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 Bodhidharma,具名菩提達磨,譯曰道法 , 也稱『達摩大師』, 係『釋迦牟尼佛』下傳的第二十八代弟子。
祖師, 南天竺的剎帝利種也。本名菩提多羅 , 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王子, 後遇佛教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傳授佛法。改名多羅耶達摩。
祖師賦性不羈 , 放浪形骸,他的人生觀點與其二位兄長不同,以貴為辱,以奢為恥,以貪為敵,以獲得智慧為追求的目標。他常說 :一、要精研佛理,普渡眾生;二、要苦練武功,護國衛民。因而說:『汝於諸法,已經得到通量,要知達摩的意義, 為通為大 , 宜名達摩;』此後,祖師便改名為菩提達摩了。
香至王覺得這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憑藉這兩點征服外敵、治理國家,予益民眾。 菩提多羅不願在王宮養尊處優,而到山野叢林吃苦磨練,在天象寺,因他的身份被發現, 馬上回到宮裡,香至王為他接風洗塵開宴。但他無意這樣顯貴的享受,更無意終日沉醉在佳餚美酒和絲竹管絃之中,對於父王、母后的一片苦心也不為所動。他義無反顧地沿著自己的前途走下去 。
一夜小雨,清晨起來,香至王興致極高,帶著三位王子,登上古堡層樓,欣賞王都古堡與後宮瑰麗的景色,談笑間,忽然般若多羅和尚求見,香至王致贈珠寶,並設素宴款待這位西天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端起銀盤裡的珠寶送到三王子面前,笑了笑道:『請問三位王子,尊父王所贈予光澤圓明珠寶,貴之無價,貧僧能接受嗎?』
大王子、二王子連忙一齊站起來,合掌一揖回到:『回稟祖師, 此珠寶圓明無暇,乃七寶之中最為上乘的。不是祖師之道力,怎麼能受的了呢?』
香至王含笑點頭覺得大王子、二王子回答得很有道理。三王子菩提多羅靜默良久,未置可否。般若多羅看著三王子問道:『三王子,你說呢?』 三王子緩緩站起來,看了父王及兩位兄長一眼,朝般若多羅合掌一揖道:『回稟祖師,這盤珠寶雖是珍貴世寶,但還稱不上至上;在諸多寶之中,真正至上的是佛界法寶;這些珠寶雖然光芒,但真正至上的是智光!這些珠寶雖然明亮,但真正至上的是心明!』;三王子接著又說:『這些珠寶雖然光明,卻不能自然發光,是人的智慧把他磨光,它才透出明亮色彩。這個智慧即是法寶。不管佛祖還是俗人,道雖不同,心寶卻都一樣 』
般若多羅讚道:『三王子通達諸法,珠光辯慧,發明心要,非常了不起,佩服佩服!』
三王子道:『祖師善誘造人,願拜為師!』乃將『多羅』改為『達摩』;『達摩』者,通達法寶之意也!故轉為『菩提達摩』。
真正拜師在十多年後, 香至王過世後,再與二十七祖不期而遇,緣分已至。菩提達摩終成為二十八祖達摩祖師。
祖師易名之後,又向尊者說:『我既已得法,應當去哪一國作佛事,願垂開示。』尊者說:『汝雖得法,還不可遠遊,最好待在南天竺,等我滅後六十七載,前往震旦(支那的譯音),設大法藥,直接上根,千萬不移速行。』
祖師又說:『那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的否?』
尊者說:『汝所化的地方,獲菩提的不可勝數,我滅後六十七年, 其國正有難,水中文布,自可善為降之,汝到時,不要去南方,那裡好為功業,不見佛理,縱然到那裡,也不可久留。』聽我偈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又演八偈,都是預為佛教隆替的暗示,祖師恭稟教義,服侍左右達四十年之久。
等到般若尊者寂化後,祖師便於粱朝武帝普通元年(或說武帝中大通元年),泛海到了廣州,武帝立即派遣使者迎接他到建業(今南京市南);可是話不投契,便渡江到魏朝,在嵩山少林寺那個地方停留下來,闡揚佛法,為達摩禪宗佛法東土的初祖,又稱祖師為中嶽嵩山少林寺的始祖。
隨即面壁九年之久,後來傳法.袈裟給慧可大師(二十九祖,姓姬名光,武牢人),便端居入寂了,時在後魏孝明市太和十九年十月五日,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定林寺。祖師圓寂後三年,魏朝宋雲奉使西域,道經蔥嶺,遇見祖師手攜隻履,翩翩獨行,問祖師何往?祖師說去西天,並對宋雲說: 『汝主已厭世。』,雲聽後,茫然道別東去,回國覆命,明帝已經遐升,宋雲奏聞朝廷,孝莊帝令人開啟祖師的墓穴,空棺裡祇有革履一隻,朝野為之驚嘆,詔命把遺履供奉在少林寺;
孝莊帝心中疑惑問慧可法師:『不知祖師為何隻履西歸?』慧可法師沉思了一陣子才回答道:『依我之見,師傅此生有兩處故鄉,一處是他的父母之鄉─天竺國,一處即是我們東土。現在他雖然西歸故國,但是卻把他的另一半留在東土,使我們世世代代都能感受到他的精神與教化。』大家聽了想起達摩祖師東來的行跡,想起他慈悲眾生的大愛大願,無不感動,淚流滿面。
達摩祖師隻履西歸的消息,很快傳到長江南岸梁武帝那裡。自從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後,武帝一直在悔恨之中,為了請回達摩祖師,曾幾度派人赴北魏打聽達摩祖師的去向,如今卻得到達摩祖師圓寂,葬在熊耳山上,萬分悲痛。於是率領蕭統等滿朝文武直奔熊耳山,方知棺中只有草鞋一隻,不勝驚異。後定 少林寺為《空箱寺》,武帝將蕭統寫的詩偈刻在石碑上,矗立在達摩祖師的墓旁,表達對他的思念。
唐朝開元年間,又被竊取到五臺華巖寺供奉。梁武帝曾撰寫墓誌,刻碑豎立於鍾山,唐太宗並賜謚號曰『圓覺大師』。
釋皎然『達摩大師法門義讚』,讚揚『達摩大師』的道行說:『我師西來,傳于真訣,大輪當路,小乘亡轍;冥冥世人,初見日月,權跡有歸,光雲不滅。』
轉貼至國家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