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正一之法與上清之法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7-16 12:53: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
  
潘師正(586—684)字子真,是隋唐時期著名道士,也是高道司馬承禎的老師。據《舊唐書》記載,潘師正曾對司馬承禎說:“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1) 潘師正和司馬承禎都是上清派的宗師,為什麼史書說他們傳的是“正一之法”呢?這是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同樣值得重視的是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答。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將“上清之法”誤作“正一之法”。陳國符在《道藏源流考》中明確指出此說有誤:“據《舊唐書》,本作正一之法,蓋誤,當作上清法。”(2) 很多學者支持這種觀點。但是,無獨有偶,據《舊唐書》記載,吳筠也曾“乃入嵩山,依潘師正為道士,傳正一之法。苦心鑽仰,乃盡通其術。”(3) 這段話並不是毫無依據的,它以唐禮部侍郎權德輿所作的《吳尊師傳》為藍本。該《傳》稱:“吳筠,字貞節,魯中儒士也。……乃入嵩山,依體玄先生潘師正為道士,傳正一之法,苦心鑽仰,盡通其術。”(4)權德輿的說法值得深思。眾所周知,唐代是道教極盛的時期,許多文人對道教都有濃厚的興趣。權德輿身為禮部侍郎,又為吳筠的文集作序,對道教及吳筠本人都應當有一定的瞭解,為什麼他說潘師正傳給吳筠的也是“正一之法”呢?  

另一種觀點與陳國符等人截然相反,認為《舊唐書》中“正一之法”之說是完全正確的。盧國龍指出:“從《道門經法相承次序》看,潘師正雖有所因習于陶弘景甄別整理的上清經法,但不外乎洞宮及神仙譜系等內容。他所得傳的,主要是《正一經》創例的七部經法,其述道書道教源起等,蓋與《玄門大義》同一淵源,其書卷下並列有七部名目及卷數,此法無疑自臧矜、王遠知傳授而來,至於他條列諸名數以申述教義,更是宋文明、臧矜重玄一派的學術遺風。潘師正授學司馬承禎時稱傳‘正一之法’,蓋是實非誤。”(5) 此說的側重點在於王遠知曾以臧矜為師,而臧矜本人正是天師道領袖。作為王遠知的弟子,潘師正受到天師道的影響遠大於其受到的陶弘景所傳上清經的影響。  

第三種觀點為日本早稻田大學道教研究所所長小林止美不久前指出:“上清派不僅不是唐代道教的主流,而且到了唐代上清派根本不存在,唐代道教的道士都是天師道的道士。”(6) 這種說法否定了除天師道以外包括上清派、靈寶派等一切其他道派。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會認為有一個上清派存在,是因為人們把天師道傳授上清經籙的系譜誤認為是一個獨立的上清派的系譜。潘師正、司馬承禎等人不是上清派道士,而是接受了上清經籙的天師道道士。雖然這種觀點較難為大家所接受,但此說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說潘師正傳給司馬承禎的是“正一之法”而不是“上清之法”。  

還有很多學者持一種相對折衷的觀點。他們認為,唐代的茅山宗吸收、融合了正一派的思想,《舊唐書》中關於潘師正傳“正一之法”的記載就是證明:“這表明,陶弘景時正一法已為上清派吸取,上清派演化為茅山宗後對正一法的傳承不斷。……自陶弘景以來到唐代,正一法一直是茅山宗傳授經教的內容之一。正一法已溶入茅山宗。”(7)  

對於同一個問題,學者們的回答明顯存在重大分歧。這說明,關於唐代道經與道派的關係,有許多問題有待探索。

【二】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潘師正向司馬承禎傳授了哪些經典?是上清派經典,還是正一派經典?亦或二者兼而有之?唐人衛阱與司馬承禎年代相近,又是司馬承禎弟子,所以他所作的《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廟碣》一直被當作是研究司馬承禎的最可信的史料之一。據《廟碣》所稱,潘師正曾為司馬承禎傳授符籙、辟穀、導引、服餌之術,並“以《金根上經》、《三洞秘籙》、《許真行事》、《陶公微旨》,盡授於我尊師。”(8)《金根上經》全名《洞真上清青要紫書金根眾經》,是早期上清諸經之一。據陳國符在《道藏源流考》記載,早期上清諸經“今大部尚存於世;但多誤入正一部。”(9)《金根上經》目前正是存于《道藏》正一部中。其主要內容包括存神、服氣、念咒、佩符等法。《許真行事》是關於上清經的造作者許謐的傳記。《陶公微旨》應不是特指某一經典,而是包括《真誥》、《登真隱訣》等在內的陶弘景著作的總稱。上述經典都屬於上清經體系。《三洞秘籙》指洞神、洞玄、洞真三洞法籙,如正一派的盟威籙、高玄派的紫虛籙、昇玄派的昇玄籙等。在唐代,三洞法籙之間只有高低層次的區別,而沒有門戶的隔閡,上清法師傳授三洞法籙本在情理之中。所以從所傳經法的內容上看,潘師正傳授給司馬承禎的經法主要是上清之法。《廟碣》中還說司馬承禎:“天錫奇表,神仙正性。老莊大旨也,引而申之;楊許內學也,默而存之。”(10) 所謂“楊許內學”,指的就是楊羲、許謐一系的上清經。上述史料足以證明,潘師正所傳的經法主要是陶弘景一系的上清經。  

【三】

那麼,潘師正等上清宗師是否也傳授正一經呢?答案是肯定的。上清歷代宗師不僅傳授上清經,還傳授包括正一經、三皇經、靈寶經等在內的三洞真經。  

對於茅山宗所傳的經法,唐代史料中多稱其為“正法”、“大正真法”、“三洞法”或“三洞真經”。《舊唐書·司馬承禎傳》是以唐代李渤所作的《真系·司馬承禎傳》為藍本,二者在文字上幾乎別無二致,只有一處明顯不同。據《真系》稱:“(司馬承禎)事體玄先生,傳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體玄先生特相賞異,謂曰:我自 簡寂 先生傳授正法,至汝六葉矣。”(11)《真系》中的“正法”與《舊唐書》中的“正一之法”,文字差別不大,含義卻大不相同。什麼是“正法”?文中的 簡寂 先生是指南北朝時期以“總括三洞”道教經典而著稱的陸修靜。雖然他曾分別了三洞經法的品級,排定上清、靈寶、三皇的次序,但他在整理、傳授三洞經法時卻以兼收並蓄為原則,所以後世許多道派如上清、靈寶等派都以他為祖師。因此,陸修靜所傳的“正法”就是“三洞真經”。  

陸修靜之後的上清歷代宗師也兼傳“三洞真經”,其中包括以收集、整理上清經著稱的陶弘景。陶弘景所傳的經法以上清經為主,但同時也兼習三洞經法。據《茅 山玄靜 先生 廣陵李 君碑銘並序》所說:“初,隱 居 先生以三洞真經傳升玄先生(王遠知),升玄付體玄先生(潘師正),體玄付正一先生(司馬承禎),正一付先生(李含光)。自先生距于隱居凡五葉。皆總習妙門大正真法,所以茅山為天下道學之所宗矣。”(12)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上清派不僅“總習妙門大正真法”(即兼習三洞經法),還把這一點歸結為上派之所以能夠“為天下道學之所宗”的重要原因。關於上清派所傳經法的內容,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作了更詳細的說明:“《上清經》的問世及傳佈,在道教內部開創了一個新的派別——茅山上清派。這一派除傳授上述上清系經典外,也傳《太平經》、《太清金液神丹經》、《三皇內文》、《靈寶五符》及某些天師道經典(如《正一法文》、洞淵神咒經》等),而以《上清大洞真經》的傳授為主。”(13)因此,對於上清派所傳經典,稱之為“三洞真經”是最全面的;考慮到上清經是其傳授的主體,說上清派所傳經法是“上清之法”也是完全可以的。  

【四】

《舊唐書》將《真系》所稱的“正法”改為“正一之法”,即使不算作是錯誤,最起碼也是不準確的。眾所周知,正一經是天師道的主要經典。早期的正一經主要包括《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等。這些經典既因襲漢末天師道張道陵的道統,又吸取了魏晉神仙道教的旨趣。但天師道本身也是發展變化的。從南朝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開始,三洞經典就逐步成為各個道派共同的理論基礎。這種融合的趨勢在唐代尤為明顯。唐代道教類書《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指出:“正一遍陳三乘者,以具經通明三乘之致也。陳者申也,言末俗鈍根,學於三乘,正一遍申明也。又三洞總為一乘之教,故正一雲:三洞雖三,兼而該之,一乘道也。太玄為大乘,太平為中乘,太清為小乘,正一通於三乘也。”此說反映了唐代道教試圖綜合道教各派主張的願望,也反映了道教各派經論相互融合的趨勢。正一經作為早出道經,可以說是靈寶、上清等後出道經的基礎,被視為三洞經典相互融合的理論基石,這就是《道教義樞》所說的“遍陳三乘”的含義。但是畢竟上清、靈寶等後出道經包含有許多早期正一經所沒有的新內容,因此權德輿、《舊唐書》等將上清派所傳的三洞經法稱為“正一之法”是不準確的。  

如果要為權德輿等人的說法提供一個解釋的話,那就是在唐代,上清派並沒有被當作是與天師道等量齊觀的獨立道派,而是在天師道內部、在傳承三洞經法的基礎上,偏重傳授上清經法的一個分支。丁培仁指出:“作為經教派別之一的上清派,既有別于唐宋以後道法派別,亦非嚴分門戶的宗派。這一點從創立者(即造經者)原出天師道,並傳《靈寶五符》、《三皇內文》;陸修靜兼傳正一、靈寶、上清經教;《被視為上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茅山宗”的實際開創人陶弘景亦習天師道法(參《登真隱訣》);以及《真誥敘錄》提到的傳寫《上清經》的人員構成的複雜等方面可以看出。”(14)“上清派”只是後人對以傳承《上清經》為主的道團的一種稱謂,他們在當時仍被視作是天師道的一部分,所以有人會將潘師正所傳的經典稱作“正一之法”。一方面,我們不能把上清派、靈寶派看作是與天師道並列的獨立的道派;另一方面,也不必說上清等派根本不存在。上清派有自己的經典體系,有明確的傳承系統,有鮮明的理論特色。隋唐時期,上清派作為道教中的後起之秀,其地位與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以傳承正一經為主的傳統天師道。在天師道內部,由於各支系所傳經典各有側重,從經教相承的角度對其進一步分派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自然的。  

注:
(1)(3)《舊唐書》列傳之142《隱逸》。
(2)(9)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上冊,第53頁,第16頁。中華書局1963年版。
(4)《全唐文》卷508,中華書局影印本第1冊,第5164—5165頁。
(5)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第356頁,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
(6)小林正美《唐代的道教教團和天師道》,本文是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作的講演稿。相關內容見小林正美《唐代的道教與天師道》,知泉書館,2003年版。
(7)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卷,第535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10)《道藏要籍選刊》第7冊,第12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真系》卷五,《道藏要籍選刊》第1冊,第3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2)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第160頁,文物出版1988年版。
(13)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3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丁培仁《關於〈上清經〉》,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2期,第9—10頁。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0-6 21:3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