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4
- 最後登錄
- 2024-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6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674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贛南金包銀
贛南圍屋、又稱“土圍子”、“水圍”。主要分佈在龍南、安遠、定南等縣。贛南圍屋從最簡單的一明兩暗三間過,發展到兩堂兩橫、三堂兩橫、直至九進十八廳那樣的大房子。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爲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龍屋式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
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防禦功能更爲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爲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這些炮樓形式多樣,不僅建在四角,有的還建在牆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馬面”,還有的則在四角炮樓頂層,再抹角建一單體小碉堡,從而完全消滅了死角。
另外贛南圍屋與閩粵圍樓的區別是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爲“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樓層一般比圍龍屋高而較土樓低。
圍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佈,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爲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屋是屬堂橫式圍屋的一種,以殿堂式建築為基礎,再擴大殿堂式的建築。其主要特點是在殿堂式建築屋後“化胎”後再圍建成馬蹄,叫“圍龍”,一般為一圍的一條圍龍,甚至有多達二三條圍龍的大型圍龍屋。圍龍屋是客家地區一種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形式,是除客家地區之外看不見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他的建築和設計藝術之獨特,給客家地區帶來了濃郁的鄉土風情。
圍龍屋的整體平面基本上是一個大的橢圓形,接近現代的田徑體育場。中間主體部分爲房屋建築,屋前爲長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後是半圓形的山坡或林地,種有翠竹樹木,稱“花台”、“塋背”,按風水迷信說法,是“來龍所在”、“頓龍”的地方,俗稱“屋背頭”或“屋背伸手”。半圓形的伸手和池塘合二爲一的結合,象徵太極的圓,融天地、陰陽於居宅一樓之中。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爲方形廳堂,最少的爲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爲祖公堂,中堂爲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爲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爲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爲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爲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蔚爲壯觀。門前爲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碉式圍龍屋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爲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有功名的也稱大夫第。如和平安坳鄉九子村奉政大夫第,是清奉政大夫林適中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坐北向南,占地6千平方米。爲三堂兩橫圍屋。四角置角樓,大門陰刻石匾“餘慶樓”。在梅縣南口鎮南華村的又廬,建造於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坐西向東,爲三堂四橫屋,“九廳十八井”。後進爲二層樓閣,兩隅建有高4層角樓。圍牆三合土夯築。室內裝修講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