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7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太 極 的 概 念 , 比 較 早 使 用 的 , 有 《 莊 子 》 和 《 易 傳 》 , 一 般 在 宇 宙 論 、 方 法 論 上 用 的 太 極 概 念 , 主 要 繼 承 自 《 易 傳 》 。 《 易 系 辭 傳 》 ︰ 「 易 有 太 極 , 是 生 兩 儀 。 兩 儀 生 四 象 , 四 象 生 八 卦 。 」 意 思 《 易 》 成 卦 的 過 程 , 先 是 有 個 太 極 , 尚 未 開 始 分 開 蓍 草 ( 易 佔 用 蓍 草 做 工 具 ) , 分 蓍 佔 後 , 便 形 成 陰 陽 二 爻 , 稱 做 兩 儀 。 二 爻 相 加 , 有 四 種 可 能 的 形 象 , 稱 為 四 象 。 由 它 們 各 加 一 爻 , 便 成 八 卦 。 這 裡 講 是 八 卦 畫 出 的 過 程 。 不 過 在 中 國 的 典 籍 中 , 《 易 》 素 來 是 作 為 窮 盡 天 地 之 奧 秘 的 哲 理 書 的 , 對 成 卦 過 程 的 分 析 , 根 本 說 來 , 也 是 對 天 地 開 闢 的 概 述 。 太 極 生 兩 儀 , 便 是 由 太 極 的 分 化 形 成 天 地 的 過 程 , 兩 儀 , 即 是 天 地 。 前 面 提 到 的 對 太 極 的 各 種 說 法 , 便 都 是 基 於 這 一 點 。 太 極 的 概 念 經 常 與 《 易 》 學 一 起 出 現 。 道 教 的 《 易 》 學 有 自 己 的 獨 特 體 系 , 太 極 的 概 念 始 終 是 道 教 《 易 》 學 的 重 要 概 念 , 也 是 其 宇 宙 論 、 宗 教 修 養 理 論 和 法 術 理 論 的 重 要 的 基 本 概 念 。
道 教 長 期 來 在 自 己 的 修 行 實 踐 中 , 和 理 論 探 索 中 , 使 用 太 極 的 概 念 , 並 且 大 大 地 豐 富 了 太 極 的 內 涵 , 形 成 了 以 太 極 為 核 心 的 系 統 學 說 , 最 重 要 的 , 便 是 《 太 極 圖 》 。
《 太 極 圖 》 最 初 由 陳 摶 傳 出 , 原 叫 《 無 極 圖 》 ︰ 陳 摶 是 五 代 至 宋 初 的 一 位 高 道 。 他 是 位 傳 奇 性 的 人 物 , 對 內 丹 術 和 《 易 》 學 都 有 很 深 造 詣 。 據 史 書 記 載 , 陳 摶 曾 將 《 先 天 圖 》 、 《 太 極 圖 》 以 及 《 河 圖 》 、 《 洛 書 》 傳 給 其 學 生 種 放 , 種 放 以 之 分 別 傳 穆 修 、 李 溉 等 人 , 後 來 穆 修 將 《 太 極 圖 》 傳 給 周 敦 頤 。 周 敦 頤 寫 了 《 太 極 圖 說 》 加 以 解 釋 。 現 在 我 們 看 到 的 太 極 圖 , 就 是 周 敦 頤 所 傳 的 。
至 於 太 極 圖 , 是 從 上 往 下 讀 的 。 為 什 麼 同 一 圖 可 以 從 兩 個 相 反 的 方 向 來 讀 它 呢 ? 原 來 道 教 認 為 , 從 大 道 化 萬 物 的 順 序 看 , 是 從 太 極 分 陰 陽 開 始 的 , 煉 內 丹 則 是 逆 著 來 路 返 回 到 大 道 , 與 道 同 體 , 自 然 長 生 不 死 成 神 仙 。 所 以 順 化 逆 化 方 向 相 反 , 但 所 沿 著 的 路 徑 則 是 同 一 條 。
周 敦 頤 寫 下 《 太 極 圖 說 》 , 解 釋 太 極 的 奧 秘 , 文 章 很 短 , 但 提 綱 挈 領 , 十 分 精 到 。 他 的 解 釋 , 第 一 句 是 「 自 無 極 而 太 極 」 , 意 思 是 從 無 極 生 出 太 極 , 但 南 宋 著 名 的 理 學 家 朱 熹 整 理 注 解 《 太 極 圖 說 》 時 , 刪 去 了 「 自 」 字 , 改 成 「 無 極 而 太 極 」 認 為 無 極 只 是 形 容 太 極 , 說 明 它 之 上 沒 有 更 高 的 本 原 。 這 並 不 符 合 陳 摶 所 傳 《 太 極 圖 》 的 原 意 , 而 且 抹 去 了 它 出 自 道 教 的 事 實 。 同 時 , 朱 熹 對 圖 也 有 個 別 改 動 。 我 們 且 將 周 敦 頤 的 原 文 引 在 下 面 , 在 括 弧 裡 附 上 我 們 的 解 釋 。
自 無 極 而 太 極 。 太 極 動 而 生 陽 , 動 極 而 靜 ; 靜 而 生 陰 , 靜 極 復 動 。 一 動 一 靜 , 互 為 其 根 。 分 陰 分 陽 , 兩 儀 立 焉 。 陽 變 陰 合 , 而 生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五 氣 順 布 , 四 時 行 焉 。 五 行 , 一 陰 陽 也 ; 陰 陽 , 一 太 極 也 ; 太 極 , 本 無 極 也 。 五 行 之 生 也 , 各 一 其 性 。 無 極 之 真 , 二 五 之 精 , 妙 合 而 凝 , 乾 道 成 男 , 坤 道 成 女 。 二 氣 交 感 , 化 生 萬 物 , 萬 物 生 生 而 變 化 無 窮 焉 。
( 從 無 極 化 生 太 極 。 太 極 運 動 產 生 陽 性 , 動 到 極 點 , 轉 化 為 靜 止 ; 靜 止 產 生 陰 性 , 靜 到 極 點 又 重 新 運 動 。 一 動 一 靜 , 互 相 做 對 方 的 根 據 。 分 出 了 陰 陽 , 天 地 兩 儀 也 就 確 立 了 。 陽 與 陰 變 化 相 交 合 , 於 是 產 生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五 行 之 氣 依 著 順 序 流 行 布 化 , 四 時 便 運 行 了 。 五 行 統 一 於 陰 陽 ; 陰 陽 統 一 於 太 極 ; 太 極 是 根 據 於 無 極 的 。 五 行 產 生 後 , 各 有 自 己 的 性 質 。 無 極 的 真 性 , 陰 陽 五 行 的 精 華 , 玄 妙 地 結 合 凝 聚 , 由 乾 健 之 性 生 成 陽 男 , 由 坤 柔 之 性 生 成 陰 女 。 陽 男 和 陰 女 二 氣 交 接 感 應 , 化 生 萬 物 , 萬 物 生 生 不 息 , 於 是 變 化 無 窮 了 。 )
惟 人 也 , 得 其 秀 而 最 靈 。 形 既 生 矣 , 神 發 知 矣 , 五 性 感 動 而 善 惡 分 , 萬 事 出 矣 。 聖 人 定 之 以 中 正 仁 義 而 主 靜 , 立 人 極 焉 。 故 聖 人 與 天 地 合 其 德 , 日 月 合 其 明 , 四 時 合 其 序 , 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君 子 修 之 吉 , 小 人 悖 之 凶 。 故 曰 ︰ 立 天 之 道 , 曰 陰 與 陽 ; 立 地 之 道 , 曰 柔 與 剛 ; 立 人 之 道 , 曰 仁 與 義 。 又 曰 ︰ 原 始 反 終 , 故 知 死 生 之 說 。 大 哉 易 也 , 斯 其 至 矣 !
( 只 有 人 類 , 得 到 無 極 真 性 、 陰 陽 五 行 的 精 粹 , 因 此 最 是 靈 慧 。 形 體 一 旦 生 成 , 他 的 神 明 產 生 了 知 識 , 生 活 中 的 萬 事 也 就 生 出 了 。 聖 人 定 下 中 正 仁 義 的 原 則 而 以 靜 為 主 張 , 這 就 確 立 了 做 人 的 根 本 準 則 。 所 以 聖 人 的 德 性 與 天 地 相 符 , 其 明 智 與 日 月 相 合 , 行 事 的 秩 序 與 四 時 的 推 移 相 合 , 趨 吉 避 凶 , 與 鬼 神 的 不 測 功 能 相 合 。 君 子 照 它 來 修 身 , 所 以 總 是 吉 利 , 小 人 違 背 它 行 事 , 所 以 不 免 於 凶 險 。 因 此 說 ︰ 確 立 天 行 的 準 則 , 叫 做 陰 與 陽 ; 確 立 地 處 的 準 則 , 叫 做 柔 弱 與 剛 強 ; 確 立 人 事 的 準 則 叫 做 仁 與 義 。 又 說 ︰ 推 知 其 本 始 返 回 到 最 終 的 道 理 , 所 以 能 夠 明 白 死 與 生 的 學 說 。 偉 大 啊 , 易 , 這 就 是 最 高 明 的 真 理 了 ! )
周 敦 頤 的 《 太 極 圖 說 》 , 以 簡 潔 的 語 言 解 釋 了 太 極 圖 , 基 本 上 是 符 合 道 教 的 思 想 的 。 後 半 段 比 較 多 地 講 了 儒 家 的 仁 義 道 德 思 想 , 但 一 般 來 說 , 道 教 並 不 反 對 這 些 思 想 。 前 半 段 , 則 相 當 顯 明 地 表 達 了 道 教 的 哲 理 。 所 以 , 道 教 界 人 士 , 從 宋 以 後 也 都 認 同 其 觀 點 。 比 如 南 宋 時 的 蕭 應 叟 就 將 之 採 入 自 己 的 重 要 著 作 《 元 始 無 量 上 品 妙 經 內 義 》 , 以 後 四 十 三 代 天 師 張 宇 初 也 都 採 納 其 圖 與 說 。
來源:紫雲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