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4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惠安茶業史初考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6-28 09:47: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位於閩南沿海的惠安,是青茶產銷古縣:傳說有野生茶樹,遠在唐末前茶葉商貿萌起,明、清茶葉商貿達盛,清朝中後期栽培,製造,加工興起,與安溪齊名為閩南青茶發源地。因此,發掘惠安茶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故經初步查考搜集整理此文。錯漏難免請予究正。

一、悠久的茶葉栽培製造加工歷史:
    惠安有野生茶的蹤跡,據傳說:清朝中期有人發現南北觀音山上有不少野生茶樹,采它嫩芽回來焙制泡試,覺清香可口,於是采其籽種植,並推廣,這種茶樹如今本地人稱為“菜茶”。觀音山,地形複雜,植物繁茂,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質微酸肥沃,四季雲霧纏繞,此地有野生茶樹存在是可能的,這函待祥考。

    自發現野生茶樹後,觀音山麓的東寨(即今東坡,寨後)廣種茶樹,于清明前,雨水後採制東寨“首春茶”,當地“恒春堂”商號以此茶摻和中藥焙制,可以理霍亂,痊痢疾,傳說如經常服用“首春茶”者,精神矍鑠,多享遐齡,故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極受華僑歡迎,比諸武夷“鐵羅漢”,安溪“鐵觀音”尤為珍貴。從現有尚存先輩種植的有性系老茶樹表明惠安茶葉栽植、製造有二百年歷史,可與安溪並駕齊驅為閩南青茶發源地(參見《茶經工篇》)。

    惠安茶葉精加工源朔至清乾隆四十六年,迄今亦有二百餘年歷史。當時施大成開 “集泉茶圃”,專事選購武夷岩毛茶, 並向慧苑岩東家師商購一些單樅奇種及老樅水仙,從赤石渡口起運,沿崇陽溪,建溪、閩江順流而下,經建陽,建歐、南平直至福州,寄棧“福良茶行” (惠安城關李氏經營),後轉海運至惠安輞川港或仙遊楓亭內港,上陸運至“集泉茶圃”,全程需數十天,再經茶師清心研索,精揀細選,異法焙制“鐵羅漢”茶。

    “鐵羅漢”茶,烘焙技術尤為考究,正如《武夷茶歌》所雲:“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烘焙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紅,心專手敏工夫細》,因此集泉歷代嚴謹這一工序,商譽日高。

    “鐵羅漢”茶的經久貯藏、新陳摻和,秘訣拼制技術,堪稱是青茶加工之獨創。據清周京工《閩茶曲》所雲: “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因武夷岩茶“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皆以陳為貴。又據台灣著名歷史學家連橫的《雅堂文集》說,“新茶清而無骨,舊茶濃而少芬,必新舊合拌,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啜之而甘,雖歷數時,芳留齒頰,方為上品。”故“鐵羅漢”茶香氣香鬱雋永,臻“蘭桂”之香,滋味醇厚回甘,潤滑爽口,具“岩骨”之韻,湯色深澄鮮麗,確系青茶之極品,臻山川清英秀氣所錘,品具岩骨花香之勝”才能形容之,不愧為“陽春白雪”的文人雅土所青睞,難怪舊時代南京國府主席林森題其品為“駿馳珍品”。可見集泉之匠心獨具。
經精湛加工的“鐵羅漢”茶,還具有清涼解毒之功效,光緒丙申年(1896年),惠安鼠疫猖獗流行之時,群醫束手無策,死者無數,初有些病人購買集泉“鐵羅漢”茶,聊作潤喉止渴之用,不料競因飲茶愈者十有八九,群眾視為良藥,從此家喻戶曉,凡傷風發熱,小兒麻疹、中風積食,必泡服“鐵羅漢”,亦多見效,於是成為居家必備良藥。後來,僑居菲律賓,新加坡、緬甸等地的閩南歸僑,僑眷均購“鐵羅漢”茶作為饋贈禮品,因南洋諸國氣候乾燥炎熱,飲者莫不祛熱清神,卻暑止渴,自此“鐵羅漢”聲譽與日俱增,暢銷國內外,馳譽東南亞。

二、茶葉商貿史考:
    據《縣志 寓賢》載:“周朴,唐未詩人,寓閩中,居邑西北產坑……朴耿介絕俗,嘗假館僧寺……郡富人施僧,樸亦遂枳手受一錢,積於備茶約,費盡複如前”。又據《縣志 建置》曰:“宋太平興國六年(982年)始置惠安縣”,說明至少早於建縣前的唐末,惠安就有茶商活動蹤跡,至明朝則有購買顧渚名茶的記載;入清武夷茶發揚光大,惠安茶葉商貿達盛,施大成的父親施文友當時亦販運茶葉來惠兜銷,正如《武夷山的茶》所雲:“每蓬春初,就有大批客商(泉漳茶商),隨帶資本,溯溪(建溪)北上(武夷山),所經州府縣官,爭相招呼,甚至有鳴炮郊迎者。”

    至清乾隆四十六年,施大成於本縣城關霞梧街開設“集泉茶圃”,產銷“鐵羅漢”(取名于慧苑岩名樅“鐵羅漢”祥見《閩產錄異》),爾後又以一千元之數典買武夷岩茶產地之一劉官寨,產銷“雪花”,“雪梨”。

    同時,邑西北東寨“恒春堂”商號成立,採制當地“菜茶”成東寨“首春藥茶”,因品質優異,很快譽馳東南亞。

    清光緒年間,“鐵羅漢”茶成為居家必備良藥及饋贈華僑的珍貴禮物,“集泉茶圃”牌號馳名中外,其時施謙見銷路暢開, 故對慧苑岩所產之茶由承銷繼而包銷。“集泉茶圃”下設“集義典鋪”,“集豐典鋪”。“壽春茶莊”也在此產銷極盛時期設立,專營武夷山及閩北茶。

    民初十年,惠安茶葉產銷日趨繁榮,菲律賓泰記匯兌信局、神農藥房及廈門的芳茂、詩論、喬農等茶行相繼前來大批訂購“集泉鐵羅漢”。“于泉茶莊”、“泉元茶莊”也相繼開業。西元1910年隸屬廈門道總商會的“惠安商會”成立;以“集泉茶圃”經理施伯丕等十人任義董。

    至民國十六年,施伯丕從岩主和尚阿三手中購得慧苑岩。施伯丕即重新改組茶圃,改“集泉茶圃”為“集泉者圃;”建崇安“赤石分圃”,專事栽培,初制及收購,設“晉江分圃”、“石獅分圃”,專事銷售,形成一個產、供,銷有機結合的茶圃,此後方大批生產焙制“鐵羅漢”、“白雞冠”、“大紅袍”,“水仙種”及“雪花”,“雪梨”等名樅品種,主銷南洋諸島國及港澳市場,近銷潮汕及閩南。此時,內銷市場亦趨大眾化、多樣化,開始產銷“流香” (取名於武夷山流香澗), “奇說” (名源于宋范仲淹鬥茶歌“溪邊奇說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等價廉適銷的花色。

  西元1927年,“惠安縣商會”改為“惠安商民協會”,組織十三途公會巾就有藥茶途。民國十九年又恢復為“惠安縣商會”由集泉茶圃經理施植萍等三人負責。次年(1931年),奸商認為“集泉茶圃”信譽好,假冒“鐵羅漢”拋售市場,“集泉茶圃”隨即以“龍雀”商標向當時國民政府注冊,一直沿用至今。

  此後抗日戰爭爆發,南洋交通斷絕,銷路受阻,惠安茶葉商貿日見衰落。於是在1943年間“集泉茶圃”招王頌平及喬農茶行的鮑思圖投資合股經營,改為“四六公司”,原訂為十年,試行一年又虧損,集泉決定將“集義典鋪”的房屋及施大成的交輪業變賣,清還玉鮑股金,於1945年收歸自營,但“石獅分鋪”則歸王頌平,改號“頌平茶莊”,鮑也在泉州另設“明芳茶莊”。同年八月,日本宣佈投降,南洋交通恢復, 集泉生意逐日好轉,國內外紛紛電信采購。1946年為了便於僑商購買,“集泉老圃”又籌設“廈門分圃”,“明芳茶莊”也于惠安城關分設“天泉茶莊”。

  解放初年,政府成立城關工商業聯合會,設立的二十二途同業公會中亦有藥茶公會。至1954年縣政府工商科、工商聯與惠安十多家茶圃’、莊聯營成立惠安縣茶廣,實行職工民主管理,採取定制度、定工資定人員等措施,才使惠安茶葉商貿業步入正軌,欣欣向榮,至今已成為全省聞名的茶葉銷區。

三、源遠流長的飲茶歷史:
    同上《縣志 寓賢》所載,証實惠安飲茶歷史悠久,始于唐末前,可謂源遠。

    宋代帝王及士大夫嗜茶之風更甚于唐代,宋閩郡守蔡襄《茶錄》業在此時間問世,蔡襄對烹茶造詣甚深,自序雲:“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末聞有,臣輒條數事……文曰《茶錄》”。蔡襄生母是惠安人,《縣志 山川》曰:“伏虎岩……有清泉石室,蔡忠惠(名蔡襄)母盧氏家焉,忠惠嘗讀書於此”,故他對惠邑感情甚深。蔡襄為閩郡守時,于惠晉交界的洛陽江上建“萬安橋”(即今洛陽橋),因而常涉足惠邑,據傳他也把品茶之藝術散播開來,此時才是吾惠飲茶朝霞初放的時候。

    此後有關飲茶的文字記載甚多。如《縣志•隱逸》載:“張士橢, (宋)崇正癸酉副榜……隱居東安坊(于惠北),杜門不出,日以書史自娛……惟食果茶,壽九十九而終”。又如《縣志 詩集》中所載的元 盧琦詩《游林肅寺和林清源先生韻》:“老僧不管興亡事,獨閉松扉自煮茶”,及《中元回家拜祭感懷》;“翠壺之說烹清泉”的詩句。明萬歷丙戍進士陳濂的《送清章戴時鄉遊吳》中亦有“顧渚秋新香在枕”的記載,道明元明時事安飲茶之風甚盛,顧渚等名茶已出現在士大夫的茶杯中,而且泡飲方法亦與今頗似。

    至清朝,隨著惠安茶葉商貿的興盛,飲茶也演進為藝術品評,如《縣繼志 人物》所載:“佛然字普忍,莊姓田邊人,少出家,住持科山寺,性穎悟,精於評茶,善奕,工詩”;又如清道光年間知縣李蔔年題志《文峰書院》詩八絕中有“茶鼎安排銷院深,蘭缸剔盡費沉吟。縱教五色能跡目,肯負冰壺一片心”的詩句。

    此時,武夷岩茶的藝術品飲亦因“集泉茶圃”等經營達盛,加快風行閩南及粵東,居家用茶房四寶(玉書碾,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功夫泡試、藝術品武夷岩茶已是常見的事,其術語也應運而生,如“飲茶以少為貴”,“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茶三(飲茶宜三人)酒四”。“—七分茶(茶湯只斟至茶杯六、七分)、八分酒”,“關公巡城(茶壺嘴應靠近杯沿來回斟茶,防起泡)”,“韓信點兵(茶湯應點滴勻稱地斟入每杯)”,比比皆是。當時,惠安的洛陽,東園、崇武、峰尾、肖厝等港,有大小商船幾十號,商業頗盛,船行於台澎及南洋群島等地,源源不斷地販往茶葉,也把品飲藝術帶往那裡,如連橫《雅堂文集》所說:“台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說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武夷之說……三州之人嗜之,他外三茶不可飲也……品茶之時,既得佳說,新泉活火,旋淪旋啜,以盡色聲香味之蘊,故壺宜小不宜大,杯宜淺不宜深。說則新陳合用。茶葉既開,便則滌去,不可過宿。壺杯必以熱湯洗之,一泡一洗,絕無纖穢,方得共趣”,與今惠安品飲茶葉維妙維肖,可見惠安飲茶之流長。

    綜上所述,自唐末惠安茶業商貿萌起,宋代茶葉品飲藝術朝霞初放;元明茶業商貿漸盛,名茶進入上流社會,至清朝發現野生茶樹,茶葉栽培製造源起,爾後惠安茶業又經歷了“四起四落”的興衰變化。直至三中全會後,縣委綜合分析認為本縣依山傍水,境內丘陵紅壤遍佈,宜植茶果面積占全縣面積的20%,且光照充足,雨量多,霜期,冰雪罕見,宜茶樹生長,因此把“茶果優勢"列為本縣經濟發展五大優勢之一。據農業部門調查統計,至19a4年全縣栽茶面積近六千畝,可采面積二幹多畝,年產量二千餘擔。

    最近,惠安縣府應廣大僑胞強烈要求,批准恢復“惠安集泉茶莊”的牌號,恢復生產傳統名特優產品“鐵羅漢”、“大紅袍”、“水仙種”,可見惠安茶業發展將揭開新的紀元。

文出:中國茶葉知識網


《 本帖最後由 絕對官僚 於 2011-6-29 01:45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1 07:2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