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6-6
- 最後登錄
- 2019-3-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08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9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萍蹤傳書(作者:李敏)(原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淪爲二流大國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因此說英國是死皮賴臉追隨美國,屈尊俯就甘爲“跟班”,實際上尚未看到事物的本質。二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借助美國力量撮合西歐以對抗蘇聯,作爲受援份額最大的國家,英國得了總額五百億美元“馬歇爾計劃”中的百分之六十,英美聯盟無疑是冷戰的産物。”
按照璐韶逸的看法,作爲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和新興的超級大國,前者有經驗後者有實力,兩者又都是同文同種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壹拍即合。維持國際秩序美國需要英國的支持,無論在北約還是歐洲的事務,英國從中配合運作,比山姆大叔指手畫腳要技巧策略許多。當年的哈利法克斯勳爵曾說,“他們美國人是有錢的暴發戶,這是真的,但是我們英國人是貴族,有的是智慧,”從中可以看到英國自視甚高和老謀深算。
古人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紅袖添香的璐太太上的了廳堂,下的了廚房,她給大夥兒備下了豐盛的晚宴,雞鴨魚肉整了滿滿壹桌。雖然沒有“吳中菰菜羹、鲈魚脍”,從海外華人的角度看,級別之高夠得上滿漢全席。自從出國以來,除了西德夏教授和挪威柳老師,這是第三次家宴,況且在座的是聯肩疊背的插兄同窗,“山肴海酒地爲盤”,不拘禮法,極其豪邁。我們仿佛又回到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的少年時代。
勸酒的璐韶逸把盞言愁:“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大成笑道:“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我接著說:“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于是以大碗盛酒,我們圍坐相向,大酌狂飲。在衣冠袍帶的大學時代,豐神俊美的璐韶逸有七步之才的名聲,才思敏捷的大成有舌辯群儒的美譽,如今大家仿佛回到校園生活,同歡同賞,知音識趣,不覺寒暑,也沒有了利欲之情。將世間的雜然俗事抛之腦後,肆意酣暢,放浪形骸,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第二天吃好早餐,璐韶逸送我們到英國公司辦理公務,代表意大利方面和對方簽訂銷售合同。臨行前看著我們的打扮,東道主說,“看妳們倆穿的皺巴巴的,像鄉巴佬,這可不行,影響中國公司形象,英國人講究這壹套,幹脆穿上我的西裝得了。” 上午很順利辦好了公事,隨即開車去見伯父,到了地方讓我下了車,他倆關照晚上來接,然後壹溜煙開走了。
倫敦這片高尚住宅區建于十九世紀初,將近兩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看來就像個貴夫人那樣從容不迫,雍容典雅。這裏的社區中心是壹個哥德式的教堂,鵝卵石路面的街道十分整潔,兩邊的林蔭大樹打開碩大的綠傘,草地上不知名的小花盛開,略帶幽香的清風迎面撲來,吹拂發絲,沁人心扉。
這裏的建築雖然有了年代,之間的空間和道路規劃,顯然寬敞過倫敦其他的街區。此處的花園別墅古舊然而不乏華美,彌漫著維多利亞時代的貴族氣息,第宅宏麗莫與爲比,花卉之奇亭榭之好,平常人家所不能仰望,偶爾有名貴的私家車悄然駛過,顯然是社會精英和名流出沒的地方。
穿過草木蔥郁的前花園,面前是壹棟白色的小樓,綠色的藤蔓爬滿了整個牆面,點綴著紫紅色的薔薇。看到了刻有名號的銅牌,我按了門鈴。開門正是伯父本人,雖然上了年齡然而精神矍铄,他緊握我的手開心地說,“正盼著妳來呢,看這裏的環境怎樣? 我都成了偏安壹隅的隱士了。”
未見人先聞聲,濤聲依舊的伯母鄉音未改,她招呼客人的熱乎勁,就像林黛玉初到賈府時的王熙鳳。我們在客廳的沙發坐下,伯母准備了中國瓜片和英國水果拼盤,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從這裏潔淨的窗戶望去,可以看見後面不遠的湖區,停泊著壹些五顔六色的遊艇,支支船桅就像壹片小樹林,在鏡面般的湖面上影影綽綽,有壹種說不上來的視覺效果。
文革期間本人尚且年幼,父母對其家史三緘其口,禍免生肘。到了倫敦通過伯父詳細介紹,家族史的細節才得以徹底的明了。祖父李斯苞,籍貫福建永春,畢業于著名華僑陳嘉庚1918年創建的集美名校,後赴南洋經商,成爲馬來西亞僑領。祖父樂善好施,扶貧濟困興建學堂,國難當頭慷慨解囊,捐助抗日義軍。壹九四二年在避難途中,由于漢奸告密,祖父攜眷乘坐自備汽車被日軍劫持,翼日和族群同胞數百人,被日寇殺害于家産橡膠園之中,襁褓嬰兒盡遭魔手。
祖父就義之年四十二歲,祖母吳氏率六位兒女同時殉難。烏呼哀哉,只遺下壹雙孿生子光前裕後和長子倍德,(父母被捕,叔父裕後得悉凶訊,孝思所動急忙駛車前往探視,遂亦被日本兵壹並拘拿,晚間叔父自松綁繩,臨危霎那拔步飛奔,寇卒以步槍射擊,渠適爲蔓枝絆倒,未中,躍身泅過彼岸,得以虎口余生)。
伯父倍德行醫,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博士;父親光前行船,交大航業管理系畢業;兄弟倆同爲馬共抗日義軍創始人,太平洋戰爭時期,與英國皇家陸軍合作進行抗日,雪恥蒙光以報國難家仇,因爲赫赫戰功,獲不列顛帝國員佐騎士勳章。但是以後他們的人生出現戲劇性的變化。
1945年日本投降,英國恢複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其後頒布緊急法令,對以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反對殖民主義的馬共,進行大肆搜捕和圍剿,昔日的抗日同盟,成了兵戎相見的對手,與英軍厮殺打叢林戰的伯父與父親,從抗日戰士變爲民族解放的鬥士,也就成了殖民政府的重點通緝對象。
解放以後應人民政府邀請,伯父和父親雙雙海歸報效祖國。叔父裕後留守馬來西亞,繼承父兄産業從商。伯父爲上海著名醫學專家,父親光前即參與創建新中國海軍,退役以後成爲中國第壹代遠洋輪船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兩人均受到沖擊,此後伯父攜全家出洋定居英倫。時光荏苒,奇怪的是數十年後,當伯父舉家從祖國移居到倫敦時,並沒有因爲曆史恩怨,而導致英國政府爲難伯父,反而將其奉爲上賓,可謂是西方式的統戰。
作爲德高望重的英國大學教授,退休後伯父在倫敦頤養天年,時不時有英國媒體上門采訪,請他講述馬共的曆史,回憶二戰期間南洋群島戰役,和當年與盟軍並肩作戰以及後來反目成仇的真實故事。眼前飽經風霜的伯父,已經是壹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聽著他抑揚頓挫的話音,使我不禁感慨萬千。風燭殘年的伯父,就像壹本碩果僅存的曆史教科書。父輩祖輩的傳奇生涯,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抵抗外侮和華僑血淚的曆史濃縮。父輩壹生跌宕起伏,年輕時代投筆從戎,毅然回歸參加建設新中國。伯父晚年之際卻又重返歐洲,回到了人生的初始點,這樣的生命軌迹是事先無法想象的。
中午時分,我們壹同來到附近的壹家飯店,也好嘗嘗英國人的午餐。飯店是開在壹幢英式小樓的底層,十分安靜優雅,長方形的餐桌上覆蓋的台布,既有古典風格又有當下季節的色彩,齊腰的窗台上裝點著絢麗的鮮花,推開窗戶,外面是壹個碩大的花園,如果客人願意的話,也可坐在花園裏用餐,同時享受金色陽光和自然風光。這裏來的都是當地的熟客,壹個帶著領結的英國跑堂走來,因爲是遇上了老主顧,他像訓練有素的管家般彬彬有禮,壹邊將我們引向自己的位置,壹邊說,“教授夫人,教授先生,這張桌子是特別爲您們預備的。”
伯母給我點了牛排,煎魚,大蝦,焖羊羔腿和大盤的沙拉,加上湯,前菜和佐食的各色面包及西點飲料,在伯父的指令之下,只見侍者川流不息傳了壹桌,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有菜只管上,不需等待,也不需撤盤。看來古板的英國侍應生,在伯父的調教之下,很能適應中西飲食文化的合璧和對接。我原先多多少少的拘謹,也就蕩然無存了,這頓午餐吃得實在過瘾。吃完午飯,我們沿著小街壹路散步。百看不厭的小鎮上居然還有噴泉,在街心花園中央頂起水柱,水花四濺的聲響中,妳卻不會感到喧囂,反而有壹種靜谧催眠的感覺。回到家裏,伯母上了道地的英國咖啡,伯父開始進入嚴肅的正題。
伯父告訴我,年前他和馬來西亞的叔父見了面。叔父既要管理橡膠園等祖産,又在大馬公會兼任僑領之職,畢竟上了歲數,力不從心,雖有壹子,現任馬來西亞政府經濟部門高官,已是無暇顧及家業。伯父本人年事已高,膝下壹女,現爲倫敦銀行高管,也是完全英國化了。對于我的前途,他有兩個建議,壹是留在英國深造,通過他在政府的關系,讓我留下來應當不是難事,二是到馬來西亞經商,協助叔父打理家族企業,想必國內的父親也是贊同的。無論在英國還是馬來西亞,有家族的庇護和支持,今後發展容易事半功倍,伯父希望我能慎重考慮。
我回答道,現已得到維也納大學的錄取,如能先在那裏完成學業,就不必在英國另起爐竈。至于經濟方面,我多年在農村鍛煉,自食其力應該不成問題,同時也可測試自己對生活壓力的承受能力。祖父當年只身下南洋,還不是赤手空拳打天下,最後成就事業。二戰期間因郵政不通,在劍橋攻讀的伯父沒有了家援,勤工儉學還是最終完成學業,都是我輩的楷模和榜樣。至于馬來西亞方面,是否可以聘請職業經理,考慮增加現代西方企業管理的元素,況且叔父的身體還硬朗。本人剛剛來到西方世界,需要壹個適應過程,今後若要獨當壹面,也要行伍出身才是,希望給我壹點時間做准備,以後才能夠接好班,對得起父輩的重托。
聽了我的想法,看來是出乎老人的意料,他起身站在窗戶前,望著花團簇擁的外景,沈默了壹會兒,轉過身對我說,“好,年輕人有志氣,我們給妳壹段時間鍛煉,這裏的環境確實和國內有很大的不同。職業經理的想法很前衛,到底是新生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個事我和妳叔商議壹下。妳吃苦耐勞想獨立闖出壹條路來,這和家族事業並不矛盾,我十分欣賞妳的鴻鹄之志。不過妳要答應壹個條件,今後無論有什麽過不去的坎,必須立即告知。妳畢竟也是成了家的人,也要爲望眼欲穿的妻兒著想。”
黃昏時分,伯母親自下廚,張羅了整整壹桌酒菜,款待遠道而來的子侄。堂妹也特意趕回相聚,這是離開祖國後第壹次見到族人,心中充滿喜悅。伯父建議大家爲家族的興旺幹杯,希望我們作爲華僑子女,不論身在何方,不能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老人們讓我在這裏多住些日子,以敘闊別之情。我表示這次公務在身,還得趕回意大利交差,今後僑居奧地利維也納,同住壹個歐洲,來日方長,見面的機會有的是,屆時我自然會經常到倫敦探親。
在倫敦逗留的日子裏,堂妹帶著伯父和我驅車到劍橋壹遊。地處倫敦以北九十公裏的劍橋市,人口不到十萬,劍橋大學和這個城市融爲壹體,不分彼此。我們來的是正當時,初夏是劍橋壹年中最美的季節,貫穿市區的劍河,在陽光的照耀之下碧波蕩漾,林蔭大樹和草坪壹片翠綠,櫻花玫瑰萬紫千紅,幽雅高貴,超凡脫俗,仿佛來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境。
伯父的母校劍橋大學,成立于十三世紀初,曆史上出過八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牛頓、拜倫,培根和達爾文等名人均出自該校,這些偉人用自己的思想感召世人,影響世界的曆史進程。著名的科學思想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是劍橋大學數學物理學系現任教授,伯父和我都是這位傳奇物理天才的Fans。有時候不禁做如此想,霍金之所以患上了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受盡病魔可怕的折磨,莫非是他泄露了天機所致?
事後璐韶逸對我說,“老弟又爲何不留在家族中大展宏圖,聽從令尊伯父的建議,也可少吃苦頭事半功倍”。我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大成說:“妳還不是壹樣,貴爲封疆大吏之後,不像我們草芥布衣,本可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如今又何苦棄祖蔭而來到英倫呢?”璐韶逸聞之大笑,說道:“所謂‘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羁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這就是我的人生觀,兩位老同學是知道的。”
。
對于倫敦而言,雖未謀面卻已神交,從曆史書籍,文學作品,旅遊指南以至于電影電視,自以爲對其認識已是十分全面,但是如今來到英國,當我第壹眼看到倫敦之際,那種震撼至今記憶猶新。站在世界四大都市之首的倫敦城中,即便閉上眼睛,也能感覺到這座皇都的氣勢。
先甭說白金漢宮和威斯敏斯特宮的皇家氣派,漫步于坦道通衢大街小巷,這裏的廳殿樓閣,依舊是峥嵘軒峻;其中的樹木山石,仍有蓊蔚因潤之氣,不見有衰敗之相。鍾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雖然已是昔日風光不在,但是正如紅樓夢形容榮甯二府時所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及先年那樣興盛, 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氣象不同。”
曆史上英國有許多“之最”和“第壹”,如英國是全球首個爆發資産階級革命的先驅,第壹個工業化國家, 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擁有世界最頂尖的高等學府,第壹個老牌殖民大國,以及十九世紀倫敦就成了最早有公共汽車的城市,而且有了世界上第壹條地鐵,等等。看來近代史英國的強盛絕不是偶然的。
說到英國海外殖民地的規模,可以說是史無前例。近代史的英國先後打敗擁有“無敵艦隊”的西班牙,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和不可壹世的法蘭西帝國,將世界上許多地方掠入大不列顛殖民帝國的版圖(北美獨立戰爭以前,美利堅也是英國的海外領地。鴉片戰爭侵華的八國聯軍,就是當時的列強老大英國起的頭),其全盛時期占有的殖民地比英國本土大上壹百多倍。那時候的英國之所以如此強大所向披靡,究其原因,無非是英國當時擁有先進的工業,社會制度,以及宗教改革後思想文化的解放,另壹方面,“落後就要挨打(斯大林的話)”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最終喪權辱國的清廷爲例,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驕妄自大,愚昧閉塞。清朝後期政治黑暗腐朽不堪,貪汙成風,吏治敗壞,各級官員營私舞弊,中飽私囊,最終必然是加重百姓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和清朝的危機,西方列強乘虛而入,摧枯拉朽,也就成了必然。假若當年的清朝像唐朝那般強大,蚍蜉撼樹的洋夷那敢前來冒犯。整個世界崇尚弱肉強食的理論,欲立于世界先進之林,首先就必須要成爲強者。
善解人意的璐韶逸開著車,帶我們遊覽倫敦,不只是那些先聲奪人的名勝古迹,中間穿插著倫敦各區綠茵深處的壹些小鎮。有時妳很難分清何是鄉村何是城市,說是鄉村卻像城市,說是城市又像鄉村,亦鄉亦市,抹平了之間的差異。比如說倫敦四區的Kew,泰晤士河邊上的Richmond,以及姹紫嫣紅的Grasmere Village,實際上是倫敦市鬧中取靜的所在,這裏的城裏人住的是田園別業,過的是從容節奏下的優雅生活。
無論是甯靜的街巷,還是熱鬧的酒館,所見之人很難分辨究竟是普通的農民和市民,還是身價不菲的貴族。倫敦這樣的區域比比皆是,其氛圍顯得安詳簡樸而不乏個性。這個國家多少年來的輝煌發展,造就了洗盡鉛華的文化底蘊(不禁想起貞觀之治以後,高速發展的唐朝經濟,堪稱當時的世界之最,其輝煌的文化也同步達到巅峰)。對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大潮,往往形成了精神綠洲缺失的文化沙漠,同樣是曆史意義上的社會進步,結果卻是大相徑庭,令人不禁扼腕歎息。
太陽從雲朵的縫隙透出光線,灑滿屋頂,草地和街道,萬物都活了,生機勃勃。我們驅車行進,作爲中華帝國的後裔,如今踏在當年欺負我們夠嗆的夙敵-大英帝國土地上,有壹種難以形容的複雜心情。倫敦的最難得之處,就是顯而易見的多元文化。或許是因爲當年叱詫風雲,海外領地遍布五洲四海,征服他人的同時,不知覺中吸取各國文化,兼收並蓄,博采衆長。這裏的人文建築,不但出之不同的曆史時期,而且來自世界上不同地區的文化。其中除了歐式,有印巴,斯拉夫,伊斯蘭,東南亞,加勒比海,非洲和南美,不壹而足,這種令人眼花缭亂的異國風采,是歐洲其他地方不多見的。
沒有來到這裏之前,總以爲英國是白人的天下,現在才發現倫敦大街上的各色人種,令人目不暇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皇都,其天子腳下的市民來自地球各處,擁有多元的種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光光語言就有三百余種。奇怪的是,英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戶籍制度(居民沒有戶口本和暫住證,英國專政機關也不充當戶口管理的角色),來自遠東的人們會很本能地想到壹個問題,大英帝國又是如何控制和管理數量如此龐大的外來人口和外國人呢?如何消除不穩定因素,和防範境外敵對勢力呢?
有時候不禁做如此想,如果上海的百分之三十的居民,是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度的外族人,同時他們有著不同的宗教,文化,理念和信仰,這該是壹個什麽樣的光景呢?俗話說,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看來這方面有學習借鑒的余地。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如今沒有了,卻吸納了衆多昔日的臣民,應該說沒有博大包容的胸襟,是很難做到這壹點。
在歐洲,大家總是仰著脖子看英國,歐洲人心目中的英國,是壹個曆史悠久的大國,有著令人贊歎的文明史。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十四行詩,無疑是歐洲古典文化的頂級品牌。公元壹世紀,羅馬人在泰晤士河畔建造了壹個聚居點,就是今天倫敦的雛形,至今約有兩千年,然而當時中國已經是太平盛世的大漢王朝,強盛富饒,聲威遠播,與西羅馬並列爲最強大的世界帝國。張骞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就是出自漢代。那時候的倫敦還只是個羅馬人治下的小村莊,“倫敦”來自于當地凱爾特人的語言,意思就是“荒漠之地”。如果和中國的曆史相比,說實在的,英國還嫩的很呢。
在曆史上英國飽受外侵,除了羅馬人以外,先後有北歐的丹麥人和法國的諾曼人。由此英國人學到了壹個道理,壹個民族若要不挨打,不讓異族小瞧自己,就不能搞那些花拳繡腿的表面功夫,而必須要真真切切自強不息。曆史上的倫敦有過三次大難,第壹次是大瘟疫,使倫敦變成鬼城;第二次是大火災,整個倫敦城因此付之壹炬;第三次就是納粹空軍的狂轟濫炸,令倫敦成爲滿目蒼夷的殘牆斷垣,但是每次倫敦都能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萍蹤傳書》已經在中國大陸出版並在上海書城正式上架,最新發行渠道鏈接如下(請複制網址到浏覽器查看):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id=40104620927
發行信息請閱李敏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minli868
李敏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1757666121
http://level.account.weibo.com/u/?id=1757666121
來信請寄電子郵箱renheju.co.ltd@hot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