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6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學與生活] 天主教的臨終關懷-陸達誠神父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6-21 16:26:4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前言
  

今年( 2005 )四月三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往生,舉世哀悼。四月八日在羅馬舉行殯葬彌撒時,世界政要冠蓋雲集,國際盛事有如此規模者甚為少見。若望保祿是宗教人物,不錯,但他的影響也深入政治領域,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我們滲透教宗的內心,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上主的忠僕。他的深度祈禱使他洞透生命的真諦。為他,生命來自宇宙的創造者,去世是回歸父家。教宗於一九八一年被刺,二年後親赴監獄向行刺他的年青人表示寬恕之意,以後繼續跋涉奔波全球,可見他不單慈悲為懷,還置生死於度外,為履行上主賦于他的使命,完全無視其本人的安危。美國《時代雜誌》報導教宗去世的專期( 2005.4.8 )中引述教宗的話說:「當我們決定性的時刻來臨時,求您賜給我們面對它時的安詳,對要離別之物不要緊持不捨。因為在追尋 您如許久長之後終於可以與您會唔,由先我們而去的以信德和希望為標記的前輩們陪伴著,我們將再一次找到在世時認識的每一個真正美善之物」。怎樣的樹結怎樣的花果。教宗之有這樣的生死智慧源自於他的信仰和靈修。我今天要探討的主題<天主教的臨終關懷>,應當亦是這種信仰結出的果實。感謝 天主在此時刻給我們這位偉大的教宗作我們探討主題的典範。天主教臨終關懷的動力其來有自。了解了這個信仰的特色,就會容易進入討論其生死觀及因此觀點而產生的臨終關懷的面相。

「基督教」一詞在國內較為新教習用,而「基督宗教」卻包含了所有信仰基督的教門:公教(天主教)、正教(東正教)和新教。在有關臨終關懷和生命觀的主題上,這三個教門大致相同,沒有太大的差異。天主教有三件新教沒有的聖事,即「和好聖事」、「傅油聖事」和「聖體聖事」。而這三件聖事都是天主教臨終關懷中不可或缺的禮儀,帶給瀕死的教友極大的解放、安慰和支持。其他部份我們幾乎可用「基督宗教的臨終關懷」的標題來撰述。筆者行文中將隨用「天主教」和「基督宗教」,也按情形通用「神」、「天主」、「上帝」這三個名詞,代名詞如「你」、「您」、「祂」、「他」亦較自由取用。

本文分三部份:( 1 )基督宗教的基本信仰,( 2 )基督宗教的生死觀,( 3 )基督宗教的臨終關懷。這是依由樹知其花果的次序按排的。

  
貳、基督宗教的基本信仰
基督徒的信仰承自猶太教的一神論,後由耶穌基督把人引進他與天父的親密關係之中。耶穌最大的啟示是使我們知道我們不只有一位造物主,並且這位主是充滿慈愛的父親。耶穌與天父的關係因著信仰通及一切人,這就是他的「福音」的真諦。

一、 耶穌與天父的親密情懷
根據聖經新約內四福音的記載,耶穌在公元初期由貞女瑪利亞所生,在今日的以色列北方一個叫納匝肋的村莊隱居三十年,以後出外收徒傳教三年,最後被民間首長交付統治猶太的羅馬人,後者把他處死、釘死。可是三天後他復活了,四十天之久顯現給許多人,吩咐他們要到世界各地去傳揚他的愛的福音。
舊約描述的天主本來也有慈祥仁愛的一面1,但因人類從一開始就闖禍,不願與天主同行。神特選的以色列民族又不斷叛逆上主而遭殃,他們對神的感覺畏懼居多。新約的耶穌逆轉了這個傾向,他用言語和行為,告訴我們神不是審判者,而是慈愛的父親。神愛人愛到打發他的獨生子降來人間為人類贖罪。認天主為父的人,去世是回歸父家。
耶穌在新約中啟示的神是慈愛的天父。慈愛二字包含了:慈祥、慈悲、慈善、慈藹等義。耶穌是降生的聖言,在宇宙創造的初刻與父同在,參與造化的大工程。請看聖經如何描寫他的角色:
上主自始即拿我作他行動的起始,作他作為的開端:大地還沒有形成以前,遠自太古,從無始我已被立;深淵還沒有存在,水泉還沒有湧出以前,我已受生;山嶽還沒有奠定,丘陵還沒有存在以前,我已受生。那時,上主還沒有創造大地、原野和世上土壤的原質;當他建立高天時,我已在場;當他在深淵之上劃出穹蒼時,當他上使穹蒼穩立,下使淵源固定時,當他為滄海劃定界限,令水不要越境,給大地奠定基礎時,我已在他身旁,充作技師。那時,我天天是他的喜悅,不斷在他面前歡躍,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

  

這段聖經告訴我們宇宙伊始的秘密,造物主與「智慧」聖言同工,激奮地眼看一樣一樣新物出現,喜悅洋溢。這是新約體認的三位一體中第一和第二位,即今日我們稱為「父」「子」者。而聖神4通聯上述二者,別號是「愛」,是父子間的聖愛位格化的第三者。原始的神就是一個完美聖善的愛的團體。從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以神的肖像製造的人類是有團體性格,並渴望圓滿的愛的幸福的。從上引的聖經,我們能一窺神在創世前和創世時的幸福面貌。他們是那麼的相愛,無我,全然的分享所有和所是,而對外的創工也是一起完成的。

是這樣的父子親密關係,我們在新約中又見到了。新約中天父只在二個場合發言,內容卻是一樣的:「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是耶穌受洗時天父所說的話;另一句是在大博爾山耶穌顯聖容時,天父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從他!」 天主在創造天地時聖言在場,陪伴及分享天主的喜樂,到聖言降生成人後,天父對他唯一的稱呼是「這是使我滿心喜悅的愛子」。無數億年的流逝,天父對對聖子的愛從未減少,反而日增。二者的默契是我們有限的理智無法想像的。耶穌在同門徒及群眾講論天父時也充滿感情,孺子孝愛之愛油然而出,若望福音記載了一句很有啟示性的話:「父沒有留下我獨自一個,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 8 : 29 )。從聖父和聖子的對話中,我們逐漸竄入了上帝的秘密花園。

基督徒的新生命不是別的,而是被邀請參與基督同他的聖父的親密關係中去。天父從永恆就對他滿心喜愛的聖子說的話,現在也向他聖子的眾多弟妹表達了。人類犯罪以後,本來要受罰、不敢接近上帝的人,今由上帝鍾愛的聖子引介,不單可以子女的身份按近上帝,還可受到耶穌式的疼愛。新約中一再宣揚天主對罪人的仁慈和寬恕,使讀者無法懷疑天主的真情和寬大。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蕩子回頭而父親接納和擁抱他的故事,昭然若揭地告訴人:神的公義邏輯是如何的不同於人的邏輯的。

其實舊約中天主也說過,如果他不愛某物某人,他不會造他;並用母親疼愛奶兒的口吻來描寫他與他子民的親密關係。謹舉一例:「你是我的,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是貴重的,我愛慕你,不要害怕,因為我同你在一起」(以撒意亞先知書 43 : 1 , 4 - 5 )。從初期教會一直傳承的對聖母的敬禮是天主給基督徒的大禮物。瑪利亞不是神,但她被神選為降生的聖子之母,而分享了聖子的榮譽和使命。瑪利亞的母愛使信友更易體認天父的本質,啟發罪人更深的依賴心,而相信天父的慈愛,投奔天父的懷抱,與天父重歸和好。

  《聖神與你》的作者疏效平記述他在一九九一年六月廿九日晚上的經驗:

王敬弘神父為我覆手祈求聖神充滿時,天主聖神強有力地臨於我,使我有好深好深地被愛的經驗。我在心中聽到主說:「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若童福音 10 : 14 )這位一向在我思考中的天主,變得非常的真實,我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地去分析、思考天主是否存在?因為他正以無限的愛觸摸我,我神智十分清楚地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愛,被天主無限聖愛所充滿,是那麼真實與具體。我從小被父母深愛,被妻子、女兒愛 …. 這一生中被愛的感覺加在一起,再放大千倍、萬倍,正是我那時被愛的感受。我所能的只是放聲大哭,像孩子跌在父親懷裏,天主以無限溫柔的話語輕輕地在我心中說:「你願意我這樣愛你嗎?如果你不願意,我可以停止。」我非常肯定,只要我說:「不!」祂就會停止表達愛,且不會有任何處罰或責備,我在內心向主說:「主!我願意!」主繼續以祂的愛充滿我、擁抱我;之後,主又問了我二次:「你願意我這樣愛你嗎?如果你不願意,我可以停止。」我在心中重覆地說:「主!我願意!我願意!」我繼續沉浸在主的愛中,祂使我明白了:天主的愛是無條伴的,是白白的給予。我白白地獲得了祂的愛,同時也看到了過去對祂的叛逆,及做了許多傷害主的事,感到十分羞愧與不配承受祂的愛,這同時認識了祂的仁愛、寬恕與忍耐的深度。我淚流滿面,淚水中混和著感激、驚訝、慚愧、痛悔、喜悅、平安 …. 等情緒。這時突然感到舌頭在動,我正以一種從未有過的舌音,在天主聖神的推動下,以心神感謝讚美天主,身心靈滿溢著喜悅,充滿在無限的聖愛中。

  

這一段話告訴我們,宗教經驗中體認的愛是多麼深廣。在適當的機會中,這樣的恩寵經驗還會發生。從而我們可以知道「回歸父家」是多麼可以成為期待的時刻,也可以是我們一生最幸福的時刻。

  

二、  耶穌與門徒的親密情懷
  

結集億萬年的父子深情,降生成人的聖子,在世上一如在天上度一個完全與父相契的生活。每分每秒地與聖父溝通,使父子在意志上、觀點上、事業上,完全一致。多次清晨,甚至整夜,耶穌獨自上山與父會唔,聆聽父的意旨,所以他知道並常作父喜悅的事。而父最大的意願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愛。以前,父子的關係構成了神在永恆的世界中內在無限幸福。現在聖子降生了,他把這份幸福傳給了所有信從他的人。

耶誕節是全球各國都會熱情奔騰地慶祝的佳節,連無神論的國家亦不例外。大人小孩在這聖嬰前找回了自己的夢,回到了兒童的純真。美麗悅目的裝飾和抑揚頓挫的音樂叫人忘卻塵世的紛擾煩鬧,大家在那原始的純淨裏吸飽了天界的「氧氣」,而能再次上路。

耶穌隱居三十年,福音作者之一路加輕描了一句:「耶穌的智慧、身材漸漸發展,在天主和人們前顯其可愛」。 這一句話,說盡了耶穌生命品質,他對眾生具足吸引力。

三年傳教期,群眾為了見他聽他,擁擠不堪。他的門徒把一些小孩推開,耶穌說:「讓小孩子來罷!不要阻止他們到我跟前來,因為天國正是屬於這樣的人」(瑪竇福音 19 : 14 )。另一處門徒爭執誰在天國裏當老大時,耶穌領了一個小孩來放在他們中間說:「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想做第一個,他就得做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並要做眾人的僕役」(馬谷福音 9 : 35 - 37 )。只有純真的心靈才會揭開眾生心靈的帷幕,使他們的「內在小孩」出現。難怪耶穌一直喜歡接觸純樸的人,與凡夫俗子為伍。

天主教相信耶穌建立了七件聖事:聖洗、堅振、告解、聖體、終傅、神品、婚配。其中告解(和好聖事)、聖體和終傅(傅油聖事)三件聖事與本文主題有關,故稍加說明。

告解是教友把自己的罪過向司鐸告明,在痛悔和定改的氣氛中,得到天主的赦免。英國查理王子於四月初第二次婚禮前也向一位聖公會的司鐸告解,可見這個聖禮還在英國教內保存。司鐸從繼任耶穌門徒的主教手中得此赦罪的權柄。耶穌在復活那天晚上顯現給門徒時授予此權的:「你們領受聖神吧!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 寬恕罪本來只上帝有權,耶穌自己赦罪,在被釘十字架時向天仰嘆:「父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 這種英豪氣概承自天父的慈愛,也使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慨然寬恕行刺他的年輕人。耶穌的苦難為整個人類支付了贖罪的代價,使信他人在需要時,得別是臨終時,得到神的寬恕與降福。

其次是聖體聖事。一次耶穌用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群眾大起騷動要推他為王,他卻走開了。第二天那些人又來找他,他直言不諱地說:您們找我因為吃飽了,但真正的食糧是天降的,「我是生命的食糧,從天上降下來的,誰吃了,就不死。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許多人聽不懂,拂袖而去。但這個謎底要到最後晚餐時才揭曉。那時,耶穌把麵餅和葡萄酒祝聖為自己的聖體聖血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拾棄的。你們應行此禮,為記念我。這杯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約」。

天主教秉承耶穌的旨意重行此禮已逾二千年,天主教信徒相信被祝聖的餅和酒不只是象徵,而是基督真實的臨在。在恭領聖體時,教友與上主有完美的結合,真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這種互相介入的關係正是耶穌與天父關係的重演,是耶穌發明的與人有最深密契的方法。聖體聖事的恩寵超過其它聖事,因為它給的是恩寵之源。如果病人在臨終時領到聖體,可得最大的安慰和平安,他不是孤單的一個,而將由上主親自陪伴著跨越彼岸。

第三件與垂死者有關的聖事是傅油聖事。以前稱終傅聖事,好像是瀕死者的專利,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改稱「傅油聖事」,使教友在不是垂危的情況下亦可領受,並且可領多次。這個聖事的聖經依據是雅各伯書的話:「你們中間有患病的嗎?他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該為他祈禱,因主的名給他傅油,出於信德的祈禱,必救那病人,必使他起來;並且如果他犯了罪,也必得蒙赦免」( 5 : 14 - 15 )。很明顯的,這件聖事是為病人,或體弱的人,使他們對天父發出極深的信、望、愛諸德,得到平安,解脫恐懼、失望、愁慮、怨恨等情緒,易於效法耶穌忍受痛苦,如幼童一般,委順自己在天主聖愛的照顧中。神父把主教祝聖過的橄欖油擦在他的額和雙手上並誦念經文:「藉此神聖傅油,願無限仁慈的主,以聖神的恩寵助佑你,祂既赦免你的罪過,願祂拯救你,使你重新振作起來」。 病人若有力,可答:「我要忠於天主,甚至在病苦萬分時,仍然相信天主對我的愛,我將保存希望,我要實現我的使命──就是在痛苦中作天主愛的標記,我要時時處處感謝天主,甚至在病床上」。

耶穌在三年傳教活動時,特別偏愛窮人,病人,罪人。在宣佈他的天國綱要<真福八端>時,他把貧窮、哭泣、飢餓和受迫害的人稱為有福的人。 他把外省的<慈善撒瑪黎雅人>看成真正的鄰居,因為後者拔手相助受傷的路人。 上面提到兒童是天國的候選人,他還強調對最小兄弟做的就是對他做。最後晚餐時他給十二個門徒洗腳,為使他們也彼此洗腳,並給別人洗腳。對耶穌有深度信仰的人絕不會忘掉他的榜樣的。

當他被釘十字架時,他說過七句話,其中一句是:「我渴」。 這句話後來構成了印度德蕾莎修女的生命轉捩點:一九四六年當她在加爾各答至大吉嶺的火車上,看到車站旁一個窮苦老人不停嘶喊「我渴!」時,她決定離開那個從事教育而有較舒適生活的修會,去服侍印度最窮困的垂死病人,因為她在那個老人身上聽到了基督在十字架之的痛苦吶喊。

耶穌的門徒和四周的人從耶穌身上學到了生命真正的目的是愛,是奉獻自己的一切為「小兄弟」服務。這是基督徒會關心社會、投身慈善事業的動力,遠距離地準備了臨終關懷的事業。這種愛的根源是天主聖三間的愛,通過耶穌的教育導,這種最神聖無私的愛終於能在人間廣揚,而使今日的末期病人得到完善的照顧,平安地走完人生的最後的成長階段。

  

  

參、天主教的生死觀

  

在討論基督宗教的基本信仰時,我們已觸及它的生死觀。簡單地說,死亡不再是死亡,而是一扇門,開往一個我們相信、但沒有去過的世界,那個世界不是陌生的,因為它是我們的家,那邊有著天父、聖母、已得救的一切天主子女,包括我們的親友。死亡是一個充滿喜悅,甚至是可以渴望的時刻。說它是生命的高峰,一點不過份。心理學家馬斯洛( A.H.Maslow , 1908 - 1970 )竟在「死亡」一詞前加了「甜蜜」這個形容詞。天主教聖人方濟異乎常人,稱死亡為姐姐。與姐姐相遇應是人生大樂,何憂可慮。所以從信仰的角度來說,人不是像海德格( M.Heidegger 1889-1976 )所說的是「走向死亡的存有」,更應是「走向復活的存有」,或「走向永生的存有」。為基督徒,死亡是通往新生命之門。死亡之日是人的第二生的生日。這一次,他不像第一生時是完全被動地被母親生下來,他自己必須努力一番才能達成。協助第二生的護理人員就成了「靈魂的助產士」。更弔詭的是:第一生時,嬰兒一人哭,周圍眾人慶賀歡笑;而在第二生(靈魂誕生於彼界)時,可能只有他一人因獲得解脫而大喜大樂,其他的人都在悲切哀號呢!

筆者借用穆迪醫師 (Raymond Moody) 的資料來說明臨終可以是一個幸福的經驗。

美藉穆迪醫師得哲學博士後,在醫學院開課,發現許多學生有過或聽過瀕死的經驗,就轉行學醫,主修精神科,專攻生死學。學成後他把教學和臨床經驗寫了《生後之生》等書。他也製作了一個九十分鐘的錄影帶《天外有天》,請六位有瀕世經驗的過來人現身說法。下面是一段有關的報導:

  

這六位死而復生的人都住美國。其中有一位是前蘇俄的情報員,被鎗殺死的。其他的有的是車禍,有的是自殺死的。寫《死亡九分鐘》的李濟醫師亦在其中。他們冷靜而喜悅起敘說一份難得的經驗。類似之處計有:身浮空中、看別人處理自己的身體、疼痛消除、聽到特殊的聲音、穿過幽暗的通道、見到光明的新天地、重遇一些親人。有一位慈祥的靈體來歡迎他們,他對來者沒有任何責斥的言辭,洋溢著愛與寬恕的光暈,只詢問他們是否以「愛」生活過。他們會在剎那間回顧自己的一生,以後他們可以決定要回到塵世與否。這六位朋友一致表示最初沒有人願意回來,因為那個境界實在太美好。如果不因特殊使命,如照顧未成年的孩子或年邁老母,他們決不會選擇回來。這些人回來後都說死亡沒有什麼可怕之處,他們不再怕死。他們現在都相信神並願意今後要以愛心來度餘生。從他們臉上透現的喜悅和自信叫人無法置疑。

  

在台灣的報端還看到幾個幾個報導:周大觀基金會推估台灣有近十二萬民眾曾有瀕死經驗。 根據一九九四年美國蓋洛普的民調:美國二億人口中有一千三百萬人有過這類經驗。台北孫安迪醫師自稱曾有過三次離體經驗。 雖然瀕死的實況並未普及到百分之一百,但其比例甚高,不容吾人忽視,寧可信其有吧!

瀕死資訊與基督宗教的生死觀有何關聯呢?

筆者認為瀕死資訊能配合基督宗教的生死觀之處有二點:其一是死亡並不可怕,其二是資訊中的慈祥靈體與基督徒的天父不謀而合。

首先那些有過死亡經驗的人對彼界的光明美好印象深刻,他們不想回來了。這有些像莊子在<齊物論>中描寫的麗之姬故事。麗之姬嫁給晉公時,涕泣沾襟,及至宮中享受美好的生活和丈夫的寵愛,以前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她後悔自己的哭泣起來,即所謂的麗之姬的「悔其泣」 。

其次是這些瀕死者遇到的靈體是既慈祥又溫馨,像歡迎久離家園的寶貝子女那樣接待他們,這豈非「蕩子回頭」比喻的再版?基督徒也有怕死的,他們怕的不是死後烏有,而因自己的罪過,無顏面對天主。萬一天主是鐵面無情的,嚴厲地向我「秋後算帳」,那我真是無地自容,無路可遁。德國神學家拉內( K. Rahner, 1904-1984 )認為:是我們的罪抹黑了上帝的形象也抹黑了死亡的真實面貌。 上述六位見證人在瀕死經驗前亦未曾想那位宇宙大主會是如此寬宏大量的,但事後,他們確定神是無限仁慈的 。

瀕死資訊的客觀價值還可商榷,但至少它提供了一份異於尋常的死亡學資料,而這份資料很能配合基督宗教的信仰和生死觀。不過有臨床經驗的護理人員告訴我們:除非有深入的內心的信仰,不然的話,僅一個宗教標籤是無濟於事的。

基督信仰帶給人超越死亡的力量來自基督。基督的福音是叫人回到天父身邊,與天主和好,那麼死亡便成了回歸父家。為使我人得到如此的幸福,基督化了極大的代價,即付出自己的生命,與罪惡搏鬥,而終於因自己的死亡而克勝了死亡。他說:「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生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為羊捨掉我的性命。…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

耶穌不死就無法復活。為向人顯示死亡不是人的終點站,而是通往新生命的便道,祂必須死才能復活。祂也要信祂的人領受洗禮與祂同死並死於舊的自我,而與耶穌一起復活,進入一個不朽的生命。基督徒雖與常人相同,有肉體的死亡,但他與基督結合的新生命是不會死的,他要與神永活。他的「死亡」是回歸父家 ,所以死亡是一件溫馨、甚至甜蜜的事件。死亡為虔誠的教友不是罪罰,而是愛和幸福的高峰,因為那時他要與一生深愛的上主面對面的相遇,就像今日大學生在畢業典禮上與家長相擁一樣。如果真有密契經驗,那末去世的剎那將是人的最大一次密契,與一生中有過的宗教經驗無法比擬的。我們可以推斷人臨終時可有一次一生最大的高峰經驗的假設。

為總結基督宗教的生死觀,筆者引用保祿宗徒的話來看他如何描寫死亡被耶穌的死亡致死,死亡不再稱霸了。

  

看,我告訴你們一件奧秘的事;我們眾人不全死亡,但我們眾人卻全要改變,這是在頃刻眨眼之間,在末次吹號筒時發生的。的確,號筒一響,死人必要復活,成為不朽的,我們也必要改變,因為這可朽壞的,必須穿上不可朽壞的;可死的,必須穿上不可死的。幾時這朽壞的,穿上了不可朽壞的;這可死的,穿上了不可死的,那時就要應驗經上所記載的這句話:「在勝利中,死亡被吞滅了。」「死亡!你的勝利在那裏?死亡,你的刺在那裏?死亡的刺就是罪過,罪過的權勢就是法律。感謝天主賜給了我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所獲得的勝利。

  

  

肆、基督宗教的臨終關懷   

凡是宗教都有倫理要求,宗教倫理一定會強調犧牲、服務和愛。因此每個宗教對最需要愛與高品質服務的垂死者都有特殊的關懷。

此外,無宗教信仰的人往往亦有強烈的臨終關懷傾向,如孟子所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可說是人性的普遍慈悲心懷。但人性是怎麼有的?對基督徒來說,人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人性來自天主。而天主是三位一體的神,三位從永恒就相愛相通,充滿存有的豐滿和幸福。那麼神的肖像亦必然的渴望相愛相通,與神、人相愛相通。與人相愛相通的對象是多元的,但最無助最需要關懷的人,無可置疑的是臨終者。我們相信一切好人都樂於幫臨終者,但如果這些好人還有某一信仰的支援,一定更能發揮效益。因為在信仰中,人內在本有的愛的潛能接上了神的資源,因神的愛是無限無量的,接上了神的資源,人亦可無限無量地去愛受苦者,表達超乎倫理要求的英豪行為。印度德蕾莎修女的事業是其明證。

天主教相信天主聖三間有完美的愛,並且知道耶穌把這份永恒的經驗帶來人間,給人分享,那麼天主教的臨終關懷就是要使臨終者感受這份愛。天主教護理人員須有最低限度的靈修,使自己在面對死亡時能扮演神聖安慰者的角色。

耶穌一生的言行彰現了神聖的愛,最澈底的時刻是祂的苦難。神以受苦的方式來表達對人,對有罪的人,表達的愛給人信心,也使人效法祂在自己死亡時忍受一切可能的痛苦,與耶穌一起奉獻痛苦,使人類獲救。如此,有信仰的臨終者比較容易忍痛,也較容易經過生死的關卡。

  

一、  三合一的聖事助緣

  

天主教為臨終者施行告解、敷油、聖體三件聖事。這是往生的最完整的準備。如果病人已入危險期,只施行傅油聖事已夠。

首先是告解聖事,病人在可能範圍內反思自己的一生,把較重要的罪過回憶起來,在天主面前懊悔,再向一位神父告明罪過,懇求神父予以寬赦。這時,病人一生的罪無論大小,都在基督受苦時傾流的聖血中得以洗淨。靈魂從罪惡的困綁中解放出來,一切焦慮都得撫平,同天主和好,也在天主內與一切人和好。36 告解的效果是驚人的,因為罪惡積累的不安感是一切心理病症的根源,往往罪惡解脫,心理的困擾迎刃而解。瀕死者往往因辦一個完好的告解而霍然痊癒。在許多情形中,告解的效果遠勝於心理治療。

其次是傅油聖事,神父用每年復活節由各教區主教祝聖的聖油擦傅病人的的頭額,雙手,有時也擦雙足,祈求天主寬恕病人犯過的罪,就像從前許多病人因被耶穌觸摸而得治療一樣。傅油聖事的效果是使人完全放鬆,把自己交托給天主,免除恐懼,完全信靠天主,能忍受痛苦和孤單,希望永生。病人無知覺時,也可施行。這個聖事亦具有赦罪的效果。

最後,如果病人尚能吞嚥,可給他送聖體。聖體是耶穌的親臨,帶來的恩寵和平安遠超過其他一切聖事。耶穌的臨在把病人提前帶入聖愛的光明中,使人有足夠的資糧走人生旅程的最後一段。聖體的臨在是超越孤獨的最好方法,在與基督的密契中,人間的支持和安慰都不重要了。臨終者在聖愛中逐漸走入永恒的光輝中,他已在聖域內了。

天主教徒認為在自己臨終時能領這三件聖事者都是天主給自己的最大恩惠,需要一生努力祈禱修得。如果說天主教有異於其他宗教的特殊的臨終關懷,應提出這三件聖事,它們可以一起施行,也可只施行其中之一或二。它們帶給病人的效果與其他方法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二、  安寧療護的緣起

  

在一般的協助臨終者用的方法是「安寧療護」。這是有仁心仁術的醫務人員在上世紀中旬發展出來的。它的英文原名叫 Hospice Care. Hospice 原為中世紀為朝聖者設立的旅客招待所。 1879 年,愛爾蘭都柏林的一位名叫艾肯亥的修女,將她的修道院改成 Hospice, 收容末期病人。廿六年後( 1905 ),倫敦的一個女修會開張「聖約翰安寧療護醫院」,她們認為為照顧末期病人光靠專業不夠,還須有基督的博愛精神。 1950 年代聖約翰安寧療護醫院來了一位護士桑德絲( Cicely Saunders )。她看到一位名叫大衛的病人疼痛至死,就決心學醫為開設一所更人性化的療護醫院。 1967 年她在倫敦郊區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現代化兼具醫療科技及愛心照顧的「聖克利斯朵夫安寧療護醫院」。該院於 1976 年至美國康州開設分院,從此以後,安寧療護模式的醫院如雨後春筍般地在歐美各地建立。 一九八三年台北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成立,專為推展安寧療護服務。七年後,馬偕醫院首先成立安寧療護病房( 1990.2 ),四年後天主教耕莘醫院( 1994.3 )也開設了安寧病房;以後台大醫院( 1995.6 ),忠孝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 1995.10 ),天主教聖功醫院( 1996.4 ),慈濟醫院( 1996.8 ),天主教若瑟醫院( 1996.8 ),台中菩提醫院,台北榮民醫院( 1997.7 ),桃園醫院( 1997.7 )都有了安寧病房的增設。

從上述安寧療護的資料來看,這種對臨終病人有「高人性與高科技整合」 的服務與基督信仰絕對有關。這是基督信仰的大樹所結的果實。因它符合人性的本善,就在基督宗教世界以外推廣而成為人類共同的瑰寶,使全人類得益。

安寧療護不為治療病人 (cure) ,而是給末期病人最大最好的關懷 ( care )。它用四全照顧:全人(身心靈)、全家(家屬的悲慟諮商…)、全程(對病人的陪伴直至病人往生後,對家屬甚至數年)、全隊(醫生、護士、社工、宗教師…)。它一面反對安樂死,一面用症狀緩解醫學( palliative medicine )來減輕病人的疼痛,如給病人痛前施藥 ,用神經組斷的方法來阻斷痛覺,讓病人無需求助醫務人員,自行使用麻醉止痛藥 。安寧療護緩解痛苦的其他方法計有:意義治療法、懷舊治療法、緬懷治療法、激怒治療法、音樂治療法、愛情治療法、擁抱治療法、寵物治療法、幽默治療法。至於安寧病房的環境,趙可式博士有如下的描寫:

  

我到英國參觀安寧院,幾乎很少看到受苦的病人。床上病人大都平靜安詳,整潔乾淨。可能他下一分鐘就不在人間了,可是他在最後的時刻仍然過得平安尊嚴。

  

在英國安寧病房中,我們看到不能動的病人,也被推到花園中散步,曬太陽,欣賞鳥語花香。室內還有盆景,可以種植花木,看到生命的生長。此外還有貓狗寵物圍繞在身邊,可以撫摸摟抱。這些都是人性的基本需要。反觀國內,病人去世前多半不能動了,他所看到的就是那片白色的天花板,直到去世為止。4

  

看到這麼溫馨的病房,真感安寧療護是既有人性又有高科技,住入安寧病房的末期病人真是天之驕子。唉!如果每一個人能有這樣的臨終環境,那多好啊!

  

三、  耶穌經驗

  

天主教的安寧照顧中最重要因素是信仰和靈修品質。這種品質是從耶穌經驗而來的。什麼是耶穌經驗呢?說來也簡單,就是與基督的關係,參與祂和聖父的互動,以及祂與人類的互動關係中去。這二種互動是結合不分的,尤其在耶穌受苦受難的時刻。十字架的啟示是天主對人類死亡問題的總答案。我們必須參照耶穌的苦難才能了解祂的其他訓誨,並獲得超越死亡的能力。我們先談耶穌經驗對臨終者的重要性,再談這個經驗對護理人員的啟發。

  

(一)耶穌經驗對臨終者的啟發
  

病人在彷徨無助、孤獨難熬、疼痛難忍時,注視十字架上被釘的基督,從基督身上獲得忍受痛苦的力量。人類受苦的荒謬在十字架上達到了頂端:一個無辜的聖者承受慘無人道的劇刑。基督為承行父旨甘願忍受苦難的榜樣,使他的門徒獲得忍受痛苦的力量。他們為了協助基督完成救援工程,習慣性地選擇受苦。 在痛苦中,他們與神同在,有時充滿神樂。

我人雖然怕痛,但受苦受得有意義時,我們會選擇受苦。孕婦分娩時往往痛得死去活來,但生產後見到愛兒感到的喜樂就忘了苦,甚至可以一生再生。臨終者若有信仰,他知道他忍受的苦是靈魂誕生的前奏,所以是有意義的,值得忍受的。 在痛苦中,基督絕不離開我們,祂與我們在一起 一直到完成的時刻。

在十字架上,耶穌共有七言:其中最後的二言是:「父啊!我把我靈魂交付在您手裏」,「完成了」。這是全心依賴和使命完成的訊號。臨終者的安詳是他把自己交給天父的時刻,這是父子/父女終於相會的時刻。

生命結束在與天父相遇,這是何等慰人的思想。君王注視著即將進天國的愛兒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為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這是何等溫和何等甜蜜的邀請。穆迪在「瀕死經驗」中描寫的光明靈體揭開自己的面紗,使我們能看到祂──這位摯愛的「他者」。如果人可能有高峰經驗,則這個在瀕死時刻面對天父的場景應是人生可能有的最大的一次高峰經驗。得救的靈魂逸入永不黑暗的光中,脫離苦海,享受最大幸福,體承愛與被愛的澈底滿足。人難道不是走向「永恆」和「復活」的存有嗎?答案是 YES !

  

(二)耶穌經驗改造護理人員
  

信基督的護理人員除了本有的性格優點以外,還有一個能量的支援。這個額外能量來自天主,是天主自己對人、尤其是受苦者的人的愛。每人本身有的愛的能量,有大有小,但始終是有限的。他的付出是有限的。但神的無限的愛不受限制,源源付出,用之不竭、取之不盡。與神的能量接通的人,能做超出一般人力能做的事,多少成為一個「超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波蘭的一個集中營內有一個德國兵遭殺害,德軍無法找到肇事者,就隨意挑十個囚犯來處決。十人之一想及妻兒,不忍分離,嚎啕大哭起來。高柏神父 (Kolbe 1894-1941) 挺身而出取而代之。一九八二年高柏神父封聖時,那位倖存的老人穿著當日的囚衣參加典禮,場面感人。神的愛接上了人的能量就能使人作到超乎他能力能做的事。

筆者留法時,於一九七五年曾去地中海畔馬賽市一遊,遇到二位四十年前來自上海的老修女。四十年來她們為法國老人院工作,已不會講中文。更奇怪的是二位修女四十年之久足不出市,他們生活的唯一改變是在該市四座修女辦的老人院之間換著居住。老人院放假時,護士和社工的工作都落到修女身上。修女本來是沒有假期的,只在筆者拜訪她們那次前幾年才開始每月有一天假。見到她們,我只有一個感覺:這些修女是活聖人!印度德蕾莎修女創辦的修女會,情形大同小異。

撰寫《幽谷陪行》的凱瑟迪醫師( Dr. Sheila Cassidy )曾入隱修院當修女一年餘。離開修院後為垂死病人創辦一個小型安寧院( 1982 )。她自承廿多年來她是垂死者的助產士,陪伴他們走過齒谷。在那些痛苦、憂傷、憤怒的病人臉上她看到的是「基督的容顏」,她參與的是基督的受難劇,她以愛基督的心愛這些病人,握他們的手、摟抱他們、撫摸他們的頭髮、讓他們哀哭或洩憤,把自己的肩膀給他們依靠…。是耶穌通過她來安慰這些垂死者,愛祂的小兄弟,小姊妹。耶穌親自參與安寧療護的工作,這就是耶穌經驗。

凱瑟迪醫師有次去法國參訪「方舟社區」,在那裏度復活節前的聖週。星期四晚上的記念耶穌最後晚餐的彌撤後,大家到另一房間舉行「濯足禮」。凱醫師描寫這個濯足禮如下:

在一個洗腳盆內放滿溫熱的肥皂水,派屈克一腳踩在裏面。麥克溫柔地為那隻腳打上肥皂,上上下下,腳跟一圈,又輕輕揉搓於腳趾之間。洗了半天,終於滿意,這才把腳拿出放在自己的膝上晾乾。輕柔地,他拍乾清潔的皮膚,掰開腳趾,一隻一隻擦乾。然後又仔仔細細地為另一隻腳打肥皂、清洗、擦乾。

天主教每年一次的濯足禮,教宗、樞機都會做。一般情形洗十二雙足,若蜻蜓點水,十五分鐘足焉,它是一個象徵行為。而在方舟社區,濯足禮歷一小時。這才是真正的洗腳。基督徒的臨終關懷就應取用這個模式,因為他們不是給一個「人」洗,而是給「耶穌基督」洗。耶穌對人的愛是愛到極點的, 祂能在人身上解放最大量的愛「他者」的能量。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基督徒每天可以有充沛的感覺,因為神永不匱乏。

曾當過耶穌會中華省省長的朱勵德神父,退休後參加耕莘醫院的團隊服務末期癌症病人。他遇到一位李伯伯,也是江蘇人,二人分享過去一生而成莫逆之交。由於朱神父的開導,他從真耶穌教會轉入天主教。當他的病勢惡化時,他要求朱神父在他彌留時要握神父的手,使他安心離去。朱神父答允了。一九九五年上午十時廿分,李伯伯握著朱神父的手平安地回家。

同一位朱神父在另一個故事中告訴我們,他尊重病人的信仰,玉成他們臨死前的要求。譬如他提到一位信佛的老太太,對自己死後別人可能立即搬運她的遺體感到不安,當朱神父把護理人員請來,他們在老太太面前保證八小時內不移動她的身體後,病人安然往生。另一位老太太希望在去世前回鹿港拜她的篤信的媽祖,朱神父找到汽車及護送她的人員,使她如願回鄉再安然離世。安寧療護的工作同人都不會用宣教使人改信,除非病人自己要求。這就是無私的愛!

基督徒服務的安寧病房中有愛的溫暖,護士笑容可掬,因為他們被天主愛著,他們在祈禱中一再感受天父的愛,是天主先向他們微笑。現在,天主的慈愛通過他們的愛心和微笑,使垂死者終於得到解脫。

  

  

伍、結語
  

在臨終關懷上。基督徒與其他人一樣,出自人性本有的慈悲性格,照顧愛護癌末病人,或許不少非基督徒付出的遠超過基督徒。但基督徒認為這種天生的人性之善良來自天主,是天主叫我們分享祂的無限美善和慈愛。另一方面,因天主通過耶穌不再隱於太空,而有清淅的面貌可以被人指認。當人接受了耶穌,和他結合之後,天主聖三內在的愛和能量就大量地輸入人的世界內,尤其到深信、摯愛和切望祂的信徒的心中。基督徒的臨終關懷乃有了神的加持,神是他們的同工,因此他們顯出不尋常的愛和驚人的自我犧牲的精神。是基督徒首先發起了安寧療穫的工作,現已傳遍全球,成為人類共同的瑰寶,使許多癌末病人得到以前從未有過的制度化的愛的照顧,是基督徒協助我們開發了人類的某類本能,使它發揮到最大的程度,這是愛的凱旋。基督徒認為這個事實與基督有絕對的關係:只有無限的愛才能使人心內的無限的愛的潛能得以開發,讓我們一起感謝天主和讚美天主吧!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8 02:2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