態倫理規範。在這方面,道家的“道法自然”觀念,可以給我們提供理論上的借鑒。
“道法自然” 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要求人們尊重、順從自然法則。老子說:“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稀有不傷其手矣。”(《第七十四章》)這裏所謂“司殺者”指的是自然法則;所謂“代司殺者”,指的是違反自然法則的人為。在老子看來,自然法則不可抗拒,該“殺”的,應該由自然來司殺,如果用人為來代替自然,那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故曰:“夫代司殺者殺”,“稀有不傷其手矣”!這裏把尊重自然法則的重要性,講得多麼清楚明白。
老子的這些思想,在莊子那裏得到了進一步發揮。莊子所謂“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 (《齊物論》),就體現了這一基本精神。“照之於天”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尊重和順從自然法則。莊子還說過:“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秋水》)所謂“無以人滅天”,就是告訴人們,不要用人為代替天為;所謂“無以故滅命”,就是強調不要用巧故否定自然法則。莊子所說的“命”,從表面看,似乎是指天命,但實質上指的是自然法則。這些思想,對於我們增強環保意識,都有啟迪意義。誠然,人類的發展,總需要不斷地改造自然。但是人類改造自然又需要以尊重自然法則為前提。如果我們不顧自然法則,片面地向自然索取,造成生態失衡,就會給自身帶來災難。為此,我們必須順應自然法則,堅持在改造自然中做到莊子所說的“以天合天”或“以鳥養養鳥”(《達生》)。所謂“以天合天”、“以鳥養養鳥”,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按照自然法則來改造自然。這同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一脈相通。
與“道法自然”的思想相一致,莊子還主張同自然物和諧相處。他曾提出“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口號,要求人們與禽獸共居,與萬物並存。這似乎同我們今天所說的保持生態平衡的觀念相類似。莊子嚮往“至德之世”的生態環境,他描述說:
“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粱,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馬蹄》)
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生態和諧圖。它對我們今天建設生態倫理,具有不可忽視的啟迪意義。
三、關於 “少私寡欲”觀念的現實價值
道家強調“少私寡欲”,這對於引導人們正確對待物欲,也有重大啟迪意義。如何對待私欲,是倫理學家長期探討的問題。人們在出生之後,就不可避免地面臨如何對待私欲的問題。“人”,作為社會成員之一,既不可以無欲,也不可以過欲。“無欲”,不僅人們自己無法生存,社會也無法進步。但是,“欲”又不能無度。過度的欲,會導致欲令智昏,乃至造成危害社會的後果。這就需要制欲。老子提出“少私寡欲”,就表達了一種制欲的思想傾向。與此相一致,老子明確提倡“知足”,他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清晰地表達了“知足常樂”的人生觀。雖然,道家的“少私寡欲”命題,也有可能導致禁欲主義(例如《莊子》提出“灑心去欲”,就有禁欲主義傾向),但道家強調“知足”,顯然又是合理的道德選擇。正是這一觀念,對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又具有現實價值。
今天,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正確對待物欲,顯得特別重要。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由於不能正確對待物欲,陷入“人欲橫流”的深淵而不能自拔。他們為了攫取財富,不惜採用種種卑鄙手段,挖社會牆腳,侵吞勞動群眾血汗。為了滿足個人的色欲,有人竟然動用公款嫖娼;為了滿足自己的口欲,有人提出要把“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全都吃遍。這種物欲的澎漲,使不少人走上了犯罪道路,惰落為腐敗分子。其中,特別是一些領導幹部,利用職權,貪汙受賄,影響極其惡劣。這些情況,可謂觸目驚心。它提醒我們,治理腐敗,任重道遠,萬萬不可鬆懈。而要從根本上治理腐敗,就必須引導人們正確對待物欲。在這方面,道家的“少私寡欲” 和“知足常樂”觀念,又有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值,將之借鑒過來,對於醫治一些人物欲澎漲之病、淨化社會風氣,將會產生極其重大的功效。
來源:道教學術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