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4
- 最後登錄
- 2024-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6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674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卑南族由於居住地屬於平地,所以其建築風格深受漢人的影響,僅有青少年會所、女巫靈屋和宗家祖靈屋仍具有傳統的族群特色。
一、少年集會所
少年級的卑南少年自十三、四歲開始訓練、學習的聚集場所,平常則是用來做為年幼者的聚宿所;透過部落青年以及長老對於受訓的少年實施嚴格的教育訓練。
少年集會所takovan其特色為-
1. 主體為建立在高約3.5公尺地面之上的竹造干欄式建築。
2. 成圓形或方形平面,由數十至二十餘根的圓木柱或粗竹桿環列所支撐。
3. 入口在中心偏東南方,進入方式為從外面沿著竹梯上下,高約五、六公尺。
4. 以竹籬環圍成圓形作室,所以建築的四周為沿廊且未設欄干。
5. 傘狀屋頂為茅草蓋頂,並由屋樑中央往屋簷低下,最低只到胸部的高度。
6. 室內的中央部份在地板上設有以木為框的方形火爐。
7. 室內的木板鋪上竹蓆,而床舖是圍著火爐四周並沿著牆壁架設。
二、青年會所(公廨)
社內的會所制度有成年和少年的分別,Parakoang是成年會所的稱名,俗稱巴拉寇或者是公廨。
在傳統的卑南社會中,較大的karumahau祭團即有一個會所空間,同時以其為部落社會的中心。
屬於該會所的部落族人則構成一個基本的政治單位,並且以防衛功能為主的機構-公廨,卑南族部落的會所數量通常會有一個以上;而公廨具有部落組織、防衛組織及青年組織的訓練教育中心等多重功能,領導管理方面其各年齡級都有自己的領袖,由年長級領袖負責管理公廨,透過長老法則以及戰功領袖相結合的制度,形成公廨的領導制度。
早期卑南社的會所位置是建置在部落周邊入口上以注意來往進出的人。
會所的建築特色為-
1. 建築格局空間大小必須能夠容納部落裏的青少年,為長方形建築。
2. 以木、竹、茅草等材料所搭建的建築物。
3. 以茅竿和竹片為壁,茅草蓋頂,室內中央設方形地灶,周圍用竹編成連床。
4. 室內主要是由寢臺、矩形爐、泥地板所構成。
三、祖靈屋
祖靈屋為每一個氏族所共有,卑南語稱為「嘎魯榪按」karumaan,是氏族的祭祀場所。
在卑南族社會裡,Karumaan分為部落性祭祀的場所、家族的小型祭祀場所,以及巫師的祭祀小屋等三種類型。
而卑南人有關個人生命禮俗、家庭對祖先的各種祭祀都經由巫師在祖靈屋舉行;按每一世系或氏族都有一間祖靈屋,所以在部落中常見到許多靈屋分散各地,而祖靈屋以往是為住屋今日則作為祭祖靈的處所。所以,由家屋衍生的祖靈屋是可以住在裏面,甚至在內煮食進三餐,目前南王村還有南、北各一個祖靈屋。
祖靈屋的建築特色為-
1. 必向東而建,正面、背面均開一門。
傳統的祖靈屋以竹為壁上蓋茅草,知本的祖靈屋則是以石板貼在水泥牆
2. 上,與鄰近排灣族建築風格相似。
3. 的薦台則是放置供品的地方。
在正面壁上的入口右邊開窗,窗下設有薦台伸出窗外以宰殺牲品,在室內
4. 祭屋後部的穀倉位置正好與薦台斜對。
5. 屋內沒有神像,只有祭祀的祭台以及炊煮供品的灶。
四、家屋
卑南族母系社會是由長女承家,所以長女以下的子女結婚後都必須離開自己的家庭從妻居或建新居。
卑南族人會用「灶」來形容一家人,並認為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只要有共同生活的事實也可以成為一家人,所以家屋空間具體呈現了卑南人對於「家」的想法。
其建築形式上受漢人農家與阿美族的影響,建材大多使用竹子也有庭院。
其建築特色如-
1. 家屋平面成縱向矩形,室內有二出口、二柱。
2. 室內沿正面靠牆和左右兩面牆墊高,圍成一道倒凹字的竹床或藤床。
3. 室內的空間布局有床、三石灶、柱,以及放置用具器具的角落。
4. 入口處由三塊石頭構成的灶子,是家人圍著灶火,一起煮食的地方。
5. 屋裡最禁忌的地方就是床上放有小米的角落,外人不能隨意碰觸。
另外,卑南族採行室內埋葬方式,在死者斷氣後便移屍於室內的中柱下,將死者背靠在中柱上以接受親友之告別祭。
其埋葬方式為-在室內挖掘深約五、六公尺的墓穴,將死者頭向西、面向上安葬,埋葬之後遂配偶的床移到墓穴上方,與死者反向而睡稱之為陪靈。
墓的位置在屋內西南隅,從西端依次向東埋葬,跨越南北,靠近頂住屋頂中央橫木的柱子時,就把住屋破壞遷至他處,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央的柱子以西為biruwa的住處,以東為生者的住處。
biruwa侵入生者的住處,尚與之同居時,據傳家人會病死。
他們認為死者的靈魂在人死亡的同時前karumaan(在卑南社則為留在maydatar的古昔住屋),從前面入口的右側正方形小窗進入屋內,並宿於裝在該窗戶內側的棚架內。
一切的祭祀都以此棚架為靈堂而舉行,並且相信宿於此窗口的靈是優越的,而普通的靈是從此窗口進入後,立即沿著牆壁右轉到盡頭,再沿著牆壁往裡面前進,宿於西南隅的盡頭。
五、瞭望台
瞭望台是卑南族人體現出擅長軍事訓練的建物,將其視為威猛的精神表徵,具有神聖性並且不准外人攀登。
其建築特色為-
1. 瞭望台設在部落的出入口或通道據點,是族人守衛部落安全的制高點。
2. 瞭望台是用竹子以及茅草所搭蓋的,上下則是以竹梯相接。
3. 經由四支大竹為主要的支柱,再往上分層架開,最頂端則是用茅草蓋頂。
4. 用竹子鋪板作為休憩之用,並且採三面開窗,讓守衛者可登高望遠。
另一種較為特出的瞭望台是在日治末期,為了要讓知本青少年們除了教育訓練之外,
同時擔任部落守衛瞭望的任務,
所以就在少年集會所外形上做一改變-在會所的平臺上再搭架一個瞭望臺,有梯子可上到瞭望臺上,瞭望臺僅可容兩人站立或坐在上面,少年們則輪流到瞭望臺上守望,如有狀況即告知族人並加以防備。
六、女巫屋
卑南族在各部落中處處可見巫師作法的靈屋,而女巫的主要職責是治病與驅邪,族中女子在學習成巫後,就必須住進專屬於自己的屋子,以確保其靈力不受破壞。
女巫直到死亡之前都必須住在女巫屋,而所使用的法器則是隨女巫殉葬。其空間使用特色為-
1. 巫屋的座向與入口為座西朝東向而開。
2. 神位則位於東北角,是最為隱密而神聖的地方。
3. 靈屋只有知本社集中建置在一處。在其他社群則分佈在各世系群宗家附近。
4. 室內放著法器以及六十公分高的粗細竹枝各一,代表成雙成對的神祇。
5. 屋內的牆壁上放置長方形木箱,是代表著女巫的靈魂所在,裡面放有香蕉葉、陶珠、檳榔、銅鈴等物品。
七、穀倉與牛舍
卑南族人將穀物糧食多放置在穀倉之中,而穀倉多設置在家屋內部或者是田間小屋的內部。
收成之後大多將穀物連穗倒懸掛在穀倉內乾燥。
擁有牛隻與牛車的家庭會為其設置停放小屋,或者是將儲藏空間的一部分當作牛舍。 |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