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7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8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位於早在明清就聞名遐邇的回族納家戶街心,是一座傳統的漢式建築寺院。寺院坐西朝東,呈長方形,由門樓、禮拜大殿、廂房、沐浴室組成,佔地三十多畝,納家戶清真寺始建於明嘉清三年(西元1525年),是寧夏曆史悠久、規模較大的清真寺之一。
此處被國家確定為“中國民俗文化村”,具有中國古典建築的風格,同時又突出伊斯蘭的裝飾藝術。納家戶村及清真寺是研究寧夏回族起源的重要線索之一。
該寺所在的永寧縣楊和鄉納家戶村回族穆斯林以納姓為多。元代延安王納速剌丁任陜西平章政事,其四子分別以納、蘇、剌(拉)、丁為姓,納家戶之納姓據信為納速剌丁之後裔。今該寺院內的匾額記載曰:“吾家棄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於明嘉靖年間。”
納家戶清真大寺始建於明嘉靖三年(1524),曾于清乾隆、同治年間兩次遭受嚴重損毀,後陸續修復。現存建築主要是清末重建的,“文革”中因被改作它用故未遭大的破壞。1984年群眾集資加上政府撥款再次修復。該寺總佔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呈東西向長方形,由門樓、禮拜大殿、廂房、水房等四部分組成,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四合院式建築群。
門樓在該建築群中最為醒目,俗稱“邦克樓”,對面有照壁一塊。“邦克樓”面向東,為磚砌過洞式,類似城門,中間門洞存有石鼓兩個。門樓中間高臺上為三層重檐式建築,稱“望月樓”,高21米,為穆斯林齋月時登此樓眺望新月所用;而南北兩側的兩座三層四角攢尖頂的建築,才是真正的“邦克樓”,是昔日寺師傅每日五時禮拜時敲梆子呼喚穆斯林禮拜時所用。院內有兩株百年古槐,濃蔭遮日。
清真寺的主體建築即為禮拜大殿,前為面闊5間、飛檐鬥拱的抱廈,後為三脊(歇山頂)、三卷(卷棚頂)交錯勾連搭的大殿。大殿闊7間20米,進深暗9間、明12間43米,建築面積950多平方米,寬敞宏大,可同時容納千余人禮拜。大殿內明柱林立,殿前及兩側廊柱環繞,共有柱子84根之多。大殿兩邊廂房中除南廂房較大者為會議、會客廳外,余皆為阿訇、滿拉學習生活用房。沐浴室位於南廂房後側,面積約240平方米。
大殿前懸匾數塊,分別為清道光年間陜甘總督楊遇春題“古教正宗”、清光緒年間武衛後軍統領董福祥題“道本古初”、民國年間寧夏護軍使馬福祥題“清真無二”及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黑伯理題“納家戶清真寺”。1938年,時任寧夏省主席的馬鴻逵提倡中阿並進,曾在此寺內創辦中阿初級講習班。
1988年,納家戶清真寺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寧夏有民族宗教特色的主要參觀景點之一,每年接待許多中外遊客。該寺位於銀川市南約20公里,交通尚便利,遊客可在銀川南門乘9路公共汽車或中巴車至永寧縣城路口下車,然後步行約1公里即達;或從銀川市乘計程車直達。
來源:塞上江南
|
|