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10|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學與生活] 聖奧古斯丁的生平思想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6-22 12:56: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基督教思想史第一部 – 第二章﹕聖奧古斯丁的生平思想

不論在神學或是西方哲學上﹐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也是非重要的一位人物。啟蒙後的大哲學家的思想﹐如笛卡兒﹐黑格爾﹐史賓洛沙等的思想﹐也可以追溯源頭致奧古斯丁的著作。他的神學思想同樣影響深遠﹐差不多奠定日後西方神學所走的道路。他是古典時代的最後一位哲學家﹐亦是中世紀的第一位哲學家。研究基督教神的人﹐絕不能無視奧古斯丁的思想。而要明白他的思想﹐先要從他的生平開始。

奧古斯丁的生平可算是多姿多采﹐他的思想結集當時各家哲學之大成﹐並將之融會灌通入基督教的神學裏面。他父親是異教徒﹐但母親是基督徒。受他父親的影響﹐他得以學習古典時代的眾多學說。他的思想轉變分為八個時期。最初他如大部份人一樣﹐受柏拉圖和Stoics的傳統的影響。其後他受Cicero的影響﹐從哲學中探索真理﹐並把哲學應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上。其後他受波斯完教Manichaeism的影響﹐嘗試用善惡二元論去解釋世界。他從天文中看到世界運行的完美法律﹐於是墮入懷疑主義中。他建立一套新的認知論﹐從懷疑主義走入新柏拉圖主義﹐去釋神與世界基於愛的關係。他這時開始接受教會的權威﹐而教會中聖人和修行僧亦給他很大啟發。不過奧古斯丁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相異﹐而千多年來這兩個不同的傳統的爭議也沒有停止過。

奧古斯丁的認知論與苖卡兒推論同出一轍﹐均是認為人應該內省去找到可以確定的真實存在。分別是苗卡兒的結論是“我思故我在”﹐而奧古斯丁的結論則是靈魂內看見的神﹐而神就是世界真實存在的跟據。他認為只有神永恆不變的存在﹐我們才不會活在懷疑的空虛中﹐這樣世間萬物才有意義。

奧古斯丁認為神是終極的存在﹐超越時間和空間﹐超越客觀和主觀﹐世界所有事物也存在神當中﹐神就是愛。當我們正確地愛自己或事物的時候﹐就是愛我們或事物中的神性﹐我們就是在愛神。他對三位一體提出新的見解﹐聖父就是給與愛﹐聖子就是被愛﹐而聖靈就是愛的力量﹐如同記憶﹐智慧和意志一樣。他明確地指出神從虛無中創造世界﹐世界並不獨立存在於神之外。他認為時間並不是無限﹐時間隨著世界被神創造出來﹐因此並沒有所謂創世前的時間。他的時間觀是線性﹐與Stoics的循環時間觀不同﹐因為只有時間一去不返﹐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奧古斯丁說人的擁有意志﹐靈魂的兩個基本活動就是求愛和求知。他認為靈魂永恆不滅﹐若遠離神沒有神的愛﹐就是最大的懲罰。

奧古斯丁的歷史觀是聖俗二分﹐ 我們從地上罪惡之城﹐通向上帝充滿愛之城。

奧古斯丁對神學的最大貢獻﹐是他發明了原罪的教義。這個問題正是宗教與道德的交叉點﹐自古以來在教會為此爭論不休。到底人類行惡事所以犯罪﹐還是人類因為有罪性所以行惡事呢﹖在早期教會中﹐異端神學家Pelagius與奧古斯丁唱反調﹐他認為人類的本質是自由﹐人擁有理性可以作出正確的決定。他認為人是受造物﹐人類自然會死亡﹐死亡並非罪的懲罰。他認為亞當犯的罪並不禍被後人﹐所以原罪的並不存在﹐人要犯了罪才會淪為罪人。 耶穌透過領洗赦免已犯罪的人﹐並世人作一個不犯罪的好榜樣。人類可以憑自由意志行善或行惡﹐行善則親近神﹐行惡則遠離神。奧古斯丁則認為人的本質是墮落﹐必需依靠神的恩典才能夠行善。人類想憑自己力量行善﹐就會離遠神然後墮落。犯罪是因為人類驕傲﹐因為驕傲讓人遠離神。在奧古斯丁的理論中﹐犯罪並不是因為行了惡事﹐倒過來行惡事是因為人有罪。人類犯罪因為遠離神﹐遠離神本身就是犯罪的懲罰。基督透過領洗把恩典賜與人類﹐人類是因為神的愛成義﹐信只不過是成義的媒介。奧古斯丁認為人不可能抗拒神的恩典﹐被神選取的人就不可能失落﹐而Pelagius則認為人要努力才能夠接受恩典。

奧古斯丁跟從Cyprian的傳統﹐教會是救贖的機關﹐從每個人獨立的聖化﹐轉變為整個教會的聖化。教會的神聖性是客觀的存在﹐獨立於代表教會的人。因為領洗聖事的神聖性是客觀的﹐所以就算是異端教會負責的施洗也是有效﹐沒有人需要重新領洗。同樣地按立也是永久有效﹐所以被逐出教會的神職人員所行的聖事也是有效。

看完這課令我對奧古斯丁完全改觀﹐我以前對他的生平也略有所知﹐也知道他發明原罪教義和主張禁慾﹐這兩項教義正正是我不喜歡他的原因﹐因為我覺得他的思想不合理﹐與西方傳統的進步思想不乎。不過這課以神學的角度去解釋他如何建立這兩個教義﹐讓我明白這兩教義背後的推論。雖然我還是不認同他的說法﹐但在明白他的神學和生平背景後﹐至少可以同情地理解他為什麼會得出這兩個結論。認識原裝正版的原罪論後﹐我更發現以前在基督教常聽的那套原罪論﹐完全歪曲奧古斯丁的精神。因為人有原罪﹐信教者赦罪﹐有罪者入地獄﹐所以不信者會入地獄。這個畸胎原罪論大部份正常人聽了也會反感﹐但是這個畸胎原罪論卻自相矛盾﹐推翻了人沒有自由選擇接受恩典的前設﹐人信不信決定權在神並不在人。奧古斯丁是教會歷史中最偉大的神學家﹐不論認不認同他的神學觀點﹐我們也不能無視他的存在。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6-22 13:08:46 |只看該作者
一代先哲奧古斯丁生平
北非裔出身
奧古斯丁公元354 年11月13日生於北非塔加斯特城(Tagaste),現今阿爾及利亞( Algeria )的桑克阿克拉(Souk-Ahras),是當時羅馬帝國版圖中一個美麗繁榮的小城。父親伯特撒烏斯(Patrieius)和母親孟尼迦(Monnica)在當地擁有一個小農莊。伯特撒烏斯是北非柏柏爾族人,入了羅馬籍,卻未歸信基督。孟尼迦比丈夫小25歲,是虔誠信徒。他們有三個孩子,奧古斯丁特別聰穎,14歲時得到父親友人資助,到鄰近的馬道拉(Madauros)升學。但馬道拉城風氣不好,很多娛樂消遣的場所,孟尼迦常為兒子禱告。

叛逆並皈依摩尼教
16歲時奧古斯丁轉到迦太基繼續學業。這個美輪美奐的城市有著各種文化和體育活動,如賽車、比劍、歌劇、社交宴會等。但最吸引他的是學術文化氣氛,他在那兒攻讀辯論學、修辭學、幾何、音樂、法律和數學等,並師從西塞羅學習修詞學。他的才華和文學修養為他贏得聲名。這時青年期的奧古斯丁對人生意義、苦痛根源等問題開始產生濃厚興趣,19歲的他已開始授徒教授修辭學;但生活開始放蕩,和一個鄉村來的女子同居,生下一子,並且接受了摩尼教。摩尼教是一異端教派,不相信基督為人贖罪、受死和復活,主張二元論,並視女性和物質世界皆為邪惡。母親知道他的景況後十分著急,去請求主教勸兒子回轉,主教卻安慰她暫且只管由著兒子,為他禱告,並說兒子至終會因她的禱告和眼淚回轉。

375年,奧古斯丁帶著情婦和兒子回到家鄉,開班教授文法,極受歡迎。母親則繼續為他流淚禱告。一晚,孟尼迦作了一個夢,醒後清楚記得在夢中自己站在一木造的量尺頂端,有個年輕人笑著走向她,問她為何哭泣?她便回答是為擔心兒子偏離了正道。那人卻叫她放心,並告訴她所站之處,兒子也會站在那裡。之後她果然見到兒子在自己身旁,站立在量尺之上。她由此得著確信,繼續為兒子的悔改回轉守望。

在米蘭省悟與回轉
奧古斯丁有位相信摩尼教的好友,曾和他一起譏笑基督徒,後來患上重病,昏迷中他的家人請教牧來為他施洗,竟奇蹟般好起來,並且歸信了基督。這使奧氏開始檢討自己的摩尼教信仰。在家鄉過了幾個月,他決定回到迦太基,母親亦與他同行。在迦太基,有機會見到摩尼教主教浮士德斯。奧古斯丁原希望他回答自己心中對信仰的好些疑問,但見面後奧氏發現對方除了口才,根本毫無學問;失望之餘,決定脫離投入九年之久的摩尼教。

383年羅馬有個教師席位,奧氏便離開北非,隻身前去履新,但因偏居一隅,加上身體常常不適,很多學生都轉學了。後來得羅馬市長塞馬求斯推荐,前往米蘭任修辭學老師,因他的表兄弟安波羅修(Ambrose)是米蘭的主教。奧氏在米蘭遇到安波羅修主教,被他卓越的行政才能及講道吸引,開始遠離世俗的學問,走近基督真道。次年春天,他母親及大兒子也到了米蘭,在母親和安波羅修影響下,他終於捨棄同居15年的情婦,把她送返北非。

這時奧古斯丁追求真理之心更迫切,加上安波羅修的影響,心中背離正統信仰的障礙得以除去,漸對世俗的名譽、地位失去興趣,希望遠離塵俗,歸向基督。但罪的問題仍困擾他,一日,他在米蘭的花園裡第一次向神禱告,流淚求問為何自己的罪得不到解脫?這時他聽到一個聲音,呼喚他:「拿起來,讀!」他感到這是神的命令,於是打開園裡椅子上的聖經,讀到羅馬書十三章13至14節:「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他終於感到與世界的關係可以斷絕,全心歸向基督!當他把這消息告訴母親,這位敬虔的母親深知她多年來的禱告終蒙應允,一切哀哭都化為喜樂!後來他隱退了一段日子,深入研究基督教要道,33歲時受洗。

在希坡出任聖職

388年母親孟尼迦去世,而之前父親及18歲的兒子也先後去世,於是他回到非洲塔加斯特,並成立了一個苦修社團,專注靜修默想。並在那兒寫下了幾部影響中世紀教會思想的作品。他原本潛心修道及寫作,但391年因受信眾擁戴,在希坡接受(今日的安納他〔Annata〕)教會的聖職,396年出任希坡主教,時年約41歲。

希坡是個貿易城市,沒有迦太基或羅馬的文化和財富,因此就任主教後,奧古斯丁每年仍有幾個月回到迦太基處理教會事務,在那兒的環境及氛圍中,他亦得以發揮所長,深受歡迎。他又藉辯論和著述反對摩尼教。392年8月,他公開與摩尼教的著名教師伏圖納塔斯辯論,經過兩日激辯,屢述其謬誤,摩尼教從此式微。

致力辯道與寫作

當時非洲的教會各自發展,百花齊放,大公教會反而不是那麼受支持。但奧氏解決了大公教會內部一些教義上的問題;在他努力下,他領受的信仰漸成為非洲教會的主流。他寫了230本以上的書籍,解釋神、基督和人的性質,又寫了無數信函,流傳至今的也超過二百封。為他寫傳記的作家波西底烏斯曾說,他一生口述和親筆寫下的作品,可能是熱心的讀者窮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讀完的!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懺悔錄》(Confessions, 397年),記下他一生追求認識神、認識自己的歷程。

411年開始,奧氏用了十多年時間完成22卷的《上帝之城》(City of God )。寫作這書,是因為他眼見羅馬文明即將為日耳曼民族及異教文化傾覆,但許多教外人把帝國的衰亡歸咎於羅馬人歸向基督、排斥異教信仰。奧氏寫作這書,確立一個從神學出發的歷史觀,指出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不同,後者建基於人對自己的愛,輕看上帝,前者建基於人對上帝的愛,而輕看自己。在現世之中,兩種城交織在一起,但審判之日,將會被分出來;以此鼓勵聖徒持定盼望,憑信心與愛心生活。

410年日耳曼攻陷羅馬城,又入侵西班牙,繼而預備入侵北非。羅馬帝國和大公教會也岌岌可危,這時奧氏設立難民營,收容難民,訓勉信眾。70歲以後他不良於行,不能再像往昔般講道,於是專注寫作,完成了《基督教義》。430年8月28日,日耳曼人圍攻希坡城的第三年,奧古斯丁溘然長逝。外族人入城後大肆搶掠,但奧氏遺作的手稿一直得以保存。帝國已亡,希坡城亦早已不復存在,唯這位一代先哲的作品,卻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傳誦。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8 02:2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