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關於生活道教的思考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6-2 17:58: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張繼禹道長提出“生活道教”的理念,我非常讚賞。能夠發揚道教的優良傳統,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從而使道教煥發出新的生命。道教作為信仰,為道教界所關注;道教作為文化,則為全體中國人所關注。道教學界的朋友都誠心希望道教能在中國新時期健康發展,繁榮昌盛,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道教是我國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血肉相連,與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的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有待開發的資源難以計量。

  因此,改革開放以來,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受到社會各界和海內外特別優先的關注和推動,形成飛速發展和日新月異的態勢,人才輩出,成果累累,令人欣喜。道教要興旺,除了教內人士的努力,還必須有一大批教外的朋友,他們看重道教,理解道教,研究道教。事實上,道教界的人士正在以開放的心態歡迎教外學者參與道教文化建設;道教學者也正在以誠懇的態度與道教界人士攜手合作,信仰上又互相尊重。教內外的團結氣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融洽友好,這是道教文化之福。當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不少的。長期以來,道教由於理論上缺少創新和活動上趨於保守,逐漸脫離時代,出現衰落和不斷邊緣化的趨勢,令人擔憂。目前雖然氣象更新,走向復興,仍然面臨人才缺乏、教義脫離生活的諸多問題。但有利條件多於不利條件,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充分利用道教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勇於開拓進取,道教的衰而復興是大有希望的。我在九十年代初寫過一篇《道教精神略論》,為道教精神呐喊揚威。現在我想談幾點意見,以表示對“生活道教”理念的支持。

  二、道教同所有宗教一樣,都有超世的追求,它要擺脫世俗生活對人的各種束縛和痛苦,使人獲得一種完滿的幸福和自由。對道教來說,它的超世信仰便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神仙是一種超人,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利害、是非、得失以及生老病死的困擾。在這個意義上,道教是非生活化的非現實化的,而是高於生活,超越生活,這正是它能吸引廣大信眾之所在。

  三、道教同所有宗教一樣,它的組織與信眾又生活在現實世界裏,與社會各界發生各種聯繫,並且必須與現實的社會制度相適應,以便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創造基本條件;同時又必須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以便引導人們通過修道,從現實出發走到得道的目標。因此道教又有入世的一面,具有現實的品格。

  四、同其他宗教不一樣,道教不是通過否定現實人生而達到超越現實人生的目標,而是通過改良現實人生達到超凡成道;不是通過否定肉體達到靈魂得救,而是通過強固肉體、脫胎換骨,獲得永生。所以道教的現實品格比一般宗教更為突出和強烈,這是它的傳統。“生活道教”的提法,確能體現道教所特有的精神。

  五、“生活道教”的含義,並非僅指道教要走近現實生活,或者使道教生活化、世俗化,而應理解成要使道教影響生活、改良生活、提高生活、推動生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為大眾利益和社會進步服務。因此,它仍然要保持它的宗教理想,保持它的超越精神,保持它的神聖性和神秘性,只是它的超越精神不能脫離生活,恰恰只能在積極介入生活、改變生活中實現宗教的超越。所以把道教生活化理解為功利化是錯誤的,理解為隨順世俗也是錯誤的。

  六、我的理解,“生活道教”的內涵和特徵至少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開展和說明。

  (一)從生命宗教的角度闡揚。道教是重生的宗教,它教導人們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煉養生命,以證成大道。主張性命雙修,形神抱一,生理生命與精神生命並重,以“生道合一”為修道的最高目標。而所謂“大道”,其本質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機,是永恆的生命能量。

  所謂“修道”就是使個體生命與大道一體化,從大道吸取生命的能量,在精神上達到極高的境界,在生理上實現生命質量的飛躍。由於重生,道教的養生文化最為發達。它不僅是一整套生命信仰、生命哲學和生命科學的理論,而且還有各色各樣的煉養途徑和方法,以便於實踐和操作。現今流行的中醫藥學和確有實效的氣功功法,其中相當數量出自道教養生文化。這些文化資源的開發、整理和運用,必將大大促進我國生命科學的發展,為民眾身心的健康造大福。由於重生,道教必然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反對濫殺動物、破壞樹木,以“道法自然”為宗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積極參與社會環保事業,為切實改善我國的自然生態做出貢獻。

  (二)從仙道內含人道的角度闡揚。道教歷來主張應納人道入仙道,先學做人,後學成仙,在人道的基礎上證成仙道,所以修人道是修仙道的必要的基本條件,這就保證了仙道之路始終是健康正道,不至陷溺為詭異邪說。葛洪雲:“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道教內丹功法以“性命雙修”為指導原則,而修性的重要內容便是德性的修養,它不僅是丹功的基礎,也貫穿在整個修道的過程。而且道教向來主張功行兩全,內修真功以長生,外修真行以濟世,內外並重成為道教的優良傳統。道教歷史上的高道,之所以能振興道業,影響社會,在民眾中樹立崇高威望,重要原因是他們關心社會,苦己利人、濟困拔貧,為大眾做了許多好事,所以得到社會的讚揚和支持。為了修道和救世,道教人士大力行善積德,開發救濟事業,積極發展中醫藥學

,治病救人,成為社會福利公益事業的一支重要推動力量,這個優良傳統應該加以發揚。

  (三)從愛國愛族的角度闡揚。道教歷來被視為一種治國安民之大術,其有為的道教領袖,也往往成為社會改革的推動者,從道教的角度反對戰爭和暴政,促進社會進步和安寧。例如全真七子之一丘處機勸說成吉思汗收斂殺戮之心,“以敬天愛民為本”,並且盡力救助困苦於戰火中的難民,對於安定當時社會起了重要作用。道教歷來熱愛中華民族和民族文化,在歷史上政治分裂時期,道教同儒學和佛教一道維持著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使中華民族作為文化的共同體始終沒有分裂,從而為後來的政治統一創造了必要的思想條件,它是有歷史功績的。

  近代道教學者陳攖甯大師是一位愛國者,他在列強侵侮、國難當頭的時候研究道教仙學,目的就是為了愛國強族,振奮民族精神,強壯國民體魄,把道教看成“今日團結民族精神之工具” ,“須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揚道德,即所以救國” 。

  陳攖甯大師開創了近代道教的愛國主義傳統,他的精神感人至深。今日香港、澳門回歸,台灣尚有待和平統一,當此之時,道教文化應當並且已經成為兩岸統一的一個重要思想渠道。

  臺灣道教界的主流是愛國的,他們的根在大陸。兩岸的道教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的認同,有利於和平統一。香港道教界是愛國的,他們曾為香港的回歸和大陸的建設做出過貢獻,現在仍然為鞏固香港的回歸與清除香港殖民地文化繼續在做貢獻。

  (四)從開放容納的角度闡揚。道教具有老子所說的“容乃公,公乃王”的精神,因此上能夠融納諸說,兼綜百家,在現實生活中最能與其他信仰或團體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事,這是它的優良傳統。這使它比較容易適應新的時代和新的文化,並且不斷吸收新的營養,以豐富自己的文化。中國儒、佛、道三家都有包納寬厚的傳統,而以道教的容量最大。故《道藏》兼收諸子百家及醫學、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多學科作品,使《道藏》成為中國文化一大資源寶庫。道教文化的影響因而也遠遠超出教徒的範圍,遍及於各個文化領域和社會各階層,這是道教的一個特點。這其中特別應當提到道教對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今後要發揚這種吸收先進思想文化的傳統,大力吸收當代最先進的科技文化,使道教文化重新具有它的先進性。

  (五)從道教的民間性闡發。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古代民間信仰與道家理論相結合的過程,因此道教文化最具有草根性,與民間信仰接近,與民眾文化交滲,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魯迅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從消極的方面說,道教往往由於民間信仰的影響而發生粗俗雜亂的現象,甚至使自家面貌不清。從積極的方面說,道教的健康發展可以帶動民間信仰走向正規和高層,又能豐富大眾文化的內容,形成良性的互動。

  (六)從神仙信仰新理解的角度闡揚。傳統的神仙形象,一是長生不死,二是逍遙自在,三是神通廣大,現在相信的人不多了。應當對“神仙”的內涵作新的詮釋,使人們覺得做神仙是可能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活神仙。我想神仙並不神秘,他是人修煉而成的,他應具有這樣的特性: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而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

”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的心境。能夠做到以上五條,就可以稱為活神仙。魏晉玄學家說得道者“應物而無累於物”,全真道高道說:“真性不亂,萬緣不掛,不去不來,此是長生不死也”,他們已經指明所謂的神仙和長生不死,並不是指肉體能永生的人,而是指生活在高層次精神境界中的人,是不被異化、不失本性的人,是形神俱佳的人。這樣的目標既是高明的,又是可能達到或部分達到的。所以應當像儒家提倡“人皆可以為堯舜”和佛教提倡“人皆可以成佛”的口號那樣,道教是否也可提倡“人皆可以成仙”的口號,以便推動人的生命的優化。所詣“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的桃花源,人們只要努力建設,人間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不需要到天國去尋找。

註釋
《抱樸子·對俗》
《前中華全國道教會緣起》
《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31 05:2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