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133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
梵語 Amita , 義曰:無量光,無量壽,又義甘露(密教稱為甘露王)。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
「南無阿彌陀佛」義曰:皈依阿彌陀佛。「南無」是梵文 Namas 的音譯,意為致敬、歸敬、歸命的意思,是佛教徒一心歸順與佛的用語。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亦稱為無量壽佛。
在梵語中,「阿彌陀」意為無量,故「阿彌陀佛」是「無量佛」之意。《般舟三昧經》中說,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4]。《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色身莊嚴,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5]。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見無量諸佛;因此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阿彌陀佛因此得名;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在漢傳佛教中,最通行的說法,來自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經中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6]。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稱他為無量清淨佛[7]。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首推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8]。在此經中,以無量壽佛(Amitāyus)為他的主要名稱,此外,他又名無量光佛(Amitābha)[9]。宋施護《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他的主要名稱[10]。玄奘譯出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與穆勒( 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本,則兩名並舉[11]。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往生咒)稱他為「阿彌唎都」。阿彌唎都,梵語amrta,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意譯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永遠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等等的說法。因無量壽佛,梵音與「阿彌唎都」相近,且壽命無量,因此又有甘露王的稱號。
在藏傳佛教中,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以不同的外形出現:求智慧者,應求無量光佛,修長壽法門時,則求無量壽佛。漢地所塑的阿彌陀佛像,多是無量壽佛,至於無量光佛像則極為少見。或有說,阿彌陀佛為法身佛,無量光佛為應化身佛,無量壽佛為報身佛。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12]。因為諸佛功德平等,佛的常住、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都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分享相同的名號。
阿彌陀佛經典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阿彌陀經最早傳入中國的與淨土有關的經典為《般舟三昧經》,由支婁迦讖於東漢時漢靈帝光和二年翻譯。該經描述了通過觀想或念誦佛名,而使十方諸佛特別是阿彌陀佛現前的法門要義。
《阿彌陀經》由鳩摩羅什翻譯。該經用簡潔華麗的筆法描繪淨土世界的清淨莊嚴,並有持名念佛的法門。現存唐玄奘的重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與《阿彌陀經》類似的短篇佛經尚有《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簡稱《鼓音聲經》,譯者不詳。該經也是釋迦解說阿彌陀佛功德之作,但有兩點特色:一為經中記載的阿彌陀佛父母之名;二為經內含的「鼓音聲王大陀羅尼」。《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系劉宋畺良耶舍譯。此經目的在於指導淨土修行者對極樂世界進行觀想,其中十六種觀門中的最後三種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狀況。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主經,介紹阿彌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許的本願。該經有眾多譯本,現存的有東漢、孫吳、曹魏、唐朝、宋朝譯出的五種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譯本被藕益大師認為是五個譯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則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流傳較廣。而不同時期也有不同人作出努力,嘗試把這幾個譯本會集起來,形成一綜合的會集本。現代較流行的會集本是民國夏蓮居所撰,得到淨空法師的推崇而傳播。
密教的《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無量壽如來十甘露真言》等法門。而單純的密經里,阿彌陀佛也時常佔有重要的位置,作為蓮花部的部祖,大日如來妙觀察智的顯現。因此,對阿彌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結合在一起。
因地修行《妙法蓮華經》說,阿彌陀佛、阿閦佛與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皆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之一[13]。
據《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的一個世間,是妙喜國的國王——世饒王。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悟性也很強,佛講的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並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他認為人在世間,苦海無邊,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慾惡欲所致,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穢土」。再說還有輪迴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在那個世界裡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慾、惡念,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既我們的生存環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寒暑、陰晴的變化,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心地清淨平等,也沒有輪迴的世界,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
從此他發下四十八個大願,一定要成就這樣一個世界。要知道他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比擬的,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經過數劫的努力,他的無邊願力終於幫助他成就了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從此成為了十方一切諸佛都共同讚譽的阿彌陀佛。眾生通過念佛一心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道,與諸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聚會一處,能夠聽受佛法,而且壽命無有窮盡,還可以知道各處其他眾生的心念和命運,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
念佛成佛阿彌陀佛手持蓮台,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清淨大海眾菩薩接引十方念佛眾生。釋迦牟尼佛曾多次宣講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推薦人們到只有歡樂、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去生活,其要求就是信、願、行(念佛)具足,這是不分利根、鈍根,人人都可以修學、都可以成就的法門。[14]如果在「信、願、行」外修持三福、具足眾戒、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還要更高。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嘆阿彌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彌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加以護念。而且,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佛,乃至十念,現前、將來,必定能夠成佛,這是阿彌陀佛成佛前發的大願之一。所以,念阿彌陀佛修持佛法的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無量壽經》)。今生能夠接觸到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劫來積累善根、福德、因緣的結果。十方諸佛與大菩薩都發願要幫助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眾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後,得佛智慧,還可以任意到各個佛國,幫助、救度無邊眾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阿彌陀經》)」
華人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阿彌陀佛後將繼任西方教主。念佛法門即是在中國佛教流傳悠遠的淨土宗。五代永明延壽大師,據說曾作四料簡來宣揚淨土信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關於阿彌陀佛的主要經典,包括《佛說阿彌陀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