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4
- 最後登錄
- 2024-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6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674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在今日六堆客家人的生活中,這兩種中國最早的宗教信仰仍維繫不墜。年節的奉祀祖先,祭拜天神;清明的掃墓,慎終追遠;日常生活上父母對子女的關顧,子女的多能勤奮上進,一般的文化水平較高,社會風氣良好,或應歸功於有此良好傳統之故。有文化歷史的國家都很重視傳統,保存良好的傳統,不是守舊,更不是頑冥不靈,猶如真理永遠就是真理,我們是更當愛惜自己傳統的。
敬 天
在上古時代,人類才有智慧,對大自然,由警懼而敬畏,遂以為宇宙間事物,冥冥中有神主宰,於是對日月星辰,山川風雨,乃至社(土地之神)稷(五穀之神)祭祀以求保佑。其後氏族部落合併,形成國家雛形,各族原有的圖謄敬拜,也轉進為超跡象的敬天。天的觀念出現於西周,在商代先有上帝的觀念。(按耶教之「上帝」係明末來華的傳教士,自中國古書中找得,借用的)。稱至上神為「帝」或「上帝」。上帝表示帝的所在為「上」。祂是天地間與人間,包括農產收穫,戰爭勝負,殷王(商人的王)禍福的最高主宰。上帝有祂的帝廷,帝廷中有日、月、風、雨等自然神為官。卜辭中有對日、月、風、雨等的儀式和祭祀的記錄。上帝的地位崇高,人間的王不能直接訴請於上帝,須先請求故世的先祖,先祖才能直接晉謁上帝,並轉達人王的請求。殷王祈求時,必先舉行祭祀的儀式,但真正享祭的是先祖,不是上帝。因之,殷人的帝,可能是先祖的統稱,或先祖觀念的一個抽象。
天之所以可敬畏,是因為天是超乎人之地位的,有主宰、有權能,可以對人類施行賞罰,人既然敬天,便不能無祀,以求能與天通,故對於祀天非常虔敬。古時的祀天,冬至在南郊,夏至在北郊,只有天子可以主祭,其他的人都不可冒濫祭天。
上帝是周人的至上神,商人的至上神與先祖之間糾纏不清。到了周人,自殷人奪得了天下。殷人所深信的天命不變的信仰變了。上帝沒有使殷人永居王位,這是說,天命可以改變,天命靡常。同人雖取得王位,也一樣不會獲得上天特別的鍾愛,永保天下。可是天威可畏,周人要想永保天下,惟靠人王之能修德了。周公、召公對成王的訓戒即是:殷鑑不遠,要敬德修身,以求天命之長久。由是開啟了中國傳統的重德精神。
用人創造的天的觀念,與殷人帝的觀念有所不同。但涵攝了帝的主要內容,而天與元祖之間,也有了清楚的限界。從此以後,帝的觀念漸漸被天的觀念取代了。
孔孟以後,這個理念順看雨路發展;一成了天道觀念,乃以天人關係為基本架構的宇宙論。一方則保有上帝性格,普遍保存於民間信仰,成為「各人頭上一方天」的天。
今日六堆家庭中,仍多有天公(神)神位。逢年過節,有的則初一、十五,甚至每晚都要上香奉茶。過年時,在神位兩側貼上「魏魏乎天德」「浩浩然神功」的對聯,來讚揚天之偉大。發生了什麼疑難大事,或許願、發誓、多以天公為對象,請天公作證。祭天公最隆重的要算結婚前夕的一次了。新郎在大婚前必須打著印有姓氏的大燈籠、旗子、鑼鼓喧天去敬外祖,敬伯公。到了結婚前夕,於子時(夜晚十時)夜 闌人靜時,必定虔虔敬敬,敬拜天公,求天保佑,一方面深省這終身大事;結婚不祇是一己私事,更關係家庭與社會,也就增加了責任感。現代西方式的觀念,誤以為結婚只是男女雙方的私事,人既生存在社會家庭之中,便不可能遺世獨立,也就沒有絕對的私事了。不能求得全體的和諧,對個人、對社會都不會有好處的。
崇 祖
中國人的崇祀鬼神,祈求賜福,原希望能使陰陽調和,而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子孫繁衍,六畜興旺。因之陰陽哲理成了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的本源,另一方面,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非其鬼而祭之詔也」。而主張踐行「仁道」,孝順和敬畏則是踐仁的入門,崇祖更成了孝的延續,是儒家將之倫理化、教孝、教慎終追遠,各人拜自家祖先,儀式簡易而隆重,繁文褥節的宗教遂演變成最簡易,少迷信的宗教活動,也成了培養道德的重要憑藉。
祭天祀祖,出於報本反始之義,禮記上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祭祖先,一方面是「志意思慕之情」,一方面又因報恩之義。苟子便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若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爭天,下爭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據甲骨文的記載,殷人對他們的祖先,真作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在」的地步。殷人對祖先的看法,以為他們雖然死了,但精靈依然存在,與活的時候完全一樣,還增加了一種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禍授福於 子孫,厚葬的原因在此。自周天子將祖先配于上帝和天,各諸侯自然也特別注重祖先的祭祀。遂使敬拜祖先的禮節日見普遍。其後周朝的重視宗法,於是祭拜祖先,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上,就超於一切敬拜之上了,這便是崇祖敬宗,以及各族姓祠堂家廟發展的由來。
六堆的家庭認為沒人祭祀的祖先,必定是家道衰亡或沒了後代的人,可憐成了餓鬼。
由於重視祖先,過去六堆的祭祀公嘗最發達,同一房的子孫,大家醵資買田,以先祖的名義稱為某某公祭祀公嘗。田以廉宜租谷放給族中較窮的子孫耕種。收息一方面作祭祖之用,一方面也作獎學、濟貧等慈善事業。到了年底或年節更有「均息」,每一份會可分得數斤豚肉之息金,足以為年節家中祭祀之用。這種嘗會,各族都很普遍,一方面維繫了同族的情誼,一方面濟貧,另方面則作了獎學或慈善之事,極有互助合作,提拔後進,福國利民的精神。
六堆客家的大廳是恭奉祖先的地方。祖堂上最普遍的對聯是「祖德源流遠」「宗功世澤長」。上頭的橫幅是「祖德流芳」。正是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絕非譬如朝露,一時幻象的人生。祖牌神案下頭是后土神位,但也有不少家庭付之缺如。不過灶神是絕不缺少的。廚房裏必定安奉灶君神位。其名聯是正中:「司命灶君神位」,右聯為「有德能司火」,左聯是「無私可達天」。
一個家庭的大事,如遷入新居,喜慶事,子女之名登金榜,年節等都必定祭祖,敬天公和敬灶君。結婚時,新郎除敬拜自家祖先外,更要到母親外家和祖母外家敬祖,祭祀後的牲禮,必定奉上一大臂,謂之「阿婆肉」。
中國文化建基於人生修養,其基本則在家庭。由推己及人,然後賢人、聖人,最後則上通天德,中國人以道德心性修養來代替了宗教,而崇祖敬天正好是最合適的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