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336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印度教諸神
婆羅門教是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並逐漸完善的宗教,後來也稱為印度教,19世紀後逐漸改革為新印度教。
婆羅門教將人最初分為四個種姓(Varna),婆羅門(Brahmana),剎帝利(Ksatriya),吠舍(Vaisya),首陀羅(Sudra),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另外還將一部分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又譯首陀羅、手陀羅)(Sandra),後來種姓制度發展的越來越複雜,到19世紀已經發展成45大類幾百個等級。
種姓制度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在印度許多新的宗教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如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也有許多低種姓人改宗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以躲避種姓歧視。新印度教已將種姓制度廢除,但其影響仍存在。
婆羅門教相信輪迴,傳說第一個人類和第一個死去的人名叫閻摩,由他掌管亡靈的國度。
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閻羅王這一神明。許多起源於印度的宗教都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哲學和部分傳說。
婆羅門教的神只 三大主神:
創造神梵天Brahma 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佛教稱為大梵天王。
是先人那拉亞那斜倚在用無限的阿南塔和舍沙盤蛇支撐的宇宙大海上,在他的肚臍上發芽的蓮花中生下了焚天。
他創造了世界萬物,妻子是辯才天女,而焚天的想像有產生了世界。
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位於“諸天”之首。
傳說他有五個頭後被濕婆毀去一個,剩下四個頭各面向一方,四隻手分別持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通常坐在蓮花座上,坐騎是一隻天鵝或七隻鵝拉的一輛車。
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Siva 印度三大神之一,又叫希哇。
是最受崇拜的神之一,佛教稱為大自在天,是像徵“昌盛”和“吉兆”的神。
同時又像徵“毀滅”,是起死回生之神。一般被視為“破壞神”,同時他也是生殖之神,其妻子為雪山神女。
濕婆的表像他的形象常為五個頭、三隻眼、四隻手,手中分別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為手持拂子、鈴、杵、矩尺。面作菩薩相,著菩薩裝,坐騎是白牛。住色界十七天之頂,是三千磊千世界之主。
濕婆的第三眼睛長在額上,發出的神火能燒毀一切,曾將作惡多端的三座妖魔城市化為灰燼,還燒死來引誘他的愛神。
他能降魔伏怪,因此也成為各種妖魔鬼怪的統帥,常常在鬼卒們的簇擁下,參加各種令人可怕的儀式,嚴厲懲治反叛作惡的妖魔。
他也做過許多好事。他為了拯救世界,吞下一種能毀滅世界的毒藥,結果藥性大作,脖子被燒成青黑色。
濕婆頭上有一片新月作為裝飾,當銀河從天降落時,他用頭頂住狂暴的河水,讓河水沿著頭髮,分成七條支流,緩緩流向大地。
濕婆的力量無處不在,他有日、月、水、火、天、地、風、祭祀八種化身,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
保護神毘濕奴Visnu三大主神之一,與前兩者並稱為三聯神。
佛教稱為遍入天,有眾多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黑天神克里希納。
毘濕奴的形像是手持法螺貝、光環、棍棒和蓮花,他的坐騎為大鵬金翅鳥。
毘濕奴的妻子是財富女神吉祥天,他的兒子是愛神伽摩。
其他神只因陀羅Indra因陀羅佛教翻譯為“帝釋天”,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 ,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麗安人進入印度,雷電之神,眾神之首,後成為天王,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須彌山頂中央的善見城裡。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它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
《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
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
傳說其“身體巨大,力大無窮,全身茶褐色,毛髮直立。手持金剛杵,坐在軍車上巡視大地”。
在佛教中隸屬八部眾天眾中的二十諸天。傳說釋迦降生時,他與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為女相帝王身。
吉祥天 即拉克 什密,為毘濕奴的妻子。
在最古老的神話中與大梵天,俱毘羅,因陀羅聯繫在一起,是佛教的護法天王。
是毗沙天門王之妹,號稱“功德天王”。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
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
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
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
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后妃裝束,兩隻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隻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
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四大天王 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說法,提出“三界說”。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迴”不已。
三界中欲界為最低一界,人類社會居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居此界,諸天神亦居此界。
不過,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
東方持國天王Dhrtarastra 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
“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
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持國天的配下往往有八部眾的乾闥婆王以及畢舍遮,有的時候則把乾闥婆王和持國天視作同一人。代表'守護'。
南方增長天王Virudhaka 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
“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
“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
手持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配下有鳩槃茶、薜荔多。
增長天本身在四天裡所代表的,主要是'力量'。
西方廣目天王Virupaksa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
“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
他為群龍領袖,身邊往往有龍王跟著,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一般認為所謂的四天的源流是來自於古印度教的護世神,其中廣目天留有深厚的Siva神的影子。代表'知性'。
北方多聞天王Vaisravana 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
“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製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他的配下有夜叉以及羅剎,有的時候被視作統率魔族的鬼神之王。代表'財富'。
八部眾《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
“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眾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 、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
在佛經裡,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裡的富豪。
阿修羅 是與天對立的一族。
非常好戰,阿修羅王常帶領部眾與帝釋天戰鬥,“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場面十分慘烈,而阿修羅王往往戰敗。
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
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
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疑心病很重。阿修羅聽佛說法,常疑心佛偏袒帝釋天。
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
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欲,卻不是人。
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醜惡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歸正,成了護法“八部眾”之一,輪迴六道之一就是修羅道。
阿修羅生女無端正,生男無端醜。能釀好酒卻種不出五穀,所以帝釋天為美女,其為美食,長年交戰。
其地種植沙羅雙樹卻無法開花,只能移栽到善見城才有花開。
所以阿修羅其實很可悲,有神德去無神福,注定無法來到善見城。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
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
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
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
據《毘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注定鬥爭一生直至一方死去。
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
其形像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
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
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
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
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
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
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
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蕩,極為優美。
在古印度神話中,他們屬於半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他們為天神備製蘇摩酒。
乾闥婆在神話中是帝釋天的樂師,乾達婆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
迦樓羅 即金翅鳥。
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毘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
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
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
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
因為它一生以龍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
“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
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
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藥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緊羅那 歌神。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他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隻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摩呼羅迦 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