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從台北Cama現烘咖啡連鎖店興起後,正式宣告咖啡館兼烘兼煮的時代來臨,台北咖啡館掀起一股「自烘潮」,這類似「Open Kitchen」概念,如同冰果室要把水果大剌剌擺在店門口、海鮮餐廳要把水族箱設在你絕對看得到的地方,連喝咖啡都要看到豆子烘焙的過程,好像才代表新鮮。
這對店家來說是件好事,讓咖啡師從過去接觸熟豆延伸到生豆,如果以廚師來舉例,就是原本進貨只能見到冷凍紅蘿蔔丁,進步到可以拿到整條生紅蘿蔔,不僅對味道能有更細緻精準的掌握,也咖啡豆的階段性變化也有更全貌的了解,當然更重要的是少了烘豆的工本費。
烘豆師是幕後的無名英雄,咖啡好喝與否的關鍵,烘豆比烹煮技術更重要。圖為烘豆師陳建源。
既然是好事一樁,為何上一段又寫到「好像才代表新鮮」?用了「好像」兩字,就是要打破許多人對自烘店的迷思,咖啡也是一種食材,既是食材就有好壞、新鮮之分,就算把鍋鏟搬到店門口去,不代表食材新鮮、也不代表廚藝就是一流,尤其許多店家雖跟上這股風潮,動輒一、二十萬的烘豆機買是買了,但對烘豆這門學問仍是門外漢,而那些喝咖啡的初學者,就成了喝實驗品的白老鼠。
烘豆師是一項專業的技術,要成就一杯完美的咖啡,要具備豆子好、烘得好、煮得好幾項要素,重要性又依次遞減,烘豆師是幕後的無名英雄,問了烘豆師陳建源,烘豆的快樂是甚麼?「無非是聽到客人說咖啡好好喝。」他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